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濟群法師:《六祖壇經》的般若思想

禪宗自四祖後, 《金剛經》逐漸取代了《楞伽經》的地位, 四祖道信勸人念‘摩阿般若波羅密’(《指月錄·道信傳》卷四)。 五祖弘忍創東山法門,

普勸僧俗讀誦《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見《六祖壇經·行由品》)。 到了六祖惠能, 與《金剛經》的因緣就更為密切了。 六祖惠能依據金剛般若思想, 建立起完整的禪宗修證體系, 其內容主要體現在《六祖壇經》中。 因此, 本文想依宗寶本《壇經》, 談談《壇經》的般若思想。

一《金剛經》與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原是嶺南一個樵夫, 因為賣柴路過街道, 聽到一戶人家念《金剛經》, 在心靈上產生了極大震動(見《六祖壇經·行由品》)。 從他後來見五祖時, 與五祖的對話看來, 惠能此時顯然已開了智慧, 只是沒有大徹大悟而已。 實在是宿根深厚, 來歷不凡。 隨後, 惠能取得那個誦經員外的資助, 辭別老母, 便千里迢迢地來到蘄州黃梅縣東禪寺, 參見五祖。 經過一番往返考核,

五祖對這位邊遠山區的年輕人, 不得不另眼相看, 於是就安排他到槽廠, 檗柴, 踏碓。 過八個月, 五祖要傳法退居了, 就讓門人各做一偈, 以表自己在修證上的見地, 惠能的偈子獲得五祖的印可, 並傳其衣缽。 在傳法時, 五祖又為惠能說金剛經,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 惠能從發心求法到得法, 都沒有離開過《金剛經》(見《六祖壇經· 行由品》)。 六祖後來在弘揚佛法時, 總極力稱讚般若法門。 《壇經》說:‘師升座, 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阿般若波羅密’。 又曰:‘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得般若三味者, 須修般若行, 持誦金剛經, 即得見性, 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 經中分別讚歎, 莫能見說, 此法門是最上乘, 為大智人說’。 (見《六祖壇經·般若品》)。 這裡說持誦《金剛經》功德無量無邊,
持誦《金剛經》能入甚深法界, 見性成佛。 二性空、無所得 般若經典的核心思想是緣起性空。 由能通達性空而破妄執, 斷煩惱, 證真實。 《心經》說:‘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壇經》中六祖的得法偈:‘菩提本無樹, 明境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也正體現了性空、無所得的思想。 六祖因為領悟到性空、無所得而契入諸法真實, 得到了五祖的認可, 並傳給他衣缽, 成為禪宗的第六代祖師。 在性空, 無所得的基礎上, 六祖證悟到了眾生與佛, 煩惱與菩提, 並非絕對的差別對立。 《壇經》說:‘善知識!凡夫即佛, 煩惱即菩提。 前念迷即是眾生, 後念悟即是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
後念離境即菩提’(見《般若品》)。 眾生與佛, 煩惱與菩提的區別, 只在一念中。 迷是眾生, 覺悟了就是佛。 執著了生起煩惱, 離開執著, 當下便是菩提。 般若經處處強調性空, 空是為了破除眾生實有的自性執, 從而遠離空有, 斷常二邊之見, 契入中道真實相。 般若經談空, 並非以空為諸法真實, 落入空見比執有見更可怕。 同樣, 六祖也告誡我們, 在修道中, 莫要落入空見。 《壇經》說:‘世人妙性本空, 無一法可得, 自性真空亦複如是。 善知識!莫聞我說空, 便即著空, 第一莫著空, 若空心靜坐, 即著無記空’(見《般若品》)。 六祖所說的妙性本空, 或自性真空, 是絕待的, 它是遠離空有二邊之見。 假如我們著空, 自然與真實不相應。 通常人們不是住有, 便是落入空見。
六祖在開示性空、無所得的真理時, 自然也耽心人們落入空見中, 因而一再指出空見的過患。 《壇經》說:‘又有迷人, 空心靜坐, 百無所思, 自稱為大, 此一輩人不可與語, 為邪見故’(見《般若品》)。 有些人以為習禪應該把心安住空境中, 百無所思, 六祖指出了這是邪見。 《壇經》中六祖又對學人智常開示說:‘不見一法存無見, 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弊然生, 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 自己靈光常顯現’(見《機緣品》)。 住著有見、無見, 都會障礙了我們對真實的認識。 只有放棄有見、無見, 始能契入中道實相。 三明心見性、成就般若 般若經典, 總稱為《摩阿般若波羅密多經》, 是佛教經典中, 份量最大的一部典藉。 般若經典的主題是成就般若,眾生依般若打破無明、執著、煩惱、生死,從而到達涅槃的彼岸。同樣,《壇經》也重視般若性的開發。在《壇經》中有般若品。此品以解釋‘摩訶般若波羅密多’為開頭,而展開說法。 般若在哪裡?《壇經》一開頭就告訴我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悟此心,直了成佛’(見《行由品》)。菩提自性,顯然就是般若的不同名稱。菩提在哪裡?在眾生的心中。五祖在退居傳衣缽時,開示徒眾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自去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見《行由品》)。