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他是“無問西東”的原創者,撰寫清華校歌歌詞,他是溥儀的數理化老師,梁實秋的國學老師……

“無問西東”本是清華大學校歌歌詞中的一句。 當前, 隨著電影《無問西東》的熱播, 該歌詞作者、清華大學教授汪鸞翔也成為眾人矚目的熱點人物。

好學深思的舉人

汪鸞翔(1871—1962), 廣西臨桂人, 1871年3月生於一個書香門第, 祖母和母親都善於詩詞, 遺有詩集。 他5歲時就由祖母和母親授以唐詩三百首和毛詩。

1885年, 14歲的汪鸞翔考中秀才, 但其父不鼓勵他學做八股文章走仕途之路, 而是帶著他赴廣東遊學。

張之洞

1889年12月, 汪鸞翔以廣西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張之洞創辦的廣州廣雅書院。 他在此學習的兩年多時間內, 閱讀範圍廣泛, 思考縝密, 思想敏銳, 態度理性, 不論讀中西書籍, 都能觀察入微, 提出深刻而有啟發性的問題, 而且在每個問題中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當時才21歲的他, 在十九世紀80年代的學術界, 已經算得上是一位難得的青年才俊了。 為此, 他深得書院山長梁鼎芬和老師朱一新的賞識。

1891年, 他以廣西第四名的成績考中舉人。 1892年進京趕考未中, 留在國子監南學學習, 在此學習了六年, 攻習國學、西學等科。

父子均為清華人

汪鸞翔是清末封疆大吏張之洞幕僚、紀曉嵐後人紀钜維的女婿。 汪鸞翔當時在湖北省立文普通中學任教,

紀钜維為該校的校長。

他和清末舉人、馮國璋秘書劉詒孫為連襟, 劉詒孫即為京劇名票劉曾複的父親。

汪健君

汪振儒

汪鸞翔自己和其三位兒子——汪健君、汪振儒、汪複強均為清華人。 其次子汪振儒為人剛直不阿, 追求真理, 富於正義感。 1926年3月18日, 他參加了在李大釗領導下的北京學生集會, 強烈譴責帝國主義炮擊大沽口的罪行, 要求北洋政府廢除不平等條約, 但段祺瑞執政府竟然開槍鎮壓學生, 當場打死47人, 打傷150餘人, 製造了歷史上有名的“三·一八”慘案, 汪振儒也當場中彈受傷。

投身維新變法

張之洞在武昌, 大舉興辦實業和新學堂, 1897年秋, 他欲編寫《勸學篇》, 遂電召汪鸞翔先生到武昌為其收集資料, 説明編纂該書。

《勸學篇》充分地反映了張之洞“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的思想。 汪鸞翔深受其影響, 這些思想在清華校歌中都有所體現。

早年汪鸞翔就在廣州聆聽過康有為的維新宣傳, 1898年春, 他又在北京參加了康有為、梁啟超召開的宣傳維新的會議, 並參加了鼓吹維新變法的組織——保國會(強國會), 積極參加維新活動。

維新變法失敗後, 他目睹了譚嗣同等六君子的慷慨就義, 也目睹了刑場上觀眾的麻木不仁。 他痛心地感到救國要從教育國民開始。

成為董必武的老師

戊戌變法失敗後, 為了對民眾進行啟蒙, 開通民智, 實現教育救國的理想,他再赴武昌,在文普通中學堂、方言學堂、師範學堂、農業學堂、工藝學堂及湖南旅鄂中學堂任博物理化教員。當時能教授科學課程的國人還很少,汪鸞翔是先驅者之一。從現在留存的資料看,他當時還編寫過一本《動物學講義》,還編寫過物理和化學課程的書。

1905年,19歲的湖北黃安(今紅安)縣秀才董必武(董用威)來到省城武昌,考入省立文普通中學堂(今武漢三十一中),1910年他從該校畢業,獲得“拔貢”功名。

董必武

汪鸞翔在武昌任教10年(1897—1907),其中他在湖北省立文普通中學任教期間,成為董必武的老師。

梁實秋的國學老師

1907年,汪鸞翔再次入京,先後任北京第一師範學堂物理化學教員、保定市順天高等學堂教務長。

民國成立後,他鑒於歸國留學人員漸多,科學教學人才濟濟,而國學反倒受到忽視,於是又改為教授國文。他歷任天津北洋法政學堂、河北優級師範學堂地理學教員,清華大學、河北大學、民國大學中國文學教授,北京國立美術學院等校中國畫及中國美術史教授。

