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社會科學治史:清華史學的傳統

中國史學有著悠久的傳統, 博大精深, 弘揚優秀的史學傳統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國史學傳統不斷發展、完善,

從司馬遷到司馬光, 再到章學誠, 在內容、體例、方法諸方面, 都發生了極大變化。 尤其到了20世紀初期, 中國史學呈現出一種全新的面貌。

與其他大學相比, 清華大學對歷史學的看法到底有何不同?最大不同就是蔣廷黻先生提倡的社會科學治史的方法, 他把這種全新的方法貫徹到教學與科研過程之中。 其中有兩個具體的做法, 一是強調歷史系學生必須兼修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課程, 以便進行跨學科研究;二是在歷史學領域內, 要求讀西洋史, 認為既要瞭解西方史學的觀點和長處, 又要瞭解西方歷史發展的實情。

清華歷史系在蔣廷黻“社會科學治史”理念的影響下, 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培養了大批史學人才。 1934年5月,

一批青年學人在北京成立了“史學研究會”, 主要發起人為吳晗和湯象龍, 成員有夏鼐、羅爾綱等, 多數人都有在清華學習的經歷, 因此又被稱為“清華史學研究會”。 “史學研究會”並非有師承關係或研究實體作為支撐, 將大家凝聚在一起的是共同的治學取向。 以社會經濟史為研究重心, 援引社會科學方法進行史學研究, 傾向於從社會和經濟的角度分析歷史問題, 反對理論脫離歷史實際和從理論到理論。 他們成功運用社會學、經濟學、統計學等方法重新解讀歷史事件和歷史問題, 發表了大量社會經濟史的研究成果, 成為當時“社會科學派”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科學派”中的清華學人, 為中國史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一個學術流派, 他們具有鮮明的治學特點。 第一, 緊跟國際前沿, 宣導中西會通。 他們主張用先進的社會科學理論來研究問題, 但又不完全否定、批判過往的歷史研究方法, 懷有濃厚的民族本位情懷。 第二, 尊重材料事實, 不教條不盲從。 他們承認各種社會科學理論都有其各自的局限, 在史學研究中秉持“訓詁治史”的底線, 具有高度的理論自覺。 第三, 重視統計方法, 開展計量史學研究。 梁方仲、湯象龍、吳承明等學人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第四, 強烈的現實關懷, 熾熱的愛國情感。 清華學人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 注重歷史問題與現實環境、國家需要的結合。 湯象龍對於鴉片戰爭經濟原因的分析、蔣廷黻將政治學理論引入中外關係的研究等學術成果,
體現了清華學人將學術研究與國家、民族命運相結合的治學特點。

而今, 清華史學又繼承了“社會科學治史”的優良傳統。 目前最具特點的, 是李伯重教授的社會經濟史研究, 他關於明清江南、早期工業化等方面的研究, 不僅引領了國內社會經濟史研究的趨勢, 而且把清華“社會科學治史”的傳統帶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作者:仲偉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