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言簡意賅,《春秋·隱西元年》十六字,卻道盡王室東遷之窘迫沒落

《春秋·隱西元年》:“秋七月, 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 ”

“天王”是指周平王, 他幼時逃奔西申, 被西申國奉為“天王”與周王室對抗, 如今天下的“王”雖然只剩一個, 但他“天王”的名號卻還保存了下來。 “宰”是官名, 大約是周王室的宰夫, 為王室下大夫。 “咺”, 音宣, 是宰夫之名。 “賵”, 音鳳, 是為周時助喪之物, 《公羊傳》說:“蓋以馬、以乘馬束帛, 車馬曰賵, 財貨曰賻, 衣被曰襚。 ”

因此, 整句話意思就是“周平王在這年七月派宰夫咺到達魯國, 贈送惠公和仲子的助喪之物”。

周王室派出使者來弔唁魯國逝去的國君及其妻子, 是正常的禮節, 為何這短短十六字就道盡了王室東遷的窘迫與沒落了呢?

《左傳·隱西元年》在解釋這句時, 就批評周王室:“緩, 且子氏未薨, 故名。 ”“緩”, 是說周王室給魯惠公送助喪之物太遲了。 魯惠公一年前就過世了, 按周時禮節, 諸侯去世五月後就要下葬, 你周王室遲至第二年七月才來弔唁是什麼意思?更為過分的是,

仲子雖然重病臥床不起, 可這年還沒去世, 周王室居然還給她送了助喪之物!給活人送助喪之物, 這是咒人早死嗎?!魯國君臣收到周王室這樣的禮物, 估計會被氣得罵娘了——如此失禮的周王, 怎麼能做天下之主!

平王政權, 自西元前759年東遷, 到隱西元年時已足足37年了。 可是, 周王室居然連正常喪葬禮儀都鬧出這麼大的烏龍, 可見周王室這麼多年來確實是混亂不堪。

平王東遷

然而, 仔細想想, 這其中還是有些不對。

魯國國君去世, 必然要通告四方。 周王室再傻, 也不可能在魯惠公死後差不多一年才得知訊息, 更不應該把活人當成了死人。 到底是犯了多大的錯, 才會導致周王室在天下人面前丟醜呢?

《古本竹書紀年》:“先是, 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于申。 ”

《今本竹書紀年》:“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于申。 ”

兩個版本的《竹書紀年》都記載, 當年西申國擁立周平王時, 魯國也參與其中。 依《竹書紀年》所說, 魯國也是擁立周平王的功臣之一。

然而, 西申國立平王時, 很可能是在“平王奔西申”之年, 此時西周還未滅亡。 周幽王還在世時, 魯國就敢穿越渭河平原, 遠赴涇河流域上游, 去擁立周平王為“天王”與周幽王對抗?

犬戎滅西周

其次, 從《春秋》、《左傳》記載來看, 魯國三代國君從魯隱公、魯桓公到魯莊公, 從來都沒有到洛邑朝覲過一次!參與擁立周平王的重要功臣, 居然與周王室關係如此冷淡——政治圈中, 可不能遵循“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往原則。 當真到了“淡如水”的地步, 那就只能說明彼此之間沒有絲毫共同利益可言了。 魯國待周王室如此冷淡, 恰恰證明魯國當初根本就沒有擁立過周平王。

所以, 很多學者都認為《竹書紀年》中的“魯”不太可能是魯國, 而是傳抄過程中把“曾”誤記成了“魯”。

“曾”即鄫人, 史書中鄫人是西申國的同盟國, 如果是鄫與西申國攜手擁立周平王與周幽王對抗, 當然合理得多。

西周滅亡後, 東虢公姬翰立攜王姬余臣之時, 魯國作為周王國諸侯國典型代表, 當然就更不可能進入犬戎肆掠的渭河平原去擁立周平王了。

也就是說, 不管周平王在東遷前還是東遷後, 魯國都不是平王政治集團成員。

為確保周平王東遷洛邑後的安全, 鄭武公沿著洛邑周邊擴張領土, 從滎陽一直攻打到漯河郾城區與舞陽縣一帶。 在鄭國瘋狂擴張領土的過程中, 意外地與魯國打了一戰, 這就是史書上語焉不詳的狐壤之戰。

狐壤, 位於河南許昌北, 是鄭國之地。 狐壤之戰中, 魯國人大敗, 魯隱公姬息姑還成了鄭國俘虜。狐壤之戰發生在哪一年,史書中並沒有記載。但從鄭國擴張過程推斷,此戰應該是鄭武公滅胡國之年前後,也就是西元前762前後。

為什麼呢?

