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大牧業李長青:中國養豬業要發展,這兩點很關鍵

近幾年, 環保、土地、成本控制等問題嚴重制約了中國養豬業的發展, 養豬企業或轉型, 或升級, 積極謀求發展。 作為綜合性農牧集團的河南省新大牧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大牧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新大牧業集種豬、商品豬、生豬飼料、養豬工程研究、生物有機肥、迴圈立體農業於一體, 致力於資源整合、育種研究、技術推廣、合作共贏和產業鏈發展。 在企業戰略規劃和企業運營上, 新大牧業有著許多成功的例子。 身為新大牧業的董事長, 李長青有著許多值得分享的經驗。

李長青, 新大牧業智慧代言人, 高級獸醫師, 諮詢導師。 1985年畢業于河南農業大學獸醫專業的李長青, 畢業後即進入種豬場工作, 歷任技術員、分場場長、總場副場長、場長等多個職務歷練。 至今專業、專注、專心從事種豬生產和管理工作32年, 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專家庫中畜牧界著名專家,

更是畜牧業中少見的擅長企業戰略規劃、頂層設計及企業運營的專家。

養豬場想要渡過未來的低谷, PSY至少要達到26、27

《豬業》:在種豬養殖方面, 新大牧業有什麼新動態?

李長青:在2012年以前, 新大牧業專職養種豬, 2012年以後開始養殖銷售商品豬。 當時將一家公司改為生產肉豬, 另一家公司繼續生產種豬。

今年(2017年)我們有一個大動作, 就是新建一個存欄3000頭的原種場。 從法國引進大約克, 從美國引進杜洛克、長白。 豬舍採用最新的設計, 空氣過濾, 預計該專案能取到很好的效果。

這兩年, 行業基本上都認識了PSY的重要性。 現在PSY平均能達到17頭左右了。 但是作為一個規模場, 如果PSY只是比別人多兩頭, 日子估計也不會好過。 想要渡過未來的低谷,

PSY至少要達到26、27頭。 要達到這麼高的生產成績, 好種豬是個重要的保障, 但是好種豬的不好找。 什麼是好種豬?生產性能和健康性能兩個是關鍵。 分別從法國和美國引進原種豬, 新建了這個原種場, 就是看中了國內市場的這個需求。

新大牧業的養殖模式—— “公司+基地+家庭農場”

《豬業》:新大牧業在商品豬生產上, 採用什麼模式?

李長青:育肥方面, 主要靠家庭農場。 目前在建的家庭農場有200個, 採用“公司+農戶”模式。 預計今年投產130個左右, 明後年在一個縣要達到100個, 每個存欄1000頭。 計畫明年出欄80-100萬頭。

《豬業》:這個模式與溫氏的“公司+農戶”模式相比, 有哪些不同?

李長青:我們從2012年開始做“公司+農戶”模式, 現在擴大規模, 並且跟政府的扶貧相結合。

與溫氏“公司+農戶”模式相比, 不同之處在于合作的農戶。 跟溫氏合作的農戶大多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而跟我們合作的農戶多數比較貧困。 再者, 溫氏的合作農戶多數是自己投資建豬舍, 再雇人養豬。 而我們選擇的是自己親自養豬的農戶。 農戶申請通過我們的考察後, 支付少量的保證金即可入駐公司提供的養殖社區, 開始養豬事業。 公司和農戶進行專業化分工, 投入多、難度高、風險大的母豬飼養、配種、妊娠、分娩等環節由公司完成;農戶只管育肥, 且全進全出, 投入少、難度低、風險小、周轉快、收益好。 公司對合作農戶給予“八統一管理與服務”, 即:統一豬舍建築、統一提供育肥仔豬、統一飼料、統一藥品、統一防疫程式、統一養殖流程、統一銷售、統一貸款擔保。
公司承擔市場風險和部分養殖風險, 農戶獲得公司承諾的收益, 並承擔部分飼養管理風險。 當市場低迷時, 公司將切實保護農戶的利益, 使農戶免受市場波動的影響。 我們承諾, 農戶一年收入23萬, 這對河南的農民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從目前的資料來看, 農戶養豬的育肥成本每公斤比我們的員工還要低5毛到8毛, 競爭能力很強。 所以現在我們改變了模式, 職工也成為了合夥人, 職工不再只是單純的打工, 自己也成為了老闆。

種養結合解決環保問題, 效果好, 成本低, 利國利民

《豬業》:環保現在幾乎已經成為了養豬業的頭號難題, 新大牧業是如何解決豬場糞汙問題的?

