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皇帝為何要自稱為“朕”或“寡人”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中說:“朕, 身也。 ”先秦時期, “朕”是第一人稱代詞, 如同我們今天常說的“我”或“我的”一樣, 不分尊卑貴賤, 人人都可以自稱“朕”。 在先秦時, 君主(王)一般自稱為“本王”、“孤”、“寡人”, 隨著秦朝建立, 嬴政創立皇帝尊號, 規定“朕”只能作為皇帝專用的自稱。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說, 自此“天子自稱曰朕”。 於是, 普通人不可以再用“朕”來指代自己了。

例如東漢末年, 群雄爭霸, 割據局面出現, 曹操雖然也是魏國君主(魏王), 但漢獻帝仍然在位(漢朝名存實亡), 權力無邊的魏王曹操也只自稱“孤”或“本王”,

沒有自稱“朕”, 因為他沒有稱帝;而毫無實權的漢獻帝卻可自稱“朕”, 因為他是皇帝。 作為皇帝專用的自稱, “朕”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 不過儘管作為第一人稱代詞, 先秦時代的“朕”和後世第一人稱代詞“餘”、“吾”、“我”並不等同。 顧頡剛和劉起紆先生在《校釋譯論》指出:“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 即‘我的’”比如《書·舜典》中的記載:“汝作朕虞”, 意思是:“你作我掌管山澤的官員。 ”《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 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 ”《離騷》:“朕皇考曰伯庸”, 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 而後世的第一人稱主要是指“我”的意思, 而不是“我的”, 不包含所有格。 秦始皇之後, 在絕大多數時候, “朕”字為皇帝的專用詞,
但也有少數的特例, 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稱為“朕”。 例如《後漢書·和殤帝紀》:“皇太后詔曰:今皇帝以幼年, 煢煢在疚, 朕且佐助聽政。 ” 寡人的意思是寡德之人。 作為一種自我的稱謂, 在唐朝之前, 一般認為三種人可以自稱為“寡人”。 一是古代君主的謙稱。 《禮記·曲禮下》:“諸侯見天子, 曰:‘臣某候某。 ’其與民言, 自稱曰寡人。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國也, 盡心焉耳矣。 ”趙岐注:“王侯自稱孤寡。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 亦沿襲了諸侯寡人的謙稱, 歷代君主亦有使用者。 二是諸侯夫人的自稱。 《詩·邶風·燕燕》:“先君之思, 以盟寡人。 ”鄭玄箋:“寡人, 莊薑自謂也。 ” 三是晉朝士大夫有時亦用寡人為自稱。 《世說新語·文學》:“君輩勿爾, 將受困寡人女婿。 ”李詳雲:“晉世寡人,
上下通稱, 不以為過。 孫過庭《書譜》述王羲之語:‘假令寡人耽之若此, 未必謝之。 ’可為此條確證。 ” 然而, 到唐朝以後, “寡人”一詞就只能夠被皇帝用來作為謙稱使用, 表示自謙之意, 又或者是有無上的權力而有高處不勝寒之感, 所以自稱寡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