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大城市人口流失之後,會出現回流嗎?

北京和上海的常住人口40年來首次出現同步減少的情況, 在城市規模不斷擴張的趨勢之下, 人口流失以後, 還會回流嗎?

首先看一張紐約市整體人口數量及增速圖:

圖1:1790-2040年紐約人口數量及10年累計增速

從這個圖中可以看到, 紐約1790年至今的200多年中, 人口經歷了4個階段的變化:

▲ 1790-1910年

人口快速增長, 年均增速為4.8%, 從1790年的4.9萬人增長到1910年476.7萬人;

▲ 1910-1950年

增速明顯放緩, 年均增速僅為1.4%, 到1950年人口增長至789.2萬人;

▼ 1950-1980年

人口止增轉降, 年均降幅為0.35%, 到1980年人口下降至707.2萬人;

▲ 1980年以後

人口又轉為平穩增長, 到2016年人口增長至853.8萬人。

是什麼推動紐約人口發生這樣的變動呢?為了剖析原因, 我們需要進一步看下各個時期紐約市人口在各區是怎樣流動的。

圖2:1800年至2040年紐約城市各區人口增速

從各區人口增速圖中可以看到1800年至今的200多年內紐約市各區人口博弈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的變動:

接下來我們逐一展開分析每個階段, 探究每個階段下推動紐約人口流動的因素是什麼。

01

第一階段(1800-1910年)

區位優勢、時代背景及產業革命吸引人口聚集

圖3:第一階段(1800-1910年)紐約城市各區人口增速

人口變化

移民潮、交通及產業革命推動下, 紐約市整體及各區人口均大幅增長。

✦ 移民潮帶來城市生命力

19世紀是紐約城市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 在這一時期紐約市人口激增, 由1800年的7.9萬人增長到了1910年的476.7萬人。

從圖中可以看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紐約人口增速達到歷史巔峰, 尤其布魯克林區和布朗克斯區人口增速分別於1850年和1860年出現波峰。

19世紀上半期工業革命在美國東部沿海地區蓬勃開展, 並於50年代掀起了工業化熱潮, 有力地推動了美國資本主義大發展, 推動大批歐洲人移民美國。

作為美國最大城市, 紐約在工業、商業、金融業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而且又是移民踏入美國的第一站, 自然成為外來移民的聚集地, 使得這一時期紐約市迎來接收移民的高峰期。

移民不僅構成了紐約市五彩繽紛的世界, 也為這一時期紐約市的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為紐約市成為世界經濟中心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

✦ 交通革命拓展紐約商業貫通力

也是在這一時期,從紐約市發展大局考慮,紐約市所在的紐約州政府修築了長達4000餘公里的公路,將紐約市與州內的不同地區連接起來。

之後又修築了伊利運河和與之互補的伊利鐵路,使紐約市的腹地得以擴展到北美著名的五大湖水域及其周圍廣闊富饒的農業區。

交通運輸網的逐步完善,使紐約市成為了連接美國東西部地區的商業樞紐,同時為人口流入紐約市提供了交通保障。

✦ 產業革命提高紐約人口吸引力

紐約市完善的交通體系也促使蒸汽機被引入並得到廣泛的應用,為工業革命的開展奠定了基礎,19世紀中葉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紐約市製造業快速發展起來。在19世紀末紐約市已成為美國第一大製造業中心。

由於紐約市自然資源缺乏而勞動力、資本充足,紐約市製造業以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輕工業為主,形成了以制糖業、出版業和服裝業為主要支柱產業的產業格局。此類製造業的繁榮又吸引大量人口到紐約市就業,紐約市人口得以快速增長。

02

第二階段(1910-1950年)

市內區域發展失衡,交通完善提高流動性,人口向郊區擴散

圖4:第二階段(1910-1950年)紐約城市各區人口增速

人口變化

曼哈頓人口外溢到城內其他區,區域間人口趨向均衡,紐約市人口整體增長。

✦ 第一階段的產業集中、移民潮湧入導致曼哈頓人滿為患,區域間發展失衡,曼哈頓人口外溢至其他區是必然選擇

第一階段已經提到,紐約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且主要分佈在曼哈頓,這吸引新一波移民潮+第一次黑人大遷徙,促使曼哈頓人口暴增。