自性是般若之性,五祖傳衣缽,讓弟子們作偈表達自己的修證功夫,看誰成就了自心般若之性。 般若之性在眾生的心中,不從外求,成就般若性自然是明心見性的功夫。五祖看了神秀在走廊的題詩時,對神秀開示說:‘無上菩提,須於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見《行由品》)。無上菩提要在明心見性中求得。六祖聽五祖講《金剛經》大徹大悟後也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五祖知惠能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自心,學法無益,若識自心,見自本性,即名天人師、佛’(見《行由品》)。在眾生的自心中有般若之性,此自性是眾生本來具足,清淨,不生不滅。眾生假如能證悟到,便成佛了。 眾生為什麼不識般若性呢?只因為迷。《壇經》中說:‘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開導見性’(見《般若品》)。眾生因為迷,自心中的般若性不得顯現,這要有善知識的開導。所以在禪宗的修行中,很重視參方行腳,尋師訪道。因為眾生具足般若性,所以佛與眾生的差別,也只在迷悟之間。《壇經》說:‘前念迷即是眾生,後念悟即是佛’(見《般若品》)。又說:‘不悟佛即眾生,一念悟眾生即佛’(見《般若品》)。佛與眾生,在一般人心中是天地懸隔,而在這裡卻變得相近了。 如何在自心中認識般若之性呢?《壇經》說:‘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常愚迷’(見《般若品》)。般若是智慧,智慧與愚癡,猶如光明與黑暗,有光明就沒有黑暗。同樣,有智慧就沒有愚癡;而愚癡生起的時候,智慧必然是逃得無影無蹤了。 《壇經》中又說:‘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見《般若品》)。心量廣大的心,雖不離現前以住著為主的妄識,但並不即此妄識,而是心遠離了塵勞妄執,以智慧觀照,念念不住於妄境,這才是般若性所顯現的功用。 眾生的自心中具足般若性,同時也具足佛果的一切功德。六祖在給僧智通開示《楞伽經》要義時說:‘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登然超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見《機緣品》)。三身、四智在眾生的般若性中本來具足,成就了般若智,也就成就了三身、四智。 眾生的自心中具足般若性,修行自然也要在自心中修。六祖在給信眾傳五分法身,授無相懺悔時說:‘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惱害。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自心不亂。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貪。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五、解脫知見者,自心既無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見《六祖壇經·懺悔品》)。教理中說到戒定慧的修行,總有許多外在的形式和規範,而在這裡都會歸到心念的觀照中去了。 再看看六祖又是如何帶領弟子們做懺悔的。《壇經》中說:‘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罪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今及後念,念念不被驕慢染,從前所有驕慢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見《懺悔品》)。六祖領弟子做懺悔,不是懺悔一些具體的罪相,而是從起心動念,罪業的根源貪嗔癡中去懺悔。 此外,《壇經》講到皈依三寶,也非外在的住持三寶,而是自性三寶。《壇經》中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能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見《懺悔品》)。 眾生的心中具足般若性,具足佛性,只因無明煩惱執著,而使得眾生沉淪於生死流轉之中。所謂修行,只是消除眾生心中的無明煩惱執著,開發般若性。一旦撥雲見日,悟到般若性,也就是見性成佛了。四無相、無住、無念 無相、無住、無念是般若法門修行的三大要領。在性空,無所得理念的指導下,契入諸法實相。實相,是無相的。如《金剛經》說:‘實相者,即是非相’。又曰:‘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由認識到實相之無相,生起無住行。《金剛經》說:‘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又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由無住達到無念的境界。 《壇經》也以無相、無住、無念,作為禪者的修證要領。經中說:‘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何為無相?《壇經》說:‘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以無相為體’。無相是離相,不住於虛妄差別之相。何為無住?