因為魯國在狐壤附近有塊歷史悠久的土地,就是許田。許田,位於河南許昌之南。西周初,周王室原本計畫遷都洛邑,因此賜給周公許田,作為魯國朝貢天子時的朝宿之邑。此後,許田成為魯國祭祀先祖周公的神聖場所,絕不允許外人侵犯。

狐壤之戰與許田

鄭國在洛陽平原周邊一路南下,途中滅了多個小國,當到達許田附近時,不可避免地侵害魯國勢力範圍。因此,魯國才發兵進攻狐壤,試圖阻止鄭國南下。沒想到的是,在中原諸侯國中舉足輕重的魯國竟然遭遇了一場大敗!從此,鄭國擴張更加勢不可擋,一舉將胡國吞併,徹底切斷了中原諸侯國通向洛陽平原的道路,為周平王東遷創造出了安全的政治環境。

狐壤之戰的另一重要資訊,是姬息姑的身份。此時,魯惠公原配夫人應該還在世,卻未生下兒子。魯惠公無嫡子,姬息姑作為庶長子,很可能成為魯國太子。狐壤之戰,魯國派出未來可能的儲君前來督戰,可見魯國對於這場戰役極為重視。鄭國攻城掠地的名頭,是替周平王“正東方之諸侯”,而魯國偏偏派儲君前來阻止鄭國擴張,這進一步證明了魯國對平王政權不認同。

以前述分析而言,周平王東遷後,與鄭國以外諸侯國訊息不通也就情有可原了。

一方面,各諸侯國並不認可平王政權,國內發生什麼事不願向周王室通報;另一方面,即便是想通報周王室,通往洛邑的道路都已被鄭國牢牢守住,在鄭國擴張過程中與鄭國結怨甚多的諸侯國也無法通過鄭國領土。

鄭國佔據通往洛陽平原的各條交通要道

所以,魯惠公去世後,魯國根本就沒有向周平王報喪。

可周王室為何偏偏要厚著臉皮送上門來出醜呢?這是因為周平王的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了。

西元前759年,周平王歡天喜地地東遷至洛邑;西元前750年,晉文侯殺死攜王姬餘臣,讓周平王成為天下唯一的“王”。自此之後,周王室就日漸被邊緣化:晉國在晉文侯去世後,陷入長達67年的內亂,無法幫襯王室;鄭國鄭武公去世後,鄭莊公年幼,不但無法幫襯王室,還因為國中內亂,在近三十年的時間裡都沒有來王室朝覲過;中原其他諸侯大國,原本就不支持周平王,當然就更不可能上門朝覲了……。

因此,王室東遷後的日子裡,長期都是“門前冷落車馬稀”,成為孤家寡人。

稱孤道寡

當晉國與鄭國都無法有力支援周王室時,周王室就不得不找其它諸侯國來尋求幫助。即便中原諸侯國在東遷時並非與平王站在同一陣營,但周平王遲早都必須籠絡他們,為己所用。

魯國在中原諸侯國中舉足輕重,歷來與周王室關係密切。能拉攏魯國幫襯周王室,不但可以讓周王室迅速融入中原,更能對日漸桀驁不馴的鄭國形成有效制衡。

這是周王室饑不擇食,寧可失禮,也要交好魯國的根本原因。

在西元前722年,魯國要葬魯惠公也並非全然是空穴來風。只不過,這年魯國是要改葬:“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惠公之薨也,有宋師,太子少,葬故有闕,是以改葬。”(《左傳·隱西元年》)

