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冬天開電動車不敢開暖氣?簡單幾招避免變囧途

近期這天寒地凍的氣候, 多半已讓大部分開電動車的人深感絕望:本就不充裕的續航里程又再縮水, 而開暖風更會雪上加霜, 但要是不開的話, 則如墮冰窟, 每次出行身心都要飽受折磨。 當然, 細究起來, 加劇車主焦慮的原因著實五花八門, 但歸根結底, 最大的病根卻是電池。 事實上, 在低溫環境下出現性能衰減, 已是當下電動車電池的通病。

寒冷天氣令電動車里程驟減

目前, 市場上的電動汽車普遍採用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等鋰離子或鋰聚合物電池, 另有少數車型用鉛酸蓄電池或鎳氫電池。 但這些動力電池, 其本質上都是通過金屬與電解質之間的氧化還原反應來轉移電荷, 從而實現充電與放電。 可是, 各類電解質的活性偏就在低溫下趨於穩定, 而且溫度越低越難發生電化學反應, 進而導致電池內部的阻抗隨自身溫度的降低而增大,

以至於充、放電的性能全都下降。 於是便有電池容量在低溫環境下縮水的現象。

鉛酸蓄電池

鋰電池

從資料來看, 電動車所用動力電池的正常工作溫度多在25℃左右。 而從25℃開始, 溫度每降1℃, 鉛酸蓄電池的容量將減少0.7%, 鎳氫電池則為0.34%;但鋰電池在低溫下的容量變化受較多因素的影響, 不能直接套用公式來計算。 不過, 另有實驗資料表明, 在環境溫度從25℃降到0℃的過程中, 當鉛酸蓄電池的容量已減少3Ah時, 同步開始實驗的鋰電池卻只損失0.5Ah。 也就是說, 鋰電池電量受溫度的影響遠小於鉛酸蓄電池。

顯而易見,

在電池性能實現突破性革新之前, 當今的主流電動車要想“愉快”地度過冬天, 只有兩個辦法:合理用電, 以及杜絕低溫。

所謂“合理用電”, 是指在用車時不得任性揮霍, 甚至早在買車前就該為冬季用電做好準備。 比如, 應當選擇配備低溫預加熱功能的車型, 以便動力電池在氣溫偏低, 乃至零度以下時, 仍能如常充滿電量。

冬天要善用座椅加熱等耗電相對較低的取暖功能, 必要時才開啟暖風空調。

而在平常用車時, 一些小習慣也能在緩解電量危機之余, 讓車內乘員免於受凍。 比如, 在上車後, 先啟用座椅加熱、方向盤加熱等耗電相對較低的取暖配置驅散身上的寒氣, 等身體暖和後, 再關閉這些小加熱器, 改用暖風空調;途中若要怠速停車數分鐘以上, 則關閉暖風空調, 只在必要時靠座椅加熱等方式驅散寒氣。 另外, 還可以利用節能模式來維持、乃至延長電池的續航里程…… 方法不一而足, 此處不再枚舉。 總之別讓空調、音響等耗電大戶長時間工作就行。 順便一提, 對於以鉛酸蓄電池為動力電池的車型, 還得注意電量不能過低:在低溫環境下,如果鉛酸蓄電池的電量低於50%,則有電解液凍結的危險。

至於杜絕低溫,顧名思義,就是要避免電池本身的溫度過低。最理想的解決方案當然是每次都把車停在溫暖的室內,但這顯然難以在國內推廣,尋常百姓到底還是用公共停車場的更多些。而眾所周知,國內的停車場即便能遮風擋雨,也鮮見配有空調的。一到冬天,場內的氣溫仍會低於電池正常工作所需的溫度。這時就得借助“外力”來維持電池的溫度。

儘量在室內停車場為電動車充電

而這“外力”正是“電”。由於電池在放電與充電時都會發熱,因此,理論上只要讓電池持續地放電或充電就行。放電好辦,只要啟動車輛即可,但要想根治“電量焦慮症”,還得從充電入手。事實上,有多種充電方式可為電池“保暖”。比如,靜置一夜的車輛在出行前不妨先充一會電,讓電池熱起來,等儀錶顯示的剩餘電量恢復到昨晚相近水準時再走。此外,在低溫時節甚至需要更勤快地給車輛充電,每次泊車走人,都該給車輛充上電,還得是慢充模式,像煲湯一樣慢慢“煲”,以免電池在低溫環境中過快冷卻。