1880-1919年,約有2300萬歐洲移民來到美國,由於紐約整體經濟實力強勁、就業機會充足,紐約成為南部黑人向北部遷移的首選之地。

尤其產業集聚的曼哈頓島,在短期內人口爆炸式增長,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人口激增和住房擁擠導致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居民生活品質降低。

中心城區曼哈頓島人滿為患,而其他區域卻沒有得到充分開發,郊區大量土地閒置,城市內各區發展不均衡態勢加劇,最終促使曼哈頓人口外溢到周邊區成必然選擇。

不均衡的具體表現如下:

表1:1910年紐約各區面積及人口

✦ 地鐵擴建及小汽車的普及是推動這一時期人口外溢的關鍵,其連通了曼哈頓與週邊各區,打破了城郊發展界限

地鐵網和通勤鐵路網雙線系統擴建起到關鍵作用。1913年地鐵網和通勤鐵路網雙線系統擴建使紐約市快速交通的總里程增長兩倍有餘,由296英里增加到618英里,覆蓋了除斯塔騰島之外的全市各區,同時承載容量擴充三倍,布朗克斯、布魯克林、皇后區等週邊各區擁有了與曼哈頓島直接相連的地鐵線路。

小汽車普及,為城郊發展開拓了新局面。在軌道交通建設初期,紐約城市空間是沿著軌道交通沿線軸向擴展,私人經營的軌道交通與房地產開發相結合,中心區人口得以疏解。

然而,1920年以後,小汽車逐漸普及,打破了城郊沿著軌道交通沿線發展的局面,使得城郊沿著城市的各個方向進行土地的大面積開發,開發商在利潤的驅使下在郊區進行低密度的住宅建設,這時不可逆轉的大規模郊區化開始。

經過這一時期前20年的人口外溢後,中心區曼哈頓人口密度明顯下降,其他區人口密度上升,尤其臨近曼哈頓的布魯克林和布朗克斯區上升明顯。

圖5:1910、1930年各區人口密度對比

人口外溢到一定程度後,各區開始均衡發展,1930-1950年各區人口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長,城市整體人口也在增長。

03

第三階段(1950-1980年)

紐約大城市病加劇,製造業外遷,人口向周邊城市轉移

圖6:第三階段(1950-1980年)紐約城市各區人口增速

人口變化

經歷第二階段的人口持續增長後,紐約市內各區間及與周邊城市人口流動範圍加大,具體表現為紐約各區人口由中心區向城內其他區流動,再流向周邊城市。

✦ 郊區化進一步蔓延

郊區房地產市場繁榮。在大蕭條時期和二戰期間積累起來的住宅需求於戰後迸發出來,年輕人要組建家庭,現有的家庭要搬進新居,住宅需求急劇膨脹,紐約市郊區出現了有史以來最為繁榮的建築熱潮,郊區呈爆炸式蔓延開來。

建築技術的進步也為郊區的蔓延創造了條件,許多住宅建築公司採用標準化的生產方式,成批建造住宅,此外,建築公司還從總體上對郊區社區進行統籌規劃,基礎服務設施一應俱全。

居民為追求生活品質繼續外遷。郊區房地產的繁榮、中心城區糟糕的環境、交通網絡的進一步完善,使得原來居住在市內的中產階級越來越願意在郊區購房或建房。

郊區化達到高潮,周邊城市承接紐約外溢人口。這一階段紐約市郊區化達到高潮,曼哈頓區、布朗克斯區和布魯克林區等密集地區的人口繼續向皇后區、紐約州的其他郡以及新澤西擴散。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資料顯示這一時期紐約市周邊新澤西州和拿索縣人口出現較高增幅,如下圖所示:

圖7:20世紀六七十年代紐約市周邊新澤西州和拿索縣人口同比增速

1950-1970年新澤西州人口增長顯著,由1950年487.2萬人增長到1970年的717.1萬人,累計增長近50%;

1970-1980年拿索縣人口增長顯著,由1970年2.1萬人增長到1980年的3.3萬人,累計增長近60%;

而這一時期紐約市人口則出現負增長,由1950年789萬人減少至1980年的707萬人,30年降幅超過10%。

✦ 技術、交通革命和中心城區不經濟因素促使製造業大規模外遷,帶動人口結構重塑

流水作業在工廠普及,製造企業開始趨於大型化。二戰後,出現了技術與交通的一系列革命,流水作業逐漸在美國工廠中普及。

過去產品採取垂直式的組裝方式,可以在城區狹窄的樓房內進行,而流水作業要求產品從零件到部件再到產品的整個製作工藝在一個巨大的平臺上完成,美國製造企業開始趨於大型化,龐大的控股公司大量出現。

