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曾國藩:關鍵的成功和失敗,往往就在一字之間一念之差!

曾國藩編練湘軍以打擊太平軍, 這本來是湖南官場朋友們的建議, 也是咸豐皇帝下旨同意的。 但是讓一個從未打過仗、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帶兵打仗談何容易。 曾國藩確實有志向, 希望能在沙場建功立業, 也確實有學問, 他在京師之所以能夠一路飛黃騰達,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的文章寫的好, 在京師翰林學子中聲名遠揚, 連皇帝都知道了。

但打仗不是做文章, 牽扯面非常廣, 要想取勝, 不僅要懂策略、兵法, 還要熟悉敵我形勢, 靈活應變。 初期的湘軍(湘勇)雖然經過刻苦訓練, 確實比腐朽的八旗、綠營兵要強, 但從上到下打仗沒經驗, 屢戰屢敗。 曾國藩被打得灰頭土臉, 書生又太愛面子, 幾次無地自容到想要跳水自盡。

雖然被同僚及時救出, 但他給皇帝的奏摺中還是不得不如實稟報, 還要等待皇帝的處罰。 而就在他寫奏摺期間, 被幕僚提醒, 奏摺不能這麼寫,

告訴皇帝曾國藩帶著湘軍“屢戰屢敗”, 哪還有好果子吃呀?人人都知道給上司的報告, 要報喜不報憂u, 上司就愛聽好的。

現在即便打了敗仗, 也不能老老實實地說自己打敗仗。 當然這麼大的事也不能欺瞞聖上, 但可以換個說法, 比如將“屢戰屢敗”換成“屢敗屢戰”,

這樣感覺就好多了!

曾國藩一聽, 恍然大悟, “屢戰屢敗”是垂頭喪氣的請罪之語, “屢敗屢戰”卻能彰顯自己不懼挫折、誓將戰勝敵軍的決心, 妙哉妙哉!

不僅如此, 當湘軍勢力發展壯大後, 很多人擔心曾國藩有謀反之心, 會擁兵自立。 曾有人寫信給他試探此事, 信寫的很隱晦, 說“鼎之輕重, 似可問焉”。 曾國藩當然能讀懂此中深意, 這就是“問鼎”的故事嘛, 於是曾國藩提筆改了一個字, 將“似”改為“未”, “鼎之輕重, 未可問焉”, 一字之差, 表明心意。

這讓鄉野村歌聯想到現代的職場、商場中, 我們身處的環境不也是一樣, 說話、作報告時一定要注意措辭, 有時成功和失敗, 往往就在一字之差、一念之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