其中,1917年,他在北京高等師範學堂(現北京師範大學前身)任教。1918年暑假後,他到清華學校任課,直至1928年離校。

1941年後,他因年屆70歲而賦閑家居。

汪鸞翔還是著名文學家、清華大學校友梁實秋的老師。據他回憶,其國文老師當中,舉人進士不乏其人,他們滿腹詩書自不待言,不過傳授多少給學生則是另一個問題。清華不重國文,把它當成選修課,課都排在下午,畢業時成績不計。汪鸞翔有些口吃,以廣西的口音結結巴巴地說:“有人說,國……國文沒……沒趣味,國……國文怎能沒……沒有趣味,趣味就在其中啦!”當時梁實秋聽了當做笑話,後來他體會到國文的趣味之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真是只好說是“在其中”了。

梁實秋

梁實秋在清華曾經和同學成立了一個專門練習書法的戲墨社。他們每天大清早起床,吃完早點點名之前作半小時多的寫字練習。梁實秋專門學習漢朝的隸書,臨摹張遷的作品。他謙虛地認為,自己的書法作品和張遷的作品相比,僅略有形似而已。

梁實秋和戲墨社的同學,請長髯飄拂的汪鸞翔做指導老師,幾次送作業給其過目,汪鸞翔對他們多有嘉勉。

溥儀的數理化老師

汪鸞翔除了是董必武、梁實秋早年的老師外,他還是溥儀的老師。為了謀生,他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擔任過溥儀的數理化老師。

溥儀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曾這樣寫道:“補習數理化的老師叫汪鸞翔,是位博學多才的人。書、畫都拿得起來,水彩、油彩不怵,新學樣樣通。不過給我補課的課本,不管是數理化還是別的科,都是木刻、線裝的課本,是汪老師在光緒年間教書時自己編的教材。”

撰寫清華校歌歌詞

1923年前後,清華大學公開徵集校歌,最終於1924年採用了清華學校高等科國文教員汪鸞翔用文言文寫成的歌詞,並由清華大學英文文案處主任何林一夫人張慧珍(也做張慧真)女士譜曲。

清華校友、哲學家賀麟認為該校歌“實儒家學說之結晶,可以表示中國文化的精神。而同時又能符合校訓,達出清華教育宗旨。且校歌措詞,也頗得體”,他還提到中文校歌為同學們所欣賞。

清華校歌

清華大學教授陳新宇認為,該歌詞具有三大特徵:其一,格局宏大,眼光獨到。該新校歌以學術救國為清華己任,並結合清華特點與世界潮流,提出“融合東西文化”的目標定位,對中國文化和外來文化持一種相容並蓄、平等視之的立場。其二,用典雅致,寄望殷殷。“大同”出自《禮記》,寄寓極樂世界理想;“自強”“行健”出自《周易》,契合校訓;“春風化雨”出自《孟子》,以孔孟教學期許師生之間情感融洽。其三,理念先進,意義雋永。以“致知窮理,學古探微”囊括科學、文學和哲學各類學科,寓意並行不悖,任人選擇,體現自由教育之風;以“器識為先,文藝其從”教誨學生注重內在德性修養,切勿只恃外在技藝和小聰明,造成本末倒置。以上種種理念,對於今天努力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主政者,苦惱於精緻利己主義盛行的教育者,或許不無啟發意義。

汪鸞翔還撰寫了《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一文,發表在1925年10月的《清華週刊》上。他說其之所以寫下“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孰紹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那是因為:“地有東西之分,文有豎橫之別,然而好美、惡醜、好善惡惡,人之心理,大略相同。由此可見眾生之本性同一,所不同者,風俗習慣上之差別耳。本性既同一,則彼此之文化,皆易交換灌輸。而況乎文與行交修,德與言並重,東聖西聖,固有若合符節者哉?吾人一旦觀其會通,且身負介紹之任,其有無窮之樂也。”