中心城區不經濟因素制約製造企業發展,企業開始大規模外遷。紐約市中心出現了許多不經濟的因素,地價上漲、稅收加重、設施老化、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加劇,工業企業在內城的聚集和發展受到了限制,而汽車運輸、資訊技術產業的發展則為工業向郊區的擴散創造了條件。

在此背景下,美國製造業以更快的速度由中心城區向郊區轉移。由於工業向郊區遷移,郊區的製造業就業人數增長迅速,而中心城區的製造業日趨衰落,郊區逐漸成為製造業的主體。

✦ 居民和產業外遷促進郊區發展,又進一步吸引了人口外遷

外遷的人口和產業在郊區形成了巨大的工業園區、商業中心和辦公區,推動了周邊能級較低城鎮和周邊鄉村的發展,而這又進一步吸引了人口外遷。

04

第四階段(1980以後)

城市規劃及產業升級雙重利好下,人口回流

圖8:第四階段(1980以後)紐約城市各區人口增速

人口變化

經歷第三階段人口調整後,紐約與周邊城市逐步實現一種相對均衡發展,紐約整體人口緩慢增長,各分區人口也均恢復增長。

✦ “舊城復興”計畫促使紐約市人口回流到內城

政府制定一系列法規,“舊城復興”計畫上升到戰略高度。為了保持城市穩定的用地價值、改善內城環境和實現城市中心的再增值,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紐約市政府與規劃、立法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規,開始實施“舊城復興”計畫,將建設中等收入住宅以吸引中產階級到城市中心居住作為城市中心復蘇的重要戰略。

中等收入人群遷入,低收入人群遷出,人口結構轉變。在這一階段,紐約市的紳士化範圍擴大,最初少數白人中產家庭選擇遷入內城貧困的黑人社區(例如哈萊姆區),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中等收入人群遷入,低收入的少數族開始被迫遷往皇后區、布朗克斯等地,城市的房地產價格上揚,曼哈頓區和整個城市人口都在增長,人口結構發生轉變。

✦ 產業升級重塑紐約市經濟,城市中心和城市整體人口進一步增長

紐約在這段時期內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生產服務業,並復興其傳統的製造業,以電腦、金融業、出版、印刷等產業為基礎的服務業構成了紐約市的經濟基礎產業,產業就業人口和增加值大幅增長。

1969-2000年期間,生產性服務業就業人數從95萬人增至203萬人,占就業人口比重從25%升至62%,生產性服務業的增加值也已占到全部服務業增加總量的50%以上。

至此紐約順利完成了產業結構的轉變,新舊產業的交替重塑了紐約市經濟,使紐約市由產品生產的工業化城市轉變成為一座以生產服務業為主的後工業化城市,適應了後工業社會的發展以及國際大環境的需要,城市經濟繁榮、就業率高、房地產市場興旺、犯罪率下降,紐約全球城市的功能進一步強化,城市中心和城市整體人口進一步增長。

綜上可見,一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推動人口流動的力量來自多方面,其中城市能級是核心動力,產業是主要吸引,宜居性是人們的嚮往,人永遠都是趨利避害的,哪個城市強大、哪裡有工作、哪裡生活更舒適人們就會去哪,而交通的不斷完善是人口流動得以實現的關鍵。所以人口流動的規律,你get到了嗎?!

✦ 交通革命拓展紐約商業貫通力

也是在這一時期,從紐約市發展大局考慮,紐約市所在的紐約州政府修築了長達4000餘公里的公路,將紐約市與州內的不同地區連接起來。

之後又修築了伊利運河和與之互補的伊利鐵路,使紐約市的腹地得以擴展到北美著名的五大湖水域及其周圍廣闊富饒的農業區。

交通運輸網的逐步完善,使紐約市成為了連接美國東西部地區的商業樞紐,同時為人口流入紐約市提供了交通保障。

✦ 產業革命提高紐約人口吸引力

紐約市完善的交通體系也促使蒸汽機被引入並得到廣泛的應用,為工業革命的開展奠定了基礎,19世紀中葉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紐約市製造業快速發展起來。在19世紀末紐約市已成為美國第一大製造業中心。

