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檢有話說|花錢請代喝,法律風險你清楚嗎?

喝酒不開車, 開車不喝酒。 很多小夥伴飲酒後都會叫代駕, 小檢為大家的交通安全意識打call!為了能夠少喝點酒, 有些朋友萌生了找人代喝的想法, 而近日, 某代喝平臺就出現在了大家的身邊。

“白酒3斤”“紅酒3箱起”“啤酒一直喝”——近日, 某代喝平臺App上線。 按照設計, 它如同叫代駕一樣, 打開地圖, 就可隨時隨地叫人代喝酒。 關於這種代喝平臺的出現, 有人說是一款征服酒局的利器, 但更多人表示擔憂, 相比代駕, 代喝的標準是什麼, 還有喝出問題甚至被送進醫院誰來擔責, 這些都涉及眾多法律層面問題。

花錢請人來幫自己喝酒, 不得不說, 這真是一項令人意外的嶄新互聯網業務。 這可否成為國人喝酒文化登峰造極的一個寫照——自己不能喝或者不願喝, 卻難以推卻同飲者的“盛情”, 以至於不得不請人幫忙助興?或者自己想喝酒, 卻苦於找不到酒量相當的酒友一醉方休?無論出於什麼需求,

“代喝”業務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不良的勸酒風氣, 它的推出還伴隨著諸多揮之不去的法律風險。

出於健康考慮, 酒多傷身是飲酒者都有的基本常識。

“白酒3斤”“紅酒3箱起”“啤酒一直喝”——從代喝平臺請來的不乏“海”量酒友。 從代喝人角度考慮, 和朋友一起喝酒或者自個開心喝酒的量, 和被人花錢請去完成任務喝出來的量, 每個人情況不同, 但心情肯定不一樣, 喝完之後清醒程度也可能不一樣。 當喝酒不純粹為了取暖、抒懷, 而是帶著任務、根據別人需要去喝, 時間長了“後勁”或許會讓人吃不消。 所以把代人喝酒當成一個謀生之道, 搭進去的成本要掂量掂量;從同飲者角度考慮, 同伴花錢請來一個“海”量的酒友,

似乎無形中就少了“勸阻”代喝人少喝、不喝的義務, 要麼被帶動著一起喝多, 要麼一起看著此人喝多。 于己於人都不利。

平臺責任建設尚不到位。

尚不知代喝業務的市場接受程度, 但從“這項服務從上月下旬開始陸續上線, 目前已涵蓋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36個主要城市。 該項服務與代駕App聯合運行, 已擁有了1萬名以上的代喝人”來看, 業務推出勢頭兇猛。 但平臺目前的“安全級別”卻和業務推廣速度成反比:用戶在填寫昵稱、位址、性別和酒量等資訊後, 就完成了資料註冊, 隨即就能成為“代喝牛人”。 這些代喝人員是否真的如自己所言, 能喝下白酒3斤、紅酒3箱, 平臺並沒有對其進行審核。 在整個程式的所有選項中, 並沒有關於代喝的相關提醒或者協議。

平臺工作人員稱, “e代喝”只是一個交流溝通的管道, 如果發生意外, 一切後果由用戶自己承擔, 和平臺無任何關係。 互聯網平臺應該在追求商業利益和維護公眾利益之間做到平衡, 這要求平臺對於可能產生的侵權行為必須盡到合理注意義務、提醒義務。

如果平臺無法做到據實核對代喝人的酒量(事實上很難做到), 也就無法給使用者提供真實可信的服務。 這給實際交易過程中的雙方安全都埋下了隱患:用戶不掌握代喝人的真實酒量、身體狀況、酒前(比如已喝酒)酒後活動軌跡(比如開車)等資訊, 一旦代喝人酒後(平臺不明確用戶安全護送義務)發生傷、亡及其他安全事故, 根據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規定, 用戶或將因此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