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讀資治通鑒劄記508 漢帝國為什麼是基於公有制基礎上的?

夫珠、玉、金、銀, 饑不可食, 寒不可衣【按:從實用價值的角度否定這些代表財富的東西。 而這些東西恰恰是用來交換的財富, 是其他財富的代表。 】;然而眾貴之者, 以上用之故也【按:把責任歸到了皇帝身上, 】。 其為物輕微易藏, 〔易, 以豉翻;下同。 〕【按:輕微易藏其實是說具有價值儲藏的作用。 這是貨幣的功能之一。 】在於把握, 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 〔師古曰:周, 謂周遍而遊行。 〕【按:這是價值交換的必然結果。 因為到哪裡都可以交換, 所以商人才可以四處行走, 有人身自由。 如果我們看前面關於遷徙農民到邊疆去, 那必要的條件是不許遷徙,

而此處的商人則是必然要自由遷徙, 這當然與漢王朝的目前最重要的防禦匈奴的基本目標不符合。 這就是通鑒的特點, 我們在讀裡面的奏疏的時候可以結合前後文的語境來讀, 來理解為什麼要說這些話題。 】

此令臣輕背其主〔背,

蒲妹翻。 〕而民易去其鄉, 盜賊有所勸, 亡逃者得輕資也【按:這四個問題其實就是商人最終是不利於君主統治的。 這是從其經濟角度說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 商人在本質上與帝王的統治, 是不一致的。 這裡貌似不是很深刻, 但是其牽扯到的商人必然是可以自由遷徙這一點其實就把握住了商人的本質:必須具備人身自由。 而這點恰恰是農業時代大帝國的帝王不會給普遍臣民的。 引起普遍遷徙自由的臣民不能組成嚴密的防禦匈奴入侵的民兵組織。 只有組織起來的人民才是令人放心的, 才是有安全感的人民。 這點在羅馬帝國後來也逐漸實現了。 】。

粟、米、布、帛【按:這是第二層了, 本小節的, 與前面的珠玉金銀對比。 】, 生於地, 長於時, 聚於力, 非可一日成也;〔長, 知兩翻;下同。 〕【按:獲得時間比較長, 就是不容易得到。 反過來其實就是在說商人的好處來的太容易了。 】數石之重, 中人弗勝, 〔師古曰:中人者, 處強弱之中也。 勝, 音升。 〕不為奸邪所利【按:糧食、布匹很沉, 不方便遷移。 自然吃的人也不會隨便搬家,

固定的人才好管。 】, 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按:糧食布匹這是最必須的物資了。 農業, 人口不能遷徙, 有利於勞動人口和土地結合, 形成嚴密的社會組織。 這種情況其實在我們78年前的情況就是如此, 所以, 我們應該讀晁錯的論文有某種熟悉的感覺。 而深層的所有制就是土地的公有制。 我們前面分析過, 農業時代, 在基本上必須採取所有制的公有制, 是由農業生產自身決定的。 因為農業勞動需要勞動力, 而這就意味著勞動力不能走, 一旦離開, 那麼土地就必然荒蕪了。 所以限制人口自由行動, 也就是在一定限度內限制人身自由其實是農業社會的農業勞動必然的內在要求。 而一旦限制人身自由, 那麼他的衣食住行這些其實就必然有公有制的色彩了。
因為這都要靠管理。 土地私有在漢代至多是使用權的私有, 而不可能是所有權的私有。 私人的所有權, 嚴格的說, 只能是資本主義的產物。 晁錯上面的一系列的話其實就已經說明了這些行為都是國家統一安排調度管理的。 當然我們得清楚這是漢文帝時代的情況。 畢竟後來的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 】。 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按:指出價值取向。 其實這裡已經點出了“貴”字。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