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30歲,未婚,對愛情來說太晚了嗎?

本文轉載自公號:每日人物

在中國最有代表性的相親公園——上海人民公園中, 攝影師郭盈光用鏡頭記錄下了當代中國的婚姻觀,

她為這組作品取名《順從的幸福》, 並希望以此鼓勵被傳統價值綁架的中國人, 去追尋屬於自己的——不順從的幸福。

口述、圖 | 郭盈光

採訪 | 楊璐

編輯 | 金石

2015年, 郭盈光決定辭去攝影記者的工作, 去倫敦藝術學院讀書, 那一年, 她30歲, 單身。 父母支持她的選擇, 但也擔心隨著年紀的增長, 她在婚姻市場上可能會貶值。

關於年齡的焦慮也存在于郭盈光心中。 但在英國兩年的學習, 她發現東西方對婚姻和女性價值的認識存在巨大差異——她的外國同學們並不認為年齡會成為女性走進婚姻、得到愛情的限制, 也不認為結婚是人生的必修課, 更不會用婚姻來衡量女性的人生價值。

這讓郭盈光想到了中國式瘋狂催婚的產物——存在於不少大城市中的相親公園。

她決定以此作為自己畢業作品的主題, 用影像的方式記錄當下中國的婚姻觀。

她選擇了眾多相親公園中最知名、也最有代表性的上海人民公園, 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多次去那裡拍攝與調研, 還舉著一份自己寫的相親廣告在那裡站了很多天, 做了一次“給自己徵婚”的行為藝術。

她將在人民公園拍攝的照片和記錄自己徵婚過程視頻, 做成了一套完整的作品, 取名《順從的幸福》。 這套作品先後在英國、法國、荷蘭等國家展出, 近期還獲得了集美•阿爾勒-Madame Figaro女性攝影師獎。

郭盈光希望通過這套作品, 讓人們瞭解中國式安排婚姻的脆弱與無奈, 由此引發人們對於女性價值認知的思考, 讓每個人都用勇氣和意識去主動爭取一種“不順從的幸福”。

以下是郭盈光的自述——

1

2016年夏天, 我第一次去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 當時覺得挺震撼的。

公園裡放眼望去到處都是人, 一撮一撮的, 路的兩邊擺滿了雨傘, 傘上邊掛著相親廣告, 大家擠在中間逛, 相中了就問, 滿意就交換聯繫方式。 我當時感覺, 這裡不是一個公園, 而是婚姻人才市場。

在那裡, 每一個生活中活生生的人都變成了一張紙上的一堆條件, 被紅繩拴著、被夾子夾著, 展示在那裡。 來來往往的人們品頭論足、估量價值, 然後在心裡展開一場交易。

我當時只是想拍一些照片, 一開始我沒覺得這些照片能成為什麼, 也不知道拍出來是什麼樣子。 回家整理的時候, 我把它們全都列印出來擺在地上看,

結果發現照片中的那些臉, 那些代替子女去相親的父母的臉, 特別是母親們的臉上全是焦慮。 這些表情都是抓拍的, 但沒有一張看起來很開心的臉, 都很焦慮, 特別焦慮。

帶著這個發現,我又去了很多次人民公園,我想看看到底怎麼了,為什麼?

我發現,在這個“婚姻人才市場”裡,女生似乎更弱勢,競爭也更激烈一些。有一些女孩的條件非常好,好到不敢寫自己有那麼好,會故意把條件寫低一點。有一個女孩的媽媽以為我也是去相親的,就問我的條件,我大概說了一下,她說,你這條件非常好,但其實我女兒更好,是博士生,但這些她都不敢寫在那張紙上。還有的媽媽會現場展示女兒的才藝,把女兒們的畫擺在旁邊,總之各種招數都使了出來。

其實,上海人民公園是一個很恬靜、很休閒的地方,植物很多,很綠,但到了相親角,反差特別巨大。

有一個細節特別觸動我。我看見一個媽媽用夾子夾自己孩子的個人介紹,來來回回地夾,這個反復的動作在我看來是很疼的,我覺得那不是一張紙,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你把它拎出來,晾在那裡,被挑選。

