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野韭菜特徵特性與栽培技術

野韭菜別名山韭菜、寬葉韭、岩蔥等, 百合科蔥屬多年生草本, 我國各地均有分佈。 野韭菜富含多種營養元素。 野韭菜性味辛、溫, 有溫中下氣、補腎益陽、健胃提神、調整臟腑、理氣降逆、暖胃除濕、散血行瘀和解毒等作用。 適用於陽痿遺精、腰膝酸軟、胃虛寒、噎嗝反胃、便秘、尿頻、心煩、毛髮脫落、痔漏、脫肛、痢疾、婦女痛經等病。 野韭菜可炒食、湯用或作餡。 民間常用野韭菜與鯽魚作湯, 不但味道鮮美, 而且對食欲不振、煩熱、尿頻有治療效益, 尤其對老人脾胃氣弱、食欲減少、羸怠等症有作用。

一、特徵特性

野韭菜為須根系, 弦狀根, 分佈淺, 具根狀莖, 鱗莖狹圓錐形, 外皮膜質, 白色。 葉基生, 條形至寬條形, 長30-40 釐米, 寬1.5 -2.5 釐米, 綠色, 具明顯中脈, 在葉背突起。 夏秋抽出花薹, 圓柱狀或略呈三棱狀, 高20-50 釐米, 下部披葉鞘;總苞2裂, 常早落;傘形花序頂生, 近球形, 多數花密集;小花梗纖細, 近等長,

8-20毫米, 基部無小苞片;花白色, 花披針形至長三角狀條形, 內外輪等長, 長4-7毫米, 寬1-2毫米, 先端漸尖或不等的淺裂。 果實為蒴果, 倒卵形。 種子黑色。 野韭菜多在山林、坡地生長。 喜溫暖、潮濕和稍陰環境。

二、栽培技術

1、整地施肥野韭菜根系分佈淺, 地上部長勢旺, 宜選擇肥沃、疏鬆、保水力強的土壤。 種植前開溝施入充足土雜肥或腐熟糞肥, 每畝1500-2000 公斤。

2、繁殖野韭菜用種子或分株繁殖。 以分株繁殖為主, 當植株具3分蘖以上時, 可分株繁殖, 一般可在春季進行。 其他季節分株要注意遮蔭保濕, 可用遮陽網覆蓋, 並及時淋水。 分株定植的株行距為20-30 釐米×30釐米。

3、田間管理植後常淋水保持土壤濕潤。 結合淋水分次追肥, 多為速效氮肥, 每次每畝施尿素10公斤。

4、採收野韭菜主要採收嫩葉, 當植株大部分葉片長至正常大小時便應採收, 採收應及時, 以保證嫩葉品質。 一般每隔20-30 天採收1次, 採收時離地面1-2釐米處的葉片基部割取。 夏季可收穫花薹, 秋冬季收取根莖。 為保持產品品質, 提高產量, 每季施用腐熟有機肥。 一般畝產3000-4000 公斤。

5、軟化栽培野韭菜不僅採收韭青, 也可進行軟化栽培, 一般以2-3年生生長健壯、分蘖數較多的野韭菜進行軟化栽培較為適宜。 當植株生長至發育旺盛健壯時, 採收韭青後進行軟化處理。 軟化栽培常用竹筒、瓦筒等不透光的材料, 竹筒和瓦筒具有不易傳熱等特點, 在華南地區炎熱、多雨的季節較宜採用此方法。 一般瓦筒上有孔蓋, 白天將孔覆蓋遮光, 晚上將孔蓋拉開,

以利通風及降低濕度, 防止腐爛。 春、夏、秋季經過7-10天, 冬季、早春須經過10-15 天可以收割1次, 可畝產800-1000 公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