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混沌”是秩序的開始、活力的源頭——一次關於“混沌”的大討論

業務諮詢:010-58752828轉817 , 010-58752828轉863

加入粉絲群及雜誌讀者群:後臺留言申請(姓名+公司+職務+聯繫方式), 審核通過後入群

作者:彭劍鋒 楊杜 施煒 等

圓桌討論

(一)為什麼既講“混沌”, 又講秩序

尚豔玲:今天的論壇主題有兩個關鍵字, 一個是“混沌”, 另一個是“秩序”。 毋庸置疑, 我們正處於時代的轉變中, 任何一個時代的更替, 都是混沌不清的, 就像開車在山路上拐彎, 在拐彎的那個時刻, 其實是看不見前方道路的, 前方有很多不確定性, 但又不是完全一無所知, 有憑經驗和直覺能把控的, 也有不能把控的, 是謂“混沌”。

正值歲末年初,

展望2016年的企業管理, 我們是不是只有走進混沌, 才能更好地理解混沌、把握混沌?

苗兆光:這兩年, 互聯網迅速發展, 在管理圈內, 思想上混沌的的確比較多, 但去找依據時, 又發現在中國的管理發展史上有思想穿透力的並不多。

對於企業來說, 我覺得混沌的關鍵就是我們的管理行為變化了, 但思想、理念研究沒有跟上, 就像互聯網上出現了很多社群、社區、眾籌等, 都是先把人圈起來, 至於“圈起來之後怎麼去創造價值”這個問題恰恰被忽略了。

所以企業界在對管理上的認知出現了衝突, 出現了“回歸派”“互聯網派”的一些思想碰撞。 一方面有人在講顛覆, 覺得原來的經營管理思想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了;另一方面有人在強調回歸,

強調回歸到商業本質, 回歸到管理經典。 我覺得, 堅守傳統商業本質和面對互聯網帶來的巨大商業成功, 這兩者之間的衝突產生了管理思想上的混沌。

陸學彬:不僅僅是互聯網技術帶來了混沌, 還有制度、宏觀經濟形勢帶來的混沌。 在這個階段, 企業家精神是比較低迷的。

如果說管理大廈發生了哪些變化, 我認為是地基變了, 住的人變了, 但大廈沒有改變。 伴隨著發展非常迅速的技術, 萬物互聯以後很多東西被異化, 人的需求發生了變化。 當人發生了變化, 怎樣把人(員工)的變化和有價值的產出相結合?勞動和閒暇的時間怎樣結合?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二)“混沌”是秩序的開始、活力的源頭

彭劍鋒:走進混沌,

對應地自然是走出混沌。 走進混沌, 是因為現在中國經濟進入混沌期;走出混沌, 就是找到了新的出路。 如果說進入混沌需要“一束光”的話, 那麼這束光就是要尋找到新的秩序和規則, 也就是要掌握混沌。

楊杜:沒錯。 那麼一個企業如何把握從混沌到秩序的狀態?第一, 有技術撐住自己;第二, 內部有管理的秩序, 有一套制度促進企業向前走;第三, 要有業績。 前兩個方面是為業績服務的。

王祥伍:混沌其實是現實社會的本質。 儒家說人本善, 實際上是試圖找出秩序。 人實際上是混沌, 既善又惡。 所以無論你走不走進去, 混沌都是一個現實的狀態。 在混沌中既要避免混亂產生的耗散, 又要在混沌中避免超穩定的結構, 沒有了創新。

楊老師講的, 實際上是說混沌期有兩個關鍵點, 一個是技術, 一個是法治, 無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從企業層面都很必要。 技術實際上代表著一種在現有的技術狀態下, 企業一定要有一個創造高效率的特定結構, 即通過流程、技術體系的構建等現有的技術條件, 尋找一種企業能夠高效創造價值的結構, 否則就無法立足於社會中。

同時還要有制度的積累, 制度的積累是達成共識, 大家沒有共識, 就不能合作, 即便團隊、架構體系再好, 大家沒有意願的話就沒有動力。

在混沌中, 企業一定要尋找某種動態變化的結構。 因為企業所面臨的環境, 技術、人的需求都在不斷變化, 這幾個變數是驅動企業內部變化的最關鍵的變數。

所以企業的內部結構一定在原始變數驅動下不斷調整, 不斷打破原有結構尋找新的結構。

施煒:從哲學層面說, 這些混沌, 可能只是在大的宏觀決策或者機制設計的時候才用得上, 在具體的過程中企業用不上。 中國企業目前的主要問題並不是理念問題, 而是專業化, 中國很多企業在很多環節都不專業, 過去是野蠻生長, 現在需要補課。