所以後來在展示這些照片的時候,我特意用了一些紅繩、夾子,我想讓看到這些照片的人能夠感受到那種被拉扯、疼痛的感覺。在我自己做的手工書裡,我還把相親主題的照片藏在了人民公園的抽象風景照背後。抽出風景照背後的紅繩,你就可以看到藏在夾頁中的相親的照片——這是一種恬靜的感覺和殘酷現實的對比。

我在英國的同學看到這些照片時,最大的感受基本都是不解和驚訝。看到那些媽媽的肖像照時,他們說,這些照片是特別好的肖像作品,但他們不理解為什麼媽媽們的表情如此悲傷。

他們都覺得不可思議,中國的各大城市居然還有這種公園?這不就是買賣嗎?這不就是交易嗎?還有的同學說,這讓他想到了英國的那種大家族之間的聯姻,但對於英國來說,那已經是很多很多年前的事兒了。

照片中的相親廣告上,中國父母會把孩子出生年份的那個數字寫得很醒目。我的同學看不懂中文,有一個法國女孩來問我,那個數字是價錢嗎?我說這是出生年份。她很不理解,年齡,為什麼要標年齡?

2

其實,對於以前的我來說,我也會覺得相親怎麼了,相親公園存在好長時間了,一切好像沒有什麼問題。直到後來看到東西方對這個問題的巨大差異,看到對於人的價值評價的不同,我才被改變。

我之所以決定在30歲的時候來英國讀書,有一個直接原因——失戀。

28歲那年,我的前男友提出分手,一切來得很突然。我們在一起九年,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我的人生就會是那樣了,和他在一起,然後該幹嘛幹嘛。

分手後,我在家裡躺了好幾天,一動不動地望著天花板,覺得自己玩完了,甚至覺得自己是一坨爛菜,要什麼沒什麼。我媽特別焦慮:談了這麼長時間分了,你現在上哪兒找去?她覺得隨著我年紀越大,可能多少有些貶值,有點像過期的感覺。

我覺得這樣下去不行,我要去做一些以前沒想過的、和前男友在一起時不會去做的事。我決定出國讀書,然後用兩年時間從一個英語渣變成了勉強通過雅思考試的人,還拿到了倫敦藝術學院的offer。

老實講,當時,我堅定自己的選擇,但心裡還是會有一些焦慮,特別是看著周圍的人都結婚了,我覺得自己沒結婚會不會在別人眼裡顯得很奇怪?我覺得這好像是個事兒。

到了倫敦以後,第一節課遇到了一個四十多歲的老師,我們八卦他結婚沒有,他說沒有,但是有一個相處很多年的女朋友。後來我發現,我的老師同學裡,這樣的人很多:年紀都算大,也沒有結婚,但是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挺獨立的,思想精神生活很豐富,也有自己的感情生活,過得很開心。他們跟原生家庭各自獨立生活,父母即便有點擔心,也不會干涉他們的生活。

在他們眼中,結婚不是主業,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有,沒有的話也不會死。他們不認為女性年齡越大越貶值,他們不會用婚姻、年齡這些標準去評價女性,在他們看來,女性的經歷非常重要,你看到的世界、經歷過的生活……這些才是你的價值所在,所以她們會更注重自我的提升。

但在國內,我們一直都會被一種所謂的“傳統”綁架,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其他事情都別想了,有個相對穩定的工作就可以了,主業就是趕緊把婚結了。父母也會不停地催促,甚至未經子女同意就去相親公園掛廣告。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話題,也是一個讓我們去反思的好機會,反思自己,反思我們傳統文化中一直灌輸給我們的東西。我就想,很多家長或者說所謂的“剩女”們很焦慮,就是因為他們沒結婚。那麼那些相了親、被安排婚姻的人,他們成功地結婚了,他們不是異類了,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呢?

