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張垣印記」張家口知青上山下鄉始末(四)

張 垣 印 記

編者按

“知青”這個特殊的名詞, 對於當今年輕人來說, 或許僅僅是一段朦朧的歷史, 但對於親身經歷者來說, 它代表的卻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當代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說:“在沒有戰爭和災荒的情況下, 老三屆可以說是20世紀有文化的年輕人中遭受最多磨難和折騰的群體之一”。 前幾期《文以載道》刊登知青下鄉的文章後, 受到了讀者的廣泛關注。 今天張垣方志向大家介紹張家口知青運動史專題。 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下鄉知青奉獻社會與自身鍛煉

張家口市廣大知識青年在農村插隊落戶期間, 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 聽黨的話, 勤耕苦讀, 奮發向上, 紮根農村, 把“上山下鄉”接受再教育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結合起來, 在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同時, 也在教育和影響著農村的幹部群眾。 他們在風華正茂之年把科學文化的種子播散在廣袤的土地;把城市裡的科技資訊和先進思維影響到社員群眾;把文化體育活動和穿衣打扮生活方式帶給落戶的貧困鄉村,

使那裡一改傳統習俗習慣, 充滿現代新的氣息和活力。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做出的貢獻, 黨和人民給予了充分肯定, 並對知青在工作中支援信任, 大膽使用, 給予了很高的榮譽。

知青下鄉十多年來, 他們之中有不少人評為先進個人, 有的出席縣、市和地區先進積極分子代表大會, 有的還出席了全省知識青年積極分子代表大會。 1969年在慶祝新中國成立二十周年的時候, 蔚縣下鄉知青牛敏豔光榮代表全區知識青年參加了國慶觀禮, 受到毛主席和中央領導同志接見。 下鄉知青通過在農村鍛煉,

有一大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青年團。 有的被選進了各級領導班子, 擔任了大隊, 公社和縣的領導。 有的成為村裡的農業技術員、赤腳醫生、小學教師, 有的當了電工, 有的開機器, 眾多知青活躍在農村的各種工作崗位上, 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下鄉知青奉獻社會與自身鍛煉

廣大知青在農村默默奉獻, 對未來, 對民族, 都盡到了責任, 有的甚至貢獻了自己年青的生命, 長眠於第二故鄉的土地上。 天津市插隊在張北縣永太昌公社元山子大隊的女知青秀英, 在1969年前蘇聯入侵我國領土珍寶島事件後, 向大隊民兵連寫決心書時, 咬破手指寫下:“我要當基幹民兵, 用生命保衛黨中央, 保衛毛主席。 ”在村裡組織民兵挖戰備地道時, 因塌方不幸遇難, 後被追認為共青團員、五好基幹民兵, 後永遠長眠於插隊的壩上草原。 1975年7月, 尚義縣七甲公社七甲大隊21歲的回鄉知識青年何儒林, 為搶救溺水的青年社員而光榮犧牲。

廣大知青在青春年少時離開了熟悉的城市,

到鄉村僻壤插隊落戶, 在農村, 經過血與火、淚與情、寒與苦的考驗和磨練, 從廣闊天地和父老鄉親身上汲取到了堅韌、耐勞、不懈追求、勤奮向上的精神。 知青到農村, 沒有了父母家人的呵護, 培養了自我生活能力, 懂得了珍惜親情;繁重勞累的勞作, 強健了自身體魄, 造就了吃苦耐勞精神;忙碌酸楚的日子, 耐住了寂寞煩躁的情緒, 知道了生活的不易和歲月的艱辛;艱難困苦的環境, 鍛煉了意志品質, 陶冶了樂觀向上的情操。 農村艱難困苦的生活, 使知青經歷了風雨, 鍛煉了意志, 形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 為後來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下鄉知青奉獻社會與自身鍛煉

