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郁達夫在南洋的風花雪月

1938年冬, 42歲的郁達夫偕妻子王映霞和兒子郁飛從福州乘船出發, 途經廈門和香港, 於12月28日抵達新加坡。 他是應《星洲日報》的邀請, 前來主編《晨星》副刊的。 他的月薪為200新元, 而其他人的薪水都在150新元以下。

《星洲日報》是新加坡最大的報紙, 1929年由永安堂虎標萬金油老板胡文虎和胡文豹兄弟創辦。

有人認為, 郁達夫來新加坡, 是為了配合當時國內流行的“赴海外宣傳抗日”口號, 以及試圖挽救他和王映霞那已經破裂的婚姻。

此前, 王映霞和浙江省教育廳長許紹棣傳出了“麗水同居”事件。 對許紹棣狂追王映霞一事, 郁達夫早有所聞。 為了斬斷王映霞和許紹棣的曖昧關係, 郁達夫才接受《星州日報》的聘約, 帶王映霞遠赴南洋。

然而到新加坡後, 王映霞因為不堪夫妻關係愈來愈惡化, 一度隻身遠赴印尼廖內島端本學校, 擔任教師。 廖內島實在太荒涼了, 一學期後,

王映霞又被迫回到了新加坡。 終於, 在一次爭吵後, 郁達夫將有著詳注的19首詩和1首詞集成一組《毀家詩紀》, 交予香港《大風》旬刊發表。 這組詩詞公開了他們婚變的內幕以及王映霞紅杏出牆的豔事。

1940年8月, 王映霞離開新加坡隻身回國。 隨後, 他們分別在新加坡、香港和重慶三地刊出離婚啟事。 郁達夫帶著兒子郁飛繼續留在新加坡, 直到1941年底, 郁達夫才安排13歲的郁飛在紅燈碼頭上船, 離開新加坡。

在感情上, 郁達夫似乎從未出現過空當。

王映霞離開新加坡後, 他很快就有了新的情人。 女方名叫李筱英, 比郁達夫小20歲, 福州人, 畢業于上海暨南大學, 才貌出眾。 兩人在新加坡同居了一段時日, 李筱英是守活寡的怨婦, 郁達夫是離了婚的鰥夫, 同病相憐, 也不畏怕人言。

李筱英當時在英國殖民政府宣傳處做事, 郁達夫在《華僑週刊》連載的《瞬息京華》譯文, 就是兩人合作的成果。

也許是緣分不夠, 也許是時局使然, 他們最終還是各奔東西。

郁達夫和王映霞離婚後, 由於按捺不住寂寞, 經常跟朋友進舞廳、搓麻將和找女人談天。 怡和軒僑商俱樂部是他經常搓麻將的地方。 1942年初, 日軍進逼新加坡。 2月的一天, 郁達夫準備乘小電艇逃往印尼, 當晚就寄宿在怡和軒。 據說, 郁達夫的行李只有一隻小皮箱, 箱內放著白蘭地一瓶、牛肉幹一包、《詩韻》一部,

準備在船上喝酒寫詩。 在逃亡中還有如此閒情逸致者, 想必也只有郁達夫一人了。

郁達夫輾轉逃到印尼蘇門答臘島, 化名趙廉, 並娶當地華僑少女何麗有為妻。 1945年, 郁達夫失蹤。

關於其死亡的推測最早出於胡愈之的文章, 胡文中推測郁達夫是為日本憲兵所殺害。 建國後此一推論基本被延續下來,但證據並不充分。此外還流傳著其他的說法,如郁達夫系由印尼遊擊隊殺害(郁達夫曾當過日本憲兵隊的翻譯)。因此,現今學術界只是謹慎地稱郁達夫是“失蹤”而已。

建國後此一推論基本被延續下來,但證據並不充分。此外還流傳著其他的說法,如郁達夫系由印尼遊擊隊殺害(郁達夫曾當過日本憲兵隊的翻譯)。因此,現今學術界只是謹慎地稱郁達夫是“失蹤”而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