有一天,我的一個已婚朋友告訴我,說她和她老公是喪偶式婚姻,兩個人各玩各的,回家也不怎麼說話,她老公玩遊戲,她就照顧孩子,很長時間都沒有交流。她只能通過在朋友圈秀恩愛來維持這段婚姻的體面。

更讓我意外的是,聽了她的講述後,其他的幾個朋友都很淡定,紛紛回復說,“唉,誰還不是這樣呢?”

後來,我查了很多資料、一些資料調研,還看了一些相關的理論書,發現這種關係有一個專有概念——假性親密。造成這種假性親密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就是他們並不是因為愛而走進婚姻,對於很多的中國夫妻而言,背後的原因就是中國式安排婚姻。

所以,我決定將這個命題作為自己畢業作品的主題。帶著這種思考走進相親公園時,我也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3

我把在上海人民公園拍到的照片做成了完整畢業作品,這些照片不止在英國展出,還受邀去了荷蘭和法國展出。法國觀眾的反應最大,畢竟,對於那個崇尚自由、浪漫的民族來說,安排婚姻實在是有點不可思議。

我把這些照片做成一本手工書,取名為《順從的幸福》,在書的最後一頁,我寫了一句話:Me,30 on the shelf,too old for love?(我,30歲,未婚,對愛情來說太晚了嗎?)

除了安排婚姻,我還想進一步探討所謂年齡的問題,我決定做一個行為藝術,自己寫了份相親廣告,隨身帶了個攝像頭,每個週末都舉著那張紙去上海人民公園站著。

在自己的相親廣告上,我寫了一些自認為值得驕傲的品質,比如性格獨立,風趣幽默,英國高等藝術學府藝術碩士畢業,一等榮譽學位,父母都是知識份子等等。我故意沒寫年齡,因為我想看看他們衡量一個女性的標準是不是只有年齡。

郭盈光為自己寫的徵婚啟事。

結果,我舉著那張紙站在那裡,所有人跑來掃一眼之後,問的第一句話基本上都是:你怎麼沒寫年齡?你是幾幾年的?那些天,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遍一遍重複自己的年齡。

聽到我的年齡後,所有人的反應都是,這麼大,麻煩了……一位大爺擺著手說:“嚴重了嚴重了,你這個情況啊,相當難配。”還有一位阿姨上下打量了我一番後,說了四個字:“勇氣可嘉。”

他們沒說出來的潛臺詞是:現在都是90後去相親了,你一個80後還自己來相親,你不知道你已經被這個結婚的市場淘汰了嗎?你過期了。

還有一個看起來很懂行情的大叔對我說:“在這裡,就是一房一價,女的就是房子,男的就是銀行卡。男的就是要銀行卡裡有錢,女的就是要房子好,怎樣才算房子好呢?比如,年紀小、有上海戶口,那就是地段好。你呢,算是房型還不錯的,畢竟沒有結過婚、學歷還不錯,長得也不錯,但是呢,你現在吃虧就吃虧在什麼地方呢,你年紀大了,也沒有上海戶口,所以是郊區房,地段不行。”

當時來看的人很多,他們還聚集在我身邊展開了討論。

“這裡肯定有50%的35歲以上的女孩終身要單身的,因為沒有這樣的人,她拿一萬兩萬的工資,三千四千的她不願意,所以女孩讀書讀太多不好。如果讀個大專什麼的,現在小孩都很大了。”

這個人說完後,旁邊的人紛紛點頭,“女孩最好不要念很多書,本科畢業就可以了。女孩讀個研究生一折騰,一下就過了三十了,一過三十就很麻煩了。”

一番討論後,他們得出了總結:“女子無才便是德。”然後就散了。

我就站在那裡,聽著這些他們對我的指指點點,我覺得這個世界太現實太殘酷了。在他們的那個體系下,我沒有價值了,而且這真的是事實,我得接受。一開始的時候,我聽了五分鐘就聽不下去了,去旁邊的咖啡館冷靜了一下,端著咖啡,我問自己,你幹嘛來了,他們的話能決定你的價值嗎……給自己洗了洗腦,就又回去站著了。

