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斷案神探

提起歷史上的斷案能手,很多人立即會想到狄仁傑、包拯。 除了他們二位之外, 著有《洗冤集錄》的宋慈也是斷案高手, 他們三人被民間譽為古代三大神探。 事實上, 在這“三大神探”之外, 還有不少斷案能手。

剛直不阿的狄仁傑,善用智慧的包拯以及精通法醫的宋慈, 三人各有特點, 被民間並稱為古代三大神探。

狄仁傑一生為官, 兩次做宰相, 終身清廉, 為民請命, 剿匪除惡, 懲治腐敗, 剷除貪官, 輔助武則天建立起盛唐大業。 他為治理國家和許多地方立下過汗馬功勞, 卻命運多舛, 屢屢遭受別有用心的朝廷官員或同僚的陷害與打擊, 幾起幾落, 甚至於數次危及到人身安全;但他為了大局利益, 敢於在朝廷上犯顏直諫, 置自己的生死於度外。

狄仁傑剛到大理寺, 積壓的案件已非常多。 他夜以繼日, 筆不停批, 奮戰了一年, 就把積壓案件全都清理了, 涉案人員達17000人之多,

事後竟然一個喊冤的都沒有。 數量之多, 品質之好, 在當時傳為佳話。

如今記載反映包拯初進官場的事蹟已不可考, 只有他任天長縣知縣時斷過的一起“牛舌案”尚留史書。 史書上說, 有賊把別人牛舌割了,主人告狀, 包拯叫他回去把牛殺了。 不久,

又有人來告狀, 說牛主人私殺耕牛, 這在宋朝是違法的, 包拯斷喝道:“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此賊被識破, 驚服!一件小案子, 從中看出包拯斷案的機智果斷, 也許他“善斷獄訟”之名就是從這時流傳開來。

宋慈被稱為“法醫學之父”, 著有《洗冤集錄》。 西方普遍認為正是宋慈於西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鑒定學”。

在清代版本的《洗冤集錄》上記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牛郎把豬官打傷, 之後, 豬官掉進河裡淹死了。 後來人們找到豬官時,已是一具白骨。 縣官把豬官的妻子與女兒找到, 紮破兩人的手指, 把血滴到骨頭上。 奇跡發生了:豬官女兒的血馬上溶入白骨;豬官妻子的血不溶入白骨, 卻凝固於白骨, 不肯離去。 牛郎不服, 也要試驗一下。 牛郎紮破手指, 血滴在白骨上, 既不溶入白骨, 也不凝固於白骨, 而是馬上滑落。 牛郎口服心服, 認罪伏法。 這就是古代傳說中滴血認親的原理。

除了狄仁傑、包拯和宋慈這“三大神探”, 歷史上還有不少斷案能手。 例如, 西漢時期的京兆尹(注:相當於當今首都市長)趙廣漢,不但精於破案, 而且發明了舉報箱。

去年成功發掘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主人, 是曾經短暫當過漢帝的昌邑王劉賀, 而趙廣漢正經歷了當時的皇位更迭風波。 彼時, 劉賀登上皇位, 大將軍霍光認為劉賀行為荒淫混亂, 跟群臣商議共同廢掉劉賀。 時任京輔都尉的趙廣漢因為跟著商議決定策略,在事成後被恩賜為關內侯,升任潁川太守,後被正式任命為京兆尹。

趙廣漢是西漢涿郡蠡吾縣(注:今河北博野縣)人,他疾惡如仇,以強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處置豪門權貴,深受百姓愛戴。

趙廣漢善於從事物關係中尋找線索,以得知真相。比如,要想知道馬的價格,他就先問狗的價格,完了問羊的價格,又問牛的價格,然後到馬的價格,比較查對這些價格,按類衡量,就能知道馬的貴賤是不是脫離實際價格。他的這種破案手法被稱為“鉤距”法。

