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人浪加白刃,二戰日軍嚴謹的衝鋒突擊,卻為何被蔑視為人海戰術

日本四面環海, 海軍一直是他們發展的重中之重, 然而居高不下的海軍經費, 卻嚴重制約了陸軍的發展。

二戰中, 歐美用“刺刀前進決定勝負”來評價日本陸軍, 在他們眼中日軍似乎還停留在十八、十九世紀的水準上。 其實日本陸軍沒他們說的那麼不堪。

因缺席一戰的歷練, 侵華日軍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鮮明的理想主義色彩。 比如說抗戰初期, 日軍傾向於使用大口徑火炮, 然而中國糟糕的交通狀況讓他們發現, 原來小炮也有小炮的好處。

機槍故障率很高, 步兵經常遭到中國軍隊的捷克式輕機槍和馬克沁重機槍的壓制。 為了反制中國軍隊, 日軍開始大規模裝備步兵炮和擲彈筒。

經歷挫折後, 日軍很快形成一套完整, 有效的進攻路數。 打頭陣的通常是炮兵, 日軍喜歡將火炮集中使用, 而且經常把師團直屬重炮部隊拉到第一線。

很多老兵回憶說,

鬼子大炮轟得昏天倒地時, 步兵才開始發起衝鋒。 上文說了日軍害機槍, 所以步兵衝鋒時都會攜帶九二步兵炮和擲彈筒。 遠距離用步兵炮轟, 近距離用擲彈筒炸。 這兩款小炮威力不大, 精度卻高得嚇人, 是我軍機槍手的頭號剋星。

很多資料中都說日軍喜歡搞人海戰術, 衝鋒像潮水一般, 一浪接著一浪, 其實他們的衝鋒很有章法, 隊形既不過於集中, 也沒有過於分散。

每個班十三四個戰士被分為四個戰鬥小組, 三個步槍小組在前呈斜線排列, 掩護後方的機槍小組。 這樣每個小組的射擊視野都不被遮擋, 而且還能形成交叉火力, 相互配合。

日軍操典對單兵的戰術規範也有詳細要求。 衝鋒的前半段日軍要求士兵必須挺直腰杆, 這樣進攻速度比較快, 還有利於保持軍容和士氣。 接近敵方陣地前兩三百米時, 則要求士兵儘量彎腰曲膝, 利用各種有利地形做掩護。

越過這最後的兩百米, 日軍最迷戀的白刃戰就開始了。 抗戰初期, 我軍在鬼子刺刀下吃了大虧。 日軍士兵伙食好,

而且從小接受嚴格的拼刺訓練, 常常能以一敵多。

中國士兵有時只能悲壯地“迎刃而上”, 與日軍同歸於盡。 好在抗戰中後期, 我軍訓練水準有了大幅度提高, 石牌一戰被稱為二戰最大規模的白刃戰, 最終以日軍慘敗告終。

日軍一直在改進作戰方案,

然而我軍也不是傻瓜直愣愣的讓你打。 抗戰初期, 我軍戰士紀律意識不強, 幾百米外看到日軍就想打。 不僅很難命中目標, 反而會招來日軍火力覆蓋。 慢慢地200米開槍, 成了我軍很多部隊不成文的規定。

每場戰鬥前, 日軍都有詳細的作戰方案, 士兵執行的也非常徹底和堅決。 隨著交手次數的不斷增加, 我軍發現如果計畫一旦被打亂, 日軍很快會陷入崩潰。 這樣獵殺日軍基層指揮官成了迅速瓦解日軍進攻的最有效方式。

日軍長期接受軍國主義洗腦, 即使進攻受阻也絕不後撤, 前隊犧牲了後隊繼續補上, 所以才給人一種人海戰術的錯覺。

美軍可以嘲笑日軍是中世紀的武士進攻,可我軍雖知道日軍各種弱點,但作戰時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日軍火炮的重重包圍。

美軍可以嘲笑日軍是中世紀的武士進攻,可我軍雖知道日軍各種弱點,但作戰時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日軍火炮的重重包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