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王陽明,“開掛的人生”簡直太完美

1. 一直以來, 王陽明都是一個偶像般的存在, 很多著名的大人物, 如張居正、曾國藩、梁啟超、孫中山、蔣介石, 甚至日本的東鄉平八郎、稻盛和夫等都是他的超級粉絲。

2. 王陽明為啥那麼受歡迎呢?因為按照世俗標準, 他簡直是個完美的人。 《左傳》講過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王陽明占全了。 立德:授課育人, 弟子滿天下;立功:多次平定叛亂, 幾乎沒有敗過;立言:提出的“心學”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 成為儒學又一宗……嚴格來說, 中國歷史上能做到“三不朽”的, 大概只有王陽明一個。

3. 別看現在王陽明人氣那麼高, 在歷史上,

人們對他的評價卻是兩極分化。 認同他的人, 覺得他發現了儒學真諦, 是個大英雄;看不慣的人, 罵他標新立異, 為了出名不擇手段, 是個欺世盜名的反動派。

4. 為啥當時那麼多人罵王陽明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 在理學一統天下的時代, 王陽明開創心學, 和理學對著幹, 完全是當時的“異端”, 別人罵他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5. 《傳習錄》是一部記載王陽明思想的著作, 但這本書可不是王陽明寫的, 而是弟子們對他語錄和書信的收錄, 相當於心學陣營裡的《論語》。

6. 在王陽明所處的時代, 一統天下的程朱理學提倡“格物致知”, 即:終極真理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 要尋求真理, 就要到外部世界尋找。 今天格一物, 明天格一物, 最後會由量變到質變,

豁然開朗。

7. 王陽明卻說:不對。 尋求真理, 不用借助宇宙外物, 而要回到自己的內心。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套完整的終極真理, 把內心的真理挖掘出來, 再擴充到萬物之中, 去影響別人和社會, 這就是“致良知”。 程朱理學要求向外, 王向明強調回歸內心, 路徑正好相反。

8. 王陽明可不是從小就反對理學的。 和當時人一樣, 他從小把程朱理學奉為真理, 認真學習。 按照自己理解的朱熹的方法, 對著竹子苦思冥想, 一連七天, 結果不僅沒有收穫, 反而病倒了。 慢慢的, 王陽明發現“格物致知”這條路走不通, 對程朱理學產生了懷疑。 最終, 開創了一套新的理論——陽明心學。

9. 陽明心學和程朱理學的另一個重大區別在於——如何看待“知”和“行”的問題。

程朱理學認為“知”和“行”雖然有聯繫, 但兩者是不同的, 而且往往強調先知後行, 王陽明反對將“知”和“行”分離, 認為要“知行合一”。

10. 啥是“知行合一”?在王陽明看來, “知行合一”不是說知道了就要去做, 更不是說行動要和內心的想法契合, 而是“知道”和“做到”本就是一回事, 知就是行, 行就是知。 知道了就一定會做到, 之所以沒有做到, 是因為不曾真的知道。 這和今天大多人的理解區別很大。

11. 有人可能要反駁了:有做壞事的想法, 最後克制住了, 這並沒有做壞事啊。 怎麼“知”就是“行”了?王陽明會告訴你——“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 只要有了做壞事的念頭, 你就已經做了這件壞事。

12. 因為“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 所以王陽明認為:只有靠不斷修煉, 提升道德修養,

從內心深處斷掉做壞事的念頭, 才能成為聖人。

13. 從這個角度看, 陽明心學和程朱理學並沒有實質區別。 目標都是要“存天理, 滅人欲”, 只是一個推崇向外追尋天理, 一個強調向內回到內心, 路徑不同罷了。

14. 程朱理學強調從聖賢書中獲得真理, 成為聖人。 王陽明卻說, 終極真理只在我們心中。 這很能激發人的自信, 但也導致一個後果——真理不在書等外物上, 那就不用讀書了。 所以王陽明的後世弟子中, 多有一種反智主義的熱情, 特別不願意讀書。

15. 王陽明晚年的“四句教”可以概括他的心學思想:“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翻譯過來就是:內心的本體是純粹、無所謂善惡的, 但一旦動了意念,

善惡就隨之而來。 要靠自己內心的“良知”懂得區分善惡, 通過“格物”不斷拋棄內心的惡念, 最終我們就會成為聖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