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深圳40年變革:29個來料加工廠與267家A股上市公司

文/李鵬 億歐專欄作者

深圳蛇口的時間廣場上, 刻有“時間就是金錢, 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牌異常醒目, 不知不覺, 深邃的時鐘已劃過40年光景。

1979年1月31日, 是蛇口工業區誕生的日子;2016年1月31日, “蛇口之父”袁賡辭世。 這個驚人的巧合, 更添幾分深圳改革者的傳奇色彩。

(“蛇口之父”袁賡)

1978年下半年, 時任招商局常務副董事長的袁賡向國務院提出, 在深圳南山半島開闢加工貿易區, 這就是後來的蛇口工業區。

在袁賡的努力下, 蛇口迅速成為中國最開放的工業區, 企業和人才紛紛湧入。

(80年代初的蛇口工業區)

在這些企業中, 不得不提到誕生于改革開放之初, 並對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三來一補”企業: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後加工貿易、外向型經濟的最初形式,

也是我國以勞動力優勢參與國際分工的起始。

(肇始於29家來料加工廠)

“三來一補”, 指的就是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 中國大陸企業依靠外商提供的原料、技術、設備等, 根據對方提出的產品品質、規格、款式等要求,

完成加工、組裝、整合等基礎製造環節, 最後把產品提供給外商, 並獲取相應的回報。

根據《人民日報》的記載, 當時深圳積極引進外資, 發展生產, 擴大對外貿易, 與香港客商合作辦成首批的29個來料加工廠, 由香港客商投資, 提供設備和生產技術, 涵蓋無線電、五金、皮鞋、皮箱、皮袋、工藝、服裝、餐巾紙、毛織品等行業。 這些企業作為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經濟發展的根基, 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下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由於歷史地位的重要性, 關於誰是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 多年來爭論不休。 東莞的太平手袋廠、珠海的香洲毛紡廠、順德的大進制衣廠, 都希望成為“首個”。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 出現多家企業爭奪第一並不足為怪,

1978年的三、四季度間“三來一補”企業其實是成批量出現的。

務實的深圳人並不看重誰是最先成立的, 他們在乎誰最先拿到了訂單。 1978年11月18日, 深圳上屋電業與香港怡高實業公司簽訂了一份發熱線圈業務的來料加工協定, 深圳人認為, 這是深圳乃至全國的第一份來料加工協議, 是實實在在的成績。

落後就要“挨打”

來料加工是我國加工貿易的開端。 當時來料加工企業從事著勞動密集型工作, 處於貿易鏈條的底端, 利潤微薄, 真正的豐厚利潤則在流通環節中被外商賺取。 比如一個售價超過20美元的芭比娃娃, 中國企業只能靠加工環節賺取0.35美元, 這其中還包括工人的工資。

許多西方國家習慣於殖民地時代的策略, 戰爭年代每到一處必大肆掠奪,和平年代則充分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和自然資源,也不顧及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外商擁有裝備、技術等硬資源,這是他們攫取豐厚利潤的有力武器。落後就要“挨打”,沒有掌握核心資源,就只能掙“辛苦錢”。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來料加工的合作模式有利於吸引外資,儘管中國企業只能夠獲得利潤的一小部分,但也足以獲得初期發展的動力;中國企業還可以學習外資企業先進的生產和管理方式,瞭解國際市場趨勢。

創新才能逆襲

“三來一補”企業和我們現在常說的企業不同,它不具備法人資格,這就意味著不能注冊商標和申請專利,無法進行研發、融資和內銷等企業行為;此外,“三來一補”企業還普遍存在經營管理缺乏自主性、勞動力素質偏低、科技創新能力薄弱、缺乏品牌意識、管理模式落後等缺陷,轉型成為必經之路。

另一方面,近年來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對“三來一補”企業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高新技術企業憑藉先進的技術、較好的社會效益、對環境污染少等優勢,迅速佔據市場,讓原本就缺乏競爭力的“三來一補”企業面臨更加艱難的境地。

