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王耀華「漢水悠悠」難以忘卻的歲月

難以忘卻的歲月

作者:王耀華

退休快六年了, 每當回憶年青時的人和事, 總能使人感慨萬千, 有時甚至激動不已……

然而, 美好的回憶往往能安慰自己。

回憶雖苦猶甜, 從某種意義上講, 人生不就是回憶的積累嗎?一個人不能僅靠回憶生活, 但生活裡卻缺少不了回憶;能從回憶中捕捉往事, 汲取教益, 末始不能洗練情操, 指點前程。

有時侯, 一幕幕回憶總是閃現在腦海, 那情景總是那麼清晰、溫馨而難忘。 有時侯, 回憶的閘門打開後卻無法關閉, 它像一個閱讀者向你似乎在敘述著什麼。 人生的閱歷確如那些大師們說的是難得的積累。

我是老三屆(初六八級)學生出身, 因母親年邁多病, 哥、姐均在外地工作, 故而被免於上山下鄉。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 城關鎮一紙通知, 號令我們三四百人留城的免下鄉學生去修建陽安線鐵路。 1971年4月, 留壩縣商業、供銷社系統招工,

作為表現較好的知青, 我被城關鎮首批推薦被招, 正式參加了工作。 到留壩縣後, 我被分配在距縣城七十多公里的江口區供銷社。 報到那一天, 坐每天一班的敞蓬卡車, 從風景如畫的張良廟廟門口經過, 行走在高聳俊秀、彎急險陡的柴關嶺, 又在崎嶇顛簸的山路行駛三四個小時, 才到達秦嶺深山中的江口區。 江口古鎮對我印象十分美好, 四面環山, 岩青樹秀, 一條大河名曰太白河, 東西走向, 剛好將近萬人的區委及區級單位和居民隔擋在南河岸上。 當時正值初春, 漫山遍野春意濃濃, 河岸邊的垂柳已泛吐出嫩綠的芽苞。 河水清清, 河面上搭著棒棒橋。 河灘上, 幾個老頭和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在放牧著牛和羊;河邊姑娘、媳婦在洗衣服,
棒錘敲打衣服的梆梆之聲此起彼落, 確有一片田園景色。 南河岸的正北是一條大峽谷, 峽谷中有一條大河, 河水自北向南流入太白河, 再拐向西行。 那條來自北面的河有一個響亮而好聽的名字, 叫紅岩河。 峽谷口正在建一坐東西走向的水泥大橋。 聽人說, 那條正北大峽谷直通太白縣的縣城嘴頭鎮, 是關中通陝南最古老、最便捷的古棧道, 沿途山崖腰際當年鑿成的巴掌大小的方形、圓形窟窿隨處可見。

我報導的那天, 剛好是個逢場日。 集鎮上賣柴炭的, 賣樹皮、藥材的, 賣幹筍土特產的, 賣雞賣蛋和賣野物肉的, 沿長街擺了兩條長龍。 背簍、背笳和雞公車在人流中穿行, 賣菜籽、種籽和老鼠藥的叫賣聲更是震人耳膜,

集鎮上喧囂欲聾, 熱鬧非凡。 我尋思:我將是山裡人了, 將要與集鎮上人流中匆匆行走的人們打交道了, 今後路將怎樣走!全靠自己了……

一九七二年端陽節的前一天, 我調到公社的供銷分社工作, 那個地方叫柘梨園公社。 離江口14公里, 卻要過十二道河, 人稱二十四道腳不幹, 偶爾還要翻山越嶺。 所謂的路是當年古棧道的遺跡, 尺把寬的路, 左邊是千丈懸崖還附帶一條大水渠, 路的右側就是那條名叫紅岩河的大河。 據當地老百姓講, 紅岩河的河水來自太白山山巔北坡。

走在荊棘叢生、高低不平、溝坎繁多的山路上, 我對上級配發給我們飛鴿牌自行車能否派上用場產生了懷疑。 因為一路上, 我多數時候都是扛著它,

加重自行車, 車上還綁著我的行李。 好在我才20歲, 正是年青力壯時, 我是老三屆學生出身, 曾經在建築工地當過近一年小工, 又在修鐵路那繁重體力勞動中打過鋼釺、放過炮、抬過大石頭, 一年多的鍛煉使我壯實多了, 這點苦, 算不得什麼!我懷著擔憂和不解問同行的楊主任:這麼艱難的路, 連架子車都無法通行, 煤油、食鹽、化肥、農藥和其它生產資料及生活商品如何運得進來?楊主任回答:用背簍、背枷往上背, 你們去後, 咱們再到公社去接個頭, 勞力由公社分派給各大隊, 再由各大隊的生產小隊輪流承擔商品運輸。 每百斤8角錢, 由咱們供銷社支付。 去了再說!我驚歎這裡的勞動力多麼的廉價啊!驚歎之餘, 我對居住在山區的農民產生了深深的敬意和無可奈何的同情。

