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僧師徒取經路過的黑水國,至今還藏著長人骨和金月亮的秘密傳說

清末政治家有詩雲:“沙草迷離黑水邊, 何王建周史無傳。 中原灶具長人骨, 大吉銘文草隸磚。 ”詩中所指的就是黑水國。 《西遊記》裡, 唐僧師徒西天取經路過黑水國, 使得這裡更為引人注目。 在沙草迷離的戈壁邊緣, 怎樣的河水會被稱為黑水?又是怎樣的一座古城被人叫做黑水國?

於老寫詩後的自注, “甘州西黑水河岸古墳占地十余裡, 土人稱為‘黑水國’, 掘者發現中原灶具甚多, 遺骸脛骨皆長……”傳說中黑水國是匈奴人修建的城市, 一支名叫“黑匈”的匈奴部落生活在那裡, 因為在黑水邊上, 後來人們都把這個城市稱之為“黑水國”。

據說這個地方在解放前, 曾經出土過一些古人的遺骸, 他們的脛骨遠遠超過一般人的, 當地老百姓把他們稱之為“長人骨”。

黑水國遺址又稱黑水國城堡, 俗稱黑水國或老甘州, 民間亦稱甘州老城, 是“絲綢之路”上的驛站, 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

是集漢唐古城、史前遺址、古寺院遺址、古屯莊、古墓葬為一體的龐大的甘州“歷史古籍”, 也是集古代人文風光、沙丘、湖泊、蘆蕩、濕地為一體的河西“特色畫冊”, 在考古界有“河西文物寶地”之稱, 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日出時分抵達黑水國遺址, 太陽的光暈緩緩躍出了東方的地平線。 遠處工廠的煙囪不眠不休地往外冒著煙, 近處晨霧未散, 氤氳飄渺。 這是甘州地區最為平常不過的清晨景象, 可是我們站立點的後方, 卻是有著四千年歷史的黑水國遺址。 它頷首沉默, 它振聾發聵。

遠遠地, 我們看到一座高數十米的土墩首先出現在視野裡, 這裡便是黑水國的南城遺址。 在正東方, 是南城的入口。 兩座高大的土墩城門形成天然的豁口, 在城外, 看上去就像是尋常的兩座土墩而已, 殊不知繞過土墩的豁口, 竟有一座城池藏在中間。

順著城牆旁沙丘堆積的流沙堆爬上城牆, 便可以看到在城內的核心區域, 城池內街衢巷道、建築佈局依稀可見, 建築遺址密集。 在雜草礫石之間,

散存有大量漢到魏晉時期的磚塊、瓦片、灰陶片、殘石磨, 讓人領略到廢墟之美的魅力。

城內極其空曠, 黃沙遍地, 到處是斷壁殘垣, 滿目的荒涼與死寂, 那種撲面而來的蒼涼感幾乎使人窒息。 四下張望, 城門尚可依稀可辨, 黑水國古佛塔、南城的角墩、黃沙中的角樓都還屹然挺立著,

似乎是在告訴來此的尋訪者:一千多年前, 這裡可是一處繁華都市所在地。 只是千年後, 這座城市僅剩下了一個大致的輪廓, 城牆邊的幾處殘破的角樓是最明顯的標誌, 雖歷經千年風沙侵襲, 依然孤零零地守望著這座殘破的古城堡。

黑水國古城所處的臺地為歷史上黑河衝擊淤積而成,黃土層厚度自南向北漸增,臺地北邊的黃土層厚度在7米以上,這使得黑水國的城址處既有可以飲用的水源,又不會受到洪水的攻擊。

現在,東門仍存甕城,雖破敗但格局仍在。內側還有部分城磚,多已坍塌,亦不知年代。門外只有一顆匍匐在地的沙棗樹,陪伴著孤獨的古城。而隨著城外沙漠的漸漸侵蝕,城址面貌恐怕也會日漸模糊,終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或許歷經兩千年的黑水國已不需要熱鬧和打擾,只要依然挺立於沙漠之中,像胡楊樹般不朽。

黑水國遺址是一座謎一樣的古城,各種各樣的傳說為這座古城披上了一層層神秘的面紗,也為這座城池帶來了想不到的厄運。黑水國遺址的那些傳說中,除了長人骨,關於牧羊人發現“金月亮”的傳說,就為這座古墓葬帶來過一次浩劫。