所謂“鉤距”,就是旁敲側擊,輾轉推問,被問的人都稀裡糊塗了,而趙廣漢卻腦子轉得飛快,並判斷出打聽出來的結果是不是合理準確。運用這種方法,使趙廣漢對不軌之人的來歷、根基、巢穴都清楚瞭解,對官吏收取、貪污的不義之財的來歷和數量,都細緻掌握。別人都想學他這一招,但沒有一個人能學得像他那樣精通。

如今,“舉報箱”常見於生活中,但其最早的發明者是誰呢?就是趙廣漢。為了有效地抑強懲惡,為民除害,趙廣漢受“存錢罐”的啟發,他令手下人製成瓦質的缿(音xiàng讀“向”)筒,獎賞告密。缿筒形狀如瓶,有小孔,口很小,投放簡牘,可入而不可出,謂之“受吏民投書”。而到了唐朝,武則天則讓人發明出惟其可拆看的銅匭(音guǐ讀“軌”),比趙廣漢的缿筒功能擴大了,銅匭不僅用於舉報,其功能還涵蓋了獻賦頌、求仕進、進諫、報告天象災變預兆、預言和密謀等。

北宋名臣寇准留給世人的印象是政治家﹑詩人,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一位斷案高手。

寇准出身於名門望族,其父曾被封為國公。在寇准年少時,有一次,他站在旁邊觀看父親升堂斷案。案由是兩人為了一張羊皮而發生爭鬥,一個是賣柴的挑夫,一個是賣鹽的壯漢。那倆人進入衙門,寇准的父親問他們經過。挑夫說:“我把羊皮放在擔子上,他搶過來說羊皮是他的。”壯漢說:“我好心讓他坐,他把我的羊皮搶過去說是他的。”

寇准的父親一時沒想出辦法,這時,寇准站出來,命衙役們把羊皮吊起來打五十大板!打了幾下,寇准就對挑夫說:“還不如實招來!”

挑夫故作不解。寇准說,把羊皮吊起來後擊打後,掉下來好多鹽粒,如果羊皮是賣柴者的,掉的應該是木屑而不是鹽粒,所以,羊皮應該是賣鹽的所有。挑夫只好招了,寇准就這樣破了案。

在尚未發跡時,寇准有一次在縣衙處理公務。有兩人來打官司,其中一人是專賣羊肉的屠夫,另一個是屠夫的遠房親戚,兩人同住在一起。屠夫說:“我辛辛苦苦賣了一年多羊肉,攢了兩千銅錢,讓他替我保管,不料,他竟想吞掉這些錢,說錢是他的。”而另一人則反駁說:“大老爺,別聽他胡說。我天天上山砍柴賣掉,好不容易才積攢了這麼多錢。”

寇准明白事情的原委後,讓衙役端來一盆清水和一個火爐子,然後把錢袋子裡的銅錢全部倒入水裡,把水盆放到火爐上。不一會兒,盆裡的水冒出了熱氣。

寇准看了看後,厲聲說道:“這些錢是屠夫的。大膽刁民,你拿人家的錢,反說是自己的,該當何罪?”堂上所有人都湊過去看水盆裡的錢,只見水上浮著一層厚厚的油花,一股羊膻味也從盆裡散發出來。從此,寇准機智斷案的名聲也越傳越遠了。

明末遼東有三袁:袁崇煥、袁可立、袁應泰,後人稱“武三袁”。“武三袁”除袁可立外,其餘二人皆無善終:袁崇煥被崇禎帝下旨殺死,袁應泰殉國於陣前。

袁可立歷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四朝元老”之臣,為官不阿權貴,敢於為民請命,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軍事戰略家。袁可立在為官期間,也破了不少大案。

袁可立在萬曆年間,曾擔任過蘇州府推官,當時明朝約有150個府,各府均設推官一名,掌管刑案。萬曆二十二年(西元1594年),蘇州府推官袁可立在查辦涉倭案件時,發現被指為倭寇同黨處以極刑者一時竟達數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婦女兒童。於是,他不惜得罪一些急於邀功的高官權貴,對案件進行重審,先後使千余名無辜百姓和漁民免遭冤殺。