那天回家後,我把視頻拿出來看,那些上上下下打量、來回掃的眼神,還有各種評價,還是讓我有點沮喪,“我已經貶值到這種程度了?”我截取了幾個被打量的眼神,發了一條facebook,說,他們把我形容成房子。

我的英國同學們紛紛跑來安慰我,給我寬心。我們班有個西班牙女孩已經四十多歲了,一直活得特別自我,她對我說,你不要貶低自己,不要把自己帶進去,那個地方不屬於你,他們對你的評價你不需要在意,重要的是做自己。

所以再去站著時,如果受到什麼打擊,回家後我會自我平復。我會在紙上寫,你認為自己優秀嗎?挺優秀的;還相信愛情嗎?相信;會不會以後有人不問你的年紀、也不問你的長相,怎麼樣都愛你呢?會的;如果倒回去十年,雖然有年輕的臉和膠原蛋白,你能做到現在的成績嗎?做不到。那這些是不是年紀或者說歲月帶給你的?是的。然後就被自我治癒了。

後來再去人民公園,我就跟逛公園似的,先逛逛商場,然後開玩笑說我得去對面上個班兒了,接著往那兒一站,站了好幾個星期。得知我被形容成房子後,我的一些朋友還給我起了個外號,叫“最美郊區房”。

現在回想起來,這段經歷挺有意思的。我的確印證了一個事實——在中國,女性遭遇著嚴重的年齡歧視,她們的價值被各種奇怪的因素衡量。我和他們持有相反的價值觀,我是一個有著不同觀念的人,去試探持有傳統價值觀的人,算是一種直接的對抗。他們在觀看我、打量我的同時,我也在看他們。

4

前不久,我的這套作品受邀參加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展,還得到了Madame Figaro女性攝影師獎。

這個獎給了我肯定,也給了我很多信心,我自己轉發了得獎的消息。我爸媽也知道我拿獎了,他們挺高興,但不好意思轉發我獲獎的消息,因為那裡有“單身”、“不結婚”、“剩女”這樣的詞,他們可能怕別人看見,覺得我在這點上還是失敗的。

郭盈光的作品在國內展出,兩張褶皺交叉的紙,象徵著兩個被安排、被挑選的人。

我理解他們,作為父母來說,很多觀念很難一下子改變。比如,我爸會跟我說你不能太強勢,你要有一點女孩子的樣子,女孩子不都應該示弱嗎?但我並不能接受這樣的說法,沒事兒我示什麼弱呢?我幹嗎非得那樣?

但我媽這幾年改變挺大的,她現在對我的理解度很高。我奶奶八十多歲了,最近病倒了,當她回望這輩子時,全都是抱怨和不甘。我媽聽到這些以後也開始思考。她被傳統的觀念灌輸了很多,看見我之後,她似乎願意相信有一種新的存在。她自己不能這麼過,但她相信我說我現在過得很開心,她覺得那就好吧。

這次作品在國內展出,觀眾的回饋讓我覺得改變還是有希望的。去大學分享時,會有男生站起來說,“我一點也不覺得女生的年齡是問題,不應該用年齡去衡量女生的價值。”還有個小女孩跟我說,“我現在非常堅定地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雖然我現在沒有馬上面臨婚姻的壓力,但是我能預示到我很快就要面對了,我現在已經做好這種準備了。”

其實,我反對的不是婚姻,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發現,讓大家反思被安排的、不自主的婚姻,而且,婚姻不是女性唯一的歸屬,不是女性在一個階段之內必須要完成的一件事,不能說不結婚你就不幸福。

郭盈光在作品展出現場

當然,我也知道,在國內想要讓自己做一個完全遵循內心的人,並不是那麼容易。在英國的時候,我的導師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拼命地拆我原來所有的框,給了我很多的空間去做自己。漸漸地我也開始相信我特別棒,到後來我就不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了,最終做成了我自己。回國之後,所有人又開始往我身上加,讓我進到規矩裡。

