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食光記|“哢擦”,這一口香脆已成記憶

食光記

小孩子總是愛吃零食的

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

一口香脆的薄餅便是最大的幸福了

然而, 即便是這簡單的幸福

如今也已經成了記憶中的念想

今天我們尋著這口香脆,

一起回到那幸福的孩提時代吧!

王店薄脆餅

文/王月明

兒時, 王店鎮上流傳著一句老話:“王店薄脆王店吃, 出了王店勿好吃。 ”其意是王店的薄脆餅只能在王店吃, 出了王店或帶到別處、外地吃, 就沒了那鬆脆感和香甜之味——這自然是受當時包裝條件的限制。

據《梅裡志》記載:“此餅創制于康熙初年, 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創制初年, 當時制餅的店家甚多。 民國時期當以王店鎮吳氏‘新奇齋’所制的薄脆餅最為精良。 ”製作薄脆餅有嚴格的要求:一斤麵粉加五兩菜油、白糖四兩, 入爐烤制而成。 薄脆餅薄似銅板, 直徑約五釐米, 呈圓形, 現烤現賣。

由於製作薄脆餅工藝較為繁瑣, 以後製作的店家銳減。 到了新中國成立時, 製作店家已寥寥無幾。

那時, 我家西頭有一家專制薄脆餅兼營其他食品的店家, 該店取名“李三記糕餅店”。 店主姓李, 因在家裡排行第三, 父母給他取了個很土的名字, 叫李阿三。 別看李阿三身材矮小, 腦筋卻十分活絡,

經他看過、摸過、嘗過的糕餅, 他都會做出, 並有模有樣、品質一致。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 我正在讀小學, 趁星期天閒暇時, 常常去“李三記”糕餅店看李阿三做糕餅。 李阿三的糕餅店品種不下十餘種, 有大麻餅、小麻餅、雲片糕、酥糖等。 一次, 我正遇上李阿三在製作王店鎮上名糕點“薄脆餅”。

只見他將加了糖、油並已揉好的粉團攤於長格桌上, 並將粉團分成若干個足有大人拳頭大小的粉團。 他先取一個粉團在長格桌上攤平, 並用一根擀麵杖來回在上面碾壓, 最後碾成一張直徑約60釐米、薄似銅板的餅子;然後用一隻直徑5釐米的圓空心罐頭, 手腳麻利地很快將大圓餅分成三十多個小圓餅。 此時, 炭爐上已置好一隻直徑足有60釐米的烤盤, 李阿三用極薄的鏟刀, 一一將小粉餅放入烤盤, 動作十分迅捷。 不一會兒, 烤爐上泛出陣陣甜美的香味。 此時只見李阿三用鏟刀將每一塊薄脆餅翻身一次。 等到餅色金黃色, 完全烤熟, 整個店堂裡彌漫著一股濃烈的香甜味。 製作好的薄脆餅, 用紙袋分裝,
每袋十片, 僅售五分錢。 一旁的食客趁熱買上一兩袋, 邊走邊吃。 一盤剛售完, 接著做第二盤。 一個下午, 李阿三要做上二三十盤薄脆餅。

李阿三做薄脆餅基本上選擇秋末、冬季兩個時段, 這時天氣乾燥, 薄脆餅不易受潮, 品質能保證, 故食客們只能在這段時間享受到香甜可口的薄脆餅。 那時, 王店薄脆餅在嘉興市面上很有名氣, 也是王店的特色小吃, 加上滬杭線設有王店車站, 外地來王店的旅客都要品嘗名聲遠播的薄脆餅, 有些還帶回家去, 讓家人品嘗。

當時,我家也隔三差五地買“李三記”薄脆餅,尤其是80多歲的奶奶特別喜歡吃。到了五十年代中後期,國家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李三記”等鎮上十多家糕餅店都集中起來,成立了王店食品廠,李阿三也成了王店食品廠的骨幹糕點師。由於薄脆餅做工繁雜,要求高,利潤薄,因此食品廠成立後,大家不再做薄脆餅了,從此,300年間名噪一時的王店名糕點“王店薄脆餅”便銷聲匿跡。直至現在,人們再也嘗不到香甜鬆脆的“王店薄脆餅”了,這讓人有一種懷念和留戀的感覺。

微信ID:kanxiuzhou

長按指紋識別二維碼關注

當時,我家也隔三差五地買“李三記”薄脆餅,尤其是80多歲的奶奶特別喜歡吃。到了五十年代中後期,國家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李三記”等鎮上十多家糕餅店都集中起來,成立了王店食品廠,李阿三也成了王店食品廠的骨幹糕點師。由於薄脆餅做工繁雜,要求高,利潤薄,因此食品廠成立後,大家不再做薄脆餅了,從此,300年間名噪一時的王店名糕點“王店薄脆餅”便銷聲匿跡。直至現在,人們再也嘗不到香甜鬆脆的“王店薄脆餅”了,這讓人有一種懷念和留戀的感覺。

微信ID:kanxiuzhou

長按指紋識別二維碼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