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被磨碎的咖啡和咖啡店:第三波咖啡潮遭遇中式尷尬星巴克入戰局

有人決定尋求變化——與其苦等精品咖啡文化的普及和成熟, 不如想辦法打破精品咖啡生意冷清的怪圈, 尋找它在中國的規模化之路。

財經天下(ID:cjtxzk)

文|葉麗麗

編輯|唐曉園

2017年12月6日上午7點, 星巴克董事會執行主席霍華德·舒爾茨打開了星巴克臻選上海烘焙工坊的大門, 他看到人頭攢動的長隊, 正等待進入這個“咖啡奇幻樂園”。

現在, 一個多月過去了, 這家打著“全沉浸式咖啡體驗”的星巴克臻選咖啡店依舊門庭若市。 星巴克咖啡師們會用Clover真空過濾、冷萃冰滴、精准自控手沖、黑鷹等8種咖啡沖煮方式, 為客人製作咖啡。

這家星巴克最高配置臻選店, 被很多人認為走的就是精品咖啡的路子——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將杯測分數在80分以上的咖啡豆製作出來的咖啡認定為精品咖啡。

精品咖啡這一概念演變至今, 可簡單描述為:精品咖啡像紅酒一樣, 要追求咖啡豆的產地、品種、莊園。

同時講究烘焙方式, 以便讓最終製作出來的咖啡, 能還原咖啡豆的風味和口感。

在生意場上, 精品咖啡成了第三波咖啡浪潮的主角。

咖啡發展至今, 有三次浪潮。 第一次是二戰前後, 即溶咖啡被大力推廣。 第二波是1966年左右, 現磨現泡理念開始流行, 星巴克成為了這波浪潮的得利者。 它通過開設連鎖咖啡館, 用工業化的方式流水線生產現泡咖啡。

而第三波咖啡浪潮的特點是:嚴格要求咖啡烘焙和沖泡, 對咖啡師嚴格培訓。 在很多報導裡, 它被描述成“抗衡星巴克第二波咖啡浪潮”的存在。 事實上, 在美國, 很多精品咖啡店也確實把店開在星巴克常規店旁, 靠咖啡品質和星巴克搶生意。

不過星巴克也沒打算放棄第三波咖啡浪潮帶來的機會。

咖啡屆傳奇, 霍華德·舒爾茨曾經帶領星巴克在全球開了超過2.5萬家門店, 現在他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星巴克的高端業務——星巴克臻選品牌。

在中國, 星巴克臻選咖啡門店, 從2014年的7家, 到現在超過120家, 除了一線城市, 還開在了瀋陽、大連等二線城市。

不過, 和海外精品咖啡市場的熱鬧不同, 精品咖啡在中國仍處於尷尬狀態。

即使在上海, 這個被認為“洋氣”的城市, 也缺乏精品咖啡文化。 星巴克臻選上海烘焙坊生意火爆, 但很多消費者抱著體驗環境和到此一遊的心態, 並不在乎咖啡品質。 同時臻選咖啡門店的咖啡定價高於星巴克常規門店, 是否能長久吸引客源還未可知。

此外, 同時進入這一市場的,

還有一大批單打獨鬥的精品咖啡創業者。 他們看到了精品咖啡在美國、日本的發展潛力後回國開店。 也同樣要面臨中國缺乏咖啡文化, 精品咖啡概念不普及等問題。

在中國現有的咖啡文化語境下, 這些精品咖啡館多以小而美的形式存在。 有人走出了小眾圈子, 不再拘泥“精品”二字, 也有人執著的以自己的方式培育精品咖啡市場, 和同一條街上的咖啡連鎖巨頭競爭。

在摸索精品咖啡生存之路上, 他們都在對第三波咖啡浪潮進行著中國式改良。

曲高和寡

沿著上海武康路向前, 梧桐樹越高大的地方租金就越貴。 這裡是上海咖啡館最為聚集的區域之一。

在這裡的精品咖啡店, 咖啡師會問你喜歡什麼口感的咖啡,

對水分比是否有要求。 菜單上還會標出咖啡豆是水洗還是日曬。

不少人會被這種“高級”但陌生的服務嚇到, 體驗一次後就不會再來。 長此以往, 堅持此類服務的精品咖啡店就會成為服務少數愛好者的小眾店鋪, 比如咖啡店魯馬滋。 魯馬滋的第一家店於2011年開張, 定位於手沖精品咖啡。