不足三十華里的山路,我們走了近四個小時。總算到了,地方還不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壩子水田,田間活動著農民們繁忙的身影,據聽說當天是關秧門的最後一天。從田間小路爬上高坎,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大塊平川大壩,遠遠已看見了公社機關的清晰輪廓。我們走過一條長約五六十米的大道,兩邊栽著碗口粗高聳的白楊樹,從獸醫站和公社大院門前進入柘梨園小街,街不長,約有一百四五十米,住有十三四戶人家,小學、衛生所、供銷社都在這條街上。竄過小街,兩三分鐘後,我們一行四人走進了柘梨園供銷分社大院……

柘梨園,是個邊遠而閉塞的公社,全公社四個大隊,人口不足1700人。四個大隊分別是鍋場、夾山溝、柘梨園和磨坪。唯有磨坪大隊與寶雞市太白縣王家楞公社接壤。七十年代初,山區交通不便,十分落後,為了逐步改變這種落後局面,縣上有關部門開始允許部分公社開山放炮,修築簡易山區公路。古棧道上,方家灣下邊的“四十八窟窿” 就是在1971年冬季開始被開山放炮修路而毀掉的。從柘梨園公社往江口走,沿途有店子坪、棗園子、方家灣、鍋場對面的大陰灣、草地溝、石崖子等處地名,當年古棧道上的遺跡挺多。“四十八窟窿” 是古棧道上最著名的保存最完好的遺跡,我曾聽江口郵電支局跑鄉郵的西安知青馬惠武給我敘述過古棧道上氣勢恢宏的一長溜懸崖上遠古年代石工師傅們漂亮而排列有序的傑作。那時侯根本不懂什麼是“名盛古跡” 和“歷史遺跡”, 只看得見,也知道從柘梨園到江口鎮沿途懸崖腰際那方型或圓型窟窿是古代留下來的東西而異,根本不知道它存在的重要意義。令人惋惜的是,聽說在“四十八窟窿” 路邊有一通石碑,記載著當年修這條古棧道的事情,大約有三四十個字,據說在七0年底或七一年,初期開通荊棘叢生的毛路時,已被炸毀埋入“四十八窟窿” 路基之下了。聽說七十年代中後期,漢中地區搞文史研究的郭榮章和陳顯遠兩位老先生曾到柘梨園去考察過已經毀掉的部分古棧道上的遺跡,其中包括有名的“四十八窟窿”。當時我正在柘梨園,兩位老先生走了後,才聽公社機關上的人說起此事。

那些知青歌曲,是從知青聚集最多的地方流傳到秦嶺深山裡的。在千里冰封的北大荒、在雲南邊陲的知青農場、在戈壁荒原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大中小城市的“老三屆”數百上千萬知識青年在“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些歌曲是有才華的知青創編的,歌詞雖算不上最好,但曲子很好聽。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在遠離家鄉,遠離父母數百甚至千里之遙的異地,可想而知,知識青年的煩惱、苦悶,對生存環境的懼怕和無奈,生活的無助對他(她)們是多麼大的傷痛啊。他(她)們渴望早早結束再教育,能參加工作,回到城市,回到父母的身邊。

這些知青歌曲是對自由、愛情和美好生活的想望和憧憬,字裡行間包含著純真、幼稚、煩燥和不安。在那個是非顛倒,思想混亂的年代,數百上千萬的知識青年生存在“廣闊的天地裡”。是這些知青歌曲暫時安撫了這些數百上千萬燥動的心,也或許是那幾十首知青歌曲伴隨著這些青年人渡過了年復一年的不眠之夜……

西安知青還給我帶來了臺灣改編的青海民歌《花兒與少年》,他們告訴我,現在大陸唱的《花兒與少年》誕生于抗戰時期的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是青海馬鴻奎手下的一位少校軍醫做的詞曲,四九年隨馬去了臺灣。七十年代初這位軍醫彌留之即,將兒子叫到跟前,告訴他,幾十年前寫的《花兒與少年》很不理想,想重新改編《花兒與少年》已力不從心,希望兒子將其重新改編,兒子遵從父親的遺願,圓滿將《花兒與少年》改編成功。重新改編的歌詞是這樣的:

楊柳哇,迎風點頭笑哇,桃花悄悄地紅破了臉。

春季裡哪個來到這裡,迎春花兒開,迎春花兒開,年呀青的個姑娘喲,穿新衣,穿新衣,笑呀哥哥,笑呀哥哥,笑呀哥哥手挽著手兒來。啊……

繞過了一山嘞,又一山嘞,山坡上有哇有幾棵牡丹,哎……

白牡丹白的耀人的眼嘞,紅牡丹紅的紅破了臉,映山的牡丹嘞,耀人的眼嘞,看哪朵開的更鮮豔,哎…… 紅牡丹雖好摘去難嘞,摘不到手裡是枉然。啊……

山嶺高不過鳳凰山,川兒裡美不過大草原,花兒裡為王的紅牡丹,人中間英俊的是少年。阿哥像太陽川口裡照耀,阿妹像才開的紅牡丹……

臺灣廣播電臺每晚9.30分教唱的,就是新改編的。曲調與大陸基本相同,歌詞和唱法與大陸的《花兒與少年》截然不一樣,很好聽。在隨後的日子裡,我與陳伯永及西安知青不斷加深交往,受益匪淺。陳伯永給我贈送了高爾基的一句至理名言:人的知識愈廣,人的本身則愈臻完善。這句至理名言一直激勵著我到現在。七十年代末,他們這批西安知青也陸續回西安參加了工作……

四十多年過去了,每當回憶起這些事,總使我聯想翩翩,久久不能平息,它已深深地鑲刻在我永久的記憶之中……

二0一七年十二月十五日 晚 21.23分落筆

起飛

【作者簡介】王耀華,1952年4月出生,大專文化,老三屆(初六八級)學生出身。1970年10月參加工作;2012年3月在中國農業銀行漢中分行機關退休。1972年學寫詩文,1977年在蘭州軍區《民兵建設》雜誌發表詩歌、散文數篇。1992年開始短篇小說寫作,先後在省內外《新大陸》、《百花》、《滇池》、《莽原》《拓荒》發表中、短篇小說《生存》、《除夕夜》、《深山小鎮》、《大山裡的故事》、《人與狗》、《大山忠魂》、《河對岸那座舊磨坊》等二十餘篇。2015年出版長篇歷史小說《最後的王爺》,2015年以來,先後在新浪博客上發表詩歌、散文、中短篇小說180餘篇。其姊妹篇《最後的王妃》即將出版。

審核:田也,作者:王耀華,責編:李豔:序號:741

漢中市赤土嶺文化交流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

不足三十華里的山路,我們走了近四個小時。總算到了,地方還不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壩子水田,田間活動著農民們繁忙的身影,據聽說當天是關秧門的最後一天。從田間小路爬上高坎,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大塊平川大壩,遠遠已看見了公社機關的清晰輪廓。我們走過一條長約五六十米的大道,兩邊栽著碗口粗高聳的白楊樹,從獸醫站和公社大院門前進入柘梨園小街,街不長,約有一百四五十米,住有十三四戶人家,小學、衛生所、供銷社都在這條街上。竄過小街,兩三分鐘後,我們一行四人走進了柘梨園供銷分社大院……

柘梨園,是個邊遠而閉塞的公社,全公社四個大隊,人口不足1700人。四個大隊分別是鍋場、夾山溝、柘梨園和磨坪。唯有磨坪大隊與寶雞市太白縣王家楞公社接壤。七十年代初,山區交通不便,十分落後,為了逐步改變這種落後局面,縣上有關部門開始允許部分公社開山放炮,修築簡易山區公路。古棧道上,方家灣下邊的“四十八窟窿” 就是在1971年冬季開始被開山放炮修路而毀掉的。從柘梨園公社往江口走,沿途有店子坪、棗園子、方家灣、鍋場對面的大陰灣、草地溝、石崖子等處地名,當年古棧道上的遺跡挺多。“四十八窟窿” 是古棧道上最著名的保存最完好的遺跡,我曾聽江口郵電支局跑鄉郵的西安知青馬惠武給我敘述過古棧道上氣勢恢宏的一長溜懸崖上遠古年代石工師傅們漂亮而排列有序的傑作。那時侯根本不懂什麼是“名盛古跡” 和“歷史遺跡”, 只看得見,也知道從柘梨園到江口鎮沿途懸崖腰際那方型或圓型窟窿是古代留下來的東西而異,根本不知道它存在的重要意義。令人惋惜的是,聽說在“四十八窟窿” 路邊有一通石碑,記載著當年修這條古棧道的事情,大約有三四十個字,據說在七0年底或七一年,初期開通荊棘叢生的毛路時,已被炸毀埋入“四十八窟窿” 路基之下了。聽說七十年代中後期,漢中地區搞文史研究的郭榮章和陳顯遠兩位老先生曾到柘梨園去考察過已經毀掉的部分古棧道上的遺跡,其中包括有名的“四十八窟窿”。當時我正在柘梨園,兩位老先生走了後,才聽公社機關上的人說起此事。

