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摸金校尉“盜聖”溫韜原來是這種人

溫韜, 動漫《畫江湖之不良人》中的角色。 原型為溫韜(?-928), 後更名為李彥韜, 五代時梁國人。 五代十國時期曾出任耀州節度使(相當於今天陝西省軍區司令員)一職,

時任七年, 期間利用職務之便, 瘋狂作案, 關中地區大小唐皇墓陵無一倖免, 被其趁戰亂之際, 其率領手下毀陵盜掘。 給中國帝王陵帶來的災難性的, 不可逆轉的破壞, 許多珍貴的文物被其私藏, 流落外市, 甚至損毀。 後因後唐明宗所不喜被殺。

溫韜祖籍京北華原(今陝西耀縣), 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節度使, 鎮轄關中地區。 有一個傳說, 溫韜生下來時剛好有匪星殞落在昭陵所在地區的嵯峨山, 迷信者遂傳將給唐皇陵帶來一場災難的人物出世了。 溫韜在長安做了七年行政長官, 關中地區幾乎所有唐朝皇陵, 就是溫韜趁戰亂, 在其任期內盜掘開的。 溫韜盜掘唐皇陵是有案可稽的, 不論正史, 還是野史, 都有明確記載。

《新五代史》記載

溫韜, 京兆華原人也。 少為盜, 後事李茂貞, 為華原鎮將, 冒姓李, 名彥韜。 茂貞以華原縣為耀州, 以韜為刺史。 梁太祖圍茂貞於鳳翔, 韜以耀州降梁, 已而複叛歸茂貞。 茂貞又以美原縣為鼎州, 建義勝軍, 以韜為節度使。 末帝時,

韜複叛茂貞降梁, 梁改耀州為崇州, 鼎州為裕州, 義勝為靜勝軍, 即以韜為節度使, 複其姓溫, 更其名曰昭圖。

韜在鎮七年, 唐諸陵在其境內者, 悉發掘之, 取其所藏金寶, 而昭陵最固, 韜從埏道下, 見宮室制度閎麗, 不異人間, 中為正寢, 東西廂列石床, 床上石函中為鐵匣, 悉藏前世圖書, 鐘、王筆跡, 紙墨如新, 韜悉取之, 遂傳人間, 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其後朱友謙叛梁, 取同州, 晉王以兵援友謙而趨華原, 韜懼, 求徙佗鎮, 遂徙忠武。 莊宗滅梁, 韜自許來朝, 因伶人景進納賂劉皇后, 皇后為言之, 莊宗待韜甚厚, 賜姓名曰李紹沖。 郭崇韜曰:“此劫陵賊爾, 罪不可赦!”莊宗曰:“已宥之矣, 不可失信。 ”遽遣還鎮。 明宗入洛, 與段凝俱收下獄, 已而赦之, 勒歸田裡。

第二年, 流於德州, 賜死。

嗚呼, 厚葬之弊, 自秦漢已來, 率多聰明英偉之主, 雖有高談善說之士, 極陳其禍福, 有不能開其惑者矣!豈非富貴之欲, 溺其所自私者篤, 而未然之禍, 難述於無形, 不足以動其心歟?然而聞溫韜之事者, 可以少戒也!五代之君, 往往不得其死, 何暇顧其後哉!獨周太祖能鑒韜之禍, 其將終也, 為書以遺世宗, 使以瓦棺、紙衣而斂。 將葬, 開棺示人, 既葬, 刻石以告後世, 毋作下宮, 毋置守陵妾。 其意丁寧切至, 然實錄不書其葬之薄厚也。 又使葬其平生所服袞冕、通天冠、絳紗袍各二, 其一于京師, 其一於澶州;又葬其劍、甲各二, 其一於河中, 其一於大名者, 莫能原其旨也。

《新五代史·溫韜傳》:“韜在鎮七年, 唐諸陵在其境內者, 悉發掘之, 取其所藏金寶。 而昭陵最固, 韜從埏道下, 見宮室制度閎麗, 不異人間。 中為正寢, 東西廂列石床, 床上石函中為鐵匣, 悉藏前世圖書。 鐘、王紙墨、筆跡如新。 韜悉取之, 遂傳民間。 惟乾陵, 風雨不可發。 ”《舊五代史·溫韜傳》:“唐諸陵在境者悉發。 ”《資治通鑒》亦載, “華原賊帥溫韜聚眾, 唐帝諸陵發之殆遍。”

乾陵保住不被盜掘之身,要感謝奇異的天象。宋人程大昌《考古編》中稱,“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就是說,在盜掘乾陵時,出現了極為反常的天象,狂風驟雨,電閃雷鳴,怕遭報應的溫韜被嚇跑了。

溫韜給中國帝王陵帶來的破壞是災難性的,不可逆轉的破壞,許多珍貴的文物被其毀壞。所以史學界、考古界都認定,溫韜是中國盜墓史上危險最大的一個盜墓者,有千古之罪。唐太宗李世民死後,把《蘭亭序》等眾多珍貴的名家書畫真跡作為陪葬品,帶進了昭陵。而令人諷刺的是,不通文墨的溫韜在把一批書畫作品帶出昭陵後,看上的卻不是價值連城的書畫作品,而是裝裱在外的華美綢緞。他讓手下將上面的綢緞全部撕下來,而把作品扔了。史學界推測,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從此不再出現,可能就是讓溫韜給撕毀了。但讓人不解的是,在溫韜逐一登記的盜得寶物中,卻無此貼。後世學者抱著一份美好的心願,希望《蘭亭序》》在武則天的乾陵內,果真如此,真乃中華文化之大幸。