我剛到英國的時候,英語不好,整個人也特別不自信,在教室裡做任何事情都要徵求別人的意見,比如,我可以搬這把椅子嗎?我可以坐在這裡嗎?老師就會告訴我,這是你的教室,你想怎樣都行,不需要徵求別人的意見,

在課堂上做分享,我會因為自己的英語不好而跟老師同學道歉。後來,我們班的一個同學把我叫到一邊,跟我說,以後不用道歉,你無需為了這個跟別人道歉,你就是你,沒什麼可抱歉的。

這個同學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英國老太太,她以前是牙醫,退休後想要讀書,就跑來讀了攝影的學位。她那個年紀讀書很難,體力腦力都很累,但她不光是自己完成了這個學位,還幫助了很多班裡的女生。

她跟她的伴侶生活,兩個人挺好的,但也一直沒有結婚。畢業後,她又跑去古巴做自己的藝術項目了,在她眼中,從來就沒有“年齡”這回事,她只在乎我是不是真的想要做這件事。

我覺得她特別酷,身為女性,我也希望通過我的思考,我的觀察,讓更多的女孩知道,你可以不必去在意別人的眼光,你有自由去過自己想要的人生,唯一可以評判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

本文轉載自公號:每日人物,每天一篇原創人物報導,這裡有別人一寸一寸活過來的日子。

【聲明】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注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章,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關於我們:

發起人孫春光 學歷:天津大學電子資訊工程本科、保送通信與資訊系統碩士 。

現擔任全國工商聯民辦教育出資者商會EMBA聯盟專委會秘書長;北京左右逢源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夥人;愛投(ITOU)高管會創始發起人;IT高管會創始發起人

帶著這個發現,我又去了很多次人民公園,我想看看到底怎麼了,為什麼?

我發現,在這個“婚姻人才市場”裡,女生似乎更弱勢,競爭也更激烈一些。有一些女孩的條件非常好,好到不敢寫自己有那麼好,會故意把條件寫低一點。有一個女孩的媽媽以為我也是去相親的,就問我的條件,我大概說了一下,她說,你這條件非常好,但其實我女兒更好,是博士生,但這些她都不敢寫在那張紙上。還有的媽媽會現場展示女兒的才藝,把女兒們的畫擺在旁邊,總之各種招數都使了出來。

其實,上海人民公園是一個很恬靜、很休閒的地方,植物很多,很綠,但到了相親角,反差特別巨大。

有一個細節特別觸動我。我看見一個媽媽用夾子夾自己孩子的個人介紹,來來回回地夾,這個反復的動作在我看來是很疼的,我覺得那不是一張紙,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你把它拎出來,晾在那裡,被挑選。

所以後來在展示這些照片的時候,我特意用了一些紅繩、夾子,我想讓看到這些照片的人能夠感受到那種被拉扯、疼痛的感覺。在我自己做的手工書裡,我還把相親主題的照片藏在了人民公園的抽象風景照背後。抽出風景照背後的紅繩,你就可以看到藏在夾頁中的相親的照片——這是一種恬靜的感覺和殘酷現實的對比。

我在英國的同學看到這些照片時,最大的感受基本都是不解和驚訝。看到那些媽媽的肖像照時,他們說,這些照片是特別好的肖像作品,但他們不理解為什麼媽媽們的表情如此悲傷。

他們都覺得不可思議,中國的各大城市居然還有這種公園?這不就是買賣嗎?這不就是交易嗎?還有的同學說,這讓他想到了英國的那種大家族之間的聯姻,但對於英國來說,那已經是很多很多年前的事兒了。

照片中的相親廣告上,中國父母會把孩子出生年份的那個數字寫得很醒目。我的同學看不懂中文,有一個法國女孩來問我,那個數字是價錢嗎?我說這是出生年份。她很不理解,年齡,為什麼要標年齡?