李長青:我們採用幹清糞刮糞工藝, 將豬糞製作成有機肥利用。豬尿收集後先進行固液分離,有秸稈的儘量跟秸稈結合,因為一噸的秸稈可以消耗九噸的液體。剩餘的灌入黑膜,作沼氣池,沼氣用於發電,沼液則還放農田。

我們種植牧草喂豬。主要種植苜蓿,現在已經種了幾千畝了,但是還不夠我們的母豬用。我們在母豬的飼料中添加5%-10%的苜蓿,一個月需要用到將近120噸的苜蓿。苜蓿是蛋白源,也是纖維源,對母豬的產道健康、產仔數都有很大的作用。

另外也種植籽粒莧。籽粒莧收割之後做微生物發酵,45天后拿出來喂豬,酸酸甜甜的,豬很愛吃。80公斤以後的育肥豬,加30%左右的籽粒莧發酵料飼喂。用籽粒莧喂豬有幾個作用:一個是後期不再需要用抗生素,因為它含有微生肽。另一個是能改善豬肉風味,口感好。更重要的是能緩解環保壓力,一舉多得,利國利民。

《豬業》:在糞汙的資源化利用方面,新大牧業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能否詳細介紹一下新大牧業的種養結合?

李長青:有機肥生產和農業迴圈經濟是我們的另一個重點。針對養豬過程中產生的排泄物,實現從治理到迴圈的理念,我們要從中尋找到一個適合農業迴圈發展的道路。

我們將豬糞投放到發酵罐,通過微生物發酵,經過7-10天的發酵,消除了臭味,變成優質的有機肥。有機肥生產不僅可以解決養豬糞便污染問題,還能消納大量秸稈、玉米芯,栽培食用菌廢棄物等,減少農業污染問題,使農業污染物變廢為寶;同時,對厭氧產生的沼液肥料進行科學、合理的匹配,使有機肥料用於農業進行種植瓜、果、有機蔬菜,或者進行大面積苜蓿種植和果樹套種等多種方式,達到種養結合、種養平衡。

目前我們正在建一個有機肥廠,將各個豬場發酵過的有機肥半成品集中到一起,根據不同作物的需要,添加不同的礦物質,做成不同的肥料。按照國家有機肥NY525的標準製作,經化驗完全滿足該標準。

我們計算過成本,收集豬糞的電費加上人工的費用不超過400元每噸,一噸有600元的利潤空間。是否能獲得利潤關鍵就看銷售量能否上去。我們認為有機肥廠在將來完全可以做大。因為目前國家也正在推動化肥代替計畫,鼓勵使用有機肥進行種植。

養殖經驗分享:工藝先進、多點佈局、全進全出

《豬業》:作為大型養殖集團,新大牧業在生產上有哪些優勢?有哪些經驗分享?

李長青:最大的優勢在於工藝方面。很多養豬企業吃虧就吃虧在工藝上,有些是捨不得投資,有些是想投資、捨得投資又不知道怎麼投。這是限制很多養豬企業的地方。我們在工藝方面有優勢,原因就在於我們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投資,哪些地方可以省。比如,我們跟法國合資的公司——河南科普利信新大種豬育種有限公司,採用全場空氣過濾系統、彌散通風、多階段幹料自動系統、液態料供料系統、刮糞板及配套沼氣加熱供暖循環系統等歐洲建築工藝設計最新理念。一頭母豬投資10萬元,總共1500頭母豬,投資將近1.5億元。不管是設備還是豬舍設計,都採用最先進的設計理念,即使在十幾二十年以後都不會落後。

