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王均:看近代北京 通古今之變

相比於研究積累相對豐厚的古代城市, 對近代城市的關注相對偏重在近代變化發展特徵顯著的沿海城市, 比如上海、天津、青島等。

對於北京、西安、南京、杭州等由古至今連續演變的內地城市, 對近代時期的學術關注相對集中在政治人物、紀念地保護、市政建設、社會生活、近代建築保護與利用等方面。

近代北京有怎樣具體的特徵值得回顧呢?從黨史和政治角度會關注人物及事件, 從教育角度會關注近代學府和學生運動, 各有所重。 筆者認為能體現城市時代特徵、能綜合彙聚學界和社會關注的要點有以下四個方面。

城市的開放、城市風貌傳承與建成區拓展。 近代北京的城市開放一是體現在人口流動和增長, 開放八旗營制和住籍管制。 二是在建築上拆除交通壁壘, 打開城牆阻隔, 把封閉園囿開放為市民公園, 把故都風貌展示傳播, 通過攝影攝像和文字美術,

在國際上為人所知。 在面臨城市發展與舊城風貌發生矛盾的時候, 我們大多知道梁思成、陳品祥提出西郊新建的規劃思路, 並為之回味和惋惜。 而實際在1930年代, 就曾提出過完整的保護舊城、在東郊西郊規劃新市區的規劃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建設實施, 打開了城牆, 後來命名為復興門和建國門。 從城市學科的學術研究上發掘歷史知識點, 有助於社會對城市發展脈絡和慣性方向的理解。

疏散城市功能、調整發展方式的再現。 1928年的國都南遷, 北平由政治中心城市轉為文化故都, 可以理解為疏解城市功能、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一次歷史案例。 為此, 當時的市政長官袁良等身體力行, 在各種不利的社會環境中,

進行了故都文物整理和保護, 提出《北平遊覽區建設計畫》, 與河北省協商拓展四郊市域的計畫, 力圖改造消費城市為工商業生產城市。 這些都是曾經付出的歷史實踐, 值得今後的市政規劃和發展在遇到相似進程時借鑒。

對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啟示意義。 近代北京的市政概念自1901年員警的組建而起步, 城區道路建設、街道衛生、地方捐稅等近代市政事務出現。 在1914年開始設置京都市政公所、京師員警廳分別管理市政和治安事務, 城市財政初步形成。 1921年曾公佈系列法律檔, 至1928年設置北平市, 實現了制度保障下城市管理。 在1928—1937年間, 以及光復後的1945—1948年間, 北平市政府頒佈實施了很多市政管理的具體措施, 《市政公報》印發周知,

也有林頌河《統計數字下的北平》及陶孟和《北平生活費的分析》等詳實的社會調查報告等管道, 向社會傳遞城市管理中真實生動又具體的資訊。

城市生活的體驗和表達。 目前的“北上廣”面臨著現實的城市生存壓力, 回顧“老北京”, 在文學記憶和城市體驗上似乎又是值得留戀的舒適。 具體內在的因素是怎樣的呢?當時的分析有“三十年代的北平雖然是個衰退中的城市。 但從明代永樂年間開始做了五百多年首都, 一下子喪失了這一地位, 過剩的建築、設施、用品、行業、人員勞動力, 不知有多少”。 因此, “在這個城市裡的日常生活, 卻相當舒服;這是當時的北平之值得眷戀之處”。 在傳承歷史文化風貌、傳承城市歷史記憶的過程中,

當時不同階層、不同居住條件的市民的體驗和表達是多樣的。 由此, 在應對來自城市內外、社會各界各種訴求和期望時, 合理有效地實施城市治理能力, 也需要城市社會調查研究的保障, 準確理解民情民意, 以促進城市的和諧治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