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CCC&CISC2018|張奇:如何評估側支,哪些可用于逆向PCI?

編者按:2018年1月19~21日, 第九屆臨床心血管病大會(CCC)暨第十五屆冠心病介入沙龍(CISC)於北京召開, 在挑戰CTO專場, 上海市東方醫院(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的張奇教授發表“如何評估側支, 哪些可用于逆向PCI”專題講座, 結合實踐病例展示使參會者對於側支評估及選擇適宜側支進行逆向PCI有更形象和深入的瞭解。

上海市東方醫院 張奇教授

冠狀動脈血管閉塞後的側支迴圈簡介

冠狀動脈血管閉塞後形成一定的側支迴圈。 其中, 前降支閉塞後的側支形成途徑(見圖1)約50%為右冠後降支-間隔支-前降支, 26.8%為右室支-前降支, 其他途徑還包括鈍緣支(迴旋)-對角支、對角支-前降支遠端、右房支(右冠)-前降支、前降支近端-遠端等。 左旋支閉塞後的側支形成途徑則以對角支-鈍緣支、後側支-房室溝血管為主;右冠狀動脈閉塞後的側支形成途徑則以前降支-間隔支-右冠狀動脈後降支、房室溝血管-左心室後支為主。

圖1. 前降支CTO側支形成途徑

逆向PCI常用側支血管

目前, 逆向PCI常用側支血管包括間隔支、間隔支-間隔支、心外膜-角支、心外膜-心尖部、圓錐支-間隔支和心外膜(鈍緣支-角支、角支-角支、右室支-角支)。 不同的側支血管具有不同的特點(圖3),

螺旋鑽形態、長度、可用性、膨脹性等均有差異。

圖2.逆向PCI常用側支血管

圖3. 不同側支的血管特點

側支血管評估與選擇

逆向PCI治療選擇側支時需考慮側支是否連續、導絲的進出將遇到什麼困難、扭曲程度、側支上有無分支、血管大小、併發症(穿孔)概率和是否為唯一側支血管等問題。 理想的逆向側支血管需要具備以下條件:①入口角度大(>90°), ②側支血管連接清晰, ③側支血管粗大, ④側支無扭曲, ⑤側支血管本身無分支血管, ⑥出口角度大(>90°), ⑦出口後閉塞靶血管存在一定距離的上行節段(無分叉)。

但現實中的側支血管常扭曲、存在細小分支、入口及出口角度陡直和出口位於閉塞遠端分支等問題。

因此, 臨床實踐中應對側支進行評估選擇適宜的側支血管並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 例如, 選擇心外膜側支血管時要以連續性為基本原則, 可選擇採用Sion導絲, 頭端小彎(1 mm/90°),旋轉、輕柔推送。 此外, 不同的心外膜側支血管, 應選擇不同的適宜造影體位, 導絲通過時應考慮血管大小, 警惕併發症, 可選擇微導管造影緩慢推送導絲及微導管避免過度旋轉。 另外, 若為優勢型或唯一側支提供血管, 需事先評估併發症出現時患者的耐受性。 選擇間隔支側支用於逆向PCI時應採用良好的造影體位暴露血管行徑, 通過時還需考慮很多細節問題(如入口成角、扭曲情況), 可考慮應用微導管選擇性造影,並掌握適宜的導絲通過技巧。

張奇教授最後總結指出,我們應選擇哪些側支用於逆向PCI?具體選擇時應同時考慮導絲和微導管的通過,側支血管需具備連續性,考慮側支血管具體形態(大小、入口、扭曲、分支及出口等)和併發症概率(穿孔、痙攣、受血血管缺血),並做好併發症(側支提供血管、側支血管)處理準備(如側支供血主支導絲保護、局部栓塞和心包穿刺等)。

版權屬《國際迴圈》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注明“轉自《國際迴圈》”

可考慮應用微導管選擇性造影,並掌握適宜的導絲通過技巧。

張奇教授最後總結指出,我們應選擇哪些側支用於逆向PCI?具體選擇時應同時考慮導絲和微導管的通過,側支血管需具備連續性,考慮側支血管具體形態(大小、入口、扭曲、分支及出口等)和併發症概率(穿孔、痙攣、受血血管缺血),並做好併發症(側支提供血管、側支血管)處理準備(如側支供血主支導絲保護、局部栓塞和心包穿刺等)。

版權屬《國際迴圈》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在醒目位置處注明“轉自《國際迴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