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何小鵬大戰王傳福,誰能讓我開上“更”靠譜的電動汽車?

前兩天有個, 震驚電動圈的“大佬年度聚會”, 叫“電動汽車百人會年度論壇”, 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關心不?感冒不?

都沒聽過嗎?太正常了!這可比不了國家召開十幾大的級別(話說今年開的是十幾大?)

那小編先給大家科普下電動汽車百人會是個什麼鬼——這……還真不是鬼, 根正苗紅的紅色組織!

PIA!!主編一個大嘴巴抽過來, 注意你的破嘴!!

……好吧, 這是一個政府牽頭, 參考眾多商業大佬和業內多方意見的非盈利機構, 定位於電動汽車領域的政府智庫, 他們的很多研究分析匯總成果, 會被用於政策制訂的參考, 基本就能決定我們未來的消費市場走向了。

顧名思義, 百人會的與會總人數在100人之眾, 且陣容之大, 說是行業“百強”都不為過。 除去企業大咖們, 包括科技部、工信部、財政部、交通運輸部的部長副部長等近20個部委領導, 和數十位院士加學者都加入了這個“大PARTY”, 與大家親切溝通。

本次會議領導名單如下(聯播腔):

是不是覺得頓時肅然起敬了呢!跟我們未來能開上啥樣的電動車, 以及其他所有生態啊配套啊解決方案啊息息相關呢!

好吧……既然大家這麼感興趣, 小編決定更加認真的講下去……

首先!標題提到的王傳福, 何小鵬是何許人也呢?

王傳福:比亞迪掌門人, 自主品牌造車勢力代表, 後稱“王”

何小鵬:小鵬汽車掌門人, 新銳派造車勢力代表, 後稱“何”

然後, 小編今天說的“大戰”又是個啥意思呢?他們是在百人大會上打起了嗎?非也!

在關於政府對於電動汽車市場的管控思路上, 他們二人有截然相反的觀點, 基本是完全針鋒相對的!

……關係可大了, 別急你們慢吃, 我繼續。

小編我反正是覺得“王何”的觀點交鋒, 正是此次論壇的精華所在呢, 快圍過來吧~

王的觀點, 主要是:

應該提高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補貼, 優惠政策,

給予不限行支持, 還希望免除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消費稅

翻譯過來就是:多給點補貼我, 我才能穩紮穩打造更好的車

小編第一反應:這不擺明瞭是跟政府要撒幣嗎?誰不知道他老王家一窩插電混動的孩子?而且2017年光插電混動就銷售了6.6萬輛(在其新能源乘用系列裡都過半了)。

咳咳,當然,我們不應該這麼腹黑。。。王傳福也是有自身站得住腳的理論的。

王認為,包括插電混動動力在內的混動車型,是純電動時代到來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過渡方案。王不相信一蹴而就,畢竟人家王家還有好多純電動產品呐,未來更是有越來越多高續航車型問世,而且執掌的企業比亞迪更是中國電池界的一杆大旗和驕傲,2017年更是有著17萬輛新能源車的傲人銷售業績。所以,我們更願意把王視為穩紮穩打和兩條腿走路的務實派。

何的觀點,又如何呢?很簡單,主要就這2點:

1.開放資質;2.取消補貼。

翻譯過來就是:只要你讓我造車,有沒有補貼無所謂啦

開玩笑,到底該如何理解呢?

開放資質就是呼籲政府減少管控,靠自由競爭、市場選擇來完成劣汰存優。

取消補貼就是減少對廠商們的資金支持,逼迫他們更多依靠科技研發和產品力來迅速提升競爭力。

總之,就是以“無護甲”狀態,真刀真槍的來迎接毒氣叢生和槍林彈雨的黑暗森林。

小編的腹黑病,忍不住又要犯了……誰不知道你家何家大兒子,前陣子在美國CES出盡風頭,而且離產品上市還早,可是人家那些名門正派,可是早早就開始收割市場了,另外貌似跟你兒子市場定位還比較重合……現在不想辦法遏制一下,將來進入的話,必是處境兇險、強敵環伺啊——你這個提法,以為我們吃瓜小編就看不穿了嗎?!