2

其實,對於以前的我來說,我也會覺得相親怎麼了,相親公園存在好長時間了,一切好像沒有什麼問題。直到後來看到東西方對這個問題的巨大差異,看到對於人的價值評價的不同,我才被改變。

我之所以決定在30歲的時候來英國讀書,有一個直接原因——失戀。

28歲那年,我的前男友提出分手,一切來得很突然。我們在一起九年,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我的人生就會是那樣了,和他在一起,然後該幹嘛幹嘛。

分手後,我在家裡躺了好幾天,一動不動地望著天花板,覺得自己玩完了,甚至覺得自己是一坨爛菜,要什麼沒什麼。我媽特別焦慮:談了這麼長時間分了,你現在上哪兒找去?她覺得隨著我年紀越大,可能多少有些貶值,有點像過期的感覺。

我覺得這樣下去不行,我要去做一些以前沒想過的、和前男友在一起時不會去做的事。我決定出國讀書,然後用兩年時間從一個英語渣變成了勉強通過雅思考試的人,還拿到了倫敦藝術學院的offer。

老實講,當時,我堅定自己的選擇,但心裡還是會有一些焦慮,特別是看著周圍的人都結婚了,我覺得自己沒結婚會不會在別人眼裡顯得很奇怪?我覺得這好像是個事兒。

到了倫敦以後,第一節課遇到了一個四十多歲的老師,我們八卦他結婚沒有,他說沒有,但是有一個相處很多年的女朋友。後來我發現,我的老師同學裡,這樣的人很多:年紀都算大,也沒有結婚,但是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挺獨立的,思想精神生活很豐富,也有自己的感情生活,過得很開心。他們跟原生家庭各自獨立生活,父母即便有點擔心,也不會干涉他們的生活。

在他們眼中,結婚不是主業,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有,沒有的話也不會死。他們不認為女性年齡越大越貶值,他們不會用婚姻、年齡這些標準去評價女性,在他們看來,女性的經歷非常重要,你看到的世界、經歷過的生活……這些才是你的價值所在,所以她們會更注重自我的提升。

但在國內,我們一直都會被一種所謂的“傳統”綁架,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其他事情都別想了,有個相對穩定的工作就可以了,主業就是趕緊把婚結了。父母也會不停地催促,甚至未經子女同意就去相親公園掛廣告。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話題,也是一個讓我們去反思的好機會,反思自己,反思我們傳統文化中一直灌輸給我們的東西。我就想,很多家長或者說所謂的“剩女”們很焦慮,就是因為他們沒結婚。那麼那些相了親、被安排婚姻的人,他們成功地結婚了,他們不是異類了,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呢?

有一天,我的一個已婚朋友告訴我,說她和她老公是喪偶式婚姻,兩個人各玩各的,回家也不怎麼說話,她老公玩遊戲,她就照顧孩子,很長時間都沒有交流。她只能通過在朋友圈秀恩愛來維持這段婚姻的體面。

更讓我意外的是,聽了她的講述後,其他的幾個朋友都很淡定,紛紛回復說,“唉,誰還不是這樣呢?”

後來,我查了很多資料、一些資料調研,還看了一些相關的理論書,發現這種關係有一個專有概念——假性親密。造成這種假性親密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就是他們並不是因為愛而走進婚姻,對於很多的中國夫妻而言,背後的原因就是中國式安排婚姻。

所以,我決定將這個命題作為自己畢業作品的主題。帶著這種思考走進相親公園時,我也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3

我把在上海人民公園拍到的照片做成了完整畢業作品,這些照片不止在英國展出,還受邀去了荷蘭和法國展出。法國觀眾的反應最大,畢竟,對於那個崇尚自由、浪漫的民族來說,安排婚姻實在是有點不可思議。

我把這些照片做成一本手工書,取名為《順從的幸福》,在書的最後一頁,我寫了一句話:Me,30 on the shelf,too old for love?(我,30歲,未婚,對愛情來說太晚了嗎?)

