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史探秘:洪承疇被俘之前,和清軍血戰半年的艱辛日子

說起洪承疇, 大家腦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 這個人辜負了崇禎皇帝的厚望, 投降了清軍, 成為了明朝末期最大的漢奸。

那麼, 洪承疇在投降清軍之前,

是和清軍做過殊死搏鬥呢, 還是直接就投降了清軍?

今天, 我們就來講述一下這方面的故事。

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 洪承疇是明朝末期一位非常出色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早在崇禎十一年的時候, 洪承疇就曾率領自己麾下的明軍, 俘虜了著名的農民起義軍將領高迎祥。

不久之後, 他還大破李自成的隊伍, 打得李自成只帶著十八人逃命而去(自成大敗, 以十八騎走商洛)。

此時, 崇禎皇帝認為西北的農民起義軍已經成不了什麼氣候, 便給洪承疇掉整了一下工作崗位——任命他為薊遼總督, 讓他總領自山西到遼寧一線的所有軍政事務。

當然, 崇禎皇帝之所以讓洪承疇擔任如此重要的職位, 正是因為看中了洪承疇的傑出能力, 認為他有能力對付日漸壯大的滿洲八旗。

因為洪承疇上任薊遼總督之時, 皇太極已經建立清朝三年了。

此時, 皇太極手下不僅擁有滿洲八旗, 而且還有和自己有聯盟關係的蒙古八旗, 且戰鬥力都非常的強悍。

那麼, 此時洪承疇的手中,

又共有多少人馬呢?

答案是——八個總兵官、十三萬人馬——包括山海關總兵官吳三桂, 和他手下的部隊(凡八總兵, 兵十三萬, 鹹隸承疇)。

從皇太極崇德三年, 到崇德六年夏, 清軍和洪承疇的明軍先後發生過多次交戰, 但規模都不算太大, 雙方互有勝負。

崇德六年八月, 皇太極決定不再和山海關外的明軍小打小鬧了, 親自率領滿八旗和蒙古八旗前去圍攻在關外防守的洪承疇。

最終, 雙方在松山一帶發生了激戰。

經過連日的激烈廝殺, 皇太極一方逐漸佔據了上風, 而洪承疇的十三萬大軍,

除了五萬人戰死、六萬多人潰逃外。 到最後只剩下一萬多殘兵敗卒(承疇師十三萬, 死五萬有奇, 諸將潰遁, 惟殘兵萬餘從)。

這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松山之戰的第一階段。

之所以說是第一階段, 是因為自從洪承疇戰敗退回松山城內後, 這場戰鬥就進入到了第二階段——由主動出擊, 到進城防守。

對於只有一萬多殘兵敗卒的洪承疇而言, 再和強悍的清軍硬拼, 是絕對行不通的。

於是, 他下令緊閉城門, 等待援軍。

皇太極認為洪承疇是個人才,再加上他的那一萬多殘兵敗卒,已經對自己構成不了太大額的威脅,便下令讓洪承疇主動前來投降,自己將會給他高官厚祿(城圍既合,上以敕諭承疇降)。

到了九月份,皇太極乾脆自己返回了盛京(今瀋陽),讓自己的弟弟多鐸等人,繼續圍困洪承疇。

作為一個身經數十戰的最高統帥,洪承疇並沒有死等援軍,在皇太極返回盛京不久後,就組織自己的人馬進行了一次突圍。

然而,由於八旗軍兵多將廣,這次突圍以失敗而告終(承疇悉眾突圍,攻鑲黃旗,戰敗,不能出)。

到了十月,皇太極又進一步增加了在松山地區的兵力部署,把豪格和滿達海也派了過去。

如此以來,洪承疇和他的屬下,面對的軍事壓力就更加沉重了。

但是,他們依舊沒有開門投降,而是選擇了繼續堅守,等待援軍。

直到兩個月後,洪承疇聽說關內的援軍馬上就要到了,就派出一位將軍率領六千士兵,在夜色的掩護下,偷襲了城外的清軍。

但是,這六千明軍面對的卻是清軍的兩支勁旅——滿八旗中的正紅旗和蒙古八旗中的正黃旗(承疇聞關內援師且至,複遣將以兵六千夜出攻正紅旗及正黃旗蒙古營)。

最終,這次突襲同樣以失敗而告終。

更加悲慘的是,當這六千人戰敗之後,想要退回城內的時候,卻發現城門已經關閉,連最後的退路都沒有了。

最後,這些走投無路的明軍,除了大半投降清軍外,其餘人員全部戰死(戰敗,城閉不得入,強半降我師,餘眾潰走杏山,道遇伏,死)。

而對於援軍,洪承疇是盼了將近半年,也沒有盼來——第一位增援洪承疇的明軍將軍楊繩武,和清軍激戰後,戰死沙場;

