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計被諸葛亮頻頻使用,殺敵無數,為何逐漸銷聲匿跡了

火攻是一種特殊的攻擊戰術, 在孫子兵法中, 孫子就對火攻術做了詳細的總結, 孫子說:火攻有五種目標:一是焚燒敵軍的人馬, 二是焚燒敵軍的糧草積聚, 三是焚燒敵軍的輜重, 四是焚燒敵軍的倉庫, 五是焚燒敵軍的運輸設施。

《三國演義》中火攻的運用比比皆是, 而使用最為嫺熟的就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堪稱火攻的鼻祖, 也是三國戰爭中運用火攻最多的人, 在諸葛軍師指揮的戰爭中, 火攻就如同囊中之物, 隨時都可以痛燒敵軍, 扭轉乾坤。

羅貫中幾乎對每場火攻戰場都有精彩的描述, 先後有火燒博望, 火燒新野, 火燒烏巢, 赤壁大戰火燒曹軍戰船, 火燒藤甲兵, 火燒上方穀, 火燒八百里連營, 把把火都燒的大快人心, 酣暢淋漓, 看的人大呼過癮, 著實讓火攻之術火了一把。

三國之後運用火攻最出名戰鬥是朱元璋與陳友諒的潘陽湖之戰, 此戰讓處於膠著狀態,

勝負難分的朱元璋一舉扭轉戰局, 變被動於主動, 徹底打垮了陳友諒的水師, 決定了天下的歸屬。

既然火攻如此方便易用, 殺傷力巨大, 為何後世運用火攻的戰例除了朱元璋洞庭湖大敗陳友諒外卻是寥寥無幾, 泛善可陳呢?究其原因, 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其一, 火攻在三國中被無限擴大了, 在羅貫中筆下, 火攻如同家常便飯, 呼之即來, 在三國戰役中也遍地開花, 處處可用。 給讀者的感覺是這是很常用的一種作戰手法, 事實其實不然, 在《三國志》中, 很多戰例卻並無記載, 比如火燒新野, 火燒上方穀, 火燒藤甲兵。

其二, 火攻的實施必須有先決條件, 火攻雖然攻擊力強大, 不用消耗一兵一卒亦可取得巨大戰績, 但並不是隨時隨地就可以使用的, 孫子說:實施火攻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發火器材必須經常準備好。 發火還要選擇有利的時候, 起火要選准有利的日期。 所謂有利的時候, 指的是天氣乾燥;所謂有利的日期, 就是起風的日子。 由此看見, 火攻必須滿足幾個條件1.提前準備好發火器材2.天氣乾燥,

放火目的地最好有易燃物, 比如草木旺盛, 糧草堆積。 3必須有利於我方的風向, 火借風勢, 風助火威, 如果沒有有利的風向, 放火的目的就不能很好達成, 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其三, 戰爭的目的是奪得土地和人口,

而火攻之後, 遍地焦土, 寸草不生, 火攻用於水戰如虎添翼, 用於陸戰, 即便勝利, 戰勝方得到的不過是一片灰燼, 滿城焦土, 土地被焚, 人口流失, 殺人一萬, 自損八百, 所以運用火攻之術多半是較弱一方或者處於相對劣勢的一方為獲得勝利別無選擇方法。 作為兵力強盛志在必得的一方多半不會把火攻作為首選項。

其四, 常言道:水火無情, 尤其在古代人口稀少, 草木旺盛, 一旦火起, 就隨時可能失控, 如果中途風向逆轉, 可能沒燒到敵人, 先燒到了自家田地裡, 所以一但火勢蔓延開來, 就非人力所能控制, 危害極大, 火攻用於水戰尚可, 用於陸戰實屬不是上策。

火攻術作為常規戰外的特殊戰術,是需要諸多的因素綜合考量的,而其不可控性,也是兵家大忌,所以三國之後,火攻用於大規模作戰少之又少。

火攻術作為常規戰外的特殊戰術,是需要諸多的因素綜合考量的,而其不可控性,也是兵家大忌,所以三國之後,火攻用於大規模作戰少之又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