學問淵博

汪鸞翔學識淵博,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相當高的造詣,涉獵面甚廣。

他喜作古文詩詞,著有《秋實軒詩集》《秋實軒文集》《秋實詞鈔》《詩門法律》及《古詩句法研究》等。

他對國畫尤所專長,初學中法,繼學西法,歷數十年。晚年更融會中西畫理畫法,刪改古畫法十三科,加入圖案、標本、寫實等科,期歸實用。他的山水畫風格清幽澹遠,工致細微而又氣勢恢宏,很有特色。他在84歲時,用黃子久畫法,寫杜甫詩意“澗水空山道,柴門老樹都”山水冊頁,表現出他的畫藝成就。此畫現藏于中央文史研究館。

他對現代自然科學,如物理、化學研究較深,於生物、數學也很愛好。

1952年6月,新中國政務院副總理董必武發現80多歲的老師汪鸞翔生活清貧,便推薦他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工資待遇比較優厚,讓其得以安度晚年。

1962年7月23日,汪鸞翔病故,終年91歲。

作者:賴浩然

編輯:陳曉燕 周冰倩

文史e家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

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好文推薦:點擊文字,立即查閱

兩少年冒死密藏南京大屠殺暴行血證
董其昌其人其畫
1937年天津大出擊:十幾架日軍飛機在火海中報銷

被時代誤解的晚清大藏家端方

郝柏村:重走淞滬抗日戰場

【紀念民革成立七十年】李濟深在香港創建民革始末

熊希齡與香山慈幼院

抗日名將高桂滋:他的公館扣押了西安事變中的蔣介石

【名家論史】馬勇:為什麼說甲午戰爭日本“太小人”

實現教育救國的理想,他再赴武昌,在文普通中學堂、方言學堂、師範學堂、農業學堂、工藝學堂及湖南旅鄂中學堂任博物理化教員。當時能教授科學課程的國人還很少,汪鸞翔是先驅者之一。從現在留存的資料看,他當時還編寫過一本《動物學講義》,還編寫過物理和化學課程的書。

1905年,19歲的湖北黃安(今紅安)縣秀才董必武(董用威)來到省城武昌,考入省立文普通中學堂(今武漢三十一中),1910年他從該校畢業,獲得“拔貢”功名。

董必武

汪鸞翔在武昌任教10年(1897—1907),其中他在湖北省立文普通中學任教期間,成為董必武的老師。

梁實秋的國學老師

1907年,汪鸞翔再次入京,先後任北京第一師範學堂物理化學教員、保定市順天高等學堂教務長。

民國成立後,他鑒於歸國留學人員漸多,科學教學人才濟濟,而國學反倒受到忽視,於是又改為教授國文。他歷任天津北洋法政學堂、河北優級師範學堂地理學教員,清華大學、河北大學、民國大學中國文學教授,北京國立美術學院等校中國畫及中國美術史教授。

其中,1917年,他在北京高等師範學堂(現北京師範大學前身)任教。1918年暑假後,他到清華學校任課,直至1928年離校。

1941年後,他因年屆70歲而賦閑家居。

汪鸞翔還是著名文學家、清華大學校友梁實秋的老師。據他回憶,其國文老師當中,舉人進士不乏其人,他們滿腹詩書自不待言,不過傳授多少給學生則是另一個問題。清華不重國文,把它當成選修課,課都排在下午,畢業時成績不計。汪鸞翔有些口吃,以廣西的口音結結巴巴地說:“有人說,國……國文沒……沒趣味,國……國文怎能沒……沒有趣味,趣味就在其中啦!”當時梁實秋聽了當做笑話,後來他體會到國文的趣味之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真是只好說是“在其中”了。

梁實秋

梁實秋在清華曾經和同學成立了一個專門練習書法的戲墨社。他們每天大清早起床,吃完早點點名之前作半小時多的寫字練習。梁實秋專門學習漢朝的隸書,臨摹張遷的作品。他謙虛地認為,自己的書法作品和張遷的作品相比,僅略有形似而已。

梁實秋和戲墨社的同學,請長髯飄拂的汪鸞翔做指導老師,幾次送作業給其過目,汪鸞翔對他們多有嘉勉。

溥儀的數理化老師

汪鸞翔除了是董必武、梁實秋早年的老師外,他還是溥儀的老師。為了謀生,他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擔任過溥儀的數理化老師。

