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李冰絕對是官員中最懂技術的,不僅會治水,還是井鹽始祖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溫哥華世界鑽井技術研討會上, 談到人類最早鑽井史時, 俄羅斯人和美國人正在為他們二三百年的鑽井史爭得臉紅脖子粗, 當時與會的中國代表喝了口茶, 清清嗓子, 緩緩說道:“我們中國人早在一千年前已經能使用鑽頭挖掘到幾百米深了。 ”

說的就是四川的鹽井。

鹽井的發展經歷了大口淺井和小口深井兩個發展階段。 西元前255年到西元前251年, 著名水利專家李冰任蜀郡守時, 組織當地人民用開鑿水井的方法開鑿了我國第一口鹽井——廣都鹽井, 廣都鹽井即為大口淺井。 自貢地區的大口淺井以富世井、大公井為代表, 一直持續了1200多年, 直到北宋慶歷年間以卓筒井工藝為代表的小口深井出現以後, 小口深井才逐漸取代大口淺井, 成為四川鹽井的主要形式。 燊海井、東源井等是小口深井的典型代表。

牛車汲鹵

四川井鹽地質儲量居全國之首, 與四川盆周的丘陵地形有關, 在遠古的地質時期, 四川盆地是一片廣闊無垠的海洋。 由於地殼運動, 盆地的四周開始隆起, 逐漸形成一個巨大的內陸鹹水湖。

湖水在炎熱的氣候下不斷被蒸發, 湖底逐漸沉澱、積累了大量的鹽分。 後來, 這些鹽分被其他的沉積物覆蓋, 在漫長的地質時代裡形成了以食鹽為主的岩石地層。 而其上面的湖水則越來越少, 積存在盆地的低窪地帶。 隨著地殼的進一步運動, 湖水逐漸被封存在地下, 形成一個巨大的地下鹵水層。 這些地下鹽鹵資源在戰國時期最終被一個叫李冰的人通過鑿井的方式發現。

李冰是當時秦國派駐成都平原的太守, 他當然沒有在哪裡學過水利。 但是, 以使命為學校, 死鑽幾載, 他總結出治水三字經“深淘灘, 低作堰”、直到20世紀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但很少有人知道, 他還開創了一項偉大的事業--創造了鑿井汲鹵煮鹽法,

結束了此前川鹽多依賴天然鹹泉、咸石生產的原始狀況。 這也是中國史籍所載最早的鑿井煮鹽的記錄。

李冰算得是四川井鹽的始祖, 作為一名此地的技術性官員, 李冰對鹽鹵開採技術的鑽研自在情理中。 他在治水的同時,勘測出了鹽鹵的走向,並不辭辛苦四處尋找鹽井。

事實上,古代找鹽井是一項艱難的工作,因此還產生了專門工種--“山匠”,他們是一些技術高超且有些神秘的匠人。他相井的方法很奇特,不用羅盤不打卦,只要趴在地上聞一聞,說此處有鹽,八九不離十,照直挖下去,就會出鹵水。但當一個好的山匠,須是真正的行家,從雜工開始,挑鹵、修梘、灶房、煎鹽、碓工、帳房、再到山匠,他每一樣都幹過,每一樣都摸得滾瓜爛熟。山匠是鹽這行中的智者,探地脈,望風水,識辨井源,做的是形而上的事情。

找到鹽井後,一旦進入開鑿,工程將更為複雜浩大。鑿井得要五個步驟:第一是開井口,也就是確定井位;第二是下石圈,也就是用石頭把井口圈起來加以固定;第三是鑿大口,就是搭碓架和花滾子,在石圈裡挖出個四五丈寬的大坑來,這個坑也要有六七丈的深度;第四是下木竹,即吊木頭,豎天車,安裝井腔導管,這時井要鑿到地下三四十丈左右的地方,可以看見紅色的岩層;第五是鑿小口,這時真正的鑿井才算開始,而此時離井底還很遠,尚有九成的深度待穿鑿,而井孔不過碗口大小,但工匠們就是要從那麼小的井孔中一直紮下去,穿過白堊紀、侏羅紀、三迭紀等堅硬的岩層,在黑暗而深邃的地層中找到鹽鹵。

到了漢代,川西平原上陸續開鑿了很多鹽井,鹽業成為支柱型產業。人們找鹽也從平原逐漸轉向丘陵。“架影高低筒絡繹,車聲轆轤井相連”的景象開始出現,後來人們不斷的優化鑽井方式,井越鑽越多,也越鑽越深,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川自貢鑽出了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海井。