仲子嫁到魯國,原本是嫁給魯隱公姬息姑。卻沒想到,魯惠公見仲子年輕漂亮,就強搶兒媳為妻,還生下了個兒子魯桓公。宋穆公為替妹妹仲子出氣,於西元前723年派兵攻打魯國。魯惠公之死,很可能就是因為強娶兒媳的醜聞暴露於天下。仲子雖然認命,為魯惠公生下了兒子魯桓公姬允,但也因這次沉重打擊而病入膏肓,已是待死之人。一年後,即西元前721年底,仲子就去世了。

仲子

由於以上淵源,對於仲子的重病,魯國人是諱莫如深,不願四處張揚。但仲子身體時好時壞,外界風傳仲子已死,也屬正常。

周王室得知魯國有喪事,也許就是各方訊息不暢下的誤傳。

但是,周王室使者走出洛陽平原前往魯國,鄭國是必經之路。魯惠公什麼時候去世,夫人仲子還沒有死,仲子為何重病在床,鄭國早就瞭解得清清楚楚。鄭國東遷後的數十年之間,能擴張得這麼迅速、這麼順利,深入瞭解周邊國家是基本要求。周邊競爭對手的任何資訊、任何意外,鄭國人都必須清清楚楚,才能在戰爭中“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可是,當王室使者帶著送給魯國的助喪之車馬(賵)公然進出鄭國時,鄭國人卻不指正而任由周王室去出醜,這就十分令人玩味了。

周王室與魯國關係恢復正常,以魯國往昔身份地位,壓倒鄭國是必然之事。因而,對於周王室主動結好魯國之舉,鄭國雖然不好公然阻攔,但卻樂觀其敗。明知周王室要丟醜,鄭國故意不說破,也就正常了。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是周王室外交上的一次丟醜之舉。這次丟醜,讓周王室拉攏魯國的戰略構想破產,獲得中原諸侯完全認可也從此遙遙無期。

周平王東遷之後,兩大支柱晉國、鄭國不足以支撐起王室的復興,中原諸侯又遲遲不想接近周王室,周平王的地位當然也就越來越尷尬了。

所以說,言簡意賅的《春秋》用短短十六個字,道盡了王室東遷之後的窘迫與沒落……。 魯隱公姬息姑還成了鄭國俘虜。狐壤之戰發生在哪一年,史書中並沒有記載。但從鄭國擴張過程推斷,此戰應該是鄭武公滅胡國之年前後,也就是西元前762前後。

為什麼呢?

因為魯國在狐壤附近有塊歷史悠久的土地,就是許田。許田,位於河南許昌之南。西周初,周王室原本計畫遷都洛邑,因此賜給周公許田,作為魯國朝貢天子時的朝宿之邑。此後,許田成為魯國祭祀先祖周公的神聖場所,絕不允許外人侵犯。

狐壤之戰與許田

鄭國在洛陽平原周邊一路南下,途中滅了多個小國,當到達許田附近時,不可避免地侵害魯國勢力範圍。因此,魯國才發兵進攻狐壤,試圖阻止鄭國南下。沒想到的是,在中原諸侯國中舉足輕重的魯國竟然遭遇了一場大敗!從此,鄭國擴張更加勢不可擋,一舉將胡國吞併,徹底切斷了中原諸侯國通向洛陽平原的道路,為周平王東遷創造出了安全的政治環境。

狐壤之戰的另一重要資訊,是姬息姑的身份。此時,魯惠公原配夫人應該還在世,卻未生下兒子。魯惠公無嫡子,姬息姑作為庶長子,很可能成為魯國太子。狐壤之戰,魯國派出未來可能的儲君前來督戰,可見魯國對於這場戰役極為重視。鄭國攻城掠地的名頭,是替周平王“正東方之諸侯”,而魯國偏偏派儲君前來阻止鄭國擴張,這進一步證明了魯國對平王政權不認同。

以前述分析而言,周平王東遷後,與鄭國以外諸侯國訊息不通也就情有可原了。

一方面,各諸侯國並不認可平王政權,國內發生什麼事不願向周王室通報;另一方面,即便是想通報周王室,通往洛邑的道路都已被鄭國牢牢守住,在鄭國擴張過程中與鄭國結怨甚多的諸侯國也無法通過鄭國領土。