溥儀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曾這樣寫道:“補習數理化的老師叫汪鸞翔,是位博學多才的人。書、畫都拿得起來,水彩、油彩不怵,新學樣樣通。不過給我補課的課本,不管是數理化還是別的科,都是木刻、線裝的課本,是汪老師在光緒年間教書時自己編的教材。”

撰寫清華校歌歌詞

1923年前後,清華大學公開徵集校歌,最終於1924年採用了清華學校高等科國文教員汪鸞翔用文言文寫成的歌詞,並由清華大學英文文案處主任何林一夫人張慧珍(也做張慧真)女士譜曲。

清華校友、哲學家賀麟認為該校歌“實儒家學說之結晶,可以表示中國文化的精神。而同時又能符合校訓,達出清華教育宗旨。且校歌措詞,也頗得體”,他還提到中文校歌為同學們所欣賞。

清華校歌

清華大學教授陳新宇認為,該歌詞具有三大特徵:其一,格局宏大,眼光獨到。該新校歌以學術救國為清華己任,並結合清華特點與世界潮流,提出“融合東西文化”的目標定位,對中國文化和外來文化持一種相容並蓄、平等視之的立場。其二,用典雅致,寄望殷殷。“大同”出自《禮記》,寄寓極樂世界理想;“自強”“行健”出自《周易》,契合校訓;“春風化雨”出自《孟子》,以孔孟教學期許師生之間情感融洽。其三,理念先進,意義雋永。以“致知窮理,學古探微”囊括科學、文學和哲學各類學科,寓意並行不悖,任人選擇,體現自由教育之風;以“器識為先,文藝其從”教誨學生注重內在德性修養,切勿只恃外在技藝和小聰明,造成本末倒置。以上種種理念,對於今天努力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主政者,苦惱於精緻利己主義盛行的教育者,或許不無啟發意義。

汪鸞翔還撰寫了《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一文,發表在1925年10月的《清華週刊》上。他說其之所以寫下“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孰紹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那是因為:“地有東西之分,文有豎橫之別,然而好美、惡醜、好善惡惡,人之心理,大略相同。由此可見眾生之本性同一,所不同者,風俗習慣上之差別耳。本性既同一,則彼此之文化,皆易交換灌輸。而況乎文與行交修,德與言並重,東聖西聖,固有若合符節者哉?吾人一旦觀其會通,且身負介紹之任,其有無窮之樂也。”

學問淵博

汪鸞翔學識淵博,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相當高的造詣,涉獵面甚廣。

他喜作古文詩詞,著有《秋實軒詩集》《秋實軒文集》《秋實詞鈔》《詩門法律》及《古詩句法研究》等。

他對國畫尤所專長,初學中法,繼學西法,歷數十年。晚年更融會中西畫理畫法,刪改古畫法十三科,加入圖案、標本、寫實等科,期歸實用。他的山水畫風格清幽澹遠,工致細微而又氣勢恢宏,很有特色。他在84歲時,用黃子久畫法,寫杜甫詩意“澗水空山道,柴門老樹都”山水冊頁,表現出他的畫藝成就。此畫現藏于中央文史研究館。

他對現代自然科學,如物理、化學研究較深,於生物、數學也很愛好。

1952年6月,新中國政務院副總理董必武發現80多歲的老師汪鸞翔生活清貧,便推薦他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工資待遇比較優厚,讓其得以安度晚年。

1962年7月23日,汪鸞翔病故,終年91歲。

作者:賴浩然

編輯:陳曉燕 周冰倩

文史e家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

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好文推薦:點擊文字,立即查閱

兩少年冒死密藏南京大屠殺暴行血證
董其昌其人其畫
1937年天津大出擊:十幾架日軍飛機在火海中報銷

被時代誤解的晚清大藏家端方

郝柏村:重走淞滬抗日戰場

【紀念民革成立七十年】李濟深在香港創建民革始末

熊希齡與香山慈幼院

抗日名將高桂滋:他的公館扣押了西安事變中的蔣介石

【名家論史】馬勇:為什麼說甲午戰爭日本“太小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