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河北省趙縣,古為趙州治所,因趙州橋名揚於世

趙縣, 古稱趙州, 地處石家莊市區東南40公里, 總面積為675平方公里, 總人口56萬。

一、歷史沿革

三國魏時期的趙國

1、西漢置平棘縣, 治今南固城, 屬常山郡;三國魏改屬趙國。 北魏徙今治。 移趙郡於此。

唐朝時期的趙州

2、唐武德元年(618年)改趙州, 為治所;明洪武元年(1368年)平棘縣省入趙州, 屬真定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隸州。

3、1913年改趙州為趙縣。 1914年屬大名道, 1928年直屬河北省。 1938年屬晉冀魯豫邊區。

4、1949年屬石家莊專區。 1958年併入甯晉縣, 1961年複置。 1968年屬石家莊地區。 1993年屬石家莊市。

二、旅遊景點

1、柏林禪寺。 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縣城(古稱趙州)東南角, 與“天下第一橋”趙州橋遙遙相望。 它最早建於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 古稱觀音院, 南宋為永安院, 金代名柏林禪院, 自元代起即稱柏林禪寺。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 這座古刹雖幾經興衰, 卻仍然香火綿延、高僧輩出。 據僧傳記載, 著名的譯經大師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經之前, 曾來此從道深法師研習《成實論》。 晚唐時, 禪宗巨匠從諗禪師在此駐錫四十年, 大行法化, 形成影響深遠的“趙州門風”,

柏林禪寺因此成為中國禪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

金代, 這裡一度改為律宗道場, 曾有五代律宗大德在此弘揚戒律達五十年。 最有名的是詮宗律師。 金朝末年, 法傳臨濟正宗的歸雲志宣禪師主持法席, 柏林寺由此革律為禪, 宗風大振。 歸雲禪師平生主持七所名刹, 望重當時, 截止北京西郊潭柘寺尚存其舍利塔;元代, 這裡先後有圓明月溪禪師、魯雲行興禪師, 都是宗門大德, 柏林寺由茲氣象恢宏, 成為燕趙一帶的佛教中心;明清兩朝, 中央朝廷管理趙州地區佛教事務的機構——僧正司設在柏林寺。 當時柏林寺的住持往往同時兼任僧正司僧正。

2、趙州橋。 又稱安濟橋, 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 橫跨在37米多寬的河面上, 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 當地稱做“大石橋”。 建于隋朝年間西元595年-605年, 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 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第二早(還有一座小商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單孔敞肩石拱橋。 趙州橋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結晶, 開創了中國橋樑建造的嶄新局面。

3、永通橋。又名小石橋,建造在唐代永泰年間(765--766年),是繼趙州橋之後趙州大地出現的又一座單孔弧形敞肩石拱橋。小石橋不但承襲了趙州橋的所有優點,還與時俱進地有了新的發展。橋的大拱與小拱之比均大於趙州橋,橋體上四個小拱的加大和抬高不僅令橋面更加平坦,便於交通,而且節省石料,減輕了自重,更加利於行洪。這一改進奠定了它在世界橋樑史上的地位。

4、陀羅尼經幢。位於趙縣城內南大街與石塔路相交的十字路口處,這裡原是唐代開元寺的舊址,經幢為開元寺的建築物,後寺廢而經幢仍存。因幢體刻有陀羅尼經文,故稱“陀羅尼經幢”。這座經幢全部用花崗岩石雕琢疊砌而成,外觀造型酷似塔,所以當地俗稱“石塔”。趙縣古稱趙州,其標準稱謂應為“趙州陀羅尼經幢”。

3、永通橋。又名小石橋,建造在唐代永泰年間(765--766年),是繼趙州橋之後趙州大地出現的又一座單孔弧形敞肩石拱橋。小石橋不但承襲了趙州橋的所有優點,還與時俱進地有了新的發展。橋的大拱與小拱之比均大於趙州橋,橋體上四個小拱的加大和抬高不僅令橋面更加平坦,便於交通,而且節省石料,減輕了自重,更加利於行洪。這一改進奠定了它在世界橋樑史上的地位。

4、陀羅尼經幢。位於趙縣城內南大街與石塔路相交的十字路口處,這裡原是唐代開元寺的舊址,經幢為開元寺的建築物,後寺廢而經幢仍存。因幢體刻有陀羅尼經文,故稱“陀羅尼經幢”。這座經幢全部用花崗岩石雕琢疊砌而成,外觀造型酷似塔,所以當地俗稱“石塔”。趙縣古稱趙州,其標準稱謂應為“趙州陀羅尼經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