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貴州的省會為什麼是貴陽而不是遵義?

這個話題看似粗躁卻頗為深邃。 從網友的熱烈討論中便可窺見與貴陽與遵義作為當今貴州省的老大與老二, 激烈競爭局面,

同時, 也折射出兩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以及貴州建省的歷史背景。

貴、遵省府之爭, 不只是遵義原屬四川後劃黔先來後道的這麼一個簡單數學命題;而是, 透過歷史背景來看兩府的歷史演變故事, 從中, 可窺伺中國古代歷代朝廷對貴州這片土地的戰略構思。

下面, 我來整理一些歷史資料, 從兩個方面為大家解讀。

一, 貴州, 明朝為何要建省?貴陽名稱來歷

貴州這方土地, 在明代以前其區域分屬湖廣、四川、雲南三個行省管轄。 看似荒蕪的土地, 其實, 卻極具有軍事戰略價值。 因為地處西南腹地的貴州,

東可接湖廣, 西可控川滇。 可這一方土地, 長期處於土司控制下, 連年戰爭, 百姓不得安寧, 不僅令朝廷寢食不安, 更別談為“拱衛”川滇的根據地, 而進兵湖廣戰略企圖。

於是, 地處黃河中上游的中央政府, 從秦漢始, 就已經注意到貴州的軍事戰略地位, 派唐蒙出使夜郎, 也就是這個原因。

到了唐朝, 中央政府便在烏江以南設羈縻州矩州(今貴陽)、在烏江以北今黔北設播州(今遵義)。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的矩州, 轄境相當今貴陽市及清鎮、龍裡、修文等市縣部分地區。 宋代宣和元年(1119年)將矩州更名為貴州。 州府所在的貴陽, 因郡在貴山之陽故而得名。 因貴陽古代盛產竹子而聞名, 故用“竹”的諧音“築”來作為貴陽的簡稱。

而遵義古名是在唐貞觀十三年(639年)設立羈縻播州。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將播州所領轄的羅蒙縣改名為遵義縣。 因此, “遵義”也是歷史悠久的老名。

何謂羈縻?給大家插播一個名詞解釋。 據《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隱》解釋說:“羈, 馬絡頭也;縻, 牛靷也”, 引申為籠絡控制。 中國設羈縻州始於唐朝。

唐朝對一些邊遠少數民族採用羈縻政策, 承認當地土著貴族, 封以王侯納入朝廷管理。 當年, 唐朝在邊疆所置之羈縻州總計有府州八百五十六座。 因以其俗以為治所設的土司制度,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廢止改自治州。

中國歷史上的土司制度採用衙門長官由少數民族首領世襲擔任, 中央政府實行間接統治方式。 雖名譽上歸皇上統治的疆土, 但弊端甚多表現在:土司衙門長官世襲後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不利於加強中央集權;土司之間為爭地盤不斷發生戰爭, 造成地方政局的動盪。

古代貴州這一方土地,一直處於彝族土司的管轄範圍。北部則是播州土司,而東部則是思州土司的領地,南部處於八番順元宣慰司管控。

歷史上,除了東部地區的思州因靠近中原生產力尚好外,矩、播兩州任由大小土司世襲統治。而又因山高坡陡,交通不暢,土地貧瘠,不僅農業技術落後經濟貧困;更因爭地爭水土司之間戰爭頻繁。特別是與中央政府一言不合就翻臉造反。所以,歷代朝廷都有改土歸流(從中央派流官進行教化管理)想法,只是一直沒抓住機會。

機會,給了明朝!但貴州建省序幕卻始於元朝。

元帝國為滅南宋,並非是從北打到南而是先佔領雲貴川西南,完成對南宋王朝的迂回包抄。蒙古人開國之後,又在貴州境內大量屯兵興修驛道,藉以控制思州、黔中及播州等地連接三省。因比,從元朝始,貴州這片區域就一躍而為西南三省交界地的政治、軍事中心,已有了成為一個行省建制的雛形。

朱元璋開國前,為消滅掉盤踞在雲南的元蒙餘部就告誡出征的將領說:“要奪得雲南,必須重視貴州”,“貴州每一梗阻,致使滇南中斷”,“雖有雲南,亦難守也”。戰爭結束後便將幾十萬大軍就地留守開墾,此後又將人口稠密的江南一帶老百姓調往雲貴川開荒種地,也就是史上所言:“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至今,貴陽以北很多姓氏祖先來自江西,就是源於這個歷史背景。

到了明萬曆年間,因思州土司內部為爭奪土地和礦產戰火連天,朱棣便抓住契機,出兵平亂一併把思州土司給鎮壓了並實行改土歸流政策。隨即將黔中、黔西、黔南一帶整合將貴州由府升省。因此,思州的改土歸流就成了貴州行省的最直接原因。

史載:明朝永樂十一年(西元1413年)設置貴州承宣佈政使正式建制為省。因布政使設在原貴州府,便以貴州為省名,貴陽自然成為省府所在地。

二,遵義為何由川改貴?為什麼會有“四川人生得憨,以遵義換龍安”民謠?