以前採用的水泡糞工藝,因為產生大量的液體,環保壓力過大。後面採用幹清糞工藝,但是幹清糞工藝投入巨大。過去一個標準的5000頭存欄的育肥場,土建、設備方面的投資約400-500萬元,而配備上刮糞板和豬糞發酵機需要增加將近300萬元的投資資金。我當時認為,環保問題早晚要解決,因此下定決心應用幹清糞工藝。當時為了避免出問題,對日本合作方要求,所有的設備都必須是從日本進口的,並且請了一位專家到現場監督施工。從2012年開始投產到現在,效果一直都很好。

我們也是最早探索、應用分胎次飼養、多點佈局的企業之一,打破傳統的一條龍豬場的建築與設計,探索大規模豬場設計的新模式。我們的義馬種豬場、伊川江左繁殖場的設計完全採取了區域多點佈局、整場全進全出的生產工藝,解決了大規模養殖中的生物安全問題,也為食品安全措施的落實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另外,我們在養殖社區實行“全進全出”,同一時間將同一批次的仔豬裝滿社區,期間不混入其他批次的仔豬,社區育成豬統一出欄、整批銷售,在下一批豬進欄前統一進行清欄消毒。這對防控疫病起到極大的作用。

未來,物聯網將成為養豬的標配

《豬業》:近年來,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開始進入養殖業,新大牧業在智慧化資訊化養殖方面的有沒進行一些嘗試?

李長青:關於物聯網的應用,目前正在試驗中,而且不僅要試,還要加大力度。這是未來養豬的希望。隨著資訊化的發展,提供及時準確的資料資訊的商業價值將非常重要,資料一定要真實、科學、有效,提高資料準確性以利於做出正確判斷。在採集資料過程中,要合理進行實驗,並對實驗結果進行驗證。我認為應用物聯網要採取以下步驟:第一步,監測溫濕度、氨氮含量、通風量、容水量等,將各項指標量化;第二步,資料化,分析各指標與生產效率等的關係;第三步,雲計算,通過不同的計算方法、對比方法,找出問題的真相,評估最適合的方式;第四步,實現自動化養豬。

物聯網將會是一個最基礎的東西。未來,物聯網可能會是養豬的標配,它符合食品安全和更進一步的精細化管理的要求。

對於養豬企業來說,問題不是要不要做物聯網,而是要儘快去做,怎麼科學地做才能保證養豬的優勢。

打通產業鏈、創建品牌已成為中國生豬行業發展的關鍵

《豬業》:新大牧業有生豬養殖、蔬果生產、肉食品生產、有機肥生產等業務,您對生豬產業鏈怎麼看?尤其是養殖端進入肉食品消費行業您怎麼看?

李長青:未來3-5年,中國生豬行業將出現多個打通全產業鏈,實現牧工商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大型農牧集團。打通產業鏈、創建品牌已成為中國生豬行業發展的關鍵。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要抓好食品安全,必須實現全鏈可追溯。只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才能真正地保證消費者的安全。這個鏈條是散的,很難保證食品安全,政府監管起來也有難度。但是要打通全產業鏈,還需要特定的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做得早了也不成。

我認為現在正處於醞釀期。只有當政府對安全的需要、監管的需要到了一定程度的情況下,才能催生產業鏈的融合,現在時候還未到。從規律上看,歐美的昨天就是我們的今天;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食品安全是必須要實現,必須實現食品可追溯。我認為光靠政府的監管是不夠的,還需要企業內部有動力,需要企業自身認為要做到安全,做到安全了利益才能最大化。企業內部有這個需求了,食品安全這事就好辦了。那麼企業如何做到安全呢?就是能夠控制整個鏈條。

這個還需要等待政府的推動和產業政策。新大做“優膳房”(新大推出的冷鮮肉品牌),量很小,一年才賣一千多頭豬,預計明年不到一萬頭豬,跟新大的飼養量差很遠。“優膳房”其實就是新大的一個摸索。一方面能為種豬育種提供肉質方面的資料,另一方面為探討消費者的需求和消費模式提供參考。一旦政府對食品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我們可以把它做大。

養豬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形成優質優價

《豬業》:您認為目前食品安全和追溯方面存在什麼問題?