除了安排婚姻,我還想進一步探討所謂年齡的問題,我決定做一個行為藝術,自己寫了份相親廣告,隨身帶了個攝像頭,每個週末都舉著那張紙去上海人民公園站著。

在自己的相親廣告上,我寫了一些自認為值得驕傲的品質,比如性格獨立,風趣幽默,英國高等藝術學府藝術碩士畢業,一等榮譽學位,父母都是知識份子等等。我故意沒寫年齡,因為我想看看他們衡量一個女性的標準是不是只有年齡。

郭盈光為自己寫的徵婚啟事。

結果,我舉著那張紙站在那裡,所有人跑來掃一眼之後,問的第一句話基本上都是:你怎麼沒寫年齡?你是幾幾年的?那些天,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遍一遍重複自己的年齡。

聽到我的年齡後,所有人的反應都是,這麼大,麻煩了……一位大爺擺著手說:“嚴重了嚴重了,你這個情況啊,相當難配。”還有一位阿姨上下打量了我一番後,說了四個字:“勇氣可嘉。”

他們沒說出來的潛臺詞是:現在都是90後去相親了,你一個80後還自己來相親,你不知道你已經被這個結婚的市場淘汰了嗎?你過期了。

還有一個看起來很懂行情的大叔對我說:“在這裡,就是一房一價,女的就是房子,男的就是銀行卡。男的就是要銀行卡裡有錢,女的就是要房子好,怎樣才算房子好呢?比如,年紀小、有上海戶口,那就是地段好。你呢,算是房型還不錯的,畢竟沒有結過婚、學歷還不錯,長得也不錯,但是呢,你現在吃虧就吃虧在什麼地方呢,你年紀大了,也沒有上海戶口,所以是郊區房,地段不行。”

當時來看的人很多,他們還聚集在我身邊展開了討論。

“這裡肯定有50%的35歲以上的女孩終身要單身的,因為沒有這樣的人,她拿一萬兩萬的工資,三千四千的她不願意,所以女孩讀書讀太多不好。如果讀個大專什麼的,現在小孩都很大了。”

這個人說完後,旁邊的人紛紛點頭,“女孩最好不要念很多書,本科畢業就可以了。女孩讀個研究生一折騰,一下就過了三十了,一過三十就很麻煩了。”

一番討論後,他們得出了總結:“女子無才便是德。”然後就散了。

我就站在那裡,聽著這些他們對我的指指點點,我覺得這個世界太現實太殘酷了。在他們的那個體系下,我沒有價值了,而且這真的是事實,我得接受。一開始的時候,我聽了五分鐘就聽不下去了,去旁邊的咖啡館冷靜了一下,端著咖啡,我問自己,你幹嘛來了,他們的話能決定你的價值嗎……給自己洗了洗腦,就又回去站著了。

那天回家後,我把視頻拿出來看,那些上上下下打量、來回掃的眼神,還有各種評價,還是讓我有點沮喪,“我已經貶值到這種程度了?”我截取了幾個被打量的眼神,發了一條facebook,說,他們把我形容成房子。

我的英國同學們紛紛跑來安慰我,給我寬心。我們班有個西班牙女孩已經四十多歲了,一直活得特別自我,她對我說,你不要貶低自己,不要把自己帶進去,那個地方不屬於你,他們對你的評價你不需要在意,重要的是做自己。

所以再去站著時,如果受到什麼打擊,回家後我會自我平復。我會在紙上寫,你認為自己優秀嗎?挺優秀的;還相信愛情嗎?相信;會不會以後有人不問你的年紀、也不問你的長相,怎麼樣都愛你呢?會的;如果倒回去十年,雖然有年輕的臉和膠原蛋白,你能做到現在的成績嗎?做不到。那這些是不是年紀或者說歲月帶給你的?是的。然後就被自我治癒了。

後來再去人民公園,我就跟逛公園似的,先逛逛商場,然後開玩笑說我得去對面上個班兒了,接著往那兒一站,站了好幾個星期。得知我被形容成房子後,我的一些朋友還給我起了個外號,叫“最美郊區房”。

現在回想起來,這段經歷挺有意思的。我的確印證了一個事實——在中國,女性遭遇著嚴重的年齡歧視,她們的價值被各種奇怪的因素衡量。我和他們持有相反的價值觀,我是一個有著不同觀念的人,去試探持有傳統價值觀的人,算是一種直接的對抗。他們在觀看我、打量我的同時,我也在看他們。