PS:其實儘管現在競爭還未開始,但是這兩家,包括他們所代表的新舊造車勢力,某種意義上,未來將是會在市場上激烈拼殺的直接對手

咳咳,剛被主編“請出去喝了杯茶”,小編還是要認真誇一誇小何同學!畢竟他的首款車型在今年就能上市,在2020年補貼告別前,也是能見到優惠政策的尾巴。並且是“新勢力”中少有的、用相對親民價格和足夠續航車型切入市場的案例(雖然一直沒有拿到造車資質)。關鍵是他的觀點也是看似很有代表性和先進性的。作為剛入局的新銳勢力,何說:“如果以當前補貼、當前政策來獲取利潤,我非常不認為在未來(中國汽車工業)能夠完成從大變強的轉換。”

------------------------------邦分線-----------------------------

好啦,政策和前景小編就不分析了。下面,小編打算拋掉上面那些成見,非常客(che)觀(dan)滴分析一下王何二人的理念和處(ba)境(gua),然後看看我們該選哪家的車,最重要是,勸個架!

王的理念(提議):穩紮穩打,既著眼當下又著眼未來,市場的革新既需要過渡方案,也需要過渡產品,補貼、稅收、開放限制等手段都是平穩過渡的必要手段。

說白了,就是既兼顧現在,也“放眼”未來

經典言論:

從歐美市場看,17年新能源車的銷量,占比都接近5成;

中國插電式混動車只占18%,但A級及A級以上私家車中插電式混合動力占比47%;

在私家車新能源化,插電式混合動力仍然是主流。

處境:

很早就在電池領域發力,旗下車型涵蓋純電和插電混動兩大類(雖然現在政策越發不鼓勵插電混動) ;

既要表現自己在新能源領域的明顯發力,又要有明確的成績單。市占率和上升曲線是肯定要棒棒噠!

比亞迪發展電動的決心也很強,王就多次表示,選擇本身沒有對錯,但對動力電池的理解和認知是未來的勝負手。

這裡小編想扯一下,“被代表”的傳統造車企業

優勢:相比新勢力們,佔有先發優勢和現成的製造資源,現有平臺眾多,人才結構完備,用已有燃油車平臺換裝3電系統就能賣錢(誇張點)。

劣勢:被資本保護,某種意義也被資本綁架;體系成熟,又被體系的利益鏈束縛,即使想要大跨步創新,恐怕也得照顧財務報表、股東和內部利益、供應商利益等等種種。。

造車方向:

搶佔先機和務實可用為先,目前多數依靠的是:已有平臺+找地兒放電池……

互聯網化的思維很少,迫於既定設計硬點(確定後不可輕易調整的設計或佈局關鍵點),恐怕實現難度也較高;

沙發+輪子模式為主;當然,也有部分企業的部分車型是正向開發或者認真改進的,此處為避嫌就不舉例了。

心態,應該是傲嬌與危機感並存吧,不知道哪個多一點~

何的理念(提議):大膽創新、大步前行,加快速度,公平競爭。

說白了:步子要大!能扯著DAN那種,否則小心一起玩完

經典言論:

傳統汽車企業是以產品銷售為導向,面對未來的汽車生產商應當以使用者為導向;

未來造車將不止限於硬體製造,還需要考驗軟體和運營能力;

處境:沒有資質,只能通過海馬代工,沒有品牌積累,未來必將面對市場質疑的壓力,生存和時間是最大壓力,第一款車的實際成績至關重要。

“被代表”的互聯網造車新勢力呢?

優勢:

沒有品牌力積累,也沒有“成熟平臺的拖累”,只能而且必然會選擇全新平臺正向開發,來獲取跨越式和無束縛的設計優勢。

通常都具備自主改良的能力、更高效更符合用戶體驗的電池和車身硬點佈局,無限智慧化接入的可能。可以盡情發揮對“未來”的理解,然後比拼融資、規劃和執行能力。

劣勢:

沒有品牌和消費者美譽度積累,缺乏“造車”的經驗,目前主要是通過從傳統車企挖人(和團隊)來解決。

產品未來市場認可度未知,資金鏈沒有保證,下一輪激烈競爭中生存能力面臨考驗。

造車方向:

使用者體驗優先,產品經理造車而非工程師造車;

互聯網基因:智慧化是必須的,更“互聯網化”的理念也是必須的;

方向可比喻為輪子+PAD和輪子+機器人(指智慧化),認為日後汽車的差異化不再是駕控,而是自動駕駛和互聯網化功能;

