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司馬懿視此人為最大勁敵,最終跟他同歸於盡|文史宴

桓大司馬|文

《軍師聯盟》劇中, 王淩簡直被司馬懿當猴耍, 但真實歷史上, 王淩絕非不堪一擊, 而是司馬懿最強勁的對手, 本文講述王淩與司馬懿的巔峰決戰。 本文節選自大司馬正在撰寫的《魏晉南北朝史》中的一節, 此書吸收了國內、歐美、日本關於魏晉南北朝的大量最新研究成果, 將來會在文史宴連載。 此節部分觀點參考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仇鹿鳴《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鷲山宗渡《漢魏並州黨》。

魏國名士的三大門派

1

王淩, 字彥雲, 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 他叔叔就是漢末大名鼎鼎的司徒王允。

王允不但身為名儒, 而且用計謀玩死了董卓, 為天下立下大功, 可惜後來對董卓舊部處置失當, 被他們攻陷長安, 殺了滿門, 只有侄子王晨、王淩翻牆逃得性命。

王淩雖然二十歲就全家死絕, 前途卻並不灰暗。 因為他出身於一等家族, 而且老家並州(大致等同今山西省)還有一個名士群體, 可以幫他們王家東山再起。

漢末的名士形成了若干派系, 最著名的是河南的潁川派、河北的北海派, 但還有一個不太被人注意的並州派。 並州派的領袖是漢末大名士郭泰郭林宗, 與河南名士領袖許子將(名許劭, 字子將, 以字行)、河北名士領袖孔融相比毫不遜色。

三派名士的作風很不一樣。

潁川派名士如荀彧、郭嘉等生長于東漢以來文化最發達的河南腹地,

以計謀著稱;北海派名士如崔琰、王修等深受燕趙慷慨悲歌之風與山東鄭學(大儒鄭玄融會今古文經學開創的新學派)的影響, 以氣節聞名;並州派名士如郭淮、賈逵等久處與匈奴、鮮卑對抗的前線, 以武略見長。

並州畢竟地處邊陲, 經濟不及中原、河北發達, 儒學水準也相對落後。 並州派雖然也有個別頂級名士, 但大部分都是歷史系畢業的二等家族, 主要活躍在軍事方面, 地位不及潁川派、北海派名士。

王淩就是並州派的大佬, 雖然他自己的儒學水準不足以卓然成家, 但憑藉叔父王允的威望, 隱然已有領袖並州的味道。

司馬懿或者說河內司馬氏跟並州派也關係匪淺。

漢末, 河內地處關東諸侯與董卓交戰的前線,

太原受到匈奴的抄掠, 河內、太原的名士往往到山西南部的河東避難, 大家在河東同城交友, 打得火熱, 迅速形成了名士大聯盟。

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就是通過與王淩、賈逵拉關係, 加入並州派, 獲得了名士認證資格。 司馬懿在仕途上也得到並州派很大幫助, 出任顧命大臣是出自並州派孫資的推薦, 遙控關隴軍權則是通過並州派的郭淮來實現。

司馬懿是王淩看著長大的

東部軍區的司馬懿第二

2

王淩歷任兗州、青州、豫州、揚州刺史, 根據各州不同的情況, 施政得宜, 官聲極佳。 他雖然出身儒門, 同時又深通兵法, 曾經與曹操一起注解《孫子兵法》, 在對吳戰爭中也表現出色, 可謂文武雙全。

西元222年, 曹丕三路伐吳, 曹休率東路軍攻洞口(今安徽和縣), 王淩與張遼、臧霸等宿將同為東路軍大將。 夜間, 吳軍的大批船隻被風刮到北岸, 王淩等督軍奮戰, 吳軍的東路軍全線潰散, 要不是救援的船隻來得及時, 幾乎全軍覆沒。

228年, 東吳派周魴(fǎng)詐降, 引誘曹休接應,

試圖誘殲魏軍東線主力。 曹休率十萬大軍接應周魴, 知道中計之後依然自恃兵多, 繼續前進, 在石亭(今安徽潛山)大敗于東吳名將陸遜之手, 又是王淩力戰突圍, 保住了魏軍主力。

241年, 東吳名將全琮(cóng)趁魏軍換防, 率軍數萬毀壞魏國芍陂屯田, 王淩此時已升任東區主帥, 率揚州刺史孫禮等大戰連日, 戰況極其慘烈, 最終大敗全琮, 因另一路吳軍救應, 全琮才能全身而退。