那些知青歌曲,是從知青聚集最多的地方流傳到秦嶺深山裡的。在千里冰封的北大荒、在雲南邊陲的知青農場、在戈壁荒原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大中小城市的“老三屆”數百上千萬知識青年在“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些歌曲是有才華的知青創編的,歌詞雖算不上最好,但曲子很好聽。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在遠離家鄉,遠離父母數百甚至千里之遙的異地,可想而知,知識青年的煩惱、苦悶,對生存環境的懼怕和無奈,生活的無助對他(她)們是多麼大的傷痛啊。他(她)們渴望早早結束再教育,能參加工作,回到城市,回到父母的身邊。

這些知青歌曲是對自由、愛情和美好生活的想望和憧憬,字裡行間包含著純真、幼稚、煩燥和不安。在那個是非顛倒,思想混亂的年代,數百上千萬的知識青年生存在“廣闊的天地裡”。是這些知青歌曲暫時安撫了這些數百上千萬燥動的心,也或許是那幾十首知青歌曲伴隨著這些青年人渡過了年復一年的不眠之夜……

西安知青還給我帶來了臺灣改編的青海民歌《花兒與少年》,他們告訴我,現在大陸唱的《花兒與少年》誕生于抗戰時期的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是青海馬鴻奎手下的一位少校軍醫做的詞曲,四九年隨馬去了臺灣。七十年代初這位軍醫彌留之即,將兒子叫到跟前,告訴他,幾十年前寫的《花兒與少年》很不理想,想重新改編《花兒與少年》已力不從心,希望兒子將其重新改編,兒子遵從父親的遺願,圓滿將《花兒與少年》改編成功。重新改編的歌詞是這樣的:

楊柳哇,迎風點頭笑哇,桃花悄悄地紅破了臉。

春季裡哪個來到這裡,迎春花兒開,迎春花兒開,年呀青的個姑娘喲,穿新衣,穿新衣,笑呀哥哥,笑呀哥哥,笑呀哥哥手挽著手兒來。啊……

繞過了一山嘞,又一山嘞,山坡上有哇有幾棵牡丹,哎……

白牡丹白的耀人的眼嘞,紅牡丹紅的紅破了臉,映山的牡丹嘞,耀人的眼嘞,看哪朵開的更鮮豔,哎…… 紅牡丹雖好摘去難嘞,摘不到手裡是枉然。啊……

山嶺高不過鳳凰山,川兒裡美不過大草原,花兒裡為王的紅牡丹,人中間英俊的是少年。阿哥像太陽川口裡照耀,阿妹像才開的紅牡丹……

臺灣廣播電臺每晚9.30分教唱的,就是新改編的。曲調與大陸基本相同,歌詞和唱法與大陸的《花兒與少年》截然不一樣,很好聽。在隨後的日子裡,我與陳伯永及西安知青不斷加深交往,受益匪淺。陳伯永給我贈送了高爾基的一句至理名言:人的知識愈廣,人的本身則愈臻完善。這句至理名言一直激勵著我到現在。七十年代末,他們這批西安知青也陸續回西安參加了工作……

四十多年過去了,每當回憶起這些事,總使我聯想翩翩,久久不能平息,它已深深地鑲刻在我永久的記憶之中……

二0一七年十二月十五日 晚 21.23分落筆

起飛

【作者簡介】王耀華,1952年4月出生,大專文化,老三屆(初六八級)學生出身。1970年10月參加工作;2012年3月在中國農業銀行漢中分行機關退休。1972年學寫詩文,1977年在蘭州軍區《民兵建設》雜誌發表詩歌、散文數篇。1992年開始短篇小說寫作,先後在省內外《新大陸》、《百花》、《滇池》、《莽原》《拓荒》發表中、短篇小說《生存》、《除夕夜》、《深山小鎮》、《大山裡的故事》、《人與狗》、《大山忠魂》、《河對岸那座舊磨坊》等二十餘篇。2015年出版長篇歷史小說《最後的王爺》,2015年以來,先後在新浪博客上發表詩歌、散文、中短篇小說180餘篇。其姊妹篇《最後的王妃》即將出版。

審核:田也,作者:王耀華,責編:李豔:序號:741

漢中市赤土嶺文化交流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