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記憶丨謝高華與神壇村和馮潮忠

“你們前幾天發表的《天地之間有桿秤, 那秤砣是老百姓》(本平臺文題目為《謝高華老書記, 義烏永遠記著你》)這篇文章, 我一連看了好幾遍, 越看越激動。 我也想借你們平臺, 說一說謝高華老書記的好。 ”1月24日下午, 馮雪峰侄子、65歲的馮潮忠老人披著一身嚴寒, 風塵僕僕地來到本報, 開懷暢談謝書記與神壇村及他本人的點點滴滴。 下面是馮潮忠老人的自述。

&謝書記第一次來神壇, 就為村裡辦了三件大事

謝書記第一次來赤岸鎮神壇村, 就為我們村解決了三件大事。 當時的場景, 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1983年6月初,

在馮雪峰誕辰80周年之際, 神壇村這麼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 迎來了一批全國聞名的作家、名人, 他們不遠千里, 在參加完當時義烏縣文聯組織的“第一屆雪峰研究學術討論會”後相聚這裡, 共同紀念和緬懷馮雪峰。

後來, 聽文聯工作人員說, 1982年初謝高華來義烏任縣委書記,

碰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力排眾議, 親自拍板決定第二年在義烏召開首屆全國性的“雪峰研究學術研討會”。 這在當時的義烏來說是史無前例的, 從中也可看出謝書記敢作敢為的膽量和氣魄。 我記得過了10多天, 謝書記帶著相關部門單位的人員來神壇村考察。 他走遍了村裡的角角落落, 還不時走進農戶家瞭解生產生活情況, 傾聽老百姓的心聲和需求。 後來在與大家座談時, 謝書記提出, 要儘快為神壇村解決讀書、出路、喝水三件大事。 他回去後, 馬上給相關單位落實任務, 明確分工。 不久, 縣文聯就給我們送來了電視機。 村裡像過年一樣熱鬧, 村民們天天晚上圍著電視機看《霍元甲》, 鄰近村村民也趕過來看。
神壇村曾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雪峰故居內辦過小學, 後來撤銷合併到了赤岸小學。 村裡小孩每天上學、放學要來回走5公里路, 那些當父母的看著心疼卻毫無辦法。 謝書記瞭解情況後, 提出“三個一”, 建一所一流的學校、請一個一流的教師、培養出一批一流的學生, 並建議學校取名雪峰小學。

牽頭單位教育局行動迅速, 和村民們一起很快就建好了3間泥房, 還派來一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 送來一批新課桌。 20多個小孩坐在嶄新明亮的教室裡上課, 別提有多高興了。 面對神壇村地處偏僻, 百姓出行極為不便的困境, 謝書記下決心為村裡解決出路問題。 在他的督促下, 縣裡拔出3萬元專款, 由交通局具體實施。 聽說要修路建橋, 村民們個個興高采烈, 紛紛參加義務勞動。 在修路建橋的同時, 政府還出資幫我們挖井、安裝水管, 解決喝水問題。 1983年年底, 我們村的路修好了, 村口破舊的小石板橋也改建成了堅固的鋼筋水泥橋。 同時, 老百姓也喝上了乾淨的自來水, 再也不用擔心夏天缺水了。

三件大事一解決, 村民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謝書記在神壇村百姓心中也留下了“為民辦實事的好書記”的形象。

&為了謝書記的一句話, 這件事我堅持幹了35年

當年, 謝書記第一次來神壇村時, 一邊認真參觀馮雪峰故居及其墓地, 一邊向我瞭解了許多相關事情。 他還說,雪峰同志終身忠於党,為人耿直、真誠、善良、廉潔,是我們義烏人民的驕傲,希望你能挑起管理雪峰故居的重擔。聽了謝書記的話,我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管理好雪峰故居,供後人學習瞻仰,讓伯伯的動人事蹟流傳下去,讓他的高尚精神發揚光大。這副重擔一接,至今已有35年。其間,我既當管理員又當講解員,除了打掃衛生、檢查消防安全、看護陳列物品外,還要接待一批批客人。只要有人來參觀學習,不管農活多忙,身體多累,我都會熱情地接待,耐心地講解。近些年來,我多次放棄了進城做生意的機會,從黑髮到白髮,一直堅守著雪峰故居。