一次,袁可立奉命巡海琉球(注:今日本沖繩),一個李姓千總邀袁可立共飲,席間出贈三把倭寇“武士刀”,袁謝絕千總,將刀退還。袁憑經驗發現,這不是倭刀,而是來源於琉球之物。

沒過幾天,海上傳來戰報,說軍隊打了勝仗,擊斃倭寇數百,擒獲20名俘虜和大量物資及船艦。但在審驗時卻沒有戰俘的口供,也沒有證據。但急於報功的軍方要求草草結案將犯人處死。巡按感到棘手,交給推官袁可立查辦。

袁可立接手時,有兩人已斃死杖下,另外的十八人也被以毒藥致啞,即便不啞,也因為語言不通而無法辯冤。

袁可立仔細地查驗了所有繳獲的物品,驚訝地發現自己曾經見過的三把“倭刀”竟然也在其中,並被當作“戰利品”上報。他馬上找來李姓千總對質,但千總一口咬定說就是在海上俘獲的倭寇。

不久,琉球貢使來中國,袁可立請貢使過來指認,貢使辨認出這些全都是琉球良民,是一次在海上運輸糧食時,因風失舵而漂流海上,才不幸被官兵捕來冒充倭寇的。後來,這十八個琉球居民被無罪釋放回到家中。為感謝袁可立救命之恩,他們在琉球建廟塑像奉祀,並將袁可立敬若神明。

時任京輔都尉的趙廣漢因為跟著商議決定策略,在事成後被恩賜為關內侯,升任潁川太守,後被正式任命為京兆尹。

趙廣漢是西漢涿郡蠡吾縣(注:今河北博野縣)人,他疾惡如仇,以強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處置豪門權貴,深受百姓愛戴。

趙廣漢善於從事物關係中尋找線索,以得知真相。比如,要想知道馬的價格,他就先問狗的價格,完了問羊的價格,又問牛的價格,然後到馬的價格,比較查對這些價格,按類衡量,就能知道馬的貴賤是不是脫離實際價格。他的這種破案手法被稱為“鉤距”法。

所謂“鉤距”,就是旁敲側擊,輾轉推問,被問的人都稀裡糊塗了,而趙廣漢卻腦子轉得飛快,並判斷出打聽出來的結果是不是合理準確。運用這種方法,使趙廣漢對不軌之人的來歷、根基、巢穴都清楚瞭解,對官吏收取、貪污的不義之財的來歷和數量,都細緻掌握。別人都想學他這一招,但沒有一個人能學得像他那樣精通。

如今,“舉報箱”常見於生活中,但其最早的發明者是誰呢?就是趙廣漢。為了有效地抑強懲惡,為民除害,趙廣漢受“存錢罐”的啟發,他令手下人製成瓦質的缿(音xiàng讀“向”)筒,獎賞告密。缿筒形狀如瓶,有小孔,口很小,投放簡牘,可入而不可出,謂之“受吏民投書”。而到了唐朝,武則天則讓人發明出惟其可拆看的銅匭(音guǐ讀“軌”),比趙廣漢的缿筒功能擴大了,銅匭不僅用於舉報,其功能還涵蓋了獻賦頌、求仕進、進諫、報告天象災變預兆、預言和密謀等。

北宋名臣寇准留給世人的印象是政治家﹑詩人,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一位斷案高手。

寇准出身於名門望族,其父曾被封為國公。在寇准年少時,有一次,他站在旁邊觀看父親升堂斷案。案由是兩人為了一張羊皮而發生爭鬥,一個是賣柴的挑夫,一個是賣鹽的壯漢。那倆人進入衙門,寇准的父親問他們經過。挑夫說:“我把羊皮放在擔子上,他搶過來說羊皮是他的。”壯漢說:“我好心讓他坐,他把我的羊皮搶過去說是他的。”

寇准的父親一時沒想出辦法,這時,寇准站出來,命衙役們把羊皮吊起來打五十大板!打了幾下,寇准就對挑夫說:“還不如實招來!”