自動駕駛+互聯網化=未來的新出行體驗(而不是A到B的交通工具)。

-------------------------邦分線-------------------------

綜上,其實小編也明白,何小鵬們和王傳福們並不是真的針對對方,而是因各自條件和狀況不同,因而選擇了不同的道路立場。雖然看似在理念和行進方向上,各自有著主動或被動的選擇原因,但無論比亞迪還是小鵬,傳統or新勢力,他們都是好樣的,小編也相信他們在利益訴求上,還是有共同點的:

2020年離我們越來越近,假如政府足夠堅決,在所有補貼和稅收優惠歸零後,市場會驟然變得無比兇險。如今的消費者的確不是未來時刻“真正”潛客人群的主流。如何讓“電動汽車本身”的產品競爭力和配套環境快速提升,讓社會的整體認知提升一個檔次,看到電動車靠譜度乃至領先性,是大家共同的期許和目標。

只有一個基礎良好的大環境(認知),才有助於新產品新事物的存活發展。否則,像如今這樣價高、續航短、不確定因素眾多的電動汽車,未來,在精明的消費者面前”裸奔”時,面對百年燃油車的正面挑戰和圍追堵截,也難保不會遭遇斷崖般的巨大滑鐵盧。

好了,小編今天一本正經胡說八道就到這,小編要趕緊去趕下一篇稿了啦,希望下次再見!

咳咳,當然,我們不應該這麼腹黑。。。王傳福也是有自身站得住腳的理論的。

王認為,包括插電混動動力在內的混動車型,是純電動時代到來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的過渡方案。王不相信一蹴而就,畢竟人家王家還有好多純電動產品呐,未來更是有越來越多高續航車型問世,而且執掌的企業比亞迪更是中國電池界的一杆大旗和驕傲,2017年更是有著17萬輛新能源車的傲人銷售業績。所以,我們更願意把王視為穩紮穩打和兩條腿走路的務實派。

何的觀點,又如何呢?很簡單,主要就這2點:

1.開放資質;2.取消補貼。

翻譯過來就是:只要你讓我造車,有沒有補貼無所謂啦

開玩笑,到底該如何理解呢?

開放資質就是呼籲政府減少管控,靠自由競爭、市場選擇來完成劣汰存優。

取消補貼就是減少對廠商們的資金支持,逼迫他們更多依靠科技研發和產品力來迅速提升競爭力。

總之,就是以“無護甲”狀態,真刀真槍的來迎接毒氣叢生和槍林彈雨的黑暗森林。

小編的腹黑病,忍不住又要犯了……誰不知道你家何家大兒子,前陣子在美國CES出盡風頭,而且離產品上市還早,可是人家那些名門正派,可是早早就開始收割市場了,另外貌似跟你兒子市場定位還比較重合……現在不想辦法遏制一下,將來進入的話,必是處境兇險、強敵環伺啊——你這個提法,以為我們吃瓜小編就看不穿了嗎?!

PS:其實儘管現在競爭還未開始,但是這兩家,包括他們所代表的新舊造車勢力,某種意義上,未來將是會在市場上激烈拼殺的直接對手

咳咳,剛被主編“請出去喝了杯茶”,小編還是要認真誇一誇小何同學!畢竟他的首款車型在今年就能上市,在2020年補貼告別前,也是能見到優惠政策的尾巴。並且是“新勢力”中少有的、用相對親民價格和足夠續航車型切入市場的案例(雖然一直沒有拿到造車資質)。關鍵是他的觀點也是看似很有代表性和先進性的。作為剛入局的新銳勢力,何說:“如果以當前補貼、當前政策來獲取利潤,我非常不認為在未來(中國汽車工業)能夠完成從大變強的轉換。”

------------------------------邦分線-----------------------------

好啦,政策和前景小編就不分析了。下面,小編打算拋掉上面那些成見,非常客(che)觀(dan)滴分析一下王何二人的理念和處(ba)境(gua),然後看看我們該選哪家的車,最重要是,勸個架!

王的理念(提議):穩紮穩打,既著眼當下又著眼未來,市場的革新既需要過渡方案,也需要過渡產品,補貼、稅收、開放限制等手段都是平穩過渡的必要手段。

說白了,就是既兼顧現在,也“放眼”未來

經典言論:

從歐美市場看,17年新能源車的銷量,占比都接近5成;

中國插電式混動車只占18%,但A級及A級以上私家車中插電式混合動力占比47%;

在私家車新能源化,插電式混合動力仍然是主流。

處境:

很早就在電池領域發力,旗下車型涵蓋純電和插電混動兩大類(雖然現在政策越發不鼓勵插電混動) ;

既要表現自己在新能源領域的明顯發力,又要有明確的成績單。市占率和上升曲線是肯定要棒棒噠!