綜合來看, 王淩在東線的對吳戰績, 與司馬懿的對蜀戰績相比也不遑多讓, 只是升遷比司馬懿要慢, 當主帥比司馬懿要晚, 統帥大兵團作戰比司馬懿要少。 後來王淩頂替了四朝元老滿寵, 出任征東將軍, 成為魏軍東線主帥, 與曾經的西線主帥司馬懿勢力相當。

王淩的四個兒子也十分出色,完爆司馬懿的兒子。長子王廣是新銳玄學家,在官二代裡面聲譽極高,勝過王淩;次子王飛梟、三子王金虎驍勇善戰;四子王明山名譽最高,多才多藝,是知名書法家,而且猿臂善射,可謂文武雙全。

司馬懿有九個兒子,其中也有四個比較成才,但是這時只有長子司馬師通過跟何晏、夏侯玄拉關係,在官二代圈子裡混出了名堂;次子司馬昭都還沒多少名氣;五子司馬伷(zhòu)、七子司馬駿更是二十歲左右的新手,沒什麼人注意。

王淩與司馬懿派系相同,升遷方式相似,軍事才能相似,階級認同相似,連子女培養都相似,相似度如此之高,簡直可以說是司馬懿第二。

王淩與司馬懿軌跡相同

在並州派內部,王淩也可以與司馬懿分庭抗禮。

魏國建立後,並州派名士憑藉豐富的戰鬥經驗大量在軍中任職,到這時許多人都成為軍方要員,比如郭淮、王昶等人,他們在仕途上多數得到過司馬懿的提攜,但跟王淩的關係卻比跟司馬懿要親近得多。

剛當上西區關隴主帥的郭淮郭大明白,雖然長期是司馬懿的屬下,又是被司馬懿提的主帥,但他跟王淩是太原郡的同鄉,更是王淩的妹夫。

南區荊州主帥王昶,雖是司馬懿的門生故吏,也是被司馬懿提的主帥,但他出身太原晉陽王氏,與王淩屬於遠親,從小把王淩當哥哥看待。

王昶的得力助手、荊州刺史王基不是並州派,是青州人。王基雖也是司馬懿的門生故吏,也被司馬懿提為刺史,但他出身孤苦,是王淩把他引進仕途並加以重用,兩人在青州配合默契,青州大治,傳為佳話,肯定也更親近王淩。

此外,兗州刺史令狐愚是王淩的外甥,與司馬懿沒有淵源。王淩與令狐愚聯手,足以成為魏國東部的絕對主宰。

也就是說,司馬懿官運亨通,利用職務之便封官許願,大肆拉攏並州派名士;王淩則憑藉叔父王允誅殺董卓帶來的家族威望,以及他自己超強的人格魅力,與司馬懿鬥了個旗鼓相當,司馬懿並沒能成為並州派的領袖。

誰才是並州派的掌門

3

王淩出任征東將軍,掌控東部防線,是在同門派的司馬懿的支持下,才得償所願。

曹爽對此很不滿意,王淩、司馬懿同為並州派名宿,分別掌握了魏國最重要的東、西兩個防區,要是聯手搞事,哪怕自己手上有魏國中軍,也得吃不了兜著走。

所以曹爽一面借伐蜀來奪取司馬懿的基本盤,一面安排文欽和諸葛誕來牽制王淩。文欽是曹爽的老鄉和親信,被任命為廬江太守;諸葛誕是諸葛亮的堂弟,他雖是王淩的兒女親家,但更是浮華党黨員,跟何晏他們走得近,被任命為揚州刺史。可見在曹爽心目中,也是把王淩當成司馬懿一樣來對付的。

當司馬懿和王淩一起反對曹爽時,兩人不論從朝廷大臣還是並州派的角度來看都是親密盟友,司馬懿還要幫王淩當上東區主帥;但當司馬懿要謀朝篡位,安插私人時,跟司馬懿基本盤重疊的王淩就成了障礙,因為司馬懿重用並州派有可能是替王淩作嫁,這是司馬懿絕對不能忍的。

這其中的利害關係,司馬懿知道,王淩也知道。

王淩與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圖謀立白馬王曹彪為帝,但因令狐愚病死而拖延,導致事機洩露,但王淩並不知道事泄,嘉平三年(251年)春天,他找到了起事的機會。

東吳孫權晚年猜忌之心特重,殘殺大批忠臣良將,連擎天之柱陸遜都沒能倖免。孫權害怕魏軍趁虛進攻首都建業(今江蘇南京),有一條長江擋著還不放心,還派兵決了塗水(今滁河),人為製造氾濫區,阻礙魏軍行軍,王淩藉口整軍伐吳,準備起事,同時請新任兗州刺史黃華一統起兵,被黃華告發。