以“三來一補”企業最為集中的寶安區為例,輝煌時期企業數量達到5000家,到如今只剩下不到100家,許多老一批的來料加工廠早已銷聲匿跡。在政府的大力推動和優惠政策的扶持下,也有一些成功進行了轉型,並且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成就。

深圳航盛電子在1999年參展首屆高交會時,還只是一家做來料加工的小企業,10年間進行了管理、行銷、技術等一系列體制機制創新,於2008年實現了自主研發,總資產超過20億元;早期的深圳艾美特電器,也是一家為國際大公司貼牌生產的來料加工廠,在內憂外患的驅使下,從單純代工製造,轉向為客戶提供從開模、設計到成品生產的一系列服務,打造出了有競爭力的商標和品牌。

從總體上看,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企業不斷加強品牌建設和研發設計,提升產品品質和技術含量,中國製造漸漸向中國“智”造轉變。大量起步於加工貿易的企業,逐漸由製造環節代工為主向全產業鏈代工轉變,從“生產車間”變成了“企業總部”。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核心動力

科技創新是推動產業創新的核心動力,深圳是對外貿易的先行者,見證了中國加工貿易40年的變遷。

誕生于1999年的高交會,是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蓬勃興起的重要節點。高交會致力於推動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以及促進國家和地區間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此後,知識經濟匯入深圳發展的歷史洪流,高新技術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到2017年已經達到11230家。深圳企業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技術創新史。

科技創新改變了整個產業佈局,現在的深圳,已從來料加工鼎盛時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格局,轉變為以金融、高新技術、文化創意等為主導的產業格局。

大變局:267家A股上市公司

1990年12月,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試運營,在此之前,深發展、深萬科、深金田、深安達、深原野這5檔股票已在深圳特區證券公司公開櫃檯上市交易,史稱“深市老五股”。

90年代,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浪潮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尋求上市。進入21世紀後,企業上市步伐加快,深圳不甘落後,又一次走在了前沿。據統計,截至2017年10月,深圳境內外上市企業累計382家,其中A股上市267家(僅次於北京的303家、上海的270家),境外上市115家,中小企業成為上市的主力軍。

讓我們來看看這組傲人的資料:2017年深圳GDP達到2.2萬億元,超過廣州和香港,規模居全國前三;進出口總額超2.6萬億,連續25年位居全國第一;高新技術企業達11230家,僅次於北京;全市科研投入900億元,僅次於北京、上海;世界500強企業達7家,僅次於北京、上海;工商主體數量達306.1萬個,位居全國第一。

新華社曾評論道:“深圳是中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試驗場”,率先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史上的奇跡,是中國改革開放近30年輝煌成就的精彩縮影。”

深圳精神,深圳速度,銘刻著幾代人的記憶;蓮花山上,蛇口岸邊,深圳人奮鬥四十載的歷史印跡依稀可見。歷史的浩渺煙波令人神往,身後的海浪拍打著礁石,放眼望去,新的浪潮已滾滾來襲。

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億歐於1月18日在深圳舉辦了“致敬改革者——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暨GIIS 2018全球產業創新峰會”,來自招商局、TCL、捷順、彩生活、東方富海、璀璨資本、招商銀行、雨本、貝殼派、最生活等企業嘉賓出席會議。

附表:深圳267家A股上市公司名單

文章版權屬北京億歐網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戰爭年代每到一處必大肆掠奪,和平年代則充分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和自然資源,也不顧及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外商擁有裝備、技術等硬資源,這是他們攫取豐厚利潤的有力武器。落後就要“挨打”,沒有掌握核心資源,就只能掙“辛苦錢”。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來料加工的合作模式有利於吸引外資,儘管中國企業只能夠獲得利潤的一小部分,但也足以獲得初期發展的動力;中國企業還可以學習外資企業先進的生產和管理方式,瞭解國際市場趨勢。