中國企業很多問題是微觀的、專業的、具體的, 比如一個行銷理念怎樣建立, 問題並不混沌。 而大的戰略決策可能需要混沌態, 但企業在成長過程中, 戰略決策很少是在大節點上發生。

我並不是完全反對混沌, 在人的問題上, 都是混沌的, 比如對自己的太太用什麼衡量標準, 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投資也是一種模糊的狀態,專案不知道靠不靠譜,人也不知道靠不靠譜,但是必須做出決策,不然等可以看出來的時候已經沒有機會了!

我認為,突破混沌,一定要轉換觀念,用新的模式去做,膽子要大,要學習但丁語錄,“在這裡一切怯弱都無濟於事”。

楊杜:我覺得技術和混沌關係密切。從技術上能夠到達什麼樣的物理邊界?人無論如何無法逾越物理邊界。太極是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逐漸走向秩序。中國人的思考方式還是好壞、善惡、黑白,佛學《心經》所講,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有都是空的時候,就像太極。如果未來人在物理上的發明能達到量子階段,真不知道技術會把我們改變成什麼樣子。

彭劍鋒:這就是六祖禪師講的心中無塵。

楊杜:是。我覺得未來我們的企業家,要超越別人,在更高一個層面去看問題,比如去制定規則、制定標準,高通不是賣技術,而是賣協議,是律師在做行銷。如果你最先設定了局,這個局就很難攻破。

彭劍鋒:混沌是創新和活力的源頭,就像人太清醒了,卻什麼事也幹不成,其實有時候需要傻一點、糊塗一點,甚至要亂一點。管理者就是要在混沌中找到秩序,找到規則,找到生存的智慧,但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

有時候,人要“混”一點,做企業要霸氣一點,尤其在中國轉型時期,要有點野氣和混勁,但核心是在“度”,怎麼把握這個度,這是一門藝術,也需要一種能力。

混沌之中最需要洞察力、感知力、行動力。缺乏洞察力會容易陷入混沌狀態;缺乏感知力會失去敏銳的觸覺,一個企業的優秀人才一定要在一線培養感知力;行動力就是認准目標,一紮到底。

我認為混沌很好,需要混沌,有混沌才有創新、才有激情。

(三)企業恰恰要主動營造“混沌態”

王祥伍:我認為,只有在封閉的狀態下才追求秩序,開放的社會一般是保持混沌的狀態,最佳狀態是混沌而不混亂。

苗兆光:混沌是好的狀態,但是,第一,在混沌狀態中,企業應該怎麼應對?第二,企業內部怎麼營造自己的混沌狀態?

楊杜:第一個問題不用管。第二個是需要主動做的,也是管理者要做的。怎樣營造混沌?如果公司很有秩序,可以把它往混沌上引一點,這時的企業狀態是最好的,通過混沌可以正向啟動組織,管理者作為中間變數、調節變數來掌握其中的度。適度的混亂、可控的混亂、故意的混亂,是組織的生命力所在。

(四)如何把握好混沌和秩序之間的“度”

施煒:我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數軸,最左邊是不確定的,最右邊是確定的。當面臨不確定問題的時候,這時是混沌的,比如技術上完全不確定的事情,只能用不確定來應付不確定,實際上就是自組織的一個狀態,比如用專案小組的方式去尋找突破;對確定性的問題可以用函數式解決,幾乎完全是理性決策;對處於中間地帶的問題,只能用兩個工具:一是用原則管理,堅持理念,堅持大方向,二是情境管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原則、理念,沒有方法的話,就是假道學、不接地氣了。

彭劍鋒:我覺得施老師提的方法論很好,就是從確定到不確定,就像黑與白之間,如何把握。對於“白”的東西,也就是非常明確的事情,就可以科化學管理、標準化管理,要求員工一生只幹一件事。

