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受用終身

只有系統的學習才能打牢自己的知識根基, 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架構, 形成聯繫緊密、調動迅速的知識網路, 才能有在此基礎上的對知識的運用自如, 才能有創造和創新。 這個完整的知識系統需要敬畏規律, 科學規劃, 建立在良好的學習習慣之上。

著名教育家、一代師表葉聖陶先生說過: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受用終身。

那麼如何培養2~18歲孩子的語文學習習慣呢?

2歲半~4歲(嬰幼兒期)

這個階段是孩子注意力系統形成階段。 思維剛剛萌芽, “概念”進駐大腦, 點式思維形成。 但因思維尚處於原始狀態, 未得到訓練, 只能靠簡單重複才能在大腦中建立印象。

一般來說, 一個事物或者動作需要重複800遍, 才能在孩子的頭腦中形成固定的“概念”。 比如什麼是沙子, 孩子可能要蹲在在沙堆裡面抓起沙子觀察800多次, 才能做到自如辨識。

“爸爸”、“媽媽”最初在他們頭腦中也是沒有概念可言的, 只是一種簡單的發聲。 但是重複多次後, 他們會知道“爸爸”、“媽媽”代表的親吻、擁抱或者是食物。 同一個故事, 每晚重複, 孩子依然不厭其煩, 笑點聽了百次還是會裂開嘴巴咯咯的笑。 但是也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複中, 孩子認識了“大灰狼”、“白雪公主”等。

注意力形成階段, 切忌人為打斷或者干擾, 否則孩子的注意力系統將受到毀滅性破壞, 修復難度較大。 因怕孩子玩沙迷了眼睛或弄髒了衣服, 而武斷拍掉孩子手上的沙子;或者因同一個故事講了十遍孩子依然樂此不疲而表露不滿, 責怪孩子理解能力差;用動畫片等動態視頻打發孩子, 都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

正確的訓練方法是在孩子自己尚未轉移注意力前, 儘量不要打斷。 用靜態的畫面取代動畫片, 説明孩子形成概念。 多為孩子講故事, 只要孩子願意, 故事可以重複多次。

未經破壞的情況下,孩子到小學低年級時,可以集中注意力20分鐘,高年級可以達到30分鐘,中學階段則為45-60分鐘。這也是中小學課程設計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而注意力系統在建立初期一旦被破壞,孩子的注意力可能僅能維持5分鐘,對於中小學的學習是極為不利的。

4歲~5歲(幼兒期)

4-5歲是孩子的秩序系統建立時期,家長開始要讓孩子在頭腦中建立“規矩”:物品擺放的規矩、吃飯穿衣的規矩等。每次遊戲後,堅持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飯前洗手,吃完自己碗裡的飯菜等基本的行為規範,以及遇到困難找員警等社會規範都可以在這一階段順利的進行。

對於學習而言,這一時期無疑是學習習慣最好的孵化期。

良好的習慣是孩子的儲存資本,會不斷地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著他的利息。這一階段,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

1、記憶習慣。

這一時期是孩子記憶力最好的階段,可通過背誦韻律感較強的詩詞強化記憶力。還可以通過一分鐘記憶(明確時間,集中注意力,一分鐘記多少字),把記憶和時間聯繫起來,培養學習習慣。

2、表達習慣。

這一階段一般通過複述故事的形式來培養孩子的演講習慣,通過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來鼓勵孩子真實表達自己的意見。

3、閱讀習慣。

家長可指定定期定量的閱讀計畫,與孩子一起讀故事,可以是這一階段孩子喜歡的童話、神話故事,也可以適當加一些成語故事。另外,這一階段的閱讀不局限於書籍,可以是實地遊覽,實物參觀等形式,豐富孩子的見聞。

4、定計劃的習慣。

從小開始,幫助孩子建立制定計劃的習慣,引導孩子認識凡事預則利、不預則廢的道理。前期可以家長參與某件事的計畫,比如如何度過一個週末,幫助孩子明白自己想要幹什麼,以及達到目標需要的步驟。這對後期學習至關重要。 

6~7歲(童年期)

