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言九鼎”的鼎原是做什麼用的,你知道嗎?

在我國周朝以前, 人們很喜歡喝酒, 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頭百姓, 都將喝酒視為樂事。 喝酒喝到了什麼程度呢?誤國, 將國家都喝沒了。 到了周朝, 周人就開始禁酒了。 西周建國初期, 統治者吸取了商王朝的傾覆教訓, 嚴禁飲酒。 《尚書·酒誥》記載了周公對酒禍的具體闡述, 他說上天造了酒不是給人享受的, 而是為了祭祀, 意思是說, 酒不是人喝的, 是神喝的。 周公還認為, 商代從成湯到帝乙二十多代帝王都不敢縱酒而勤於政務, 而繼承者紂王卻不是這樣, 整天狂飲不止, 盡情作樂, 致使臣民怨恨, 天降喪于殷,

使老天也有了滅商的意思, 商朝就這樣被紂王喝酒喝沒了。 周公因此制定了嚴厲的禁酒令, 規定周國人不得群飲, 祟飲(縱酒), 違者處死。

當國家將喝酒與玩命一樣對待時, 自然也沒有人再敢喝酒了。 在如此嚴厲的禁酒令之下, 周朝的禁酒效果自然是很明顯的。 而禁酒帶來的最直接的結果是酒器派不上用場了, 所以現在的考古發現西周時的酒器遠不如商代多。 然而, 禁酒可以理解, 但不能禁飯, 飯還得吃, 於是, 酒器少了但食器多了。 在貴族的墓葬中, 一般隨葬有食器鼎和簋, 鼎多為奇數, 而簋則是偶數, 鬲則隨而增減。 考古常常發現用成組的鼎隨葬, 這些鼎的形狀紋飾以及銘文都基本相同, 有時僅有大小的不同, 容量依次遞減,

這就是列鼎而食的列鼎。

列鼎數目的多少, 是周代貴族等級的象徵。 用鼎有著一套嚴格的制度, 據《儀禮》和《禮記》載, 大致可分別為一鼎, 三鼎, 五鼎, 七鼎, 九鼎等。 一鼎, 盛豚, 即小豬, 規定士一級使用, 士居卿大夫之下, 屬貴族階層最下等。 三鼎, 或盛豚, 魚, 臘, 或盛豕, 魚, 臘, 有時又盛羊豕魚, 稱為“少牢”, 為士一級在特定場合下使用。 五鼎, 盛羊, 豕, 魚, 臘, 膚, 也稱為”少牢“, 一般為下大夫所用, 有時上大夫和士也可使用。 周代王室及諸侯國官吏爵位大致分卿、大夫二等, 其中卿又分上中下三級, 大夫亦如此。 七鼎, 盛牛、羊、豕、魚、臘、腸胃、膚, 稱為“大牢“, 為卿大夫所用。 所謂“大牢”, 主要指包括有牛, 再加上羊和豕, 而少牢主要指羊和豕。 九鼎:盛牛、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

亦稱為大牢。 《周禮-宰夫》說“王日一舉, 鼎十有二”, 十二鼎實為九鼎, 其餘為三個陪鼎。 九鼎為天子所用。

與鼎相配的簋, 形似碗而大, 有蓋和雙耳。 用簋的多少, 一般與列鼎相配合, 五鼎配四簋, 七鼎配六簋, 九鼎配八簋。 九鼎八簋即為天子之食。 簋用於盛飯食, 據《禮記·內則》所列, 飯食在周代有八種, 即黍、稷、稻、粱、白黍、黃粱、糈(成熟而收穫的穀物)、樵(未完全成熟的穀物), 可能即為八簋所盛。

可見, 鼎不僅是地位的象徵, 也是王權的象徵, 原僅作烹飪食物之用的鼎, 在商代貴族禮樂制度下又成為第一等重要的禮器, 又稱作彝器, 即所謂的“常寶之器”。 鼎不再是種單純的炊具和食器, 而被賦予了神聖的色彩, 演化成為統治權力的象徵。

天子用九鼎為制, 朝代更替, 以奪到九鼎為象徵。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與晉國在中原爭霸, 他陳兵東周王朝邊境, 向周王室的大臣問九鼎的“大小輕重”, 後世將”問鼎”比喻為圖謀王位, 即緣於此。 (老 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