到了中間狀態也就是混沌狀態,就是要有規則,企業要有自己堅守的東西,企業家只抓方向,一事一議。

但是進入“黑暗期”,要有信念、有勇氣。黑暗期靠的就是拼搏精神,野蠻成長,但是要有底線。企業進入黑暗期,不能固守自己那一套,需要顛覆式創新。

施煒:也就是說,什麼時候構建混沌的問題?不確定時期,就是構建混沌的時期,打破原有組織結構。

彭劍鋒:把舊秩序打破,尋找創新。

施煒:就是打亂仗。

彭劍鋒:上甘嶺戰役打到白熱化的時候就沒有班長、連長,兩軍對壘,狹路相逢勇者勝,那個時候沒有指揮,也不知道方向在什麼地方,就是死打、死嗑,這個時候確實需要野蠻。

王祥伍:我接著施老師的話補充一下,剛才講到要有洞察力、行動力,我感覺還有一個力,就是邏輯力。實際上混沌裡也有幾千年都不變的東西,比如專業化。從有初級市場開始,就有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分工。第一次分工,將農業從畜牧業中分出來,走向專業化。到現在互聯網時代,專業化分工還在持續,專業化的分工未來肯定是一個越來越細的趨勢。

還有一個趨勢,就是分配越來越趨向公正化、平等化。無論環境怎麼變,未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越來越平等化。導致內部的分配機制要越來越公正。

專業分工跟工匠精神其實是一個概念。沒有專業的分工,就不可能有工匠的技藝;沒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有高品質的產品;沒有高品質的產品就不可能滿足中產階級和國際化客戶的需求,這都是一脈相承的。

處在混沌的世界中,企業一定要掌握這些永遠不會變的關鍵要素:就是社會會越來越趨於分工專業化、分配公正化。分工的專業化會導致創造價值的效率提高,分配的公正化可以保證凝聚力。

管理一方面是管分工,另一方面是管分配。分配公正化是持續分工的一個前提;分工的狀態能不能持續下去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分配是否公正。分工專業化和分配公正化,這兩點幾乎不受混沌世界其他變數的影響,企業實際上要把握這兩個核心,在混沌狀態下前行。

彭劍鋒:混沌並不是“一團黑”,未來也並不是完全不可預料。我認為企業界有幾件事情可以確定會發生變化:

第一,自組織管理平臺會成為趨勢。因為從社會組織體系來看就是基於協同,這是不變的,不變的終究是科學管理的最本原的東西,能夠提升效率、實現協同的方式就是最佳方式,只是時代會賦予它新的內涵和新的形式。

第二,要變化的是商業模式。互聯網打通了生產和消費者個性化需求之間的關係,整個產業生態變化了,商業模式也要改變,勞動組織方式要變。勞動組織方式必須要圍繞客戶、圍繞市場。

第三,要變化的是對人的管理模式。一個企業要騰飛需要兩個翅膀,一個是管理,一個是技術創新,這兩翼是不變的,即使是“追風”的互聯網公司。華為、溫氏這兩家企業在管理這一點做得最好,就是基於資訊化的組織能力,所有的資源、溝通成本降到最低,然後實現組織化作戰。另外,在產品、技術創新上,真正好的公司一定是有儲備的。

總之,管理和技術是兩個不變的要素,但商業模式、市場策略、組織模式一定會發生變化。

(五)混沌是一種常態,要接受它

尚豔玲:那麼怎麼度過變和不變之間的痛苦磨合期,比如企業在向互聯網轉型過程中的各種“痛”?

彭劍鋒:把混沌看成一種常態,接受它,而不是總是試圖黑白兩極分明。

其實,很多事情在於堅守,一輩子就幹一件事,找到自己的優勢,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就可以了,然後借用社會資源去完成。我認為現在整個產業生態是要互相融合,要走向合作,要有開放合作雙贏的心態,不要封閉。

苗兆光:混沌狀態需要感知力、洞察力、應對力。企業內部要有創新能力,要營造一種混沌狀態。所謂混沌狀態就是,在秩序和混亂之間,形成一種中間態,特別有秩序也不行,特別混亂也不行。

有這樣一個公司,老闆娘極度要求秩序,比如說明年利潤要增長30%,定目標、定預算、定獎勵,每一項都有細化指標,嚴格控制。但是老闆認為,不需要開會,不需要預算,我說了算,極其感性。但事實證明,前十年企業在老闆手裡不賺錢,但是確定了很多機會點,老闆娘一當總經理企業很快賺錢了。老闆陷入極其的恐懼當中,他覺得沒有未來了,雖然抓住了幾個贏利機會,但這幾個產品賣幾年就會越賣越死。如何給他們找到一種中間狀態?我覺得要找到所謂的混沌狀態。

施煒:苗老師說的是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關係。今天是開了一個題,這個題目並沒有確定性的標準答案,但碰撞之後,能啟發所有人進一步思考和深入的探討。

注:相關內容已收錄進華夏基石《混沌與秩序》圖書中,可點擊“閱讀原文”獲知圖書資訊。

投資也是一種模糊的狀態,專案不知道靠不靠譜,人也不知道靠不靠譜,但是必須做出決策,不然等可以看出來的時候已經沒有機會了!