創新才能逆襲

“三來一補”企業和我們現在常說的企業不同,它不具備法人資格,這就意味著不能注冊商標和申請專利,無法進行研發、融資和內銷等企業行為;此外,“三來一補”企業還普遍存在經營管理缺乏自主性、勞動力素質偏低、科技創新能力薄弱、缺乏品牌意識、管理模式落後等缺陷,轉型成為必經之路。

另一方面,近年來高新技術產業的崛起,對“三來一補”企業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高新技術企業憑藉先進的技術、較好的社會效益、對環境污染少等優勢,迅速佔據市場,讓原本就缺乏競爭力的“三來一補”企業面臨更加艱難的境地。

以“三來一補”企業最為集中的寶安區為例,輝煌時期企業數量達到5000家,到如今只剩下不到100家,許多老一批的來料加工廠早已銷聲匿跡。在政府的大力推動和優惠政策的扶持下,也有一些成功進行了轉型,並且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成就。

深圳航盛電子在1999年參展首屆高交會時,還只是一家做來料加工的小企業,10年間進行了管理、行銷、技術等一系列體制機制創新,於2008年實現了自主研發,總資產超過20億元;早期的深圳艾美特電器,也是一家為國際大公司貼牌生產的來料加工廠,在內憂外患的驅使下,從單純代工製造,轉向為客戶提供從開模、設計到成品生產的一系列服務,打造出了有競爭力的商標和品牌。

從總體上看,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企業不斷加強品牌建設和研發設計,提升產品品質和技術含量,中國製造漸漸向中國“智”造轉變。大量起步於加工貿易的企業,逐漸由製造環節代工為主向全產業鏈代工轉變,從“生產車間”變成了“企業總部”。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核心動力

科技創新是推動產業創新的核心動力,深圳是對外貿易的先行者,見證了中國加工貿易40年的變遷。

誕生于1999年的高交會,是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蓬勃興起的重要節點。高交會致力於推動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以及促進國家和地區間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此後,知識經濟匯入深圳發展的歷史洪流,高新技術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到2017年已經達到11230家。深圳企業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技術創新史。

科技創新改變了整個產業佈局,現在的深圳,已從來料加工鼎盛時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格局,轉變為以金融、高新技術、文化創意等為主導的產業格局。

大變局:267家A股上市公司

1990年12月,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試運營,在此之前,深發展、深萬科、深金田、深安達、深原野這5檔股票已在深圳特區證券公司公開櫃檯上市交易,史稱“深市老五股”。

90年代,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浪潮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尋求上市。進入21世紀後,企業上市步伐加快,深圳不甘落後,又一次走在了前沿。據統計,截至2017年10月,深圳境內外上市企業累計382家,其中A股上市267家(僅次於北京的303家、上海的270家),境外上市115家,中小企業成為上市的主力軍。

讓我們來看看這組傲人的資料:2017年深圳GDP達到2.2萬億元,超過廣州和香港,規模居全國前三;進出口總額超2.6萬億,連續25年位居全國第一;高新技術企業達11230家,僅次於北京;全市科研投入900億元,僅次於北京、上海;世界500強企業達7家,僅次於北京、上海;工商主體數量達306.1萬個,位居全國第一。

新華社曾評論道:“深圳是中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試驗場”,率先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史上的奇跡,是中國改革開放近30年輝煌成就的精彩縮影。”

深圳精神,深圳速度,銘刻著幾代人的記憶;蓮花山上,蛇口岸邊,深圳人奮鬥四十載的歷史印跡依稀可見。歷史的浩渺煙波令人神往,身後的海浪拍打著礁石,放眼望去,新的浪潮已滾滾來襲。

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億歐於1月18日在深圳舉辦了“致敬改革者——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暨GIIS 2018全球產業創新峰會”,來自招商局、TCL、捷順、彩生活、東方富海、璀璨資本、招商銀行、雨本、貝殼派、最生活等企業嘉賓出席會議。

附表:深圳267家A股上市公司名單

文章版權屬北京億歐網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