《壇經》說:‘念念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于諸法上,若念念不住即無縛,此是以無住為本。’無住,是-個念頭上保有智慧的觀照,不住著於六塵境上。何為無念?《壇經》說:‘于諸境上心不染著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即絕,一念絕即死’(見《定慧品》)。無念並非什麼都不接觸,或者什麼都不想,而是在接觸外境時,心不染著境界,如同明鏡,物來則現,物去則無。 般若的開發,明心見性,是從無住、無念的修行中取得。《壇經》說:‘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見《般若品》)。能時時具足智慧的觀照,于一切塵勞境界中,不取不舍,便是見性成佛道。又說:‘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見《般若品》)。內心中能夠常起正見,不為煩惱所染,便能見性。無念的成就,也就是般若的成就。《壇經》中說:‘善知識!悟無念法,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見佛境界。悟無念法,至佛地位’(見《般若品》)。又曰:‘若識本心,即得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味,即是無念’(見《般若品》)。這都是顯示了在修證中,成就無念的重要意義。所以《壇經》中,有行思,懷讓,永嘉 三人,參見六祖,因為他們深契無住,無念之旨 ,而得到六祖的認可(見《機緣品》)。 在日常修行中,禪宗的修行也體現了無住的風格。如對於坐禪,以往坐禪,禪者都非常注重坐相,並對打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規。而《壇經》中卻呵斥坐相。經中記載:‘有神秀弟子參訪六祖。祖問:汝師何為開示?對曰:常教海大眾住心觀靜,長坐不臥。祖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禪,常坐拘身,于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過’(見《機緣品》)。從般若法門的無住前提看,禪者假如住著坐相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因為道是無相,道遍一切處,自然應然從行住坐臥的一切舉動中去體驗。 又如坐禪的用心方面,小乘禪觀講究從六根門頭攝一而入,系心一境。而《〈壇經〉叫我們坐禪,要心無所住。六祖曰:‘此門坐禪,無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心故覆障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即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見《定慧品》)。這是從見性,觀實相入手,以無住為方便,定即是慧,定慧一體,與小乘禪觀的由定而慧,顯然不同。五在生活中修行、解脫 般若法門以無相,無住,無念為修證要領,因此,它並不規定許多修證的儀規,讓你去做特殊方式的修行,而是重視生治中的修證。打開《金剛經》,顯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世尊很平凡的生活。所謂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坐而坐。別看很簡單,但卻是真正的修行。 《壇經》繼承般若法門的修證方針,同樣也重視生活中的修行。《壇經》中說:‘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渡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免角。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具打卻,菩提性宛然’(見《般若品》)。道在那裡,道在世間,不離世間。凡夫無智,充滿妄想執著,故不見道。倘能以智慧觀照世間,自然能與道契合。 《壇經》還有一段,六祖為在家居土開示的修行法要。經中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遊泥定生紅蓮。苦口定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此依法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見《疑問品》)。所謂持戒,參禪都在生活中,而不是離開生活,另有修行的方式。 對於往生西方淨土,通常人們總是執著十萬億國土外的西方,而忽略自心的淨化。針對於此,《壇經》也提出了心淨國土淨的思想。愚人不識自淨其心,終日願東願西,有智慧的人,應該從自心入手,消除內心的不清淨因素,十惡八邪,當下便是西方淨土了,何必去追求十萬里之外的西方呢(見《疑問品》)?六結 論 縱觀《壇經》的般若思想,是以性空,無所得為基礎,開顯般若性。一切眾生心中具有般若性,只因無明,妄相、執著,而不得顯現。在認識到心中具有般若性的前提下,時時保持智慧的朗照。以無相、無住、無念的修證方法,明心見性,成就般若。

