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正文

童年創傷,留下的常常是一輩子的陰影

文:古岸雲沙

每個人多多少少, 都會有一些童年的創傷, 在一生中, 不斷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模式。 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 一個動作, 一次無意的傷害, 都可以讓我們為了自保而作出更安全的選擇, 在不斷的強化中, 成為我們今天的這個自己。

從小到大, 我就象一匹野馬, 幾乎不曾得到過母親的疼愛與關注, 我所有童年的創傷皆來自于母親言語的傷害。 當然母親是無意的, 她從來不曾意識到她曾經帶給我過那樣深重的傷害, 這種傷害一直影響著我, 幾乎斷送了我一生的快樂。

我相信, 她曾經給予過我的生活, 都是她那時努力所能夠給予的最好的生活。 我也願意相信, 她是真的不會愛孩子;我願意去接納她作為母親的不完美, 然而無論我怎麼努力, 我都無法不讓自己覺得委屈。 四十多年來, 我從來不曾與母親有過任何親密的肢體接觸, 相反, 更多的是一種語言與行為上的對抗。

年少時, 我對抗她, 年老後, 她對抗我。

現在她老了, 過一天少一天, 已經沒有力氣去做更多的選擇, 生活中除了電視就是孫子, 這是她的快樂與希望所在。 我無法走進她的內心。 我曾經做過很多努力, 想要與她更好地相處, 然而事實是越走近, 越疏遠。 我們之間幾乎沒有任何可以融合的地方。 她不接受我, 我也不能接受她對我的態度。 這對我來說, 其實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我可以給她我所能夠給予的最好的生活, 然而我卻無法在情感上更親近她。

大娘去世之後, 我非常傷心。 在另一種精神層面上, 我覺得大娘所給予我的母愛與溫暖比母親所給予的要多的多。 我其實不想做這樣的比較, 越比較越難過, 越比較越傷心, 越比較越覺得委屈。 這其實是非常不明智的。

在很多學習的場合, 尋根求源的過程中, 我不止一次地痛哭過。 哭過之後, 我以為我可以放下了, 然後我回來, 重新開始。 然而也僅僅只是那麼幾天, 所有的一切都故伎重演, 我仍然還是那個處處被母親忽略的孩子。

母親依舊我行我素, 對我的任何訴求都無動於衷, 在這時候, 我覺得母親就象一個任性的小孩, 而我只好擔起一個家長的角色, 來容忍她。 想來從小到大, 她也是這樣容忍我的吧。 不喜歡又沒法拋棄。

今天老董同學分享給我一篇文章:《當孩子伸手向你要錢時, 千萬不能這樣做, 一輩子的陰影》, 文章以兩個真實的故事來引發教育的問題:一個是五塊錢的故事:女孩初中住校, 一星期回家一次, 媽媽通常每週給2元零花錢, 那個星期她想要5塊, 媽媽不給。 她就表示不去上學, 媽媽說:愛上不上, 不上現在回家。 後來, 她一直纏著媽媽要, 媽媽很不高興地掏出5塊錢, 扔在桌上, 一副嫌棄的樣子, 而那五塊錢彈落在地上。

這個小女孩顫顫顛顛地撿起了錢。

事情好象這就樣過去了。 但是她說, 這件事對她影響很大, 一直覺得自己很卑微, 同時, 在心裡埋藏下對錢的渴望。

第二個是五毛錢的故事:初二暑假, 班裡兩個女同學去男孩家裡串門, 那是生平第一次與同齡女孩交往。 後來, 女同學提議去街上轉轉,他身無分文,便去找母親,希望給他一點零花錢。媽媽不肯給。她一再懇求,哀求,最後媽媽掏出五毛錢“拿去!”他彎下腰 ,撿起那五毛錢,請女同學喝了大碗茶,然後各自散去。當年的男孩如今長大了,三十多歲,大學畢業,經濟獨立,但是他一直肯結婚,也不回家。他知道父母非常孤寂,但目前他只想這樣過,不結婚,不回家,他說,這一切緣於那扔在地上的五毛錢。