這時司馬懿已經七十二歲,快死了,而王淩比他大了八歲卻還活蹦亂跳,一點要死的意思都沒有。只要司馬懿一死,司馬師在並州派內的威望完全無法與王淩相比,那麼司馬懿提拔的並州派大員郭淮、王昶、王基等人就會被王淩全盤接收,司馬懿辛苦裝中風、搞政變、樹私黨就變成了替人作嫁。

而且他現在也跟曹叡當初一樣,是馬上要死,卻硬挺著不死來打的,打著打著可能就死了,大軍突然沒了主帥肯定非常不妙。就算他能一直挺著不死,戰局一旦曠日持久,南區主帥王昶、西區主帥郭淮跟王淩更親,完全有可能回應王淩,那樣他就會被天下之兵圍攻,勝算也十分渺茫。

所以這個時候不能給王淩反應時間,必須防止他孤注一擲,起兵對抗。

司馬懿一面封鎖消息,率領中軍向淮南急行軍,而且走的迅捷的水路;一面給王淩赦免書,保證赦他無罪,又把王淩的長子王廣帶在軍中,忽悠或者逼迫他寫信,說司馬懿沒有惡意,勸王淩不必擔心。

王淩肯定忘記了司馬懿克日擒孟達,他猶豫了起來,錯過了裹挾將士們起兵的最佳時間。等他回過神來,司馬懿的大軍已經到了百尺堰(今河南沈丘),離他的大本營壽春(今安徽壽縣)只有幾天的行程,起兵已經來不及了。

魏國的天下就在這幾天裡跟他擦肩而過。

王淩又忘記了司馬懿詐病賺曹爽,他仗著有司馬懿的赦免書,給司馬懿寫信表示感謝,歸還官印、節鉞,把自己綁了,在水邊謝罪。

司馬懿計擒王淩

司馬懿把淮南權力接受妥當後,逼王淩自殺,然後夷滅了他三族,讓司馬家族坐上了並州派首領的位置,使得並州派在魏晉嬗代中為司馬氏所用,而司馬懿不久也夢見賈逵、王淩索命,就此病死,可以說與王淩同歸於盡。

並州派的名士得到司馬氏扶持,太原王氏(王渾、王濟)、太原郭氏(郭槐、郭彰)、河東裴氏(裴秀、裴頠)、河東衛氏(衛瓘)、平陽賈氏(賈充)等家族成批量的在晉朝獲得了高位,影響了西晉政局。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王淩的四個兒子也十分出色,完爆司馬懿的兒子。長子王廣是新銳玄學家,在官二代裡面聲譽極高,勝過王淩;次子王飛梟、三子王金虎驍勇善戰;四子王明山名譽最高,多才多藝,是知名書法家,而且猿臂善射,可謂文武雙全。

司馬懿有九個兒子,其中也有四個比較成才,但是這時只有長子司馬師通過跟何晏、夏侯玄拉關係,在官二代圈子裡混出了名堂;次子司馬昭都還沒多少名氣;五子司馬伷(zhòu)、七子司馬駿更是二十歲左右的新手,沒什麼人注意。

王淩與司馬懿派系相同,升遷方式相似,軍事才能相似,階級認同相似,連子女培養都相似,相似度如此之高,簡直可以說是司馬懿第二。

王淩與司馬懿軌跡相同

在並州派內部,王淩也可以與司馬懿分庭抗禮。

魏國建立後,並州派名士憑藉豐富的戰鬥經驗大量在軍中任職,到這時許多人都成為軍方要員,比如郭淮、王昶等人,他們在仕途上多數得到過司馬懿的提攜,但跟王淩的關係卻比跟司馬懿要親近得多。

剛當上西區關隴主帥的郭淮郭大明白,雖然長期是司馬懿的屬下,又是被司馬懿提的主帥,但他跟王淩是太原郡的同鄉,更是王淩的妹夫。

南區荊州主帥王昶,雖是司馬懿的門生故吏,也是被司馬懿提的主帥,但他出身太原晉陽王氏,與王淩屬於遠親,從小把王淩當哥哥看待。

王昶的得力助手、荊州刺史王基不是並州派,是青州人。王基雖也是司馬懿的門生故吏,也被司馬懿提為刺史,但他出身孤苦,是王淩把他引進仕途並加以重用,兩人在青州配合默契,青州大治,傳為佳話,肯定也更親近王淩。