傳說,從前有一個牧羊人在黑水國附近放羊,他的牧羊犬每天一到黑水國就不知去向,牧羊人覺得非常奇怪,想弄個明白。有一天,他悄悄跟隨牧羊犬到了殘破的城垣下,只見牧羊犬鑽進了一個水洞,他試探著慢慢跟了進去。牧羊人心中忐忑不安地向前窺視,突然他的眼前出現了一道道金光,牧羊人驚呆了。洞裡像一座宮殿,每一道門裡都堆滿了金銀財寶,他欣喜若狂地一直走,走到第九道門,也是最後一道門時,只見正中方桌上擺著一枚金月亮,牧羊人環視洞內,他無法帶走這麼多金銀財寶,只想把金月亮帶回家。他將雙手在羊皮襖衣襟上反復擦拭,怕他不潔的手玷污了尊貴的金月亮。可,當他慢慢靠近桌子,雙手剛觸到金月亮時,室內頓時一團漆黑,怎麼也找不到出口。無奈,他只好放下金月亮,室內霎時又恢復了光亮。

牧羊人出洞後,做夢都想取回金月亮。當他第二天再來這裡,風埋沒了所有的一切,眼前卻出現的是亂石沙丘和廢棄的城池。

在中國的盜墓者來到這裡之前,就有很多外國的探險隊發掘過這裡,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斯坦因。斯坦因就是那個臭名昭著,從王道士手中把敦煌藏經洞裡的經書都騙走的英國探險家。

1938年,國民黨馬步芳部旅長韓起功佔據張掖後,他聽到牧羊人的傳說後,大肆開挖黑水國的古墓葬,據說,挖出古陶漢磚無數,僅漢磚即可隨便鋪一條十幾公里的道路。大量的墓葬被撬開,出土了很多墓主遺骸,許多遺骸脛骨都很長,相關專家據此分析判斷,他們個子應該較高,由此推斷,黑水國一帶曾生活著一支不同於漢族的其他民族。有些專家分析認為,月氏民族分佈在東至新疆、西至黑海、西南至伊朗高原的廣大地區,其語言為伊朗語族,這些長骨可能就是月氏人的遺骸。

隨著土地沙化,生態惡化,黑水國先後兩次被黃沙吞沒。明代晚期,巨大的沙塵暴將人們趕出了這座古老的城市。城池、村落、田地全被沙丘重重地掩埋,如同上蒼貼上了一個沉重的封條,黑水國真正淪為了無人區。關於黑水國最後的沒落,也存在著一個民間傳說:有一天黃昏,黑水國來了一位老人,挑著一筐棗和一筐梨聲叫賣“棗梨”,而棗和梨本不是黑水國當地的物產。凡人不知“棗梨”的諧音“早離”的寓意和警告,結果當天夜裡整個黑水國便被黃沙全部掩埋。

縱觀那段歷史,我們發現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在黑水河遺址互相撞擊、暈染,像陽光照耀下的黑水河一樣生出了美麗的綺紋。不同民族的人們在這一地區互動重構,你來我往,出出進進,分化聚合,涵融混雜。讓後人驚歎的是,在黑水國遺址,各時代文化竟然交錯分佈,序列如此完整,內涵如此豐富,體現了黑水國遺址文化的複雜性與多樣性。無論是匈奴時期的觻得城,還是漢王朝的張掖郡,這裡都曾是商賈如梭,使節雲集,人喧馬鬧的地方。西漢的張掖郡下轄有十縣,可見它的繁榮與輝煌。

風沙彌漫之下的黑水國遺址,那些殘垣斷壁、石磨殘塊,碎陶瓦片、與其曾有過的宮牆高院、歌舞喧囂,奢華侈靡、已經幻化成我腦海中漫無邊際的想像。我知道,這風沙、黃土、古墓,殘片,連同殘損的角樓、欲墜的角墩、破敗的佛塔在用悲情說明著過往。我們依然能看到季節在裡面居住,河流在腳下蠕動,依然能感受到綠樹掩映的田園深處的疲憊和幸福,依然能體味到遠古的風向遠方問候廣闊的世界,依然能聽到悠遠的牧歌和征戰的號角從歷史深處抵達內心。

它們是曾經的見證者。悠久歷史歲月所能掩蔽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一個城池或小國家,也是非常脆弱的。生生滅滅,建了毀,毀了建。有生就有滅,原本是這樣容易。悲情黑水國也許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悲情記憶,帶著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謎團,長埋地下。

黑水國古城所處的臺地為歷史上黑河衝擊淤積而成,黃土層厚度自南向北漸增,臺地北邊的黃土層厚度在7米以上,這使得黑水國的城址處既有可以飲用的水源,又不會受到洪水的攻擊。

現在,東門仍存甕城,雖破敗但格局仍在。內側還有部分城磚,多已坍塌,亦不知年代。門外只有一顆匍匐在地的沙棗樹,陪伴著孤獨的古城。而隨著城外沙漠的漸漸侵蝕,城址面貌恐怕也會日漸模糊,終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或許歷經兩千年的黑水國已不需要熱鬧和打擾,只要依然挺立於沙漠之中,像胡楊樹般不朽。