文章說:五毛錢影響了男孩成年之後的生活道路,從彎腰撿起那五毛錢時,他的尊嚴已經體無完膚,他的內心就此四分五裂。那絕不是家庭經濟的貧困,而是一種精神上所表現的貧困。

我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初中住校,每週回家一次,每次要零花錢,向母親伸手,要兩塊,只給一塊,還要不停地被數落花錢太多;而每次向父親伸手時,要兩塊,父親總是給三塊。

初二帶同一宿舍的好朋友回家,想著有一回家裡來親戚喝過的紅色的香檳酒(現在想來也不過是一種加了顏料與糖分的飲料),於是給母親要四塊錢去買一瓶香檳酒,想讓同學也嘗一下。那時候我與那個向母親要五毛錢買大碗茶的男孩是一樣的心情,熱情好客,想要在同學面前抓一回面子。然而母親不給。我一再哀求,說盡了好話,甚至削減了下周的開銷。

然而母親就是不給。我開始不停地哭,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母親一邊罵,一邊非常不情願地給了我四塊錢,我哭著跑到代銷點買了一瓶香檳酒回來。好象從那以後,一直到今天,我再也沒有伸手向母親要過一分錢。父親去世之後,哥哥負擔了我所有的上學以及生活的費用。從另一個意義上說,哥哥是代替了父親的位置,給了我一個支撐與依靠,才使得我可以能夠活下來,並且活得健康而快樂。既便到了今天,讀到這樣的文章,我心裡仍然是不舒服的,我有著與主人公同樣的委屈感。

很小的時候,我曾經不止一次想過自殺,我甚至有過一輩子都不結婚的打算。我的婚姻是我的自作主張,因為母親說如果她插手,將來不幸福,我會抱怨她。真的不幸福,那一定不是她的錯,而是我自己的錯。自己選的,怨不著別人。所以當我在婚姻中受傷害時,母親從始自終都是一個局外人,她不曾安慰過我,給過我哪怕一點點的溫暖。反而是大娘,給了我太多,寬慰我,開導我,理解我,讓我感覺,一直站在我身邊。

其實我一直覺得我還是非常幸運的。因為父親給了我這個世上最多的愛,包括精神層面的溝通。我還有大娘,有哥哥。他們都非常愛我。我能夠活得這麼好,沒有自殺也沒有獨身,是因為我還有正常的思維方式,能夠活下來,應該感謝我自己的堅持。

前幾天五姐發給我一篇文章:《只需四步,療愈童年創傷》:第一步:承認那個不公和困難。第二步:欣賞和感謝自己活下來。第三步:寬恕。第四步:我是誰。

說到不公與困難,在那個時代,幾乎所有人的生活都差不多,我甚至比同齡的孩子有著更好的家庭生活。在外人的眼裡,母親勤勞,善良,家裡二十多畝地,基本上都是她與大娘兩個人幹活,我們家裡教書的教書,上學的上學,姐姐們則早已出嫁。再苦再累再煩,她都默默承受著,也許她唯一可以發洩情緒的出口就是我了,所以我童年裡所受的害更多的是來自于母親語言的殺傷力,我一直處於風口之中,那些語言就象風中的刀子,劃著我細小的心,一道一道,還沒來得及癒合就又被劃傷了。 這一點,也被我與弟弟無知覺地繼承了下來,常常會對最親的人說出狠話來,而內心卻並非作如是想,柔軟無比的心,只不過渴望更多的愛與關注。

文章說:我們要為當初那個受傷的、委屈的小孩平反。充分的承認這個不公平,不用害怕憤怒和怨恨,就算是仇恨也不必怕,充分的去怒,去怨,毫無阻擋和害怕,然後被怨覆蓋的愛就會湧出來。憤怒到極致就是悲傷,悲傷過後就是接納,當接納開始,愛也就油然而生了。因為所有的怒和怨,都不過是救愛不得罷了。