我認為,突破混沌,一定要轉換觀念,用新的模式去做,膽子要大,要學習但丁語錄,“在這裡一切怯弱都無濟於事”。

楊杜:我覺得技術和混沌關係密切。從技術上能夠到達什麼樣的物理邊界?人無論如何無法逾越物理邊界。太極是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逐漸走向秩序。中國人的思考方式還是好壞、善惡、黑白,佛學《心經》所講,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有都是空的時候,就像太極。如果未來人在物理上的發明能達到量子階段,真不知道技術會把我們改變成什麼樣子。

彭劍鋒:這就是六祖禪師講的心中無塵。

楊杜:是。我覺得未來我們的企業家,要超越別人,在更高一個層面去看問題,比如去制定規則、制定標準,高通不是賣技術,而是賣協議,是律師在做行銷。如果你最先設定了局,這個局就很難攻破。

彭劍鋒:混沌是創新和活力的源頭,就像人太清醒了,卻什麼事也幹不成,其實有時候需要傻一點、糊塗一點,甚至要亂一點。管理者就是要在混沌中找到秩序,找到規則,找到生存的智慧,但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

有時候,人要“混”一點,做企業要霸氣一點,尤其在中國轉型時期,要有點野氣和混勁,但核心是在“度”,怎麼把握這個度,這是一門藝術,也需要一種能力。

混沌之中最需要洞察力、感知力、行動力。缺乏洞察力會容易陷入混沌狀態;缺乏感知力會失去敏銳的觸覺,一個企業的優秀人才一定要在一線培養感知力;行動力就是認准目標,一紮到底。

我認為混沌很好,需要混沌,有混沌才有創新、才有激情。

(三)企業恰恰要主動營造“混沌態”

王祥伍:我認為,只有在封閉的狀態下才追求秩序,開放的社會一般是保持混沌的狀態,最佳狀態是混沌而不混亂。

苗兆光:混沌是好的狀態,但是,第一,在混沌狀態中,企業應該怎麼應對?第二,企業內部怎麼營造自己的混沌狀態?

楊杜:第一個問題不用管。第二個是需要主動做的,也是管理者要做的。怎樣營造混沌?如果公司很有秩序,可以把它往混沌上引一點,這時的企業狀態是最好的,通過混沌可以正向啟動組織,管理者作為中間變數、調節變數來掌握其中的度。適度的混亂、可控的混亂、故意的混亂,是組織的生命力所在。

(四)如何把握好混沌和秩序之間的“度”

施煒:我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數軸,最左邊是不確定的,最右邊是確定的。當面臨不確定問題的時候,這時是混沌的,比如技術上完全不確定的事情,只能用不確定來應付不確定,實際上就是自組織的一個狀態,比如用專案小組的方式去尋找突破;對確定性的問題可以用函數式解決,幾乎完全是理性決策;對處於中間地帶的問題,只能用兩個工具:一是用原則管理,堅持理念,堅持大方向,二是情境管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原則、理念,沒有方法的話,就是假道學、不接地氣了。

彭劍鋒:我覺得施老師提的方法論很好,就是從確定到不確定,就像黑與白之間,如何把握。對於“白”的東西,也就是非常明確的事情,就可以科化學管理、標準化管理,要求員工一生只幹一件事。

到了中間狀態也就是混沌狀態,就是要有規則,企業要有自己堅守的東西,企業家只抓方向,一事一議。

但是進入“黑暗期”,要有信念、有勇氣。黑暗期靠的就是拼搏精神,野蠻成長,但是要有底線。企業進入黑暗期,不能固守自己那一套,需要顛覆式創新。

施煒:也就是說,什麼時候構建混沌的問題?不確定時期,就是構建混沌的時期,打破原有組織結構。

彭劍鋒:把舊秩序打破,尋找創新。

施煒:就是打亂仗。

彭劍鋒:上甘嶺戰役打到白熱化的時候就沒有班長、連長,兩軍對壘,狹路相逢勇者勝,那個時候沒有指揮,也不知道方向在什麼地方,就是死打、死嗑,這個時候確實需要野蠻。

王祥伍:我接著施老師的話補充一下,剛才講到要有洞察力、行動力,我感覺還有一個力,就是邏輯力。實際上混沌裡也有幾千年都不變的東西,比如專業化。從有初級市場開始,就有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分工。第一次分工,將農業從畜牧業中分出來,走向專業化。到現在互聯網時代,專業化分工還在持續,專業化的分工未來肯定是一個越來越細的趨勢。