李長青: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形成優質優價。現在政府的監管是在出場時檢疫出檢疫證,我認為這還不夠完善。真正的監管,應該對養殖過程中用到的藥物、飼料進行留樣,實現全程追溯。出欄時給個特殊的證明,營造一個環境,讓優質的產品有一個好的價格。讓消費者有識別度,促進消費者多買,產品的銷售量上來了,別的企業一看有這樣的好處,自然也會去跟進。美國就是這樣引導做好食品安全的,政府每天發公告將資訊告知消費者,由消費者進行選擇,正規的優質的產品被選擇的機會多,慢慢地企業都做正規優質的產品。

對於養豬企業來說,要時刻做好準備,尤其是食品安全,雖說現在的要求並不是很嚴格,但是如果做到了,一樣可以尋得一定的溢價。比方說,我們現在跟正大、雙匯相比,一頭豬可以多賣20元,但是這個溢價是不夠的。如果沒有政府做裁判,企業說得如何天花亂墜,消費者也不一定相信。只有政府確定一個正規的模式下來,消費者才會更容易相信。即便現在國內並沒有確立這種模式,但是企業一樣要時刻準備著。作為企業,想要一夜之間將標準提高,實際上是很難的。必須做一個長期的佈局。在之前我們的一個內部會議上,我們覺得這個是我們以後可能溢價的一個地方,一個獲得紅利的地方。

《豬業》:新大豬肉的賣點主要在哪些地方?

李長青:新大豬肉的賣點,首先是不用抗生素,我們的最低標準是無抗,另外我們的“家庭農場”結合使用牧草飼喂,生產的豬肉品質優異。最近,我們正通過河南省畜牧局,與上海的屠宰企業接觸。上海屠宰企業對豬的品質要求比較高,尤其是安全方面。新大有這方面的優勢,所以由畜牧局牽頭,跟他們進行對接,把“家庭農場”生產出來的豬賣個好價錢不成問題。

《豬業》:新大的豬肉能有這個賣點,還是跟新大的種養結合有很大的關係?

李長青:就是要靠種養結合,如果不靠這個,即使技術達到了,成本會很高。所以之前說“種養結合”,利國利民,品質優,成本還低。在成本方面,目前新大的養殖成本控制在11塊多將近12每公斤。對新大來說,變動比較大的是採購成本。育肥期間,新大的造肉成本約8元,相信新大的“家庭農場”模式全面鋪開以後,造肉成本還能朝下走,豬肉的品質還能朝上走。一旦市場能實行優質優價,新大的空間會更大。

沼液沒地方消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東南沿海地區的養豬業發展

《豬業》:近年河南養殖企業做大做強,湧現不少優秀企業,您如何看待中國養殖區域的佈局趨勢,未來類似河南、東北等地會不會成為主產區?東南沿海地區養殖業還有沒存在空間?

李長青:東北有兩個缺點:一個是不是消費區,更關鍵的是如果走種養結合模式,只能種一茬。但是在河南可以種兩茬,對於豬糞、沼液的消納量比較大,因此于東北相比,河南養豬不見得沒有優勢。再有,東北養豬對於保暖隔熱的要求更高,固定投資更大一些。

至於東南沿海地區,處於限制區,環保要求很嚴格。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沼液沒地方消納,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該地區的養豬業。豬糞可以通過幹清糞工藝、發酵處理。但是還有大量的液體沒地方消納,因為南方都是水稻田,雨水一沖,就沖到環境中了,污染地表水。包括歐盟和美國在內,種養結合不只是要求達標排放,還要儘量將糞汙當肥料利用。而且肥料一定是在作物生長需要時才施進去的,按照作物的需求量排放。作物收割之後,土壤裡的氮、磷、鉀這些物質不增加,這個叫“零排放”,而不是一點都不排。從大環境來說,國家的政策是對的,類似廣東很難做到這點。

養豬行業一定要有危機感,要抓住調整的機會

《豬業》:您認為養豬企業應該如何提高競爭力?