6-7歲是孩子思維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期:開始由點式思維向線式思維發展。

如果說6歲之前,孩子腦海裡面的資訊是一個一個的“概念”、“單詞”,那麼這一階段,孩子就可以把這些“概念”、“單詞”連成一個句子,形成最基本的邏輯思維。這一階段,更多依靠口語訓練來實現思維的發展。家長在與孩子聊天時,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進行。

比如,問孩子“今天你開心嗎?”,孩子回答“開心”或“不開心”後,讓他用3分鐘的時間來表達“今天為什麼開心”或者“今天為什麼不開心”,給出理由。這時可以感受孩子思維是偏向感性軸還是理性軸。

如果孩子的表達遵循一條時間線:

“今天我開心,早上我一起床,媽媽就為準備了我最愛吃的三明治和牛奶。然後媽媽帶我去了小姨家,見到可愛的小表妹,我們一起玩捉迷藏,可開心了。下午我們還一起去了小姨家附近的公園,那裡有一個大湖,可以划船。還看到了美麗的白天鵝。晚上回到家,媽媽還誇我今天沒有吵鬧。所以我今天很開心。”

這時,孩子展現給我們的是3-4個畫面:早餐、捉迷藏、遊公園等,這種形象思維能給人一種畫面感,從畫面感中能體會到孩子滿滿的幸福。

如果孩子的表達遵循一條邏輯線:

“今天我很開心,一是我吃到了最喜歡吃的三明治;二是玩了幾個地方;三是見到了表妹;四是媽媽表揚。吃、喝、玩都很開心。”

這種表達展現的是孩子的理性思維,這種思維的孩子通常會為解決問題積極找方法,容易走向成功,但是缺少幸福感。

家長要注意的是,不要在6-7歲過早讓孩子局限于某一種思維特質,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可同時訓練。

8~11歲(童年期)

這一時期是孩子將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同時形成比較穩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包括概念明確化、豐富化、系統化以及一定的分類、比較以及推理能力。作為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完善的重要時期,必須打好堅實的基礎。

從思維訓練層面來說,思維廣度、深度以及個性表達力方面的訓練都要納入進來,從寫作基本功來說,文字典雅度的訓練也要逐步進行。同時,孩子面臨小考,需要加入一些應試技巧訓練。

另外,關於閱讀方面,這一時期的孩子已經超越圖畫閱讀,開始追求“故事情節”,因此家長在選擇書籍時,注意根據孩子的閱讀特點選擇。也可通過體驗采風夏令營、作家陪你一日遊、國際研學等方式,讓孩子接觸到更多優秀的同齡人。

12~15歲(少年期)

12-15歲是孩子思維辯證性的形成期,開始有自己的主意和思想。我們說的青春叛逆期,通常發生在這個階段。

家長在這個時候要有意識引導學生學習部分哲學理論,進行辯證思維訓練,如圍繞“吸煙有害健康”進行主客觀思維的辯論(煙可作為精神寄託,但客觀上確實對身體有害),平面與立體思維的辯論(煙草經濟鏈與煙民健康),引導孩子認識真實的世界。同時對於孩子表現出的反叛,也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和正確的疏導。

這一階段的孩子更多面臨考試的壓力,因此中考材料積累與運用(至少20個經典事例,通常來自歷史和重大新聞事件等)、中考的閱讀與作文針對訓練等技巧訓練比重需要加大。

16~18歲(青春期)

這一階段,孩子的理論性抽象邏輯思維形成期,能以理論作為指導,來分析綜合各種事實材料,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同時形成個人獨立思想,個性風格也初見輪廓。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階段,孩子應精讀並掌握至少2位哲學家的理論,這將是他以後所有思維和思想的原點。同時注意個性風格訓練,逐步從人物臨摹中脫離出來,形成自己的風格。

同時,面對高考壓力,從高一開始,孩子就要開始積累高考作文材料,一般需要50-80個經典事例。而且材料一定要是眾所周知的“正材”(主要材料),不要選“廢材”。

為達到這一點,學生須在平時積累一定數量的歷史事件,熟記中國朝代變革時期準確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事件,一般中考需要準備30個,高考需要50-80個。選材有新意不是要學生去“杜撰”材料,而是“選”那些評委知道,但可能連他都想不到的材料。例如:《家的聲音》