此外,兗州刺史令狐愚是王淩的外甥,與司馬懿沒有淵源。王淩與令狐愚聯手,足以成為魏國東部的絕對主宰。

也就是說,司馬懿官運亨通,利用職務之便封官許願,大肆拉攏並州派名士;王淩則憑藉叔父王允誅殺董卓帶來的家族威望,以及他自己超強的人格魅力,與司馬懿鬥了個旗鼓相當,司馬懿並沒能成為並州派的領袖。

誰才是並州派的掌門

3

王淩出任征東將軍,掌控東部防線,是在同門派的司馬懿的支持下,才得償所願。

曹爽對此很不滿意,王淩、司馬懿同為並州派名宿,分別掌握了魏國最重要的東、西兩個防區,要是聯手搞事,哪怕自己手上有魏國中軍,也得吃不了兜著走。

所以曹爽一面借伐蜀來奪取司馬懿的基本盤,一面安排文欽和諸葛誕來牽制王淩。文欽是曹爽的老鄉和親信,被任命為廬江太守;諸葛誕是諸葛亮的堂弟,他雖是王淩的兒女親家,但更是浮華党黨員,跟何晏他們走得近,被任命為揚州刺史。可見在曹爽心目中,也是把王淩當成司馬懿一樣來對付的。

當司馬懿和王淩一起反對曹爽時,兩人不論從朝廷大臣還是並州派的角度來看都是親密盟友,司馬懿還要幫王淩當上東區主帥;但當司馬懿要謀朝篡位,安插私人時,跟司馬懿基本盤重疊的王淩就成了障礙,因為司馬懿重用並州派有可能是替王淩作嫁,這是司馬懿絕對不能忍的。

這其中的利害關係,司馬懿知道,王淩也知道。

王淩與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圖謀立白馬王曹彪為帝,但因令狐愚病死而拖延,導致事機洩露,但王淩並不知道事泄,嘉平三年(251年)春天,他找到了起事的機會。

東吳孫權晚年猜忌之心特重,殘殺大批忠臣良將,連擎天之柱陸遜都沒能倖免。孫權害怕魏軍趁虛進攻首都建業(今江蘇南京),有一條長江擋著還不放心,還派兵決了塗水(今滁河),人為製造氾濫區,阻礙魏軍行軍,王淩藉口整軍伐吳,準備起事,同時請新任兗州刺史黃華一統起兵,被黃華告發。

這時司馬懿已經七十二歲,快死了,而王淩比他大了八歲卻還活蹦亂跳,一點要死的意思都沒有。只要司馬懿一死,司馬師在並州派內的威望完全無法與王淩相比,那麼司馬懿提拔的並州派大員郭淮、王昶、王基等人就會被王淩全盤接收,司馬懿辛苦裝中風、搞政變、樹私黨就變成了替人作嫁。

而且他現在也跟曹叡當初一樣,是馬上要死,卻硬挺著不死來打的,打著打著可能就死了,大軍突然沒了主帥肯定非常不妙。就算他能一直挺著不死,戰局一旦曠日持久,南區主帥王昶、西區主帥郭淮跟王淩更親,完全有可能回應王淩,那樣他就會被天下之兵圍攻,勝算也十分渺茫。

所以這個時候不能給王淩反應時間,必須防止他孤注一擲,起兵對抗。

司馬懿一面封鎖消息,率領中軍向淮南急行軍,而且走的迅捷的水路;一面給王淩赦免書,保證赦他無罪,又把王淩的長子王廣帶在軍中,忽悠或者逼迫他寫信,說司馬懿沒有惡意,勸王淩不必擔心。

王淩肯定忘記了司馬懿克日擒孟達,他猶豫了起來,錯過了裹挾將士們起兵的最佳時間。等他回過神來,司馬懿的大軍已經到了百尺堰(今河南沈丘),離他的大本營壽春(今安徽壽縣)只有幾天的行程,起兵已經來不及了。

魏國的天下就在這幾天裡跟他擦肩而過。

王淩又忘記了司馬懿詐病賺曹爽,他仗著有司馬懿的赦免書,給司馬懿寫信表示感謝,歸還官印、節鉞,把自己綁了,在水邊謝罪。

司馬懿計擒王淩

司馬懿把淮南權力接受妥當後,逼王淩自殺,然後夷滅了他三族,讓司馬家族坐上了並州派首領的位置,使得並州派在魏晉嬗代中為司馬氏所用,而司馬懿不久也夢見賈逵、王淩索命,就此病死,可以說與王淩同歸於盡。

並州派的名士得到司馬氏扶持,太原王氏(王渾、王濟)、太原郭氏(郭槐、郭彰)、河東裴氏(裴秀、裴頠)、河東衛氏(衛瓘)、平陽賈氏(賈充)等家族成批量的在晉朝獲得了高位,影響了西晉政局。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