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是什麼時候出現太監?為什麼出現太監?

歷史上是什麼時候出現太監?為什麼出現太監?今天就來一起看看關於中國太監的文章。

太監也稱宦官, 通常是指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 他們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 又稱寺人、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 但是, 歷史上是什麼時候出現太監的?為什麼會出現太監?

關於太監的起源, 中國早在殷商就有“寺人”, 據專家考證, 甲骨文中已有相關的記載, 歷史自然比西方要悠久。

唐甄在《潛書》中這樣描繪太監:“望之不似人身, 相之不似人面, 聽之不似人聲, 察之不近人情。 ”為什麼這樣說呢?唐甄解釋道:他們長得臃腫, 彎曲, 好似長了癭結, 鼻子裡呼呼作響, 如同牛和豬一樣, 因此不像人的身體;他們長著男人的頰骨卻不是男人, 沒有鬍鬚卻不是女人, 雖然面如美玉卻沒有一點生氣, 因此不像人的面容;他們的聲音好像兒童一樣稚細卻不清脆,

好像女人一樣尖細卻不柔媚, 你說它嘶啞但又能成聲, 你說它如猩叫但又能成人語, 因此不像人的聲音;他們可以很愛人, 也能下毒手害人, 當他們憐憫你時流涕而語, 而當他們憎惡你時, 則斬殺如草, 因此不像人的感情。 生理的變態必然導致心理的變態, 魯迅在《墳?寡婦主義》中說:“中國歷代的宦官, 那冷酷險狠, 都超出常人許多倍。 ”

據記載, 我國先秦和西漢時期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 才全部用閹人。

這是由於在皇宮內廷, 上自皇太后、太妃, 本朝後、妃以及宮女等, 女眷較多, 如果允許男侍出入, 難免會發生穢亂宮帷的事。 所以絕不允許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宮內當差。 就如, 秦朝時期的官嫪毐受太后寵倖。

據考證, 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太監名叫吳騰宇, 今江西上饒人。 太監,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的名稱很多, 諸如中宦、宦官、宦者、內侍、內宦、閹人、中涓、內豎、中貴人等。 而宦官稱“太監”, 是隋唐以後的事, 地位較高的內監就被稱為“太監”。 唐高宗時, 改殿中省為中禦府, 以宦官充任太監, 少監。 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 到了明代, 宦官權勢日增, 人們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稱“太監”, 太監也就稱為宦官代名詞了。

在中國歷史上, 在封建社會消亡之前, 沒有宦官的時代不多。 太監, 作為帝王與後妃的奴僕,

支撐著皇家宮殿那廣廈高臺的金碧輝煌, 成就了皇宮內統治者舒適優裕的生活條件。

常人想成為太監必先去勢, 即割掉生殖器。 這稱為“淨身”, 使他們成為“六根不全”的人。

太監面不生明須, 喉頭無突, 聲變變細, 說話女聲女氣, 舉止動作似女非男, 成了“中性”人。

其實, 太監並不是中國的特產。 在古代埃及、希臘、羅馬、土耳其、朝鮮, 乃至整個亞洲都有太監。 只是, 中國的太監制度是最根深蒂固的。

太監,這個專制制度下的犧牲者,或沉於地獄,或平步青雲,在兩千年的中國歷史大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活劇。

先秦時期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時期,《詩經》、《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置了宦官。秦國宦官嫪毐受太后寵倖,權勢顯赫,封為長信侯。宦官一般由身分卑賤的人充當。其來源或由處以宮刑的罪人充任,或從民間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選。秦漢以後,宦官制度更加詳備,宦官作為一種特殊政治勢力,對許多朝代政局產生重大影響。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宦官由少府管轄。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鑒於秦亡教訓,間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勢力。元帝以後,宦官勢力複萌。東漢時,侍從皇帝的中常侍專由宦官充任。他們傳達詔令,掌理文書,左右皇帝視聽。其時,外戚勢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牽制外戚,往往造成宦官集團專政局面。

唐宋時期 唐代,宦官由內侍省、掖廷局、宮闈局、奚官局、內僕局、內府局管理。掌管宮內的簿冊、門衛、病喪、倉庫供應等事項。各局長官稱令或丞。唐太宗時,對宦官限制較嚴格,規定內侍省宦官最高官階為三品,數額亦有限制。太宗死後,制度漸弛。中宗時,宦官總數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達千人,玄宗時,宦官多而濫,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監門將軍銜者大有人在。安史之亂後,宦官勢力膨脹,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還染指軍權。肅宗時,設觀軍容使,專以宦官中的掌權者充任,作為監視出征將帥的最高軍職。從德宗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禁兵的兵權。軍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因軍政大權被宦官集團把持,不僅文武百官出於其下,甚至連皇帝的廢立也由他們決定。在憲宗到昭宗期間登基的9個皇帝中有7個是由宦官所擁立,兩個被他們所殺。宦官專政成為中、晚唐社會的一大痼疾。宋代也設內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現象不如外戚專權嚴重。

明清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管理較嚴,規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其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並懸鐵牌于宮門上,明示不許干政的警戒。從永樂朝始,宦官漸受重用。皇帝親信的太監經常被派出巡出洋,擔任監軍。永樂十八年(1420)設東廠,由宦官執掌,從事特務活動,諸事直接報告皇帝。宣宗時,改太監不得識字的祖制,在宮內設內書堂。令學官教授小太監識字。成化十三年(1477)在東廠外另設西廠,以宦官任提督,加強特務統治。此外,宦官任職機構膨脹,宮廷中設有司禮、內官、御用、司設、禦馬等12監。惜薪、鐘鼓、寶鈔、混堂等4司及兵仗、銀作等8局,總稱為二十四衙門,各設專職掌印太監。宦官人數激增,至明末多達數萬之眾。英宗時,掌權宦官王振網羅部分官僚為黨羽,形成閹黨,開明代宦官專政先聲。此後,宦官之禍迭起。成化年間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他們專橫跋扈,排斥異己,巧取豪奪,屢興大獄,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