想像一下那個小孩子,忍受了這麼多,承受了這麼多,委屈了這麼多,壓抑了那麼多,孤單了那麼久,無奈了那麼多,痛苦了這麼久,活到今天,可以有機會覺察和療愈,得以有機會做自己,這是多麼偉大的成就。我們可以欣賞那個小孩子是如此的頑強,執著,感謝他一路的辛苦和努力。

然後是寬恕父母的不知和有限。相信他們在最深的地方是愛我們的。想念他們不是存心和我們作對,相信他們也在自己痛苦和有限中。寬恕他們沒有機會瞭解愛的真諦,寬恕他們沒有被足夠好的愛過,相信他們對我們的態度不僅都是他們所遭遇的態度,而且是其中最好的,甚至是他們出於愛而改良過的,是他們努力以後的。

不需要再象一個小孩子一樣找他們討要愛,而是作為一個平等的人去給出愛,給出諒解,給出放下。

我們現在比他們更強大,意識層面更高,能力更強,也更有機會去學習和覺察,當我們真的站起來,我們就可以去愛他們,道德是原諒和尊重他們。

其實是寬恕自己。寬恕當初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沒有能力給自己安全、自由,寬恕當初自己不懂得為自己說話,寬恕自己作一個小孩子的有限。寬恕自己為了適應環境而壓抑,隱藏甚至變形了自己,寬恕自己因此而積累了大量的情緒,以至於遷怒他人,煩躁不安,此消彼長,延綿不斷

。寬恕自己接受了那個環境錯誤的教導和暗示,而卑微自己,認為自己不重要,不夠好,認自己不配得。寬恕自己沒有能力去認識、覺察和擺脫那些困境、孤獨和害怕,寬恕自己在那個環境無從學習自愛、自尊和自我安慰,而經常與自己和對,經常對自己批判甚至苛責。寬恕自己習得了對自己並不好的觀念和模式,思維模式,感受模式和行為模式。

寬恕自己也曾因為無法消化自己的情緒而對別人不公,給別人帶來壓力、焦慮和痛苦。寬恕自己內在的不和諧,寬恕自己就象腿受作了一樣一瘸一拐地活著。

寬恕自己,就可以寬恕別人。不去看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不好和錯誤,只去看美好的和出於愛的,自己值得這麼做。

最後一個話題:我是誰。

不管我們說什麼,做什麼,我們都是在向世界顯示我們自己是誰。如果一輩子都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傷的小孩,無力的小孩,那麼也許我們一輩子都會選擇痛苦地活著。我們有權利這樣選擇,也有權利不這樣選擇。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我們有權利選擇做更好的自己,負責任,成熟,自己尊重自己,自己陪伴自己,自己愛自己,自己安慰和支持自己。我們也可以選擇更大的視角,把生命當成一個自足圓滿無暇的過程,所有的經歷,過往,傷痛都不等同於我們,也不是永恆的存在。

什麼都沒有失去。

這種對童年創傷的療愈幾乎是一生的掙扎。它不僅存在於我們的生命中還會延續到我們的下一代,這是一種潛遷默化的無知覺的行為模式。我們一生的掙扎都是為了醒覺,然後不斷地修正與改良我們自己,使我們在不斷的學習中提升自己,學會以更好的心態面對孩子,面對生活。

我們已經被自我蒙蔽得太久。那些所謂的感受,感覺,傷害,都是生命虛妄的呈現。生命總是在醒覺中,才會有意義。

我們正走在醒覺的路上。

後來, 女同學提議去街上轉轉,他身無分文,便去找母親,希望給他一點零花錢。媽媽不肯給。她一再懇求,哀求,最後媽媽掏出五毛錢“拿去!”他彎下腰 ,撿起那五毛錢,請女同學喝了大碗茶,然後各自散去。當年的男孩如今長大了,三十多歲,大學畢業,經濟獨立,但是他一直肯結婚,也不回家。他知道父母非常孤寂,但目前他只想這樣過,不結婚,不回家,他說,這一切緣於那扔在地上的五毛錢。