4

前不久,我的這套作品受邀參加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展,還得到了Madame Figaro女性攝影師獎。

這個獎給了我肯定,也給了我很多信心,我自己轉發了得獎的消息。我爸媽也知道我拿獎了,他們挺高興,但不好意思轉發我獲獎的消息,因為那裡有“單身”、“不結婚”、“剩女”這樣的詞,他們可能怕別人看見,覺得我在這點上還是失敗的。

郭盈光的作品在國內展出,兩張褶皺交叉的紙,象徵著兩個被安排、被挑選的人。

我理解他們,作為父母來說,很多觀念很難一下子改變。比如,我爸會跟我說你不能太強勢,你要有一點女孩子的樣子,女孩子不都應該示弱嗎?但我並不能接受這樣的說法,沒事兒我示什麼弱呢?我幹嗎非得那樣?

但我媽這幾年改變挺大的,她現在對我的理解度很高。我奶奶八十多歲了,最近病倒了,當她回望這輩子時,全都是抱怨和不甘。我媽聽到這些以後也開始思考。她被傳統的觀念灌輸了很多,看見我之後,她似乎願意相信有一種新的存在。她自己不能這麼過,但她相信我說我現在過得很開心,她覺得那就好吧。

這次作品在國內展出,觀眾的回饋讓我覺得改變還是有希望的。去大學分享時,會有男生站起來說,“我一點也不覺得女生的年齡是問題,不應該用年齡去衡量女生的價值。”還有個小女孩跟我說,“我現在非常堅定地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雖然我現在沒有馬上面臨婚姻的壓力,但是我能預示到我很快就要面對了,我現在已經做好這種準備了。”

其實,我反對的不是婚姻,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發現,讓大家反思被安排的、不自主的婚姻,而且,婚姻不是女性唯一的歸屬,不是女性在一個階段之內必須要完成的一件事,不能說不結婚你就不幸福。

郭盈光在作品展出現場

當然,我也知道,在國內想要讓自己做一個完全遵循內心的人,並不是那麼容易。在英國的時候,我的導師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拼命地拆我原來所有的框,給了我很多的空間去做自己。漸漸地我也開始相信我特別棒,到後來我就不太在意別人的看法了,最終做成了我自己。回國之後,所有人又開始往我身上加,讓我進到規矩裡。

我剛到英國的時候,英語不好,整個人也特別不自信,在教室裡做任何事情都要徵求別人的意見,比如,我可以搬這把椅子嗎?我可以坐在這裡嗎?老師就會告訴我,這是你的教室,你想怎樣都行,不需要徵求別人的意見,

在課堂上做分享,我會因為自己的英語不好而跟老師同學道歉。後來,我們班的一個同學把我叫到一邊,跟我說,以後不用道歉,你無需為了這個跟別人道歉,你就是你,沒什麼可抱歉的。

這個同學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英國老太太,她以前是牙醫,退休後想要讀書,就跑來讀了攝影的學位。她那個年紀讀書很難,體力腦力都很累,但她不光是自己完成了這個學位,還幫助了很多班裡的女生。

她跟她的伴侶生活,兩個人挺好的,但也一直沒有結婚。畢業後,她又跑去古巴做自己的藝術項目了,在她眼中,從來就沒有“年齡”這回事,她只在乎我是不是真的想要做這件事。

我覺得她特別酷,身為女性,我也希望通過我的思考,我的觀察,讓更多的女孩知道,你可以不必去在意別人的眼光,你有自由去過自己想要的人生,唯一可以評判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

本文轉載自公號:每日人物,每天一篇原創人物報導,這裡有別人一寸一寸活過來的日子。

【聲明】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注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章,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關於我們:

發起人孫春光 學歷:天津大學電子資訊工程本科、保送通信與資訊系統碩士 。

現擔任全國工商聯民辦教育出資者商會EMBA聯盟專委會秘書長;北京左右逢源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合夥人;愛投(ITOU)高管會創始發起人;IT高管會創始發起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