鄭國佔據通往洛陽平原的各條交通要道

所以,魯惠公去世後,魯國根本就沒有向周平王報喪。

可周王室為何偏偏要厚著臉皮送上門來出醜呢?這是因為周平王的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了。

西元前759年,周平王歡天喜地地東遷至洛邑;西元前750年,晉文侯殺死攜王姬餘臣,讓周平王成為天下唯一的“王”。自此之後,周王室就日漸被邊緣化:晉國在晉文侯去世後,陷入長達67年的內亂,無法幫襯王室;鄭國鄭武公去世後,鄭莊公年幼,不但無法幫襯王室,還因為國中內亂,在近三十年的時間裡都沒有來王室朝覲過;中原其他諸侯大國,原本就不支持周平王,當然就更不可能上門朝覲了……。

因此,王室東遷後的日子裡,長期都是“門前冷落車馬稀”,成為孤家寡人。

稱孤道寡

當晉國與鄭國都無法有力支援周王室時,周王室就不得不找其它諸侯國來尋求幫助。即便中原諸侯國在東遷時並非與平王站在同一陣營,但周平王遲早都必須籠絡他們,為己所用。

魯國在中原諸侯國中舉足輕重,歷來與周王室關係密切。能拉攏魯國幫襯周王室,不但可以讓周王室迅速融入中原,更能對日漸桀驁不馴的鄭國形成有效制衡。

這是周王室饑不擇食,寧可失禮,也要交好魯國的根本原因。

在西元前722年,魯國要葬魯惠公也並非全然是空穴來風。只不過,這年魯國是要改葬:“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惠公之薨也,有宋師,太子少,葬故有闕,是以改葬。”(《左傳·隱西元年》)

仲子嫁到魯國,原本是嫁給魯隱公姬息姑。卻沒想到,魯惠公見仲子年輕漂亮,就強搶兒媳為妻,還生下了個兒子魯桓公。宋穆公為替妹妹仲子出氣,於西元前723年派兵攻打魯國。魯惠公之死,很可能就是因為強娶兒媳的醜聞暴露於天下。仲子雖然認命,為魯惠公生下了兒子魯桓公姬允,但也因這次沉重打擊而病入膏肓,已是待死之人。一年後,即西元前721年底,仲子就去世了。

仲子

由於以上淵源,對於仲子的重病,魯國人是諱莫如深,不願四處張揚。但仲子身體時好時壞,外界風傳仲子已死,也屬正常。

周王室得知魯國有喪事,也許就是各方訊息不暢下的誤傳。

但是,周王室使者走出洛陽平原前往魯國,鄭國是必經之路。魯惠公什麼時候去世,夫人仲子還沒有死,仲子為何重病在床,鄭國早就瞭解得清清楚楚。鄭國東遷後的數十年之間,能擴張得這麼迅速、這麼順利,深入瞭解周邊國家是基本要求。周邊競爭對手的任何資訊、任何意外,鄭國人都必須清清楚楚,才能在戰爭中“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可是,當王室使者帶著送給魯國的助喪之車馬(賵)公然進出鄭國時,鄭國人卻不指正而任由周王室去出醜,這就十分令人玩味了。

周王室與魯國關係恢復正常,以魯國往昔身份地位,壓倒鄭國是必然之事。因而,對於周王室主動結好魯國之舉,鄭國雖然不好公然阻攔,但卻樂觀其敗。明知周王室要丟醜,鄭國故意不說破,也就正常了。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是周王室外交上的一次丟醜之舉。這次丟醜,讓周王室拉攏魯國的戰略構想破產,獲得中原諸侯完全認可也從此遙遙無期。

周平王東遷之後,兩大支柱晉國、鄭國不足以支撐起王室的復興,中原諸侯又遲遲不想接近周王室,周平王的地位當然也就越來越尷尬了。

所以說,言簡意賅的《春秋》用短短十六個字,道盡了王室東遷之後的窘迫與沒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