黑水國遺址是一座謎一樣的古城,各種各樣的傳說為這座古城披上了一層層神秘的面紗,也為這座城池帶來了想不到的厄運。黑水國遺址的那些傳說中,除了長人骨,關於牧羊人發現“金月亮”的傳說,就為這座古墓葬帶來過一次浩劫。

傳說,從前有一個牧羊人在黑水國附近放羊,他的牧羊犬每天一到黑水國就不知去向,牧羊人覺得非常奇怪,想弄個明白。有一天,他悄悄跟隨牧羊犬到了殘破的城垣下,只見牧羊犬鑽進了一個水洞,他試探著慢慢跟了進去。牧羊人心中忐忑不安地向前窺視,突然他的眼前出現了一道道金光,牧羊人驚呆了。洞裡像一座宮殿,每一道門裡都堆滿了金銀財寶,他欣喜若狂地一直走,走到第九道門,也是最後一道門時,只見正中方桌上擺著一枚金月亮,牧羊人環視洞內,他無法帶走這麼多金銀財寶,只想把金月亮帶回家。他將雙手在羊皮襖衣襟上反復擦拭,怕他不潔的手玷污了尊貴的金月亮。可,當他慢慢靠近桌子,雙手剛觸到金月亮時,室內頓時一團漆黑,怎麼也找不到出口。無奈,他只好放下金月亮,室內霎時又恢復了光亮。

牧羊人出洞後,做夢都想取回金月亮。當他第二天再來這裡,風埋沒了所有的一切,眼前卻出現的是亂石沙丘和廢棄的城池。

在中國的盜墓者來到這裡之前,就有很多外國的探險隊發掘過這裡,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斯坦因。斯坦因就是那個臭名昭著,從王道士手中把敦煌藏經洞裡的經書都騙走的英國探險家。

1938年,國民黨馬步芳部旅長韓起功佔據張掖後,他聽到牧羊人的傳說後,大肆開挖黑水國的古墓葬,據說,挖出古陶漢磚無數,僅漢磚即可隨便鋪一條十幾公里的道路。大量的墓葬被撬開,出土了很多墓主遺骸,許多遺骸脛骨都很長,相關專家據此分析判斷,他們個子應該較高,由此推斷,黑水國一帶曾生活著一支不同於漢族的其他民族。有些專家分析認為,月氏民族分佈在東至新疆、西至黑海、西南至伊朗高原的廣大地區,其語言為伊朗語族,這些長骨可能就是月氏人的遺骸。

隨著土地沙化,生態惡化,黑水國先後兩次被黃沙吞沒。明代晚期,巨大的沙塵暴將人們趕出了這座古老的城市。城池、村落、田地全被沙丘重重地掩埋,如同上蒼貼上了一個沉重的封條,黑水國真正淪為了無人區。關於黑水國最後的沒落,也存在著一個民間傳說:有一天黃昏,黑水國來了一位老人,挑著一筐棗和一筐梨聲叫賣“棗梨”,而棗和梨本不是黑水國當地的物產。凡人不知“棗梨”的諧音“早離”的寓意和警告,結果當天夜裡整個黑水國便被黃沙全部掩埋。

縱觀那段歷史,我們發現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在黑水河遺址互相撞擊、暈染,像陽光照耀下的黑水河一樣生出了美麗的綺紋。不同民族的人們在這一地區互動重構,你來我往,出出進進,分化聚合,涵融混雜。讓後人驚歎的是,在黑水國遺址,各時代文化竟然交錯分佈,序列如此完整,內涵如此豐富,體現了黑水國遺址文化的複雜性與多樣性。無論是匈奴時期的觻得城,還是漢王朝的張掖郡,這裡都曾是商賈如梭,使節雲集,人喧馬鬧的地方。西漢的張掖郡下轄有十縣,可見它的繁榮與輝煌。

風沙彌漫之下的黑水國遺址,那些殘垣斷壁、石磨殘塊,碎陶瓦片、與其曾有過的宮牆高院、歌舞喧囂,奢華侈靡、已經幻化成我腦海中漫無邊際的想像。我知道,這風沙、黃土、古墓,殘片,連同殘損的角樓、欲墜的角墩、破敗的佛塔在用悲情說明著過往。我們依然能看到季節在裡面居住,河流在腳下蠕動,依然能感受到綠樹掩映的田園深處的疲憊和幸福,依然能體味到遠古的風向遠方問候廣闊的世界,依然能聽到悠遠的牧歌和征戰的號角從歷史深處抵達內心。

它們是曾經的見證者。悠久歷史歲月所能掩蔽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一個城池或小國家,也是非常脆弱的。生生滅滅,建了毀,毀了建。有生就有滅,原本是這樣容易。悲情黑水國也許真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悲情記憶,帶著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謎團,長埋地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