下面來說說遵義的歷史背景。

遵義位於貴州省北部,距離四川較近。歷史上遵義地區稱為播州。播州從唐末到明末,世為播州楊氏土司統治,傳至明萬曆年間楊應龍時,已歷經二十九代720餘年。

本來,楊氏第二十一代首領楊鏗已歸附明王朝,朝廷以烏江為界,將江北的播州劃歸隸屬四川省,並詔命楊鏗為播州宣慰使。可到了明萬曆元年(1572年)楊應龍世襲播州統治後,驕縱、嗜殺極為殘暴,引得當地百姓怨聲載道紛紛至重慶告狀,於是,朝廷將其揖拿歸案。

怎麼處置?四川、貴州兩省領導意見不一。考慮到朝廷對外要用兵,於是將他放回去戴罪立功。

沒想到他一回去便起兵造反,攻陷了大半個貴州。明王朝調集八省約20多萬人馬,兵分八路進剿。四個月後,在明軍攻陷下楊應龍自焚而死,朝廷才平定了播州。這就是明史稱明萬曆年間最大的戰爭“平播之役”。

戰爭結束後,朝廷決定將播州地區改土歸流實行流官統治。

本來,播州自明初以來屬於四川,但播州地理上卻又緊靠貴州。朝廷當時是有准把整個播州劃給貴州立意,但又考慮到該州剛剛改土歸流要建州立縣需要大把銀子,而貴州比四川窮一時難以承受,故將播州地區一分為二設二府,四川、貴州各領一府。

其中,遵義軍民府領一州四縣,即真安州、遵義、綏陽、桐梓、仁懷縣,隸屬四川管轄;平越軍民府領一州四縣,即黃平州、湄潭、余慶、甕安、安化縣,隸屬貴州管轄。

所以,遵義府直至清雍正初年都屬四川,這就是貴州省府設貴陽不設遵義的歷史原因。

本屬四川管轄的遵義,又為何重劃歸貴州?這裡面也有一個歷史故事。

清雍正年間,雲貴總督鄂爾泰在貴州大力推行“改土歸流”運動,其中包括勘定調整貴州省界。經調查發現在赤水河流域,川貴兩省界線不清,犬牙交錯不利於管理。其中遵義府位於黔北中心卻屬於四川管轄。於是總督在貴州高層的勸說下,通過他向朝廷打報告要回遵義。

而隸屬貴州威寧府的永寧縣,離府千里卻靠近四川的江安、納溪、興文等縣。正好此時,有四川領導打報告請求將永寧縣改歸四川隸於同城之敘永同知管轄(見《清實錄》)。

朝廷本來就有為開發貴州之意,一見雙方報告非常高興立馬下達紅頭文件。

於是,將過去屬於四川的遵義府劃屬貴州,而原屬於貴州省管轄的永寧縣(主要是今古藺縣地域)劃歸四川,貴州得了個大便宜,四川吃了個啞巴虧。

四川本來想得一個縣,沒想到失去了一個府包括所轄五州縣。特別是,遵義府當時就是黔北地方富庶之區有“黔北糧倉”的譽稱;而永甯縣偏於一隅是個貧瘠縣。沒想到,四川領導一份報告,就糊裡糊塗就吃了一個大虧,不僅被四川人民罵得狗血噴頭於,更被貴州人民嘲笑。

於是,從清代中葉開始在遵義民間就流傳著:“四川人生得憨,拿遵義換龍安”。這句揶揄當時四川人的順口溜,一直流傳至今。

這就是遵義,重歸貴州的歷史背景。

古代貴州這一方土地,一直處於彝族土司的管轄範圍。北部則是播州土司,而東部則是思州土司的領地,南部處於八番順元宣慰司管控。

歷史上,除了東部地區的思州因靠近中原生產力尚好外,矩、播兩州任由大小土司世襲統治。而又因山高坡陡,交通不暢,土地貧瘠,不僅農業技術落後經濟貧困;更因爭地爭水土司之間戰爭頻繁。特別是與中央政府一言不合就翻臉造反。所以,歷代朝廷都有改土歸流(從中央派流官進行教化管理)想法,只是一直沒抓住機會。

機會,給了明朝!但貴州建省序幕卻始於元朝。

元帝國為滅南宋,並非是從北打到南而是先佔領雲貴川西南,完成對南宋王朝的迂回包抄。蒙古人開國之後,又在貴州境內大量屯兵興修驛道,藉以控制思州、黔中及播州等地連接三省。因比,從元朝始,貴州這片區域就一躍而為西南三省交界地的政治、軍事中心,已有了成為一個行省建制的雛形。