文章說:五毛錢影響了男孩成年之後的生活道路,從彎腰撿起那五毛錢時,他的尊嚴已經體無完膚,他的內心就此四分五裂。那絕不是家庭經濟的貧困,而是一種精神上所表現的貧困。

我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初中住校,每週回家一次,每次要零花錢,向母親伸手,要兩塊,只給一塊,還要不停地被數落花錢太多;而每次向父親伸手時,要兩塊,父親總是給三塊。

初二帶同一宿舍的好朋友回家,想著有一回家裡來親戚喝過的紅色的香檳酒(現在想來也不過是一種加了顏料與糖分的飲料),於是給母親要四塊錢去買一瓶香檳酒,想讓同學也嘗一下。那時候我與那個向母親要五毛錢買大碗茶的男孩是一樣的心情,熱情好客,想要在同學面前抓一回面子。然而母親不給。我一再哀求,說盡了好話,甚至削減了下周的開銷。

然而母親就是不給。我開始不停地哭,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母親一邊罵,一邊非常不情願地給了我四塊錢,我哭著跑到代銷點買了一瓶香檳酒回來。好象從那以後,一直到今天,我再也沒有伸手向母親要過一分錢。父親去世之後,哥哥負擔了我所有的上學以及生活的費用。從另一個意義上說,哥哥是代替了父親的位置,給了我一個支撐與依靠,才使得我可以能夠活下來,並且活得健康而快樂。既便到了今天,讀到這樣的文章,我心裡仍然是不舒服的,我有著與主人公同樣的委屈感。

很小的時候,我曾經不止一次想過自殺,我甚至有過一輩子都不結婚的打算。我的婚姻是我的自作主張,因為母親說如果她插手,將來不幸福,我會抱怨她。真的不幸福,那一定不是她的錯,而是我自己的錯。自己選的,怨不著別人。所以當我在婚姻中受傷害時,母親從始自終都是一個局外人,她不曾安慰過我,給過我哪怕一點點的溫暖。反而是大娘,給了我太多,寬慰我,開導我,理解我,讓我感覺,一直站在我身邊。

其實我一直覺得我還是非常幸運的。因為父親給了我這個世上最多的愛,包括精神層面的溝通。我還有大娘,有哥哥。他們都非常愛我。我能夠活得這麼好,沒有自殺也沒有獨身,是因為我還有正常的思維方式,能夠活下來,應該感謝我自己的堅持。

前幾天五姐發給我一篇文章:《只需四步,療愈童年創傷》:第一步:承認那個不公和困難。第二步:欣賞和感謝自己活下來。第三步:寬恕。第四步:我是誰。

說到不公與困難,在那個時代,幾乎所有人的生活都差不多,我甚至比同齡的孩子有著更好的家庭生活。在外人的眼裡,母親勤勞,善良,家裡二十多畝地,基本上都是她與大娘兩個人幹活,我們家裡教書的教書,上學的上學,姐姐們則早已出嫁。再苦再累再煩,她都默默承受著,也許她唯一可以發洩情緒的出口就是我了,所以我童年裡所受的害更多的是來自于母親語言的殺傷力,我一直處於風口之中,那些語言就象風中的刀子,劃著我細小的心,一道一道,還沒來得及癒合就又被劃傷了。 這一點,也被我與弟弟無知覺地繼承了下來,常常會對最親的人說出狠話來,而內心卻並非作如是想,柔軟無比的心,只不過渴望更多的愛與關注。