第二位增援洪承疇的明軍將領范志完,是個貪生怕死的膽小鬼,在松山幾百裡外就停止了前進(畏我師強,宿留不進)。

就這樣,在松山城內被圍困了半年之久的洪承疇等人,在糧草即將用盡的時候,也沒有看到期待已久的援軍(承疇被圍閱六月,食且盡)。

即便是忍饑挨餓,洪承疇依然沒有開門投降的打算。

反倒是他手下的一位將領,在看不到希望後,起了二心。

次年二月,松山城的副將夏成德,秘密派遣他的弟弟夏景海來到了清軍的大營,把夏成德想要投降的意思,告訴給了多鐸等人。

夏成德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還把自己的兒子夏舒作為人質,留在了清軍大營(松山城守副將夏成德使其弟景海通款,以子舒為質)。

到了雙方約定的日期,清軍趁著夜色來到了夏成德所指定的地點。

果然,在這裡清軍沒有發現守城的明軍。

於是,清軍用早已經準備好的大量雲梯,順利登上了松山城,並且很快就佔領了松山城(我師夜就所守堞樹雲梯,遂克其城)。

最終,包括洪承疇在內的數位明軍將領,以及三千多殘存的明軍士兵,全部都成了清軍的俘虜(獲承疇、民仰、變蛟、廷臣及諸將吏,降殘卒三千有奇)。

從崇德六年八月圍城,到崇德七年二月因為內奸出賣,城破被俘,洪承疇帶領自己的手下將士,在松山城內苦守了長達七個月之久。

參考史料:《清史稿·洪承疇傳》

皇太極認為洪承疇是個人才,再加上他的那一萬多殘兵敗卒,已經對自己構成不了太大額的威脅,便下令讓洪承疇主動前來投降,自己將會給他高官厚祿(城圍既合,上以敕諭承疇降)。

到了九月份,皇太極乾脆自己返回了盛京(今瀋陽),讓自己的弟弟多鐸等人,繼續圍困洪承疇。

作為一個身經數十戰的最高統帥,洪承疇並沒有死等援軍,在皇太極返回盛京不久後,就組織自己的人馬進行了一次突圍。

然而,由於八旗軍兵多將廣,這次突圍以失敗而告終(承疇悉眾突圍,攻鑲黃旗,戰敗,不能出)。

到了十月,皇太極又進一步增加了在松山地區的兵力部署,把豪格和滿達海也派了過去。

如此以來,洪承疇和他的屬下,面對的軍事壓力就更加沉重了。

但是,他們依舊沒有開門投降,而是選擇了繼續堅守,等待援軍。

直到兩個月後,洪承疇聽說關內的援軍馬上就要到了,就派出一位將軍率領六千士兵,在夜色的掩護下,偷襲了城外的清軍。

但是,這六千明軍面對的卻是清軍的兩支勁旅——滿八旗中的正紅旗和蒙古八旗中的正黃旗(承疇聞關內援師且至,複遣將以兵六千夜出攻正紅旗及正黃旗蒙古營)。

最終,這次突襲同樣以失敗而告終。

更加悲慘的是,當這六千人戰敗之後,想要退回城內的時候,卻發現城門已經關閉,連最後的退路都沒有了。

最後,這些走投無路的明軍,除了大半投降清軍外,其餘人員全部戰死(戰敗,城閉不得入,強半降我師,餘眾潰走杏山,道遇伏,死)。

而對於援軍,洪承疇是盼了將近半年,也沒有盼來——第一位增援洪承疇的明軍將軍楊繩武,和清軍激戰後,戰死沙場;

第二位增援洪承疇的明軍將領范志完,是個貪生怕死的膽小鬼,在松山幾百裡外就停止了前進(畏我師強,宿留不進)。

就這樣,在松山城內被圍困了半年之久的洪承疇等人,在糧草即將用盡的時候,也沒有看到期待已久的援軍(承疇被圍閱六月,食且盡)。

即便是忍饑挨餓,洪承疇依然沒有開門投降的打算。

反倒是他手下的一位將領,在看不到希望後,起了二心。

次年二月,松山城的副將夏成德,秘密派遣他的弟弟夏景海來到了清軍的大營,把夏成德想要投降的意思,告訴給了多鐸等人。

夏成德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還把自己的兒子夏舒作為人質,留在了清軍大營(松山城守副將夏成德使其弟景海通款,以子舒為質)。

到了雙方約定的日期,清軍趁著夜色來到了夏成德所指定的地點。

果然,在這裡清軍沒有發現守城的明軍。

於是,清軍用早已經準備好的大量雲梯,順利登上了松山城,並且很快就佔領了松山城(我師夜就所守堞樹雲梯,遂克其城)。

最終,包括洪承疇在內的數位明軍將領,以及三千多殘存的明軍士兵,全部都成了清軍的俘虜(獲承疇、民仰、變蛟、廷臣及諸將吏,降殘卒三千有奇)。

從崇德六年八月圍城,到崇德七年二月因為內奸出賣,城破被俘,洪承疇帶領自己的手下將士,在松山城內苦守了長達七個月之久。

參考史料:《清史稿·洪承疇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