建議使用原廠推薦的專用充電設備

對僅用於市內短途通勤的電動車來說,能做到以上這兩點,冬季低溫對日常行駛造成的影響會降低很多。畢竟在這類用車場景中,停車的時間、地點和行車路線都相對固定。當然,電池在冬天出現性能衰減是它的“先天缺陷”,再怎樣補救,離溫暖時節的全盛狀態總有些差距,因此實際出行時,最好還是“留有餘地”。另外,需要“留有餘地”的還有充電時間,畢竟在冬季低溫環境下充電時間也會相應增加。

另外,一旦通行距離超出市區範圍,哪怕只是去趟鄰市,事情都會變得麻煩起來。因為,現在國內的充電網路遠不及加油網路那麼發達,並且標準還不統一,比如有些充電樁就僅提供直流充電。而且,就算是已經建好的充電樁,也未必能用。所以,必須提前探路,規劃好行車路線,最大限度確保能在電量耗盡前抵達可用的充電樁,並帶好合適的臨時充電套裝——當然以原廠配件為佳。

總之,電動汽車在冬天出現續航里程驟減,屬於正常現象,不必焦慮,更不用刻意省電。你要做到只要能做到“合理用電”和“杜絕低溫”,仍然可以照常出行,還不會受凍。其實,與其用各種受罪的招式來省電,還不如順著電池的脾氣去“用盡每一度電”,說不定還能跑得更遠,用得更舒服。

還得注意電量不能過低:在低溫環境下,如果鉛酸蓄電池的電量低於50%,則有電解液凍結的危險。

至於杜絕低溫,顧名思義,就是要避免電池本身的溫度過低。最理想的解決方案當然是每次都把車停在溫暖的室內,但這顯然難以在國內推廣,尋常百姓到底還是用公共停車場的更多些。而眾所周知,國內的停車場即便能遮風擋雨,也鮮見配有空調的。一到冬天,場內的氣溫仍會低於電池正常工作所需的溫度。這時就得借助“外力”來維持電池的溫度。

儘量在室內停車場為電動車充電

而這“外力”正是“電”。由於電池在放電與充電時都會發熱,因此,理論上只要讓電池持續地放電或充電就行。放電好辦,只要啟動車輛即可,但要想根治“電量焦慮症”,還得從充電入手。事實上,有多種充電方式可為電池“保暖”。比如,靜置一夜的車輛在出行前不妨先充一會電,讓電池熱起來,等儀錶顯示的剩餘電量恢復到昨晚相近水準時再走。此外,在低溫時節甚至需要更勤快地給車輛充電,每次泊車走人,都該給車輛充上電,還得是慢充模式,像煲湯一樣慢慢“煲”,以免電池在低溫環境中過快冷卻。

建議使用原廠推薦的專用充電設備

對僅用於市內短途通勤的電動車來說,能做到以上這兩點,冬季低溫對日常行駛造成的影響會降低很多。畢竟在這類用車場景中,停車的時間、地點和行車路線都相對固定。當然,電池在冬天出現性能衰減是它的“先天缺陷”,再怎樣補救,離溫暖時節的全盛狀態總有些差距,因此實際出行時,最好還是“留有餘地”。另外,需要“留有餘地”的還有充電時間,畢竟在冬季低溫環境下充電時間也會相應增加。

另外,一旦通行距離超出市區範圍,哪怕只是去趟鄰市,事情都會變得麻煩起來。因為,現在國內的充電網路遠不及加油網路那麼發達,並且標準還不統一,比如有些充電樁就僅提供直流充電。而且,就算是已經建好的充電樁,也未必能用。所以,必須提前探路,規劃好行車路線,最大限度確保能在電量耗盡前抵達可用的充電樁,並帶好合適的臨時充電套裝——當然以原廠配件為佳。

總之,電動汽車在冬天出現續航里程驟減,屬於正常現象,不必焦慮,更不用刻意省電。你要做到只要能做到“合理用電”和“杜絕低溫”,仍然可以照常出行,還不會受凍。其實,與其用各種受罪的招式來省電,還不如順著電池的脾氣去“用盡每一度電”,說不定還能跑得更遠,用得更舒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