文章說:我們要為當初那個受傷的、委屈的小孩平反。充分的承認這個不公平,不用害怕憤怒和怨恨,就算是仇恨也不必怕,充分的去怒,去怨,毫無阻擋和害怕,然後被怨覆蓋的愛就會湧出來。憤怒到極致就是悲傷,悲傷過後就是接納,當接納開始,愛也就油然而生了。因為所有的怒和怨,都不過是救愛不得罷了。

想像一下那個小孩子,忍受了這麼多,承受了這麼多,委屈了這麼多,壓抑了那麼多,孤單了那麼久,無奈了那麼多,痛苦了這麼久,活到今天,可以有機會覺察和療愈,得以有機會做自己,這是多麼偉大的成就。我們可以欣賞那個小孩子是如此的頑強,執著,感謝他一路的辛苦和努力。

然後是寬恕父母的不知和有限。相信他們在最深的地方是愛我們的。想念他們不是存心和我們作對,相信他們也在自己痛苦和有限中。寬恕他們沒有機會瞭解愛的真諦,寬恕他們沒有被足夠好的愛過,相信他們對我們的態度不僅都是他們所遭遇的態度,而且是其中最好的,甚至是他們出於愛而改良過的,是他們努力以後的。

不需要再象一個小孩子一樣找他們討要愛,而是作為一個平等的人去給出愛,給出諒解,給出放下。

我們現在比他們更強大,意識層面更高,能力更強,也更有機會去學習和覺察,當我們真的站起來,我們就可以去愛他們,道德是原諒和尊重他們。

其實是寬恕自己。寬恕當初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沒有能力給自己安全、自由,寬恕當初自己不懂得為自己說話,寬恕自己作一個小孩子的有限。寬恕自己為了適應環境而壓抑,隱藏甚至變形了自己,寬恕自己因此而積累了大量的情緒,以至於遷怒他人,煩躁不安,此消彼長,延綿不斷

。寬恕自己接受了那個環境錯誤的教導和暗示,而卑微自己,認為自己不重要,不夠好,認自己不配得。寬恕自己沒有能力去認識、覺察和擺脫那些困境、孤獨和害怕,寬恕自己在那個環境無從學習自愛、自尊和自我安慰,而經常與自己和對,經常對自己批判甚至苛責。寬恕自己習得了對自己並不好的觀念和模式,思維模式,感受模式和行為模式。

寬恕自己也曾因為無法消化自己的情緒而對別人不公,給別人帶來壓力、焦慮和痛苦。寬恕自己內在的不和諧,寬恕自己就象腿受作了一樣一瘸一拐地活著。

寬恕自己,就可以寬恕別人。不去看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不好和錯誤,只去看美好的和出於愛的,自己值得這麼做。

最後一個話題:我是誰。

不管我們說什麼,做什麼,我們都是在向世界顯示我們自己是誰。如果一輩子都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傷的小孩,無力的小孩,那麼也許我們一輩子都會選擇痛苦地活著。我們有權利這樣選擇,也有權利不這樣選擇。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我們有權利選擇做更好的自己,負責任,成熟,自己尊重自己,自己陪伴自己,自己愛自己,自己安慰和支持自己。我們也可以選擇更大的視角,把生命當成一個自足圓滿無暇的過程,所有的經歷,過往,傷痛都不等同於我們,也不是永恆的存在。

什麼都沒有失去。

這種對童年創傷的療愈幾乎是一生的掙扎。它不僅存在於我們的生命中還會延續到我們的下一代,這是一種潛遷默化的無知覺的行為模式。我們一生的掙扎都是為了醒覺,然後不斷地修正與改良我們自己,使我們在不斷的學習中提升自己,學會以更好的心態面對孩子,面對生活。

我們已經被自我蒙蔽得太久。那些所謂的感受,感覺,傷害,都是生命虛妄的呈現。生命總是在醒覺中,才會有意義。

我們正走在醒覺的路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