2011年前後, 中國咖啡市場迅速發展。 資料顯示, 2011年中國咖啡市場年增長率達到19.6%, 是2005年以來的最高峰, 此後逐年降低。 那時還是即溶咖啡和星巴克的天下。 2011年前後, 全國湧現了大量的咖啡館, 其中也包括一些精品咖啡館。 這些精品咖啡店的創業者大多來自海外。

上海姑娘家銘和她的日本丈夫中山,在開魯馬滋的時候,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快速增長的咖啡市場。他們看到了精品咖啡在美國和日本的發展,認為它在中國也具備一定的市場潛力。

相較於中國,日本的咖啡文化較成熟。2006年,日本成為繼美國和德國後全球第三大咖啡進口國。中山記得,在七十年代,日本人開始追求精品咖啡,也湧現出不少精品咖啡店,生意都不錯。

他認為2011年前後,也是中國經濟騰飛,咖啡需求量激增的階段,看上去和日本咖啡發展軌跡有些像。在魯馬滋,中山堅持精細操作來製作咖啡,這讓魯馬滋擁有了自己的客戶。

不過中國精品咖啡市場的整體生意還是偏冷清,這讓中山意識到中國和日本咖啡環境的不同。“中國不像日本一樣有成熟的咖啡文化,這導致中國從即溶咖啡到星巴克,好像上升了一個層級,從商業咖啡到精品咖啡,又是一個層級。但兩個層級都需要時間跨越。”

不少精品咖啡館和魯馬滋一樣,做來做去始終都是小部分的熟客生意。

比如歌手李健推薦過的盧田家咖啡館,它隱藏在一條上海弄堂裡,創始人同樣來自日本。這家店號稱只招待真正懂咖啡的人。同時由於需要提前預約,進一步減少了客人。它的收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無法覆蓋成本。

事實上,和二三十元一杯的普通咖啡不同,大多數精品咖啡單杯的價格在60元左右。加上國內精品咖啡文化未成氣候,買的人少,為了覆蓋成本,有些店會將咖啡賣得更貴,導致進一步減少客人,形成惡性循環。

曲高和寡,是國內精品咖啡市場很長時間內不得不面臨的狀態。直到這個行業中,有人決定尋求變化——與其慢慢等待精品咖啡文化在國內的普及,不如想辦法打破精品咖啡生意冷清的怪圈,尋找其在中國的規模化之路。

打破常規

上午十點,上海南京西路的芮歐百貨剛開門,位於五樓的精品咖啡館Seesaw就迎來了它的第一批客人。

在這裡,做一杯咖啡的時間不超過五分鐘。據創始人宗心曠介紹,這家店每天平均要賣出四百到八百杯咖啡,而該品牌日均杯數最高的一家店,每天要賣出超過1000杯的咖啡。

“咖啡店只有靠走量才能盈利,包括精品咖啡,所有的咖啡館都是這個規律。”宗心曠說。

Seesaw把精品咖啡做成了一門生意。2017年6月,拿了弘毅資本旗下百福控股 4500萬人民幣A輪投資後,宗心曠也加快了開店速度。

從一開始,宗心曠開精品咖啡店,就是定位于普通消費者,以及必須開連鎖店——把它當成一門能賺錢的生意來做。

2011年,定下這個目標是一個冒險的決定。當時即便在全球,能夠實現規模化經營的精品咖啡館也屈指可數。

行業內沒什麼人看好他。“前輩們都說精品咖啡店開不過兩三家,不可能規模化,因為沒辦法標準化,都是人(手工)在操作。”宗心曠說。

但開店前的市場調研給了他信心。宗心曠去了日本和韓國,驚訝於咖啡館的普及和年輕人對咖啡的熱情。“對於西方文化的生活方式,很多年輕人都心懷嚮往,這一點在亞洲幾個國家是一樣的。”宗心曠說。