還有一個趨勢,就是分配越來越趨向公正化、平等化。無論環境怎麼變,未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越來越平等化。導致內部的分配機制要越來越公正。

專業分工跟工匠精神其實是一個概念。沒有專業的分工,就不可能有工匠的技藝;沒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有高品質的產品;沒有高品質的產品就不可能滿足中產階級和國際化客戶的需求,這都是一脈相承的。

處在混沌的世界中,企業一定要掌握這些永遠不會變的關鍵要素:就是社會會越來越趨於分工專業化、分配公正化。分工的專業化會導致創造價值的效率提高,分配的公正化可以保證凝聚力。

管理一方面是管分工,另一方面是管分配。分配公正化是持續分工的一個前提;分工的狀態能不能持續下去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分配是否公正。分工專業化和分配公正化,這兩點幾乎不受混沌世界其他變數的影響,企業實際上要把握這兩個核心,在混沌狀態下前行。

彭劍鋒:混沌並不是“一團黑”,未來也並不是完全不可預料。我認為企業界有幾件事情可以確定會發生變化:

第一,自組織管理平臺會成為趨勢。因為從社會組織體系來看就是基於協同,這是不變的,不變的終究是科學管理的最本原的東西,能夠提升效率、實現協同的方式就是最佳方式,只是時代會賦予它新的內涵和新的形式。

第二,要變化的是商業模式。互聯網打通了生產和消費者個性化需求之間的關係,整個產業生態變化了,商業模式也要改變,勞動組織方式要變。勞動組織方式必須要圍繞客戶、圍繞市場。

第三,要變化的是對人的管理模式。一個企業要騰飛需要兩個翅膀,一個是管理,一個是技術創新,這兩翼是不變的,即使是“追風”的互聯網公司。華為、溫氏這兩家企業在管理這一點做得最好,就是基於資訊化的組織能力,所有的資源、溝通成本降到最低,然後實現組織化作戰。另外,在產品、技術創新上,真正好的公司一定是有儲備的。

總之,管理和技術是兩個不變的要素,但商業模式、市場策略、組織模式一定會發生變化。

(五)混沌是一種常態,要接受它

尚豔玲:那麼怎麼度過變和不變之間的痛苦磨合期,比如企業在向互聯網轉型過程中的各種“痛”?

彭劍鋒:把混沌看成一種常態,接受它,而不是總是試圖黑白兩極分明。

其實,很多事情在於堅守,一輩子就幹一件事,找到自己的優勢,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就可以了,然後借用社會資源去完成。我認為現在整個產業生態是要互相融合,要走向合作,要有開放合作雙贏的心態,不要封閉。

苗兆光:混沌狀態需要感知力、洞察力、應對力。企業內部要有創新能力,要營造一種混沌狀態。所謂混沌狀態就是,在秩序和混亂之間,形成一種中間態,特別有秩序也不行,特別混亂也不行。

有這樣一個公司,老闆娘極度要求秩序,比如說明年利潤要增長30%,定目標、定預算、定獎勵,每一項都有細化指標,嚴格控制。但是老闆認為,不需要開會,不需要預算,我說了算,極其感性。但事實證明,前十年企業在老闆手裡不賺錢,但是確定了很多機會點,老闆娘一當總經理企業很快賺錢了。老闆陷入極其的恐懼當中,他覺得沒有未來了,雖然抓住了幾個贏利機會,但這幾個產品賣幾年就會越賣越死。如何給他們找到一種中間狀態?我覺得要找到所謂的混沌狀態。

施煒:苗老師說的是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關係。今天是開了一個題,這個題目並沒有確定性的標準答案,但碰撞之後,能啟發所有人進一步思考和深入的探討。

注:相關內容已收錄進華夏基石《混沌與秩序》圖書中,可點擊“閱讀原文”獲知圖書資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