比亞迪發展電動的決心也很強,王就多次表示,選擇本身沒有對錯,但對動力電池的理解和認知是未來的勝負手。

這裡小編想扯一下,“被代表”的傳統造車企業

優勢:相比新勢力們,佔有先發優勢和現成的製造資源,現有平臺眾多,人才結構完備,用已有燃油車平臺換裝3電系統就能賣錢(誇張點)。

劣勢:被資本保護,某種意義也被資本綁架;體系成熟,又被體系的利益鏈束縛,即使想要大跨步創新,恐怕也得照顧財務報表、股東和內部利益、供應商利益等等種種。。

造車方向:

搶佔先機和務實可用為先,目前多數依靠的是:已有平臺+找地兒放電池……

互聯網化的思維很少,迫於既定設計硬點(確定後不可輕易調整的設計或佈局關鍵點),恐怕實現難度也較高;

沙發+輪子模式為主;當然,也有部分企業的部分車型是正向開發或者認真改進的,此處為避嫌就不舉例了。

心態,應該是傲嬌與危機感並存吧,不知道哪個多一點~

何的理念(提議):大膽創新、大步前行,加快速度,公平競爭。

說白了:步子要大!能扯著DAN那種,否則小心一起玩完

經典言論:

傳統汽車企業是以產品銷售為導向,面對未來的汽車生產商應當以使用者為導向;

未來造車將不止限於硬體製造,還需要考驗軟體和運營能力;

處境:沒有資質,只能通過海馬代工,沒有品牌積累,未來必將面對市場質疑的壓力,生存和時間是最大壓力,第一款車的實際成績至關重要。

“被代表”的互聯網造車新勢力呢?

優勢:

沒有品牌力積累,也沒有“成熟平臺的拖累”,只能而且必然會選擇全新平臺正向開發,來獲取跨越式和無束縛的設計優勢。

通常都具備自主改良的能力、更高效更符合用戶體驗的電池和車身硬點佈局,無限智慧化接入的可能。可以盡情發揮對“未來”的理解,然後比拼融資、規劃和執行能力。

劣勢:

沒有品牌和消費者美譽度積累,缺乏“造車”的經驗,目前主要是通過從傳統車企挖人(和團隊)來解決。

產品未來市場認可度未知,資金鏈沒有保證,下一輪激烈競爭中生存能力面臨考驗。

造車方向:

使用者體驗優先,產品經理造車而非工程師造車;

互聯網基因:智慧化是必須的,更“互聯網化”的理念也是必須的;

方向可比喻為輪子+PAD和輪子+機器人(指智慧化),認為日後汽車的差異化不再是駕控,而是自動駕駛和互聯網化功能;

自動駕駛+互聯網化=未來的新出行體驗(而不是A到B的交通工具)。

-------------------------邦分線-------------------------

綜上,其實小編也明白,何小鵬們和王傳福們並不是真的針對對方,而是因各自條件和狀況不同,因而選擇了不同的道路立場。雖然看似在理念和行進方向上,各自有著主動或被動的選擇原因,但無論比亞迪還是小鵬,傳統or新勢力,他們都是好樣的,小編也相信他們在利益訴求上,還是有共同點的:

2020年離我們越來越近,假如政府足夠堅決,在所有補貼和稅收優惠歸零後,市場會驟然變得無比兇險。如今的消費者的確不是未來時刻“真正”潛客人群的主流。如何讓“電動汽車本身”的產品競爭力和配套環境快速提升,讓社會的整體認知提升一個檔次,看到電動車靠譜度乃至領先性,是大家共同的期許和目標。

只有一個基礎良好的大環境(認知),才有助於新產品新事物的存活發展。否則,像如今這樣價高、續航短、不確定因素眾多的電動汽車,未來,在精明的消費者面前”裸奔”時,面對百年燃油車的正面挑戰和圍追堵截,也難保不會遭遇斷崖般的巨大滑鐵盧。

好了,小編今天一本正經胡說八道就到這,小編要趕緊去趕下一篇稿了啦,希望下次再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