由於紐約市自然資源缺乏而勞動力、資本充足,紐約市製造業以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輕工業為主,形成了以制糖業、出版業和服裝業為主要支柱產業的產業格局。此類製造業的繁榮又吸引大量人口到紐約市就業,紐約市人口得以快速增長。

02

第二階段(1910-1950年)

市內區域發展失衡,交通完善提高流動性,人口向郊區擴散

圖4:第二階段(1910-1950年)紐約城市各區人口增速

人口變化

曼哈頓人口外溢到城內其他區,區域間人口趨向均衡,紐約市人口整體增長。

✦ 第一階段的產業集中、移民潮湧入導致曼哈頓人滿為患,區域間發展失衡,曼哈頓人口外溢至其他區是必然選擇

第一階段已經提到,紐約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且主要分佈在曼哈頓,這吸引新一波移民潮+第一次黑人大遷徙,促使曼哈頓人口暴增。

1880-1919年,約有2300萬歐洲移民來到美國,由於紐約整體經濟實力強勁、就業機會充足,紐約成為南部黑人向北部遷移的首選之地。

尤其產業集聚的曼哈頓島,在短期內人口爆炸式增長,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人口激增和住房擁擠導致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居民生活品質降低。

中心城區曼哈頓島人滿為患,而其他區域卻沒有得到充分開發,郊區大量土地閒置,城市內各區發展不均衡態勢加劇,最終促使曼哈頓人口外溢到周邊區成必然選擇。

不均衡的具體表現如下:

表1:1910年紐約各區面積及人口

✦ 地鐵擴建及小汽車的普及是推動這一時期人口外溢的關鍵,其連通了曼哈頓與週邊各區,打破了城郊發展界限

地鐵網和通勤鐵路網雙線系統擴建起到關鍵作用。1913年地鐵網和通勤鐵路網雙線系統擴建使紐約市快速交通的總里程增長兩倍有餘,由296英里增加到618英里,覆蓋了除斯塔騰島之外的全市各區,同時承載容量擴充三倍,布朗克斯、布魯克林、皇后區等週邊各區擁有了與曼哈頓島直接相連的地鐵線路。

小汽車普及,為城郊發展開拓了新局面。在軌道交通建設初期,紐約城市空間是沿著軌道交通沿線軸向擴展,私人經營的軌道交通與房地產開發相結合,中心區人口得以疏解。

然而,1920年以後,小汽車逐漸普及,打破了城郊沿著軌道交通沿線發展的局面,使得城郊沿著城市的各個方向進行土地的大面積開發,開發商在利潤的驅使下在郊區進行低密度的住宅建設,這時不可逆轉的大規模郊區化開始。

經過這一時期前20年的人口外溢後,中心區曼哈頓人口密度明顯下降,其他區人口密度上升,尤其臨近曼哈頓的布魯克林和布朗克斯區上升明顯。

圖5:1910、1930年各區人口密度對比

人口外溢到一定程度後,各區開始均衡發展,1930-1950年各區人口均有一定幅度的增長,城市整體人口也在增長。

03

第三階段(1950-1980年)

紐約大城市病加劇,製造業外遷,人口向周邊城市轉移

圖6:第三階段(1950-1980年)紐約城市各區人口增速

人口變化

經歷第二階段的人口持續增長後,紐約市內各區間及與周邊城市人口流動範圍加大,具體表現為紐約各區人口由中心區向城內其他區流動,再流向周邊城市。

✦ 郊區化進一步蔓延

郊區房地產市場繁榮。在大蕭條時期和二戰期間積累起來的住宅需求於戰後迸發出來,年輕人要組建家庭,現有的家庭要搬進新居,住宅需求急劇膨脹,紐約市郊區出現了有史以來最為繁榮的建築熱潮,郊區呈爆炸式蔓延開來。

建築技術的進步也為郊區的蔓延創造了條件,許多住宅建築公司採用標準化的生產方式,成批建造住宅,此外,建築公司還從總體上對郊區社區進行統籌規劃,基礎服務設施一應俱全。

居民為追求生活品質繼續外遷。郊區房地產的繁榮、中心城區糟糕的環境、交通網絡的進一步完善,使得原來居住在市內的中產階級越來越願意在郊區購房或建房。

郊區化達到高潮,周邊城市承接紐約外溢人口。這一階段紐約市郊區化達到高潮,曼哈頓區、布朗克斯區和布魯克林區等密集地區的人口繼續向皇后區、紐約州的其他郡以及新澤西擴散。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資料顯示這一時期紐約市周邊新澤西州和拿索縣人口出現較高增幅,如下圖所示:

圖7:20世紀六七十年代紐約市周邊新澤西州和拿索縣人口同比增速

1950-1970年新澤西州人口增長顯著,由1950年487.2萬人增長到1970年的717.1萬人,累計增長近50%;

1970-1980年拿索縣人口增長顯著,由1970年2.1萬人增長到1980年的3.3萬人,累計增長近60%;

而這一時期紐約市人口則出現負增長,由1950年789萬人減少至1980年的707萬人,30年降幅超過10%。

✦ 技術、交通革命和中心城區不經濟因素促使製造業大規模外遷,帶動人口結構重塑

流水作業在工廠普及,製造企業開始趨於大型化。二戰後,出現了技術與交通的一系列革命,流水作業逐漸在美國工廠中普及。

過去產品採取垂直式的組裝方式,可以在城區狹窄的樓房內進行,而流水作業要求產品從零件到部件再到產品的整個製作工藝在一個巨大的平臺上完成,美國製造企業開始趨於大型化,龐大的控股公司大量出現。

中心城區不經濟因素制約製造企業發展,企業開始大規模外遷。紐約市中心出現了許多不經濟的因素,地價上漲、稅收加重、設施老化、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加劇,工業企業在內城的聚集和發展受到了限制,而汽車運輸、資訊技術產業的發展則為工業向郊區的擴散創造了條件。

在此背景下,美國製造業以更快的速度由中心城區向郊區轉移。由於工業向郊區遷移,郊區的製造業就業人數增長迅速,而中心城區的製造業日趨衰落,郊區逐漸成為製造業的主體。

✦ 居民和產業外遷促進郊區發展,又進一步吸引了人口外遷

外遷的人口和產業在郊區形成了巨大的工業園區、商業中心和辦公區,推動了周邊能級較低城鎮和周邊鄉村的發展,而這又進一步吸引了人口外遷。

04

第四階段(1980以後)

城市規劃及產業升級雙重利好下,人口回流

圖8:第四階段(1980以後)紐約城市各區人口增速

人口變化

經歷第三階段人口調整後,紐約與周邊城市逐步實現一種相對均衡發展,紐約整體人口緩慢增長,各分區人口也均恢復增長。

✦ “舊城復興”計畫促使紐約市人口回流到內城

政府制定一系列法規,“舊城復興”計畫上升到戰略高度。為了保持城市穩定的用地價值、改善內城環境和實現城市中心的再增值,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紐約市政府與規劃、立法部門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規,開始實施“舊城復興”計畫,將建設中等收入住宅以吸引中產階級到城市中心居住作為城市中心復蘇的重要戰略。

中等收入人群遷入,低收入人群遷出,人口結構轉變。在這一階段,紐約市的紳士化範圍擴大,最初少數白人中產家庭選擇遷入內城貧困的黑人社區(例如哈萊姆區),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中等收入人群遷入,低收入的少數族開始被迫遷往皇后區、布朗克斯等地,城市的房地產價格上揚,曼哈頓區和整個城市人口都在增長,人口結構發生轉變。

✦ 產業升級重塑紐約市經濟,城市中心和城市整體人口進一步增長

紐約在這段時期內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生產服務業,並復興其傳統的製造業,以電腦、金融業、出版、印刷等產業為基礎的服務業構成了紐約市的經濟基礎產業,產業就業人口和增加值大幅增長。

1969-2000年期間,生產性服務業就業人數從95萬人增至203萬人,占就業人口比重從25%升至62%,生產性服務業的增加值也已占到全部服務業增加總量的50%以上。

至此紐約順利完成了產業結構的轉變,新舊產業的交替重塑了紐約市經濟,使紐約市由產品生產的工業化城市轉變成為一座以生產服務業為主的後工業化城市,適應了後工業社會的發展以及國際大環境的需要,城市經濟繁榮、就業率高、房地產市場興旺、犯罪率下降,紐約全球城市的功能進一步強化,城市中心和城市整體人口進一步增長。

綜上可見,一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推動人口流動的力量來自多方面,其中城市能級是核心動力,產業是主要吸引,宜居性是人們的嚮往,人永遠都是趨利避害的,哪個城市強大、哪裡有工作、哪裡生活更舒適人們就會去哪,而交通的不斷完善是人口流動得以實現的關鍵。所以人口流動的規律,你get到了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