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條定海著名老街的背後,竟承載了這樣的歷史記憶……

歲月是最優秀的工匠,

總能在一個地方雕刻不可磨滅的記憶。

被稱為定海三大古街之一的幹覽龍潭街,

也有著不被忘卻的歷史與印記。

宋《寶慶昌國縣誌》載名“竿纜”, 以系船得名, 設有竿纜渡, 是舟山三大古埠之一。 是通往岱山、秀山等地的交通要道。

當時龍潭街附近的區域稱為大蘆嶴, 已有因航運而興的商貿中心, 可見,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 龍潭街附近已經形成了聚落和渡口。

如今的龍潭街街貌原型主要形成於清末和民國年間, 伴隨著黃大洋、灰鱉洋和岱衢洋漁業的繁榮而市興業旺, 素有“ 要吃鮮魚活蝦蟹, 請到幹覽龍潭街”的美譽。

王建富

舟山群島地名文化工作室主任

任何一個地方的繁榮與發展都和他的地理環境密不可分, 龍潭街交通便利, 臨海的港口是舟山本島通往岱山嵊泗方向的交通要道。 所以這裡成為了商品貿易的集散地。

而龍潭街之所以叫龍潭街,

還得益于此處水好流長。

在街中段, 同昌門口一口井叫鮑家井, 還有一潭水泉叫龍潭, 水源從山石底部縫隙之中汩汩而出, 終年不竭, 卻冬暖夏涼, 天寒地凍時霧氣蒸騰恍如神龍出世。

現在看來龍潭街並不長, 只有近300米, 北起虹橋 ,南至天籟路,據民國年間相關地圖記載,龍潭街也稱虹橋鎮,因當時的街市主要集中在街北端的虹橋附近而得名。

李培潭

幹覽鎮居民

虹橋頭是在幹覽龍潭街北邊,原來有十多公尺寬,以前橋是石板橋,兩米五十寬一門,三門,稱叫虹橋。

從虹橋這端進入老街,十多家老店沿著三米多寬的道路依次排開。

第一爿店是鐵店,第二爿店是戴彭裡米店,專門賣米賣鹽,還有中藥店,郎中把脈……

如今老式的木結構房子大多已被水泥建築替換了,不過在街中段,還有幾幢老屋,依舊維持著清末民初商鋪的輪廓,兩層樓建築,下層為商鋪,上層可住人可作倉庫;其中居民口中最有名的三角店,依舊開門迎客,為周邊的居民提供日常所需。

在居民眼中,三角店的地位相當於如今的大超市,這裡品種齊全,店面大,地段好,出售的棗子、桂圓、白糖、糖果、餅乾只有過年過節才能有幸吃到幾口。

在幹覽還有一個傳說——“幹覽三家大店家興起合嶴”,即顏家人開的慶和裡、李家新房裡開的李洽茂酒店、鮑家人鮑福忠與白泉王協成合開的同昌裡。三家店鋪均營理南北雜貨、酒坊等,有的還有染坊,兼開錢莊。

儘管如今已不見其蹤影,但坊間還流傳著不少順口溜,代代相傳中帶著共同的記憶。

比較出名的幾家店都有順口溜,買過戴彭年米,寧可餓肚皮,扯過毛貨郎布,寧可出屁股,買過林世有肉,寧可青苔戳,買過周慶府貨,寧可年不過,說明東西賣的比別人貴。

每當節日,海島的人們都來幹覽作買賣,便形成定海境內有名的龍潭街鬧市。在龍潭街尾靠近天籟路的一端,有個不起眼的小院子,這裡是龍潭街最早的客棧。

這裡有一個客棧,客棧是嚴應康開的,住的人都是外地的,做生意人,幹覽街就只有一個客棧,有六個床位,還提供餐飲。這裡是龍潭街最早的客棧。

龍潭街的興盛與富庶背後,流傳著許多故事。

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是國民黨軍隊潰逃臺灣的故事:1949年,國民黨軍隊從大陸撤至舟山,大量軍隊駐紮在幹覽,龍潭街上到處都是佩戴“三角”臂章的軍人。

龍潭街42號的莊家老宅和周邊的居民,就是歷史的親歷者。

莊最清

幹覽鎮居民

我們家住過兩批人,一批是國民黨浙江省的保安隊,是個營長。再過了幾個月,國民黨大部隊下來了,我們家裡住的是一個副司令,這個住的時間比較長。

過去幹覽醫院,叫嚴家阿旺家裡,那邊有三個牌子,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三塊大牌子都是掛在那裡,幹覽街沿街店鋪是浙江省銀行,撤退的時候銀元都裝走了,裝去西碼頭。

1950年蔣介石曾親自視察幹覽,將西碼頭定為全面撤退的主要撤軍點。國民黨軍隊八萬人從這裡全面撤退,及由此展開的抓壯丁事件,也給幹覽及周邊的居民帶來了慘痛的記憶。

我那時候才13歲,在舟山中學上學,“反攻”大陸時,學校解散了。國民黨兵把我抓去了,關在白泉嶺下面一個農莊裡面,我們家住著司令,把我保出來的。

來抓人的時候說是為了找腳夫,給國民黨挑東西去,實際上就是拉壯丁,我們幹覽將近被抓走600多人。當時幹覽街上烏煙瘴氣,整個定海縣被抓的群眾都在這裡,被迫和家人分別,都是痛哭流涕。

據說,蔣介石蔣經國父子來到幹覽以後,蔣經國認為幹覽地名不吉利,為顯示其“克難複國”的決心,就要求浙江省政府將幹覽鄉改名為克難鄉,並在西碼頭建“克難”碼頭。但是,這個更名插曲,並未能挽回國民黨潰敗的頹勢。

一個原本漁港小鎮,因為通達八方的地理優勢,成就了商賈雲集的熱鬧街市,也因為這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歷史的節點。隱蔽著無數盛衰枯榮悲歡離合的故事。時光荏苒,老街又恢復了它的雲淡風輕,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它又將見證漁港重鎮的再次興盛。

記者:韓超男

編輯:吳芸

漲工資了!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小編工資漲5毛!