鑒於明朝宦官為害之烈,清朝統治者採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清初規定:宦官歸內務府管轄,具體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稱宮殿監辦處,設總管、副總管等職。康熙時總管宦官為五品,雍正時改成四品。裁明代“二十四衙門”為“十三衙門”,人數大幅度縮減。順治時設置宦官千余人,乾隆年間增至3000人,直至清末未過此數。宦官升遷降調由內務府移文吏部決定。宦官犯法,內務府可先拿後奏。尤禁其干政。順治帝仿朱元璋舊制,鑄鐵碑立於交泰殿,明文規定凡有不法行為,均淩遲處死。這些措施得到較好貫徹。雖在清末有慈禧太后寵宦安德海、李蓮英等屢犯例禁,朝臣為之側目,終未出現漢、唐、明宦官的專權現象。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太監不僅涉足王公貴族、高官顯爵的生活中,而且還涉足於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在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國,歷朝的衰亡大都與太監作亂有關,漢、唐、明三朝的覆滅與太監的專橫暴虐有直接關係。太監,這個專制制度下的犧牲者,或沉於地獄,或平步青雲,在兩千年的中國歷史大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活劇。

太監,這個專制制度下的犧牲者,或沉於地獄,或平步青雲,在兩千年的中國歷史大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活劇。

先秦時期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時期,《詩經》、《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置了宦官。秦國宦官嫪毐受太后寵倖,權勢顯赫,封為長信侯。宦官一般由身分卑賤的人充當。其來源或由處以宮刑的罪人充任,或從民間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選。秦漢以後,宦官制度更加詳備,宦官作為一種特殊政治勢力,對許多朝代政局產生重大影響。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宦官由少府管轄。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鑒於秦亡教訓,間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勢力。元帝以後,宦官勢力複萌。東漢時,侍從皇帝的中常侍專由宦官充任。他們傳達詔令,掌理文書,左右皇帝視聽。其時,外戚勢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牽制外戚,往往造成宦官集團專政局面。

唐宋時期 唐代,宦官由內侍省、掖廷局、宮闈局、奚官局、內僕局、內府局管理。掌管宮內的簿冊、門衛、病喪、倉庫供應等事項。各局長官稱令或丞。唐太宗時,對宦官限制較嚴格,規定內侍省宦官最高官階為三品,數額亦有限制。太宗死後,制度漸弛。中宗時,宦官總數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達千人,玄宗時,宦官多而濫,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左(右)監門將軍銜者大有人在。安史之亂後,宦官勢力膨脹,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部分宦官還染指軍權。肅宗時,設觀軍容使,專以宦官中的掌權者充任,作為監視出征將帥的最高軍職。從德宗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禁兵的兵權。軍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因軍政大權被宦官集團把持,不僅文武百官出於其下,甚至連皇帝的廢立也由他們決定。在憲宗到昭宗期間登基的9個皇帝中有7個是由宦官所擁立,兩個被他們所殺。宦官專政成為中、晚唐社會的一大痼疾。宋代也設內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現象不如外戚專權嚴重。

明清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管理較嚴,規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其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並懸鐵牌于宮門上,明示不許干政的警戒。從永樂朝始,宦官漸受重用。皇帝親信的太監經常被派出巡出洋,擔任監軍。永樂十八年(1420)設東廠,由宦官執掌,從事特務活動,諸事直接報告皇帝。宣宗時,改太監不得識字的祖制,在宮內設內書堂。令學官教授小太監識字。成化十三年(1477)在東廠外另設西廠,以宦官任提督,加強特務統治。此外,宦官任職機構膨脹,宮廷中設有司禮、內官、御用、司設、禦馬等12監。惜薪、鐘鼓、寶鈔、混堂等4司及兵仗、銀作等8局,總稱為二十四衙門,各設專職掌印太監。宦官人數激增,至明末多達數萬之眾。英宗時,掌權宦官王振網羅部分官僚為黨羽,形成閹黨,開明代宦官專政先聲。此後,宦官之禍迭起。成化年間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他們專橫跋扈,排斥異己,巧取豪奪,屢興大獄,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給人民帶來無窮災難。

鑒於明朝宦官為害之烈,清朝統治者採取了一些限制措施。清初規定:宦官歸內務府管轄,具體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稱宮殿監辦處,設總管、副總管等職。康熙時總管宦官為五品,雍正時改成四品。裁明代“二十四衙門”為“十三衙門”,人數大幅度縮減。順治時設置宦官千余人,乾隆年間增至3000人,直至清末未過此數。宦官升遷降調由內務府移文吏部決定。宦官犯法,內務府可先拿後奏。尤禁其干政。順治帝仿朱元璋舊制,鑄鐵碑立於交泰殿,明文規定凡有不法行為,均淩遲處死。這些措施得到較好貫徹。雖在清末有慈禧太后寵宦安德海、李蓮英等屢犯例禁,朝臣為之側目,終未出現漢、唐、明宦官的專權現象。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太監不僅涉足王公貴族、高官顯爵的生活中,而且還涉足於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在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國,歷朝的衰亡大都與太監作亂有關,漢、唐、明三朝的覆滅與太監的專橫暴虐有直接關係。太監,這個專制制度下的犧牲者,或沉於地獄,或平步青雲,在兩千年的中國歷史大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活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