朱元璋開國前,為消滅掉盤踞在雲南的元蒙餘部就告誡出征的將領說:“要奪得雲南,必須重視貴州”,“貴州每一梗阻,致使滇南中斷”,“雖有雲南,亦難守也”。戰爭結束後便將幾十萬大軍就地留守開墾,此後又將人口稠密的江南一帶老百姓調往雲貴川開荒種地,也就是史上所言:“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至今,貴陽以北很多姓氏祖先來自江西,就是源於這個歷史背景。

到了明萬曆年間,因思州土司內部為爭奪土地和礦產戰火連天,朱棣便抓住契機,出兵平亂一併把思州土司給鎮壓了並實行改土歸流政策。隨即將黔中、黔西、黔南一帶整合將貴州由府升省。因此,思州的改土歸流就成了貴州行省的最直接原因。

史載:明朝永樂十一年(西元1413年)設置貴州承宣佈政使正式建制為省。因布政使設在原貴州府,便以貴州為省名,貴陽自然成為省府所在地。

二,遵義為何由川改貴?為什麼會有“四川人生得憨,以遵義換龍安”民謠?

下面來說說遵義的歷史背景。

遵義位於貴州省北部,距離四川較近。歷史上遵義地區稱為播州。播州從唐末到明末,世為播州楊氏土司統治,傳至明萬曆年間楊應龍時,已歷經二十九代720餘年。

本來,楊氏第二十一代首領楊鏗已歸附明王朝,朝廷以烏江為界,將江北的播州劃歸隸屬四川省,並詔命楊鏗為播州宣慰使。可到了明萬曆元年(1572年)楊應龍世襲播州統治後,驕縱、嗜殺極為殘暴,引得當地百姓怨聲載道紛紛至重慶告狀,於是,朝廷將其揖拿歸案。

怎麼處置?四川、貴州兩省領導意見不一。考慮到朝廷對外要用兵,於是將他放回去戴罪立功。

沒想到他一回去便起兵造反,攻陷了大半個貴州。明王朝調集八省約20多萬人馬,兵分八路進剿。四個月後,在明軍攻陷下楊應龍自焚而死,朝廷才平定了播州。這就是明史稱明萬曆年間最大的戰爭“平播之役”。

戰爭結束後,朝廷決定將播州地區改土歸流實行流官統治。

本來,播州自明初以來屬於四川,但播州地理上卻又緊靠貴州。朝廷當時是有准把整個播州劃給貴州立意,但又考慮到該州剛剛改土歸流要建州立縣需要大把銀子,而貴州比四川窮一時難以承受,故將播州地區一分為二設二府,四川、貴州各領一府。

其中,遵義軍民府領一州四縣,即真安州、遵義、綏陽、桐梓、仁懷縣,隸屬四川管轄;平越軍民府領一州四縣,即黃平州、湄潭、余慶、甕安、安化縣,隸屬貴州管轄。

所以,遵義府直至清雍正初年都屬四川,這就是貴州省府設貴陽不設遵義的歷史原因。

本屬四川管轄的遵義,又為何重劃歸貴州?這裡面也有一個歷史故事。

清雍正年間,雲貴總督鄂爾泰在貴州大力推行“改土歸流”運動,其中包括勘定調整貴州省界。經調查發現在赤水河流域,川貴兩省界線不清,犬牙交錯不利於管理。其中遵義府位於黔北中心卻屬於四川管轄。於是總督在貴州高層的勸說下,通過他向朝廷打報告要回遵義。

而隸屬貴州威寧府的永寧縣,離府千里卻靠近四川的江安、納溪、興文等縣。正好此時,有四川領導打報告請求將永寧縣改歸四川隸於同城之敘永同知管轄(見《清實錄》)。

朝廷本來就有為開發貴州之意,一見雙方報告非常高興立馬下達紅頭文件。

於是,將過去屬於四川的遵義府劃屬貴州,而原屬於貴州省管轄的永寧縣(主要是今古藺縣地域)劃歸四川,貴州得了個大便宜,四川吃了個啞巴虧。

四川本來想得一個縣,沒想到失去了一個府包括所轄五州縣。特別是,遵義府當時就是黔北地方富庶之區有“黔北糧倉”的譽稱;而永甯縣偏於一隅是個貧瘠縣。沒想到,四川領導一份報告,就糊裡糊塗就吃了一個大虧,不僅被四川人民罵得狗血噴頭於,更被貴州人民嘲笑。

於是,從清代中葉開始在遵義民間就流傳著:“四川人生得憨,拿遵義換龍安”。這句揶揄當時四川人的順口溜,一直流傳至今。

這就是遵義,重歸貴州的歷史背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