作為馮雪峰的親侄子,我有義務和責任守護好這座古宅、這個義烏的“紅色景區”。從另一方面說,我也要對得起謝書記對我的重托。謝書記離開義烏後,一直把神壇村和雪峰故居放在心上。每次回義烏開博覽會或參加其他活動,他都會帶著家人朋友來神壇村轉轉,看看馮雪峰、馮志祥兩位老前輩,瞭解遊客數量及村裡發展情況。2003年是雪峰誕辰100周年,雪峰兒子馮夏熊從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把他爸爸的骨灰運回老家安葬。當時,村裡還特意在村口造了座石亭子。亭名取雪峰第一個筆名“伴耕”,請誰來書寫呢?馮夏熊首先想到了謝書記。我們當時就撥通謝書記手機,告訴原委。謝書記滿口答應,並說第二天就可去他家裡取字。

那是我第一次去謝書記家。我和夏熊哥一行從高速路口一出來,就看見謝書記及家人來迎接我們。他緊緊地跟我們握手,黑瘦的臉上笑開了花。吃飯的時候,他多次問起神壇村的發展情況、老百姓的生活情況。返回義烏時,他還到高速路口送我們。帶著謝書記親筆題寫的三個大字“伴耕亭”,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後來我又去了謝書記家一次,他和家人還是那麼熱情。那次他還揮毫執筆,為馮雪峰故居題寫墨寶。每次見到謝書記,我都有一種無法說清楚的親切感;每次跟他握手,我都捨不得放開。我祝願他健康、長壽,希望他常“回家”看看。

撰文丨陳金花

策劃丨愛邦寫作編輯出版中心-義烏工作室

他還說,雪峰同志終身忠於党,為人耿直、真誠、善良、廉潔,是我們義烏人民的驕傲,希望你能挑起管理雪峰故居的重擔。聽了謝書記的話,我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管理好雪峰故居,供後人學習瞻仰,讓伯伯的動人事蹟流傳下去,讓他的高尚精神發揚光大。這副重擔一接,至今已有35年。其間,我既當管理員又當講解員,除了打掃衛生、檢查消防安全、看護陳列物品外,還要接待一批批客人。只要有人來參觀學習,不管農活多忙,身體多累,我都會熱情地接待,耐心地講解。近些年來,我多次放棄了進城做生意的機會,從黑髮到白髮,一直堅守著雪峰故居。

作為馮雪峰的親侄子,我有義務和責任守護好這座古宅、這個義烏的“紅色景區”。從另一方面說,我也要對得起謝書記對我的重托。謝書記離開義烏後,一直把神壇村和雪峰故居放在心上。每次回義烏開博覽會或參加其他活動,他都會帶著家人朋友來神壇村轉轉,看看馮雪峰、馮志祥兩位老前輩,瞭解遊客數量及村裡發展情況。2003年是雪峰誕辰100周年,雪峰兒子馮夏熊從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把他爸爸的骨灰運回老家安葬。當時,村裡還特意在村口造了座石亭子。亭名取雪峰第一個筆名“伴耕”,請誰來書寫呢?馮夏熊首先想到了謝書記。我們當時就撥通謝書記手機,告訴原委。謝書記滿口答應,並說第二天就可去他家裡取字。

那是我第一次去謝書記家。我和夏熊哥一行從高速路口一出來,就看見謝書記及家人來迎接我們。他緊緊地跟我們握手,黑瘦的臉上笑開了花。吃飯的時候,他多次問起神壇村的發展情況、老百姓的生活情況。返回義烏時,他還到高速路口送我們。帶著謝書記親筆題寫的三個大字“伴耕亭”,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後來我又去了謝書記家一次,他和家人還是那麼熱情。那次他還揮毫執筆,為馮雪峰故居題寫墨寶。每次見到謝書記,我都有一種無法說清楚的親切感;每次跟他握手,我都捨不得放開。我祝願他健康、長壽,希望他常“回家”看看。

撰文丨陳金花

策劃丨愛邦寫作編輯出版中心-義烏工作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