燊海井歷時 13 年鑿成,井深 1001.42 米,既產鹵,又產氣,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大井,歷代鹽工在自貢先後鑽井 13000 多口,有的井深達 1000 米,即使以平均 300 米計,等於鑿穿了 400 多座珠穆朗瑪峰。

燊海井從建成到今天已經生產了一個半世紀,由於長時間的缺乏維修,井下設施損壞十分嚴重,後來經過維修,燊海井仍可日產天然氣約1500立方米。據有關資料記載,當深井鑽成11年後,俄國的謝苗諾夫於1846年鑽成了口淺井,采出少量井油。再過13年之後,美國的狄拉克才於1859年8月,鑽成一口21.69米深的井,只從井裡采出1.8噸多的井油。由此看來,中華民族不僅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而且具有昭著於世界的聰明才智。

走進千年鹽都,讓全世界深感神秘的北緯30°線。燊海井的成功開鑿,揭開了這塊三迭紀嘉陵江石灰岩地層沉默2億年的驚人秘密:全球最優秀的自貢黑鹵水,含有27種微量元素和40余種常量元素,燊海井被譽為地球生命之水!

他在治水的同時,勘測出了鹽鹵的走向,並不辭辛苦四處尋找鹽井。

事實上,古代找鹽井是一項艱難的工作,因此還產生了專門工種--“山匠”,他們是一些技術高超且有些神秘的匠人。他相井的方法很奇特,不用羅盤不打卦,只要趴在地上聞一聞,說此處有鹽,八九不離十,照直挖下去,就會出鹵水。但當一個好的山匠,須是真正的行家,從雜工開始,挑鹵、修梘、灶房、煎鹽、碓工、帳房、再到山匠,他每一樣都幹過,每一樣都摸得滾瓜爛熟。山匠是鹽這行中的智者,探地脈,望風水,識辨井源,做的是形而上的事情。

找到鹽井後,一旦進入開鑿,工程將更為複雜浩大。鑿井得要五個步驟:第一是開井口,也就是確定井位;第二是下石圈,也就是用石頭把井口圈起來加以固定;第三是鑿大口,就是搭碓架和花滾子,在石圈裡挖出個四五丈寬的大坑來,這個坑也要有六七丈的深度;第四是下木竹,即吊木頭,豎天車,安裝井腔導管,這時井要鑿到地下三四十丈左右的地方,可以看見紅色的岩層;第五是鑿小口,這時真正的鑿井才算開始,而此時離井底還很遠,尚有九成的深度待穿鑿,而井孔不過碗口大小,但工匠們就是要從那麼小的井孔中一直紮下去,穿過白堊紀、侏羅紀、三迭紀等堅硬的岩層,在黑暗而深邃的地層中找到鹽鹵。

到了漢代,川西平原上陸續開鑿了很多鹽井,鹽業成為支柱型產業。人們找鹽也從平原逐漸轉向丘陵。“架影高低筒絡繹,車聲轆轤井相連”的景象開始出現,後來人們不斷的優化鑽井方式,井越鑽越多,也越鑽越深,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川自貢鑽出了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海井。

燊海井歷時 13 年鑿成,井深 1001.42 米,既產鹵,又產氣,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大井,歷代鹽工在自貢先後鑽井 13000 多口,有的井深達 1000 米,即使以平均 300 米計,等於鑿穿了 400 多座珠穆朗瑪峰。

燊海井從建成到今天已經生產了一個半世紀,由於長時間的缺乏維修,井下設施損壞十分嚴重,後來經過維修,燊海井仍可日產天然氣約1500立方米。據有關資料記載,當深井鑽成11年後,俄國的謝苗諾夫於1846年鑽成了口淺井,采出少量井油。再過13年之後,美國的狄拉克才於1859年8月,鑽成一口21.69米深的井,只從井裡采出1.8噸多的井油。由此看來,中華民族不僅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而且具有昭著於世界的聰明才智。

走進千年鹽都,讓全世界深感神秘的北緯30°線。燊海井的成功開鑿,揭開了這塊三迭紀嘉陵江石灰岩地層沉默2億年的驚人秘密:全球最優秀的自貢黑鹵水,含有27種微量元素和40余種常量元素,燊海井被譽為地球生命之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