李長青:我們的行業一定要有危機感,抓住調整的機會,創新並解決未來必須的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和政府追溯等剛性需求,企業一定要擁有核心競爭力才能在行業內生存下去。

核心競爭力就是盈利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可簡單分為三種模式,即低成本策略、品牌化策略和綜合化策略。低成本模式環保不好保證、抗生素難控制、政府難追溯、難監管。品牌化策略的重難點是抗生素的殘留及使用,而這在歐盟已禁用,還需要合理的工藝及環控設備,以保證生物的安全,做到豬不生病或少生病,這需要加大投入和增加成本,若不願投入會有風險。綜合化策略即是從戰略層面做中長期戰略規劃,用適當的成本而獲得優質的高端產品,是戰略層面的成本控制而非粗暴的低成本。

戰略性成本管控分短期戰略、中期戰略以及長期戰略。短期戰略為一年內重點加強生產成本的管控,提高生產效率。但不能漫無目的對各項成本進行管控,要提前做好各種成本策略,有一套完整的預案,根據行情走勢按預案執行。中期戰略為三年左右創新種養結合的迴圈經濟理念,資源化利用畜禽排泄物以達到環保要求、食品安全,把過去要花錢處理的排泄物變為豬場的資源產品。這些需要先投入,但長遠來說能戰略性降低成本,提高產品溢價。長期戰略先要有科學合理的工藝流程設計,其次要有生產條件可控制的生產設施設備,硬體設備要先到位,為未來的資訊化智慧管理等軟體系統預留空間。該戰略起點高,一次性投入會很大,但對於豬場這項長跑項目來說,能保證豬場更有競爭力,走得更遠更安全,同時也為豬場產品留下了巨大的溢價與品牌效應。

將豬糞製作成有機肥利用。豬尿收集後先進行固液分離,有秸稈的儘量跟秸稈結合,因為一噸的秸稈可以消耗九噸的液體。剩餘的灌入黑膜,作沼氣池,沼氣用於發電,沼液則還放農田。

我們種植牧草喂豬。主要種植苜蓿,現在已經種了幾千畝了,但是還不夠我們的母豬用。我們在母豬的飼料中添加5%-10%的苜蓿,一個月需要用到將近120噸的苜蓿。苜蓿是蛋白源,也是纖維源,對母豬的產道健康、產仔數都有很大的作用。

另外也種植籽粒莧。籽粒莧收割之後做微生物發酵,45天后拿出來喂豬,酸酸甜甜的,豬很愛吃。80公斤以後的育肥豬,加30%左右的籽粒莧發酵料飼喂。用籽粒莧喂豬有幾個作用:一個是後期不再需要用抗生素,因為它含有微生肽。另一個是能改善豬肉風味,口感好。更重要的是能緩解環保壓力,一舉多得,利國利民。

《豬業》:在糞汙的資源化利用方面,新大牧業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能否詳細介紹一下新大牧業的種養結合?

李長青:有機肥生產和農業迴圈經濟是我們的另一個重點。針對養豬過程中產生的排泄物,實現從治理到迴圈的理念,我們要從中尋找到一個適合農業迴圈發展的道路。

我們將豬糞投放到發酵罐,通過微生物發酵,經過7-10天的發酵,消除了臭味,變成優質的有機肥。有機肥生產不僅可以解決養豬糞便污染問題,還能消納大量秸稈、玉米芯,栽培食用菌廢棄物等,減少農業污染問題,使農業污染物變廢為寶;同時,對厭氧產生的沼液肥料進行科學、合理的匹配,使有機肥料用於農業進行種植瓜、果、有機蔬菜,或者進行大面積苜蓿種植和果樹套種等多種方式,達到種養結合、種養平衡。

目前我們正在建一個有機肥廠,將各個豬場發酵過的有機肥半成品集中到一起,根據不同作物的需要,添加不同的礦物質,做成不同的肥料。按照國家有機肥NY525的標準製作,經化驗完全滿足該標準。

我們計算過成本,收集豬糞的電費加上人工的費用不超過400元每噸,一噸有600元的利潤空間。是否能獲得利潤關鍵就看銷售量能否上去。我們認為有機肥廠在將來完全可以做大。因為目前國家也正在推動化肥代替計畫,鼓勵使用有機肥進行種植。

養殖經驗分享:工藝先進、多點佈局、全進全出

《豬業》:作為大型養殖集團,新大牧業在生產上有哪些優勢?有哪些經驗分享?

