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最牛X的反客為主樂器——嗩呐

最牛X的反客為主樂器——嗩呐

說起嗩呐, 估計是個中國人, 對她都不會陌生, 不就是用於婚喪嫁娶的那個音量很大的民族樂器麼。 這句話你說對了一半, 她是樂器不假, 但是,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 她可不是咱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樂器。 那她的前世今生又是如何, 且聽我慢慢道來。

最初的嗩呐是流傳于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 就連嗩呐這個名稱, 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 嗩呐大約在西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 日本學者林謙三在他的著作《東亞樂器考》中說, 嗩呐來自于波斯、阿拉伯的複簧樂器蘇爾奈。

中東老人演奏蘇奈爾

嗩呐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 學術界還有爭論。 但從一幅唐代騎馬俑的照片中, 我們看到俑人手裡舉著的樂器, 正是管身比較短粗的一支嗩呐。 或許, 在唐代的時候, 嗩呐這件來自於中東地區的樂器, 已經隨著絲綢之路的漫漫黃沙,

傳入了中國。 那時, 在長安城的街邊, 跳著胡旋舞的異域女子, 身旁或許就有一個吹嗩呐的樂師在伴奏。

唐朝騎馬吹嗩呐俑

明代的中國人, 依然把嗩呐視為外族的樂器。 徐渭在《南詞敘錄》中所說:“至於喇叭、嗩呐之流, 並其器皆金、元遺物矣。 ”在徐渭的眼中,

嗩呐是金朝、元朝的遺物, 是女真人、蒙古人帶到中原來的樂器。 徐渭進而憤憤不平地說道, 琵琶、古箏、笛子這些中華傳統的樂器, 現在存不下來幾首完整的曲子了。 嗩呐、喇叭這些“胡人”的樂曲盛行, 中華正音不在。

在徐渭的抱怨中, 我們似乎看到了400多年前的一場對決。 一邊是以古箏、笛子等為代表的本土樂器, 一邊是以嗩呐、喇叭等為代表的外來樂器, 那時的嗩呐猶如《百鳥朝鳳》裡的管弦樂, 站在臺上睥睨地望著太師椅上的本土樂器們。 這個似曾相識的場景, 仿佛是歷史的輪回一般。

雖然在民間受到諸多質疑, 但在明代軍隊, 嗩呐卻有特殊的用途。 戚繼光《紀效新書》中說:“凡掌號笛, 即是吹嗩呐。 ”號笛就是嗩呐的別稱(目前在河南地區,

民間吹嗩呐, 就叫抱大笛, 也許就來源於此吧), 用於傳遞軍事訓練的信號。 明代龍正《八陣圖合變說·八陣號令》記載:“聞中軍號笛響, 馬步官騎詣, 中軍聽發放訖, 回還各隊, 傳令示眾, 不許喧嘩及錯亂隊伍。 ”形象說明了嗩呐在軍隊中的作用。

清朝時期, 嗩呐迎來自己的繁榮時期, 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在民間, 都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清朝文獻通考·樂一》記載:“‘御前儀仗內樂器’:上命酌量裁減, 尋議准:鑼二、鼓二、畫角四、簫二、笙二、架鼓四、橫笛二、龍頭橫笛二、檀板二、大鼓二、小銅鈸四、小銅鑼二、大銅鑼四、雲鑼二、嗩呐四、樂人綠衣。 ”在這裡, 嗩呐成了清朝皇帝倚仗的組成部分, 在重要的國事活動中, 充當著王朝正樂的代表。 嗩呐這個原本傳自於西域的樂器,

一躍而成了中華樂器文化的象徵。

清朝儀仗

清代民間嗩呐的繁榮是全方面的。 嗩呐不僅登堂入室, 成為王朝正樂。 在民間的婚喪嫁娶、節慶儀式及戲曲歌舞中, 嗩呐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甚至在少數民族的嫁娶活動, 也要用到嗩呐。 當初徐渭眼中作為胡樂代表的嗩呐,已然成為了傳統樂器中影響廣泛的一種。

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看到,嗩呐從一個外來客的身份,一步一步的變成了我們民族樂器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因為她本身具有傳統民族樂器不具備的音色和音量,這就造就了她更有能力適應在很多典禮場合。這些典禮場合的頻繁出鏡,在民族樂器圈子裡,成為了不折不扣的網紅。

回頭看來,我們做人何嘗不是如此呢,想要在一個團隊中起到重要位置,最主要的是修煉自身的能力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只有這樣,你的人生才會像嗩呐一樣,把自己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進而實現自己的價值。

當初徐渭眼中作為胡樂代表的嗩呐,已然成為了傳統樂器中影響廣泛的一種。

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看到,嗩呐從一個外來客的身份,一步一步的變成了我們民族樂器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因為她本身具有傳統民族樂器不具備的音色和音量,這就造就了她更有能力適應在很多典禮場合。這些典禮場合的頻繁出鏡,在民族樂器圈子裡,成為了不折不扣的網紅。

回頭看來,我們做人何嘗不是如此呢,想要在一個團隊中起到重要位置,最主要的是修煉自身的能力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只有這樣,你的人生才會像嗩呐一樣,把自己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進而實現自己的價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