大多數同學會選擇自己家裡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聲音。選材就缺少新意。

我們可以這樣選材:

西元前202年12月,在垓下,十余萬楚軍被五十余萬漢軍團團圍困。

四面有楚歌傳來。楚歌?那可是家的聲音!此刻項羽想起了……

接下來文章可以以楚歌代表和平的呼喚,與戰爭的廝殺聲形成對比,彰顯戰爭與和平的主題。這類材料的積累就達到高考“選材有新意”的標準。當然背會材料不難,難在個性化運用的訓練。

一種好習慣,能造就一個人的某一方面的良好素質;一種壞習慣有時甚至可以毀掉一個人。習慣成自然,當習慣成了人的思想行為的一部分之後,就很難更改。學習習慣是指人持久的學習行為,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對學生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學習語文,按照上述2~18歲孩子語文學習的科學規劃,可以使人終身受益。

未經破壞的情況下,孩子到小學低年級時,可以集中注意力20分鐘,高年級可以達到30分鐘,中學階段則為45-60分鐘。這也是中小學課程設計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而注意力系統在建立初期一旦被破壞,孩子的注意力可能僅能維持5分鐘,對於中小學的學習是極為不利的。

4歲~5歲(幼兒期)

4-5歲是孩子的秩序系統建立時期,家長開始要讓孩子在頭腦中建立“規矩”:物品擺放的規矩、吃飯穿衣的規矩等。每次遊戲後,堅持讓孩子自己收拾玩具,飯前洗手,吃完自己碗裡的飯菜等基本的行為規範,以及遇到困難找員警等社會規範都可以在這一階段順利的進行。

對於學習而言,這一時期無疑是學習習慣最好的孵化期。

良好的習慣是孩子的儲存資本,會不斷地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著他的利息。這一階段,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

1、記憶習慣。

這一時期是孩子記憶力最好的階段,可通過背誦韻律感較強的詩詞強化記憶力。還可以通過一分鐘記憶(明確時間,集中注意力,一分鐘記多少字),把記憶和時間聯繫起來,培養學習習慣。

2、表達習慣。

這一階段一般通過複述故事的形式來培養孩子的演講習慣,通過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來鼓勵孩子真實表達自己的意見。

3、閱讀習慣。

家長可指定定期定量的閱讀計畫,與孩子一起讀故事,可以是這一階段孩子喜歡的童話、神話故事,也可以適當加一些成語故事。另外,這一階段的閱讀不局限於書籍,可以是實地遊覽,實物參觀等形式,豐富孩子的見聞。

4、定計劃的習慣。

從小開始,幫助孩子建立制定計劃的習慣,引導孩子認識凡事預則利、不預則廢的道理。前期可以家長參與某件事的計畫,比如如何度過一個週末,幫助孩子明白自己想要幹什麼,以及達到目標需要的步驟。這對後期學習至關重要。 

6~7歲(童年期)

6-7歲是孩子思維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期:開始由點式思維向線式思維發展。

如果說6歲之前,孩子腦海裡面的資訊是一個一個的“概念”、“單詞”,那麼這一階段,孩子就可以把這些“概念”、“單詞”連成一個句子,形成最基本的邏輯思維。這一階段,更多依靠口語訓練來實現思維的發展。家長在與孩子聊天時,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進行。

比如,問孩子“今天你開心嗎?”,孩子回答“開心”或“不開心”後,讓他用3分鐘的時間來表達“今天為什麼開心”或者“今天為什麼不開心”,給出理由。這時可以感受孩子思維是偏向感性軸還是理性軸。

如果孩子的表達遵循一條時間線:

“今天我開心,早上我一起床,媽媽就為準備了我最愛吃的三明治和牛奶。然後媽媽帶我去了小姨家,見到可愛的小表妹,我們一起玩捉迷藏,可開心了。下午我們還一起去了小姨家附近的公園,那裡有一個大湖,可以划船。還看到了美麗的白天鵝。晚上回到家,媽媽還誇我今天沒有吵鬧。所以我今天很開心。”