所以當精品咖啡在西方流行起來,他就相信這波潮流一定會傳到中國。

2011年,Seesaw開了三家店,只存活一家。2012年到2016年,Seesaw開了15家店,關了5家,存活了10家。關店的數量仍佔據三分之一。

宗心曠反思,問題出在選址。關掉的店包括開在景區和社區的店,宗心曠發現,前者的遊客愛喝奶茶多過咖啡,而後者的目標客戶白天都在上班。

他決定,將大多數的店開在商場和CBD,這是最能夠找到目標客群的地方。現在,Seesaw的商場店從南京西路的芮歐百貨開到淮海中路的iapm商場,再到浦東嘉裡城,都是上海有名的商圈。

事實上,Seesaw這樣的選址屬於反行業規律而行——打破了精品咖啡開街邊小店的慣例。

剛開始商場也不願意給他店面,因為沒人相信一家精品咖啡館可以在商場“活下去”。Seesaw的第一家門店就開在了愚園路上。

這家店在定價上打破了行業常規——將業內賣50元、60元一杯,甚至定價更高的單品咖啡(單一咖啡豆磨制而成),賣的比星巴克的意式咖啡價格還低。因此很快收穫了不少客人。也有了進商場的籌碼。

如願拿到商場店面後,Seesaw選擇開大店,從50平米到300平米的都有,裝潢與其他精品咖啡店的文藝範不同,走的是簡約風和工業風。一切都是為了讓更多人走進店裡。從菜單上看,為了迎合更多人的口味,不僅賣單品咖啡,意式咖啡,還賣茶和飲料。

事實上,在精品咖啡領域的鄙視鏈中,單品咖啡才被認為是精品咖啡,不少同行只賣單品咖啡。但宗心曠發現,他的很多客人並不習慣喝單品咖啡,如果只賣單品咖啡會失去很多客源。宗心曠想得很清楚,精品咖啡館想要做連鎖,就必須接受客群大眾化的現實。

Seesaw的菜單上,單品咖啡除了兩款賣58元一杯,其他只賣38元一杯,定價只比星巴克的普通咖啡貴一點。而意式咖啡最便宜只要22元一杯。

Seesaw目前主要的成本是咖啡以外的,比如商業地產的租金。

“星巴克在中國和地產合作很久,商業地產會拿它作為一個參考基準來和你談價格。我們能拿到的租金比星巴克的貴,用料比星巴克貴,價格上不可能再便宜了。”宗心曠說。他以芮歐百貨店為例,這家Seesaw如果一天賣不出300杯,是無法維持經營的,而它面臨的競爭對手有開在這家百貨的三個星巴克,以及附近的其他咖啡店。

出於成本壓力,這家咖啡店忙著賣出更多杯咖啡。如果去過Seesaw,會發現它正在變快。快速點單,快速出杯,咖啡師和客人很少交流。座位很多,人們三五成群坐著聊天。這看上去有些像星巴克,而不是人們印象中小資情調的精品咖啡館。

它的宣傳方式也更靠近生活方式,而不是宣揚咖啡本身。宗心曠認為大多數客人喝不出咖啡的細微差異,在這裡喝杯咖啡就和在星巴克一樣,為的是舒適的環境。

因此他的學習對象,不是國內任何一家精品咖啡館,而是星巴克。

“星巴克那麼多家店,能夠基本穩定地呈現,這真的非常難。選址、管理、團隊,對於自己品牌定位的理解,開兩三家的時候還好,開到第五家,第十家,就覺得真的很難。我之前開玩笑說我們要做精品咖啡領域的星巴克,這只是玩笑,我們和星巴克根本不是一個體量。”宗心曠說。

但也有不少人覺得,類似Seesaw這種顛覆性的做法需要很大的勇氣。比如開進商場區域,租金就成為攔路虎。例如某精品咖啡在新天地的店,租金每個月就高達60萬元。只有帶著大量資金的人才能走這條路。

對此,宗心曠覺得,探索一條前人沒走過的路,保持靈活很重要。現在Seesaw一家門店如果6個月達不到預期盈利,就會被迅速關閉。

隨著Seesaw的擴張,越來越多人對這個市場躍躍欲試。

和星巴克搶生意

所有在中國做咖啡生意的人都應該感謝星巴克。咖啡巨頭始終扮演著咖啡文化推廣大使的角色。

在第三波咖啡浪潮到來的今天,星巴克臻選門店也做著普及精品咖啡知識的工作。咖啡師們會和客人聊天,讓客人慢慢品鑒咖啡。畢竟,大多數中國客人對精品咖啡的認識還很膚淺。

但和宗心曠不同,精品咖啡品牌質館的創始人鄭松茂認為,在第三波咖啡浪潮中,星巴克未必是贏家。

他的判斷來源於多年的廣告從業經驗。“在中國的很多行業,消費者是一步到位的。”他覺得追求品質的消費者一開始就會選擇精品咖啡,而不一定要先從普及開始。

鄭松茂和其他精品咖啡創業者一起,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嘗試各種路徑。試圖在新機遇中和星巴克搶生意。