般若經典的主題是成就般若,眾生依般若打破無明、執著、煩惱、生死,從而到達涅槃的彼岸。同樣,《壇經》也重視般若性的開發。在《壇經》中有般若品。此品以解釋‘摩訶般若波羅密多’為開頭,而展開說法。 般若在哪裡?《壇經》一開頭就告訴我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悟此心,直了成佛’(見《行由品》)。菩提自性,顯然就是般若的不同名稱。菩提在哪裡?在眾生的心中。五祖在退居傳衣缽時,開示徒眾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自去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見《行由品》)。自性是般若之性,五祖傳衣缽,讓弟子們作偈表達自己的修證功夫,看誰成就了自心般若之性。 般若之性在眾生的心中,不從外求,成就般若性自然是明心見性的功夫。五祖看了神秀在走廊的題詩時,對神秀開示說:‘無上菩提,須於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見《行由品》)。無上菩提要在明心見性中求得。六祖聽五祖講《金剛經》大徹大悟後也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五祖知惠能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自心,學法無益,若識自心,見自本性,即名天人師、佛’(見《行由品》)。在眾生的自心中有般若之性,此自性是眾生本來具足,清淨,不生不滅。眾生假如能證悟到,便成佛了。 眾生為什麼不識般若性呢?只因為迷。《壇經》中說:‘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開導見性’(見《般若品》)。眾生因為迷,自心中的般若性不得顯現,這要有善知識的開導。所以在禪宗的修行中,很重視參方行腳,尋師訪道。因為眾生具足般若性,所以佛與眾生的差別,也只在迷悟之間。《壇經》說:‘前念迷即是眾生,後念悟即是佛’(見《般若品》)。又說:‘不悟佛即眾生,一念悟眾生即佛’(見《般若品》)。佛與眾生,在一般人心中是天地懸隔,而在這裡卻變得相近了。 如何在自心中認識般若之性呢?《壇經》說:‘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常愚迷’(見《般若品》)。般若是智慧,智慧與愚癡,猶如光明與黑暗,有光明就沒有黑暗。同樣,有智慧就沒有愚癡;而愚癡生起的時候,智慧必然是逃得無影無蹤了。 《壇經》中又說:‘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見《般若品》)。心量廣大的心,雖不離現前以住著為主的妄識,但並不即此妄識,而是心遠離了塵勞妄執,以智慧觀照,念念不住於妄境,這才是般若性所顯現的功用。 眾生的自心中具足般若性,同時也具足佛果的一切功德。六祖在給僧智通開示《楞伽經》要義時說:‘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登然超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見《機緣品》)。三身、四智在眾生的般若性中本來具足,成就了般若智,也就成就了三身、四智。 眾生的自心中具足般若性,修行自然也要在自心中修。六祖在給信眾傳五分法身,授無相懺悔時說:‘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惱害。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自心不亂。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貪。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五、解脫知見者,自心既無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見《六祖壇經·懺悔品》)。教理中說到戒定慧的修行,總有許多外在的形式和規範,而在這裡都會歸到心念的觀照中去了。 再看看六祖又是如何帶領弟子們做懺悔的。《壇經》中說:‘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罪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今及後念,念念不被驕慢染,從前所有驕慢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見《懺悔品》)。六祖領弟子做懺悔,不是懺悔一些具體的罪相,而是從起心動念,罪業的根源貪嗔癡中去懺悔。 此外,《壇經》講到皈依三寶,也非外在的住持三寶,而是自性三寶。《壇經》中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能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見《懺悔品》)。 眾生的心中具足般若性,具足佛性,只因無明煩惱執著,而使得眾生沉淪於生死流轉之中。所謂修行,只是消除眾生心中的無明煩惱執著,開發般若性。一旦撥雲見日,悟到般若性,也就是見性成佛了。四無相、無住、無念 無相、無住、無念是般若法門修行的三大要領。在性空,無所得理念的指導下,契入諸法實相。實相,是無相的。如《金剛經》說:‘實相者,即是非相’。又曰:‘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由認識到實相之無相,生起無住行。《金剛經》說:‘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又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由無住達到無念的境界。 《壇經》也以無相、無住、無念,作為禪者的修證要領。經中說:‘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何為無相?