挑夫故作不解。寇准說,把羊皮吊起來後擊打後,掉下來好多鹽粒,如果羊皮是賣柴者的,掉的應該是木屑而不是鹽粒,所以,羊皮應該是賣鹽的所有。挑夫只好招了,寇准就這樣破了案。

在尚未發跡時,寇准有一次在縣衙處理公務。有兩人來打官司,其中一人是專賣羊肉的屠夫,另一個是屠夫的遠房親戚,兩人同住在一起。屠夫說:“我辛辛苦苦賣了一年多羊肉,攢了兩千銅錢,讓他替我保管,不料,他竟想吞掉這些錢,說錢是他的。”而另一人則反駁說:“大老爺,別聽他胡說。我天天上山砍柴賣掉,好不容易才積攢了這麼多錢。”

寇准明白事情的原委後,讓衙役端來一盆清水和一個火爐子,然後把錢袋子裡的銅錢全部倒入水裡,把水盆放到火爐上。不一會兒,盆裡的水冒出了熱氣。

寇准看了看後,厲聲說道:“這些錢是屠夫的。大膽刁民,你拿人家的錢,反說是自己的,該當何罪?”堂上所有人都湊過去看水盆裡的錢,只見水上浮著一層厚厚的油花,一股羊膻味也從盆裡散發出來。從此,寇准機智斷案的名聲也越傳越遠了。

明末遼東有三袁:袁崇煥、袁可立、袁應泰,後人稱“武三袁”。“武三袁”除袁可立外,其餘二人皆無善終:袁崇煥被崇禎帝下旨殺死,袁應泰殉國於陣前。

袁可立歷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四朝元老”之臣,為官不阿權貴,敢於為民請命,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軍事戰略家。袁可立在為官期間,也破了不少大案。

袁可立在萬曆年間,曾擔任過蘇州府推官,當時明朝約有150個府,各府均設推官一名,掌管刑案。萬曆二十二年(西元1594年),蘇州府推官袁可立在查辦涉倭案件時,發現被指為倭寇同黨處以極刑者一時竟達數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婦女兒童。於是,他不惜得罪一些急於邀功的高官權貴,對案件進行重審,先後使千余名無辜百姓和漁民免遭冤殺。

一次,袁可立奉命巡海琉球(注:今日本沖繩),一個李姓千總邀袁可立共飲,席間出贈三把倭寇“武士刀”,袁謝絕千總,將刀退還。袁憑經驗發現,這不是倭刀,而是來源於琉球之物。

沒過幾天,海上傳來戰報,說軍隊打了勝仗,擊斃倭寇數百,擒獲20名俘虜和大量物資及船艦。但在審驗時卻沒有戰俘的口供,也沒有證據。但急於報功的軍方要求草草結案將犯人處死。巡按感到棘手,交給推官袁可立查辦。

袁可立接手時,有兩人已斃死杖下,另外的十八人也被以毒藥致啞,即便不啞,也因為語言不通而無法辯冤。

袁可立仔細地查驗了所有繳獲的物品,驚訝地發現自己曾經見過的三把“倭刀”竟然也在其中,並被當作“戰利品”上報。他馬上找來李姓千總對質,但千總一口咬定說就是在海上俘獲的倭寇。

不久,琉球貢使來中國,袁可立請貢使過來指認,貢使辨認出這些全都是琉球良民,是一次在海上運輸糧食時,因風失舵而漂流海上,才不幸被官兵捕來冒充倭寇的。後來,這十八個琉球居民被無罪釋放回到家中。為感謝袁可立救命之恩,他們在琉球建廟塑像奉祀,並將袁可立敬若神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