人流是他第一考慮的因素。鄭松茂選擇人來人往,“車子都要讓路人”的街道。

和Seesaw動輒200平方的店面不同,質館大多是小店。因為鄭松茂從質館的外賣量看出,不少客人是為咖啡的品質買單,而不是空間,這讓他下了開小店的決定。

小店相對來說也更靈活。成本低,回收快,籌備的時間也少,如果遇到什麼問題,還能快速調整策略——新店第一個月就要盈利,一個店如果前幾個月營收不如預期,會很快關掉。

戰略失誤也是有的。為了加快擴張速度,質館曾跟著盒馬鮮生落地。主要是看中盒馬鮮生的管道和人流。但在去年8月,鄭松茂把開在盒馬鮮生的五家店全關了。因為盒馬鮮生白天的客人,基本是老人帶著小孩來,他們在質館點的多是果汁。對於用戶的預估不准,讓鄭松茂決定完全退出。

他認為這一年試錯的代價頗大,因為在中國,一年裡就可以改變很多事。

僅一年時間,一些從業者就發現精品咖啡也成了風口上的豬。資本開始積極接觸精品咖啡,同時不少原先只開小店的咖啡館也在謀劃開連鎖店。

這是趨勢,也是必然的選擇。對於家銘和中山而言,當魯馬滋只有一家店的時候,這家店非常脆弱。“在日本,我在一個地方租的越久越安定。但是在中國,租金會上漲,房東和二房東會想辦法趕你走,我們曾經冬天裡被停水。當我們只有一家店的時候,安全係數很低。”家銘對《財經天下》週刊說。

魯馬滋選擇了擴張,採取的是同店複製的方式。但在飲品從業者、“咖門”創始人路文兵看來,大多數做熟客生意的精品咖啡館,如果想要規模化,必須在藝術追求和商業追求中做出取捨,因為這兩者完全不一樣。

路文兵的團隊曾做過一個資料包告,該報告稱2016年中國的咖啡館數量突破10萬家,但整體咖啡市場的關店數量大於開店數量。在路文兵看來,現在整體咖啡市場競爭仍很激烈,洗牌速度加劇。

據他的判斷,過去幾年,在精品咖啡領域,關店潮很洶湧。一個原因是百分七八十的人靠熱愛和情懷開了精品咖啡館,在品質方面不願意妥協,機器、原料、裝修等成本上去後,經營一旦出問題,第二年就會關門。

如果想要規模化,勢必要從大眾角度做權衡。路文兵認為,就現階段的咖啡市場來說,產品的品質不是關鍵,關鍵是怎麼讓更多人走進咖啡店。

“精品咖啡原先定位很小眾。如果轉換了客戶定位,可能會流失原先的客戶。店越開越多,需要考慮的就是產品的穩定產出,在產品品質方面做一些平衡。”

魯馬滋也終於決定邁出商業化的第一步。它的第三家店,開在了浦東人流較多的辦公區。從這家店開始,中山的目標除了繼續做好咖啡,還加上了“追求營業額”。“在中國想要壯大自己,就要開更多店。”中山說。

在路文兵看來,雖然精品咖啡館始終在倒閉,但現在仍是精品咖啡最好的時代——不管怎麼說,喝的人變多了。

而星巴克臻選上海烘焙工坊的開業,巨頭的宣傳效應,也進一步培育著這個市場。

入局者們變得更樂觀:精品咖啡的產業鏈很長,即使咖啡館暫時開不下去,還可以轉型做烘焙商,或者咖啡生豆貿易。在這個急速變化的市場,未來機會很多,大家都在找合適的定位和方向。

不過留給他們試錯的時間不多了。類似Seesaw之類已經找到生意路徑的精品咖啡品牌,正在資本加持下加快擴張速度;咖啡巨頭們也紛紛將處在消費升級時代的中國市場視為重要陣地。