《壇經》說:‘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以無相為體’。無相是離相,不住於虛妄差別之相。何為無住?《壇經》說:‘念念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于諸法上,若念念不住即無縛,此是以無住為本。’無住,是-個念頭上保有智慧的觀照,不住著於六塵境上。何為無念?《壇經》說:‘于諸境上心不染著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即絕,一念絕即死’(見《定慧品》)。無念並非什麼都不接觸,或者什麼都不想,而是在接觸外境時,心不染著境界,如同明鏡,物來則現,物去則無。 般若的開發,明心見性,是從無住、無念的修行中取得。《壇經》說:‘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見《般若品》)。能時時具足智慧的觀照,于一切塵勞境界中,不取不舍,便是見性成佛道。又說:‘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見《般若品》)。內心中能夠常起正見,不為煩惱所染,便能見性。無念的成就,也就是般若的成就。《壇經》中說:‘善知識!悟無念法,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見佛境界。悟無念法,至佛地位’(見《般若品》)。又曰:‘若識本心,即得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味,即是無念’(見《般若品》)。這都是顯示了在修證中,成就無念的重要意義。所以《壇經》中,有行思,懷讓,永嘉 三人,參見六祖,因為他們深契無住,無念之旨 ,而得到六祖的認可(見《機緣品》)。 在日常修行中,禪宗的修行也體現了無住的風格。如對於坐禪,以往坐禪,禪者都非常注重坐相,並對打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規。而《壇經》中卻呵斥坐相。經中記載:‘有神秀弟子參訪六祖。祖問:汝師何為開示?對曰:常教海大眾住心觀靜,長坐不臥。祖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禪,常坐拘身,于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過’(見《機緣品》)。從般若法門的無住前提看,禪者假如住著坐相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因為道是無相,道遍一切處,自然應然從行住坐臥的一切舉動中去體驗。 又如坐禪的用心方面,小乘禪觀講究從六根門頭攝一而入,系心一境。而《〈壇經〉叫我們坐禪,要心無所住。六祖曰:‘此門坐禪,無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心故覆障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即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見《定慧品》)。這是從見性,觀實相入手,以無住為方便,定即是慧,定慧一體,與小乘禪觀的由定而慧,顯然不同。五在生活中修行、解脫 般若法門以無相,無住,無念為修證要領,因此,它並不規定許多修證的儀規,讓你去做特殊方式的修行,而是重視生治中的修證。打開《金剛經》,顯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世尊很平凡的生活。所謂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坐而坐。別看很簡單,但卻是真正的修行。 《壇經》繼承般若法門的修證方針,同樣也重視生活中的修行。《壇經》中說:‘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渡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免角。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邪正具打卻,菩提性宛然’(見《般若品》)。道在那裡,道在世間,不離世間。凡夫無智,充滿妄想執著,故不見道。倘能以智慧觀照世間,自然能與道契合。 《壇經》還有一段,六祖為在家居土開示的修行法要。經中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遊泥定生紅蓮。苦口定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此依法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見《疑問品》)。所謂持戒,參禪都在生活中,而不是離開生活,另有修行的方式。 對於往生西方淨土,通常人們總是執著十萬億國土外的西方,而忽略自心的淨化。針對於此,《壇經》也提出了心淨國土淨的思想。愚人不識自淨其心,終日願東願西,有智慧的人,應該從自心入手,消除內心的不清淨因素,十惡八邪,當下便是西方淨土了,何必去追求十萬里之外的西方呢(見《疑問品》)?六結 論 縱觀《壇經》的般若思想,是以性空,無所得為基礎,開顯般若性。一切眾生心中具有般若性,只因無明,妄相、執著,而不得顯現。在認識到心中具有般若性的前提下,時時保持智慧的朗照。以無相、無住、無念的修證方法,明心見性,成就般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