溫韜在史料記載中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盜墓賊。民國時期的孫殿英和他比起來也是小巫見大巫。

溫韜所盜陵寢之多,堪稱有史記載之最。在他任節度使的七年時間內,唐朝諸帝的18個陵寢竟然被他一一光顧。(在乾陵之前已經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溫韜和黃巢一樣,他也興動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溫韜不解其中緣由,但他也是心有餘悸,沒有再繼續挖下去,遂此絕了念頭。乾陵至此逃過第二劫。)

溫韜盜陵時一般都率領眾兵,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在當時,偷墳掘墓是不赦的大罪,雖然五代時期中國社會動盪不堪,但在老百姓心中卻是難以原諒的。可見,此人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盜墓,並將所盜物品編成名冊公諸於世,其膽量之大為令天下所有盜墓者之楷模。

從史書上記載的溫韜的生平來看,這是一個狡詐善變的人物。他對朝代的更替看的很開,誰的勢力強大一些就依靠誰。不過在動盪的年代這也是不得已的生存之道。中國的死節之士歷代都層出不窮,只是溫韜不肯做罷了。

溫韜的毀滅,其根源還是他沒有掌握好度。早年盜陵的臭名,善變的性格註定為統治者不喜,雖然他有大批的寶藏來打點上下,甚至連後唐莊宗李存勖的皇后劉玉娘都能賄賂,但最終溫韜還是被後唐明宗李嗣源所殺。在當局者的眼裡,他是一個生有反骨的人,今天你能夠反了後樑,明天就能反我後唐。今天你能盜先唐的陵寢,明天就有可能盜我的陵,這樣的人,在非常時期還有些利用價值,在時局平定後是一定不能讓他生存下去的。所以也是他遭受滅門的根本原因。


溫韜把許多珍貴文物給毀了,所以史學界、考古界都認定溫韜是中國歷史上危害最大的一個盜墓者,有千古之罪。

唐帝諸陵發之殆遍。”

乾陵保住不被盜掘之身,要感謝奇異的天象。宋人程大昌《考古編》中稱,“史載溫韜概發唐陵,獨乾陵不可近,近之輒有風雨。”就是說,在盜掘乾陵時,出現了極為反常的天象,狂風驟雨,電閃雷鳴,怕遭報應的溫韜被嚇跑了。

溫韜給中國帝王陵帶來的破壞是災難性的,不可逆轉的破壞,許多珍貴的文物被其毀壞。所以史學界、考古界都認定,溫韜是中國盜墓史上危險最大的一個盜墓者,有千古之罪。唐太宗李世民死後,把《蘭亭序》等眾多珍貴的名家書畫真跡作為陪葬品,帶進了昭陵。而令人諷刺的是,不通文墨的溫韜在把一批書畫作品帶出昭陵後,看上的卻不是價值連城的書畫作品,而是裝裱在外的華美綢緞。他讓手下將上面的綢緞全部撕下來,而把作品扔了。史學界推測,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從此不再出現,可能就是讓溫韜給撕毀了。但讓人不解的是,在溫韜逐一登記的盜得寶物中,卻無此貼。後世學者抱著一份美好的心願,希望《蘭亭序》》在武則天的乾陵內,果真如此,真乃中華文化之大幸。

溫韜在史料記載中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盜墓賊。民國時期的孫殿英和他比起來也是小巫見大巫。

溫韜所盜陵寢之多,堪稱有史記載之最。在他任節度使的七年時間內,唐朝諸帝的18個陵寢竟然被他一一光顧。(在乾陵之前已經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溫韜和黃巢一樣,他也興動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溫韜不解其中緣由,但他也是心有餘悸,沒有再繼續挖下去,遂此絕了念頭。乾陵至此逃過第二劫。)

溫韜盜陵時一般都率領眾兵,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在當時,偷墳掘墓是不赦的大罪,雖然五代時期中國社會動盪不堪,但在老百姓心中卻是難以原諒的。可見,此人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盜墓,並將所盜物品編成名冊公諸於世,其膽量之大為令天下所有盜墓者之楷模。

從史書上記載的溫韜的生平來看,這是一個狡詐善變的人物。他對朝代的更替看的很開,誰的勢力強大一些就依靠誰。不過在動盪的年代這也是不得已的生存之道。中國的死節之士歷代都層出不窮,只是溫韜不肯做罷了。

溫韜的毀滅,其根源還是他沒有掌握好度。早年盜陵的臭名,善變的性格註定為統治者不喜,雖然他有大批的寶藏來打點上下,甚至連後唐莊宗李存勖的皇后劉玉娘都能賄賂,但最終溫韜還是被後唐明宗李嗣源所殺。在當局者的眼裡,他是一個生有反骨的人,今天你能夠反了後樑,明天就能反我後唐。今天你能盜先唐的陵寢,明天就有可能盜我的陵,這樣的人,在非常時期還有些利用價值,在時局平定後是一定不能讓他生存下去的。所以也是他遭受滅門的根本原因。


溫韜把許多珍貴文物給毀了,所以史學界、考古界都認定溫韜是中國歷史上危害最大的一個盜墓者,有千古之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