隨著越來越多的錢和人湧入,不遠的將來,精品咖啡就會結束一條街幾家小店和諧相處的狀態,進入競爭時代。

上海姑娘家銘和她的日本丈夫中山,在開魯馬滋的時候,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快速增長的咖啡市場。他們看到了精品咖啡在美國和日本的發展,認為它在中國也具備一定的市場潛力。

相較於中國,日本的咖啡文化較成熟。2006年,日本成為繼美國和德國後全球第三大咖啡進口國。中山記得,在七十年代,日本人開始追求精品咖啡,也湧現出不少精品咖啡店,生意都不錯。

他認為2011年前後,也是中國經濟騰飛,咖啡需求量激增的階段,看上去和日本咖啡發展軌跡有些像。在魯馬滋,中山堅持精細操作來製作咖啡,這讓魯馬滋擁有了自己的客戶。

不過中國精品咖啡市場的整體生意還是偏冷清,這讓中山意識到中國和日本咖啡環境的不同。“中國不像日本一樣有成熟的咖啡文化,這導致中國從即溶咖啡到星巴克,好像上升了一個層級,從商業咖啡到精品咖啡,又是一個層級。但兩個層級都需要時間跨越。”

不少精品咖啡館和魯馬滋一樣,做來做去始終都是小部分的熟客生意。

比如歌手李健推薦過的盧田家咖啡館,它隱藏在一條上海弄堂裡,創始人同樣來自日本。這家店號稱只招待真正懂咖啡的人。同時由於需要提前預約,進一步減少了客人。它的收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無法覆蓋成本。

事實上,和二三十元一杯的普通咖啡不同,大多數精品咖啡單杯的價格在60元左右。加上國內精品咖啡文化未成氣候,買的人少,為了覆蓋成本,有些店會將咖啡賣得更貴,導致進一步減少客人,形成惡性循環。

曲高和寡,是國內精品咖啡市場很長時間內不得不面臨的狀態。直到這個行業中,有人決定尋求變化——與其慢慢等待精品咖啡文化在國內的普及,不如想辦法打破精品咖啡生意冷清的怪圈,尋找其在中國的規模化之路。

打破常規

上午十點,上海南京西路的芮歐百貨剛開門,位於五樓的精品咖啡館Seesaw就迎來了它的第一批客人。

在這裡,做一杯咖啡的時間不超過五分鐘。據創始人宗心曠介紹,這家店每天平均要賣出四百到八百杯咖啡,而該品牌日均杯數最高的一家店,每天要賣出超過1000杯的咖啡。

“咖啡店只有靠走量才能盈利,包括精品咖啡,所有的咖啡館都是這個規律。”宗心曠說。

Seesaw把精品咖啡做成了一門生意。2017年6月,拿了弘毅資本旗下百福控股 4500萬人民幣A輪投資後,宗心曠也加快了開店速度。

從一開始,宗心曠開精品咖啡店,就是定位于普通消費者,以及必須開連鎖店——把它當成一門能賺錢的生意來做。

2011年,定下這個目標是一個冒險的決定。當時即便在全球,能夠實現規模化經營的精品咖啡館也屈指可數。

行業內沒什麼人看好他。“前輩們都說精品咖啡店開不過兩三家,不可能規模化,因為沒辦法標準化,都是人(手工)在操作。”宗心曠說。

但開店前的市場調研給了他信心。宗心曠去了日本和韓國,驚訝於咖啡館的普及和年輕人對咖啡的熱情。“對於西方文化的生活方式,很多年輕人都心懷嚮往,這一點在亞洲幾個國家是一樣的。”宗心曠說。

所以當精品咖啡在西方流行起來,他就相信這波潮流一定會傳到中國。

2011年,Seesaw開了三家店,只存活一家。2012年到2016年,Seesaw開了15家店,關了5家,存活了10家。關店的數量仍佔據三分之一。

宗心曠反思,問題出在選址。關掉的店包括開在景區和社區的店,宗心曠發現,前者的遊客愛喝奶茶多過咖啡,而後者的目標客戶白天都在上班。

他決定,將大多數的店開在商場和CBD,這是最能夠找到目標客群的地方。現在,Seesaw的商場店從南京西路的芮歐百貨開到淮海中路的iapm商場,再到浦東嘉裡城,都是上海有名的商圈。

