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死亡是生命最偉大的導師!

阿甘有句名言:“生活就像一個巧克力盒, 你永遠不知道你將會從裡面拿出哪一顆。 ”你拿出的一顆, 可能讓你變成萬眾矚目的電影明星, 也可能讓你變成站在領獎臺上嫣然一笑的金牌運動員;可能你會變成那個與老伴絮叨家務的老人家, 也可能會是個孑然一身、慣看秋月春風的天涯浪子;

……

我們無法預知巧克力的驚喜, 但總有一顆巧克力我們要抽中, 上面寫著:死亡。

人第一次面對這個死亡這個問題時, 還是無可避免地容易被擊倒。

葉女士的孩子才讀一年級, 人相當聰明, 成績非常好, 小小年紀已經看了比同齡人多得多的書,

與大人討論時也顯得老道成熟。

可是有天吃晚飯時, 他突然問了媽媽一個問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大人無言以對, 孩子急了:“你們不說我也知道, 人遲早是要死的, 所以人生也沒什麼意義!電視裡說的, 人老了會死……”正當孩子不依不饒地死纏爛打的時候, 爸爸有點不耐煩了, 突然來了句:“人遲早都要死的, 死了就沒了。 ”“那我死了以後, 不會重新再造一個我出來嗎?”兒子又問, 爸爸直接說不會。 兒子大哭起來, 好幾天悶悶不樂。

凡人皆有一死, 但在中國, 從來很少有人正面告訴你, 怎樣面對死亡。 尤其是在我們小的時候, 父母更加不會跟你談這樣的“不吉利”的事。 因此, 死亡要麼被藏起來, 全當不存在;要麼帶著面具,

面具上可能是虛假的微笑, 欺騙充滿幻想的孩子, 也可能露著猙獰的利牙, 嚇唬未經世事的人。

一句話:面對死亡, 你可以左看右看、上看下看, 就是不要正面看, 免得瞎操心。

圖片來源於「簡單生活」

於是, 我們從小就與“死亡”擦肩而過, 長大了以後,

也不懂怎樣面對親人朋友的離去, 尤其是在最親的人離去的時候。

白岩松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武警總醫院急診科主任曾接到一個遭遇車禍的孩子, 從各項指標來說, 可憐的孩子已經失去了生命體征。 可是面對門外站著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 從他們複雜的眼神中, 主任憑醫者的直覺感到必須要將孩子搶救過來。 於是他費盡心力將手術進行了兩個小時, 孩子沒救過來, 但他明白, 他救的其實是外面的六個成年人。

這兩個小時, 其實是他們的接受過程。 儘管不斷有人講解, 家長們最初還是難以接受孩子即將死亡的事實。 可是兩個小時過去後, 當主任出來告知他們最後結果, 他們才清醒過來:這兩個小時,

其實也是告別孩子的儀式, 他們需要這個尊重生命離去的過程。 如果這個可憐孩子的親人, 從小就懂得如何面對親人的離世, 他們的面對, 是不是可以更加坦蕩與從容?

知道自己是會死的, 因此尊重自己的生命;知道別人是會死的, 因此也尊重別人的生命。 而尊重生命, 是死亡教育的最大意義。

圖片來源於「屍塋茠」

在美國某個幼稚園裡, 有個叫蒂米的孩子患腦瘤去世。 老師黛尼爾沒有選擇編造謊言, 為蒂米的死掩飾, 而是讓孩子們圍坐在自己周圍, 然後告訴他們:“腦瘤使得蒂米的大腦停止工作, 使得他整個身體都停止了工作。 就這樣, 蒂米死了。 ”

之後, 她如常給孩子們上課、玩遊戲、分發用品, 總有孩子說:“老師, 你忘了蒂米那一份。 ”而她也總是說:“蒂米還在這兒嗎?他還能回來嗎?”孩子們每一次想起蒂米的時候, 黛尼爾都以這樣的方式提醒他們。 最終孩子們終於認識到:蒂米死了, 也不會再回來了。 就以這樣的簡單方式, 黛尼爾帶領孩子以一種平常心態, 面對“死亡”, 是對孩子一次最好的教育。

死亡,其實並不那麼難以啟齒。我們恐懼死亡,其實是低估了自己對於恐懼的容忍程度。只要放下了對恐懼的恐懼,我們才知道自己的心有多大。

圖片來源於「Stardust.HE」

孩子上小學以後,家長就可以讓孩子學會直面“死亡”了。

比如,以動物做接引;小孩子喜歡養寵物,小烏龜、小貓小狗都是小孩的最愛。在與動物接觸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與生命接觸的過程,動物的死亡,能夠讓孩子預演死亡這件事。家長引導孩子思考:動物的死亡與四時輪回一樣自然,人作為最有靈性的動物,也是如此。

圖片來源於「黑白不是色」

帶孩子祭祖;清明、重陽登高祭祖,讓孩子陪同大人一起去。在祭奠祖先的過程中,向孩子講述先人的故事、理解他們對世界帶來的貢獻,即使他們身體已經死亡,但影響最少還長存在一個家庭裡面。孩子要學會尊重先人、更要尊重還在的親人,好好珍惜當下與家人的溫存。

圖片來源於「Stardust.HE」

再如,閱讀繪本故事;孩子對圖畫的接受能力最強。生死學大師庫伯勒羅斯在《關於兒童與死亡》的書裡提到,通過繪畫、遊戲過程,可以幫孩子理解死亡過程。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向人類傳達生命的氣息。”而如果無法理解死亡的重量,我們的生命也將輕飄飄的,失去了厚重的力量。預習過死亡的課程,我們在活著的考場上會更加揮灑淋漓。

死亡,其實並不那麼難以啟齒。我們恐懼死亡,其實是低估了自己對於恐懼的容忍程度。只要放下了對恐懼的恐懼,我們才知道自己的心有多大。

圖片來源於「Stardust.HE」

孩子上小學以後,家長就可以讓孩子學會直面“死亡”了。

比如,以動物做接引;小孩子喜歡養寵物,小烏龜、小貓小狗都是小孩的最愛。在與動物接觸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與生命接觸的過程,動物的死亡,能夠讓孩子預演死亡這件事。家長引導孩子思考:動物的死亡與四時輪回一樣自然,人作為最有靈性的動物,也是如此。

圖片來源於「黑白不是色」

帶孩子祭祖;清明、重陽登高祭祖,讓孩子陪同大人一起去。在祭奠祖先的過程中,向孩子講述先人的故事、理解他們對世界帶來的貢獻,即使他們身體已經死亡,但影響最少還長存在一個家庭裡面。孩子要學會尊重先人、更要尊重還在的親人,好好珍惜當下與家人的溫存。

圖片來源於「Stardust.HE」

再如,閱讀繪本故事;孩子對圖畫的接受能力最強。生死學大師庫伯勒羅斯在《關於兒童與死亡》的書裡提到,通過繪畫、遊戲過程,可以幫孩子理解死亡過程。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向人類傳達生命的氣息。”而如果無法理解死亡的重量,我們的生命也將輕飄飄的,失去了厚重的力量。預習過死亡的課程,我們在活著的考場上會更加揮灑淋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