知青在返城後,用這種鬥志和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煥發出旺盛的生機和活力,勇於探索,開拓進取,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材。有的走上黨政軍領導崗位,成為人民公僕;有的成為企業家,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顯露身手;有的成為專家和學者,在教育和科研戰線辛勤工作。但更多的則是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成為現代化建設的螺絲釘和鋪路石。其中有的已經下崗,但知青時培養的吃苦精神,磨練的堅強意志,使他們面對現實,自強不息,自謀職業,為國分憂。

在張家口市眾多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積極分子中,有一位在全省、全國都有重要影響的先進代表——涿鹿縣溫泉屯大隊插隊知青程有志。他是張家口市二中畢業生,1964年下鄉後,努力學習各科生產技術,不斷提高自己科技文化水準,刻苦鑽研,進行了農業技術推廣,農作物新品種引進和改良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1973年5月《人民日報》頭版以《桑于河畔土專家》為題,報導了他從事農業科學試驗的先進事蹟。他從1970年開始從事玉米矮化育種研究,經過多年探索,選育成功矮化玉米雜交種,取得了玉米矮化基因利用研究的突破性進展。1979年,矮杆玉米在壩下試驗獲得成功。矮玉米具有抗風、抗倒伏、抗大斑病,適應性強等優點。矮玉米果穗粗大、行數多、出籽率高、產量穩定、出面率和營養價值也高於其它同類產量。

在中共中央1973年(30)號檔中,程有志作為農業科學試驗的知青典型受到表彰。1978年程有志參加全國科學大會被授予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79年獲共青團中央授予的新長征突擊手標兵。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並發給政府津貼。曾當選為第五、六屆省人大常委,第五、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成為全國下鄉知青的先進代表人物。(未完)

(此文根據《張家口市志》《張家口市大事記》《張家口地區大事記》《沽源縣誌》《張北縣誌》《蔚縣縣誌》《涿鹿縣誌》《張家口市知青辦公室工作總結》及市檔案館有關資料綜合整理。)

(本文作者:耿雙全 張家口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下鄉知青奉獻社會與自身鍛煉

知青在返城後,用這種鬥志和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煥發出旺盛的生機和活力,勇於探索,開拓進取,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材。有的走上黨政軍領導崗位,成為人民公僕;有的成為企業家,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顯露身手;有的成為專家和學者,在教育和科研戰線辛勤工作。但更多的則是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成為現代化建設的螺絲釘和鋪路石。其中有的已經下崗,但知青時培養的吃苦精神,磨練的堅強意志,使他們面對現實,自強不息,自謀職業,為國分憂。

在張家口市眾多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積極分子中,有一位在全省、全國都有重要影響的先進代表——涿鹿縣溫泉屯大隊插隊知青程有志。他是張家口市二中畢業生,1964年下鄉後,努力學習各科生產技術,不斷提高自己科技文化水準,刻苦鑽研,進行了農業技術推廣,農作物新品種引進和改良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1973年5月《人民日報》頭版以《桑于河畔土專家》為題,報導了他從事農業科學試驗的先進事蹟。他從1970年開始從事玉米矮化育種研究,經過多年探索,選育成功矮化玉米雜交種,取得了玉米矮化基因利用研究的突破性進展。1979年,矮杆玉米在壩下試驗獲得成功。矮玉米具有抗風、抗倒伏、抗大斑病,適應性強等優點。矮玉米果穗粗大、行數多、出籽率高、產量穩定、出面率和營養價值也高於其它同類產量。

在中共中央1973年(30)號檔中,程有志作為農業科學試驗的知青典型受到表彰。1978年程有志參加全國科學大會被授予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1979年獲共青團中央授予的新長征突擊手標兵。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並發給政府津貼。曾當選為第五、六屆省人大常委,第五、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成為全國下鄉知青的先進代表人物。(未完)

(此文根據《張家口市志》《張家口市大事記》《張家口地區大事記》《沽源縣誌》《張北縣誌》《蔚縣縣誌》《涿鹿縣誌》《張家口市知青辦公室工作總結》及市檔案館有關資料綜合整理。)

(本文作者:耿雙全 張家口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