事實上,Seesaw這樣的選址屬於反行業規律而行——打破了精品咖啡開街邊小店的慣例。

剛開始商場也不願意給他店面,因為沒人相信一家精品咖啡館可以在商場“活下去”。Seesaw的第一家門店就開在了愚園路上。

這家店在定價上打破了行業常規——將業內賣50元、60元一杯,甚至定價更高的單品咖啡(單一咖啡豆磨制而成),賣的比星巴克的意式咖啡價格還低。因此很快收穫了不少客人。也有了進商場的籌碼。

如願拿到商場店面後,Seesaw選擇開大店,從50平米到300平米的都有,裝潢與其他精品咖啡店的文藝範不同,走的是簡約風和工業風。一切都是為了讓更多人走進店裡。從菜單上看,為了迎合更多人的口味,不僅賣單品咖啡,意式咖啡,還賣茶和飲料。

事實上,在精品咖啡領域的鄙視鏈中,單品咖啡才被認為是精品咖啡,不少同行只賣單品咖啡。但宗心曠發現,他的很多客人並不習慣喝單品咖啡,如果只賣單品咖啡會失去很多客源。宗心曠想得很清楚,精品咖啡館想要做連鎖,就必須接受客群大眾化的現實。

Seesaw的菜單上,單品咖啡除了兩款賣58元一杯,其他只賣38元一杯,定價只比星巴克的普通咖啡貴一點。而意式咖啡最便宜只要22元一杯。

Seesaw目前主要的成本是咖啡以外的,比如商業地產的租金。

“星巴克在中國和地產合作很久,商業地產會拿它作為一個參考基準來和你談價格。我們能拿到的租金比星巴克的貴,用料比星巴克貴,價格上不可能再便宜了。”宗心曠說。他以芮歐百貨店為例,這家Seesaw如果一天賣不出300杯,是無法維持經營的,而它面臨的競爭對手有開在這家百貨的三個星巴克,以及附近的其他咖啡店。

出於成本壓力,這家咖啡店忙著賣出更多杯咖啡。如果去過Seesaw,會發現它正在變快。快速點單,快速出杯,咖啡師和客人很少交流。座位很多,人們三五成群坐著聊天。這看上去有些像星巴克,而不是人們印象中小資情調的精品咖啡館。

它的宣傳方式也更靠近生活方式,而不是宣揚咖啡本身。宗心曠認為大多數客人喝不出咖啡的細微差異,在這裡喝杯咖啡就和在星巴克一樣,為的是舒適的環境。

因此他的學習對象,不是國內任何一家精品咖啡館,而是星巴克。

“星巴克那麼多家店,能夠基本穩定地呈現,這真的非常難。選址、管理、團隊,對於自己品牌定位的理解,開兩三家的時候還好,開到第五家,第十家,就覺得真的很難。我之前開玩笑說我們要做精品咖啡領域的星巴克,這只是玩笑,我們和星巴克根本不是一個體量。”宗心曠說。

但也有不少人覺得,類似Seesaw這種顛覆性的做法需要很大的勇氣。比如開進商場區域,租金就成為攔路虎。例如某精品咖啡在新天地的店,租金每個月就高達60萬元。只有帶著大量資金的人才能走這條路。

對此,宗心曠覺得,探索一條前人沒走過的路,保持靈活很重要。現在Seesaw一家門店如果6個月達不到預期盈利,就會被迅速關閉。

隨著Seesaw的擴張,越來越多人對這個市場躍躍欲試。

和星巴克搶生意

所有在中國做咖啡生意的人都應該感謝星巴克。咖啡巨頭始終扮演著咖啡文化推廣大使的角色。

在第三波咖啡浪潮到來的今天,星巴克臻選門店也做著普及精品咖啡知識的工作。咖啡師們會和客人聊天,讓客人慢慢品鑒咖啡。畢竟,大多數中國客人對精品咖啡的認識還很膚淺。

但和宗心曠不同,精品咖啡品牌質館的創始人鄭松茂認為,在第三波咖啡浪潮中,星巴克未必是贏家。

他的判斷來源於多年的廣告從業經驗。“在中國的很多行業,消費者是一步到位的。”他覺得追求品質的消費者一開始就會選擇精品咖啡,而不一定要先從普及開始。

鄭松茂和其他精品咖啡創業者一起,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嘗試各種路徑。試圖在新機遇中和星巴克搶生意。