這時,孩子展現給我們的是3-4個畫面:早餐、捉迷藏、遊公園等,這種形象思維能給人一種畫面感,從畫面感中能體會到孩子滿滿的幸福。

如果孩子的表達遵循一條邏輯線:

“今天我很開心,一是我吃到了最喜歡吃的三明治;二是玩了幾個地方;三是見到了表妹;四是媽媽表揚。吃、喝、玩都很開心。”

這種表達展現的是孩子的理性思維,這種思維的孩子通常會為解決問題積極找方法,容易走向成功,但是缺少幸福感。

家長要注意的是,不要在6-7歲過早讓孩子局限于某一種思維特質,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可同時訓練。

8~11歲(童年期)

這一時期是孩子將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同時形成比較穩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包括概念明確化、豐富化、系統化以及一定的分類、比較以及推理能力。作為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完善的重要時期,必須打好堅實的基礎。

從思維訓練層面來說,思維廣度、深度以及個性表達力方面的訓練都要納入進來,從寫作基本功來說,文字典雅度的訓練也要逐步進行。同時,孩子面臨小考,需要加入一些應試技巧訓練。

另外,關於閱讀方面,這一時期的孩子已經超越圖畫閱讀,開始追求“故事情節”,因此家長在選擇書籍時,注意根據孩子的閱讀特點選擇。也可通過體驗采風夏令營、作家陪你一日遊、國際研學等方式,讓孩子接觸到更多優秀的同齡人。

12~15歲(少年期)

12-15歲是孩子思維辯證性的形成期,開始有自己的主意和思想。我們說的青春叛逆期,通常發生在這個階段。

家長在這個時候要有意識引導學生學習部分哲學理論,進行辯證思維訓練,如圍繞“吸煙有害健康”進行主客觀思維的辯論(煙可作為精神寄託,但客觀上確實對身體有害),平面與立體思維的辯論(煙草經濟鏈與煙民健康),引導孩子認識真實的世界。同時對於孩子表現出的反叛,也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和正確的疏導。

這一階段的孩子更多面臨考試的壓力,因此中考材料積累與運用(至少20個經典事例,通常來自歷史和重大新聞事件等)、中考的閱讀與作文針對訓練等技巧訓練比重需要加大。

16~18歲(青春期)

這一階段,孩子的理論性抽象邏輯思維形成期,能以理論作為指導,來分析綜合各種事實材料,從而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同時形成個人獨立思想,個性風格也初見輪廓。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階段,孩子應精讀並掌握至少2位哲學家的理論,這將是他以後所有思維和思想的原點。同時注意個性風格訓練,逐步從人物臨摹中脫離出來,形成自己的風格。

同時,面對高考壓力,從高一開始,孩子就要開始積累高考作文材料,一般需要50-80個經典事例。而且材料一定要是眾所周知的“正材”(主要材料),不要選“廢材”。

為達到這一點,學生須在平時積累一定數量的歷史事件,熟記中國朝代變革時期準確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事件,一般中考需要準備30個,高考需要50-80個。選材有新意不是要學生去“杜撰”材料,而是“選”那些評委知道,但可能連他都想不到的材料。例如:《家的聲音》

大多數同學會選擇自己家裡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聲音。選材就缺少新意。

我們可以這樣選材:

西元前202年12月,在垓下,十余萬楚軍被五十余萬漢軍團團圍困。

四面有楚歌傳來。楚歌?那可是家的聲音!此刻項羽想起了……

接下來文章可以以楚歌代表和平的呼喚,與戰爭的廝殺聲形成對比,彰顯戰爭與和平的主題。這類材料的積累就達到高考“選材有新意”的標準。當然背會材料不難,難在個性化運用的訓練。

一種好習慣,能造就一個人的某一方面的良好素質;一種壞習慣有時甚至可以毀掉一個人。習慣成自然,當習慣成了人的思想行為的一部分之後,就很難更改。學習習慣是指人持久的學習行為,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對學生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學習語文,按照上述2~18歲孩子語文學習的科學規劃,可以使人終身受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