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記那些被新技術淘汰的產品——A盤和B盤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張圖, 愣了一會才想起這是什麼。

這就是當年的移動記憶體 3.5 英寸軟碟, 容量僅為 1.44 MB, 這個容量大小要是擺在現在,

連一首普通的 MP3 都放不下。 按照軟碟被取代的時間來推算, 大概只有早期的 90 後才會知道這是什麼, 再年輕的朋友估計都沒見過。

世界上第一張軟碟是由 IBM 公司在 1967 年推出, 直徑為32 英寸, 就大概公車輪胎那麼大, 你可以想像一下。 1971年 Alan Shugart 推出了直徑為 8 英寸的軟碟,

但儲存容量僅有 81 KB 。

1976 年, Alan Shugart 推出了直徑為 5.25 英寸的軟碟, 剛推出時儲存容量也僅為 360 KB , 隨著技術的成熟, 最大容量可達 1.2 MB , 軟碟也開始漸漸普及起來。 對了, 這個 Alan Shugart 就是希捷的創始人。

1980 年索尼推出了 3.5 英寸的軟碟和軟盤機, 尺寸變小, 容量也變大為 1.44 MB , 不過 3.5 英寸軟碟剛推出的時候,

市面上的主流依然是 5.25 英寸軟碟。

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很多人知道現在電腦的 C 盤是系統磁片, 那為什麼沒有 A 盤和 B 盤呢?說到這裡你可能猜到了, A 盤和 B 盤說的就是 3.5 英寸軟碟和 5.25 英寸軟碟, 不同尺寸的軟碟還需配對的軟盤機才能進行讀寫,

就跟光碟機會佔領一個盤符一樣。

軟碟的結構也比較簡單粗暴, 由兩塊保護外殼夾著碟片組成, 碟片上塗有一層磁性材料, 它是記錄資料的介質, 軟碟在使用之前需要先格式化, 簡單來說就是劃分儲存區域, 寫入各種標記資訊和位址資訊,

確定磁軌數和磁區數, 3.5 英寸的軟碟一共有 80 個磁軌, 每個磁軌有 18 個磁區, 每個磁區有 512 個位元組, 這也可以算出軟碟的儲存容量有 2x80x18x512 位元組, 約等於 1.44 MB 。 當寫入資料的時候, 磁頭中的電流會使磁介質磁化改變方向, 被磁化的記為 1 , 沒被磁化的記為 0 , 原理跟現在硬碟的讀寫原理大差不差, 畫一張比較易懂的圖給大家看看。

軟碟的低容量肯定不能滿足人們對移動儲存大容量內容的需求,所以等到可記錄更多資訊的光碟問世的時候,軟碟很容易就被取代了。

可光碟也沒稱霸多久,U 盤的問世直接取代了光碟,成為現在常用的移動儲存介質。

縱觀這一發展歷程,新舊產品的更替都源自於資料讀寫技術的發展,新技術的出現都是對舊產品的革命,這恰好也是科技的魅力所在。

WHYLAB ,為你展示科技的魅力。

軟碟的低容量肯定不能滿足人們對移動儲存大容量內容的需求,所以等到可記錄更多資訊的光碟問世的時候,軟碟很容易就被取代了。

可光碟也沒稱霸多久,U 盤的問世直接取代了光碟,成為現在常用的移動儲存介質。

縱觀這一發展歷程,新舊產品的更替都源自於資料讀寫技術的發展,新技術的出現都是對舊產品的革命,這恰好也是科技的魅力所在。

WHYLAB ,為你展示科技的魅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