北起虹橋 ,南至天籟路,據民國年間相關地圖記載,龍潭街也稱虹橋鎮,因當時的街市主要集中在街北端的虹橋附近而得名。

李培潭

幹覽鎮居民

虹橋頭是在幹覽龍潭街北邊,原來有十多公尺寬,以前橋是石板橋,兩米五十寬一門,三門,稱叫虹橋。

從虹橋這端進入老街,十多家老店沿著三米多寬的道路依次排開。

第一爿店是鐵店,第二爿店是戴彭裡米店,專門賣米賣鹽,還有中藥店,郎中把脈……

如今老式的木結構房子大多已被水泥建築替換了,不過在街中段,還有幾幢老屋,依舊維持著清末民初商鋪的輪廓,兩層樓建築,下層為商鋪,上層可住人可作倉庫;其中居民口中最有名的三角店,依舊開門迎客,為周邊的居民提供日常所需。

在居民眼中,三角店的地位相當於如今的大超市,這裡品種齊全,店面大,地段好,出售的棗子、桂圓、白糖、糖果、餅乾只有過年過節才能有幸吃到幾口。

在幹覽還有一個傳說——“幹覽三家大店家興起合嶴”,即顏家人開的慶和裡、李家新房裡開的李洽茂酒店、鮑家人鮑福忠與白泉王協成合開的同昌裡。三家店鋪均營理南北雜貨、酒坊等,有的還有染坊,兼開錢莊。

儘管如今已不見其蹤影,但坊間還流傳著不少順口溜,代代相傳中帶著共同的記憶。

比較出名的幾家店都有順口溜,買過戴彭年米,寧可餓肚皮,扯過毛貨郎布,寧可出屁股,買過林世有肉,寧可青苔戳,買過周慶府貨,寧可年不過,說明東西賣的比別人貴。

每當節日,海島的人們都來幹覽作買賣,便形成定海境內有名的龍潭街鬧市。在龍潭街尾靠近天籟路的一端,有個不起眼的小院子,這裡是龍潭街最早的客棧。

這裡有一個客棧,客棧是嚴應康開的,住的人都是外地的,做生意人,幹覽街就只有一個客棧,有六個床位,還提供餐飲。這裡是龍潭街最早的客棧。

龍潭街的興盛與富庶背後,流傳著許多故事。

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是國民黨軍隊潰逃臺灣的故事:1949年,國民黨軍隊從大陸撤至舟山,大量軍隊駐紮在幹覽,龍潭街上到處都是佩戴“三角”臂章的軍人。

龍潭街42號的莊家老宅和周邊的居民,就是歷史的親歷者。

莊最清

幹覽鎮居民

我們家住過兩批人,一批是國民黨浙江省的保安隊,是個營長。再過了幾個月,國民黨大部隊下來了,我們家裡住的是一個副司令,這個住的時間比較長。

過去幹覽醫院,叫嚴家阿旺家裡,那邊有三個牌子,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三塊大牌子都是掛在那裡,幹覽街沿街店鋪是浙江省銀行,撤退的時候銀元都裝走了,裝去西碼頭。

1950年蔣介石曾親自視察幹覽,將西碼頭定為全面撤退的主要撤軍點。國民黨軍隊八萬人從這裡全面撤退,及由此展開的抓壯丁事件,也給幹覽及周邊的居民帶來了慘痛的記憶。

我那時候才13歲,在舟山中學上學,“反攻”大陸時,學校解散了。國民黨兵把我抓去了,關在白泉嶺下面一個農莊裡面,我們家住著司令,把我保出來的。

來抓人的時候說是為了找腳夫,給國民黨挑東西去,實際上就是拉壯丁,我們幹覽將近被抓走600多人。當時幹覽街上烏煙瘴氣,整個定海縣被抓的群眾都在這裡,被迫和家人分別,都是痛哭流涕。

據說,蔣介石蔣經國父子來到幹覽以後,蔣經國認為幹覽地名不吉利,為顯示其“克難複國”的決心,就要求浙江省政府將幹覽鄉改名為克難鄉,並在西碼頭建“克難”碼頭。但是,這個更名插曲,並未能挽回國民黨潰敗的頹勢。

一個原本漁港小鎮,因為通達八方的地理優勢,成就了商賈雲集的熱鬧街市,也因為這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歷史的節點。隱蔽著無數盛衰枯榮悲歡離合的故事。時光荏苒,老街又恢復了它的雲淡風輕,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它又將見證漁港重鎮的再次興盛。

記者:韓超男

編輯:吳芸

漲工資了!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小編工資漲5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