人流是他第一考慮的因素。鄭松茂選擇人來人往,“車子都要讓路人”的街道。

和Seesaw動輒200平方的店面不同,質館大多是小店。因為鄭松茂從質館的外賣量看出,不少客人是為咖啡的品質買單,而不是空間,這讓他下了開小店的決定。

小店相對來說也更靈活。成本低,回收快,籌備的時間也少,如果遇到什麼問題,還能快速調整策略——新店第一個月就要盈利,一個店如果前幾個月營收不如預期,會很快關掉。

戰略失誤也是有的。為了加快擴張速度,質館曾跟著盒馬鮮生落地。主要是看中盒馬鮮生的管道和人流。但在去年8月,鄭松茂把開在盒馬鮮生的五家店全關了。因為盒馬鮮生白天的客人,基本是老人帶著小孩來,他們在質館點的多是果汁。對於用戶的預估不准,讓鄭松茂決定完全退出。

他認為這一年試錯的代價頗大,因為在中國,一年裡就可以改變很多事。

僅一年時間,一些從業者就發現精品咖啡也成了風口上的豬。資本開始積極接觸精品咖啡,同時不少原先只開小店的咖啡館也在謀劃開連鎖店。

這是趨勢,也是必然的選擇。對於家銘和中山而言,當魯馬滋只有一家店的時候,這家店非常脆弱。“在日本,我在一個地方租的越久越安定。但是在中國,租金會上漲,房東和二房東會想辦法趕你走,我們曾經冬天裡被停水。當我們只有一家店的時候,安全係數很低。”家銘對《財經天下》週刊說。

魯馬滋選擇了擴張,採取的是同店複製的方式。但在飲品從業者、“咖門”創始人路文兵看來,大多數做熟客生意的精品咖啡館,如果想要規模化,必須在藝術追求和商業追求中做出取捨,因為這兩者完全不一樣。

路文兵的團隊曾做過一個資料包告,該報告稱2016年中國的咖啡館數量突破10萬家,但整體咖啡市場的關店數量大於開店數量。在路文兵看來,現在整體咖啡市場競爭仍很激烈,洗牌速度加劇。

據他的判斷,過去幾年,在精品咖啡領域,關店潮很洶湧。一個原因是百分七八十的人靠熱愛和情懷開了精品咖啡館,在品質方面不願意妥協,機器、原料、裝修等成本上去後,經營一旦出問題,第二年就會關門。

如果想要規模化,勢必要從大眾角度做權衡。路文兵認為,就現階段的咖啡市場來說,產品的品質不是關鍵,關鍵是怎麼讓更多人走進咖啡店。

“精品咖啡原先定位很小眾。如果轉換了客戶定位,可能會流失原先的客戶。店越開越多,需要考慮的就是產品的穩定產出,在產品品質方面做一些平衡。”

魯馬滋也終於決定邁出商業化的第一步。它的第三家店,開在了浦東人流較多的辦公區。從這家店開始,中山的目標除了繼續做好咖啡,還加上了“追求營業額”。“在中國想要壯大自己,就要開更多店。”中山說。

在路文兵看來,雖然精品咖啡館始終在倒閉,但現在仍是精品咖啡最好的時代——不管怎麼說,喝的人變多了。

而星巴克臻選上海烘焙工坊的開業,巨頭的宣傳效應,也進一步培育著這個市場。

入局者們變得更樂觀:精品咖啡的產業鏈很長,即使咖啡館暫時開不下去,還可以轉型做烘焙商,或者咖啡生豆貿易。在這個急速變化的市場,未來機會很多,大家都在找合適的定位和方向。

不過留給他們試錯的時間不多了。類似Seesaw之類已經找到生意路徑的精品咖啡品牌,正在資本加持下加快擴張速度;咖啡巨頭們也紛紛將處在消費升級時代的中國市場視為重要陣地。

隨著越來越多的錢和人湧入,不遠的將來,精品咖啡就會結束一條街幾家小店和諧相處的狀態,進入競爭時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