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愚公真的愚嗎?毛主席曾經可不這麼認為

愚公移山是中國神話思維中一種農耕民俗, 是一種農耕精神, 我們理解站在農耕文明的程度去理解, 《禮記·孔子閒居》中孔子說道:“志之所至, 詩亦至焉。 詩之所至, 禮亦至焉。 禮之所至, 樂亦至焉。 ”孔子的志是詩禮樂, 而愚公移山就是體現了愚公的志。 愚公移山的故事講述的是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 年紀將近九十歲了, 面對著山居住。 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 進進出出曲折繞遠。 於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來商量, 家人都同意他的看法。 愚公開始帶著子子孫孫想挖山不止。 另外一個自認為很聰明的人智叟說愚公蠢,

這個故事本身並不神奇, 整個神話因為毛澤東用愚公移山的故事來講搬掉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並且還講述到了共產黨人的責任。

關於愚公是否是真愚, 有許多人都進行了討論, 有的人還專門發了文章說愚公很愚。

那麼愚公是否是真愚?中國的農耕文明中, 最重要的生存資料就是土地, 愚公選擇移山而不是搬家, 離開他生活的地方, 是因為他的生活需要並且依賴於土地。 農耕文明時期每個人都依賴著土地而活著, 如果搬到一個新的地方, 除非是沒有人的地方, 不可能獲得更多的土地,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農耕文明時期的土地具有唯一性。

當時的交通的條件不像現在一樣這麼的便捷, 在短時間內可以有很好的運作。 而當時的生產資料都是需要靠著人力來發展, 如果愚公選擇搬家的話, 他的生產資料要從外面運進來。 生產的糧食要從裡面運出去, 交通沒有現在一樣便捷。 不管是從對土地的依賴程度還是對當時的交通考慮, 愚公都不可能選擇搬家。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它的背後隱含著一個守土為業的農耕基礎訴求, 而且隱含著農耕的基本觀念。 那個時代是一個農耕觀念高度集中的時代, 也是一個天人合一的理想。

愚公的挖山行為本身是在農閒時節, 在不耽誤農事耕種的前提下進行的, 作為受到傳統農耕觀念的影響, 愚公挖山不可能選擇在耽誤農事的前提下進行。 在傳統的農耕時代, 農閒時候的農民都會在這個時期中選擇建設基礎設施或者移山造田、又或者修橋補路。

愚公選擇的就是修橋補路, 《列子·湯問》中講述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徹, 曾不若孀妻弱子。 雖我之死, 有子存焉;子又生孫, 孫又生子;子又有子, 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這裡隱含著農耕時代的勞動力信念就是子子孫孫無限地延續下去, 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愚公並不是真正的愚,反而是很聰明的,對於移山很堅定,又有意志,同時也有志向。因為這恰好是我們農耕文明的本質所在。

實際上每一個時代都有我們的愚公存在著,他們有著不同的職業,不同的身份,當然就有不同的愚公,我們要有堅定性、有愚公一樣的意志,有明確的方向,總而言之,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中,當好自己的愚公。

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愚公並不是真正的愚,反而是很聰明的,對於移山很堅定,又有意志,同時也有志向。因為這恰好是我們農耕文明的本質所在。

實際上每一個時代都有我們的愚公存在著,他們有著不同的職業,不同的身份,當然就有不同的愚公,我們要有堅定性、有愚公一樣的意志,有明確的方向,總而言之,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中,當好自己的愚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