李長青:最大的優勢在於工藝方面。很多養豬企業吃虧就吃虧在工藝上,有些是捨不得投資,有些是想投資、捨得投資又不知道怎麼投。這是限制很多養豬企業的地方。我們在工藝方面有優勢,原因就在於我們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投資,哪些地方可以省。比如,我們跟法國合資的公司——河南科普利信新大種豬育種有限公司,採用全場空氣過濾系統、彌散通風、多階段幹料自動系統、液態料供料系統、刮糞板及配套沼氣加熱供暖循環系統等歐洲建築工藝設計最新理念。一頭母豬投資10萬元,總共1500頭母豬,投資將近1.5億元。不管是設備還是豬舍設計,都採用最先進的設計理念,即使在十幾二十年以後都不會落後。

以前採用的水泡糞工藝,因為產生大量的液體,環保壓力過大。後面採用幹清糞工藝,但是幹清糞工藝投入巨大。過去一個標準的5000頭存欄的育肥場,土建、設備方面的投資約400-500萬元,而配備上刮糞板和豬糞發酵機需要增加將近300萬元的投資資金。我當時認為,環保問題早晚要解決,因此下定決心應用幹清糞工藝。當時為了避免出問題,對日本合作方要求,所有的設備都必須是從日本進口的,並且請了一位專家到現場監督施工。從2012年開始投產到現在,效果一直都很好。

我們也是最早探索、應用分胎次飼養、多點佈局的企業之一,打破傳統的一條龍豬場的建築與設計,探索大規模豬場設計的新模式。我們的義馬種豬場、伊川江左繁殖場的設計完全採取了區域多點佈局、整場全進全出的生產工藝,解決了大規模養殖中的生物安全問題,也為食品安全措施的落實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另外,我們在養殖社區實行“全進全出”,同一時間將同一批次的仔豬裝滿社區,期間不混入其他批次的仔豬,社區育成豬統一出欄、整批銷售,在下一批豬進欄前統一進行清欄消毒。這對防控疫病起到極大的作用。

未來,物聯網將成為養豬的標配

《豬業》:近年來,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開始進入養殖業,新大牧業在智慧化資訊化養殖方面的有沒進行一些嘗試?

李長青:關於物聯網的應用,目前正在試驗中,而且不僅要試,還要加大力度。這是未來養豬的希望。隨著資訊化的發展,提供及時準確的資料資訊的商業價值將非常重要,資料一定要真實、科學、有效,提高資料準確性以利於做出正確判斷。在採集資料過程中,要合理進行實驗,並對實驗結果進行驗證。我認為應用物聯網要採取以下步驟:第一步,監測溫濕度、氨氮含量、通風量、容水量等,將各項指標量化;第二步,資料化,分析各指標與生產效率等的關係;第三步,雲計算,通過不同的計算方法、對比方法,找出問題的真相,評估最適合的方式;第四步,實現自動化養豬。

物聯網將會是一個最基礎的東西。未來,物聯網可能會是養豬的標配,它符合食品安全和更進一步的精細化管理的要求。

對於養豬企業來說,問題不是要不要做物聯網,而是要儘快去做,怎麼科學地做才能保證養豬的優勢。

打通產業鏈、創建品牌已成為中國生豬行業發展的關鍵

《豬業》:新大牧業有生豬養殖、蔬果生產、肉食品生產、有機肥生產等業務,您對生豬產業鏈怎麼看?尤其是養殖端進入肉食品消費行業您怎麼看?

李長青:未來3-5年,中國生豬行業將出現多個打通全產業鏈,實現牧工商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大型農牧集團。打通產業鏈、創建品牌已成為中國生豬行業發展的關鍵。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要抓好食品安全,必須實現全鏈可追溯。只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才能真正地保證消費者的安全。這個鏈條是散的,很難保證食品安全,政府監管起來也有難度。但是要打通全產業鏈,還需要特定的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做得早了也不成。

我認為現在正處於醞釀期。只有當政府對安全的需要、監管的需要到了一定程度的情況下,才能催生產業鏈的融合,現在時候還未到。從規律上看,歐美的昨天就是我們的今天;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食品安全是必須要實現,必須實現食品可追溯。我認為光靠政府的監管是不夠的,還需要企業內部有動力,需要企業自身認為要做到安全,做到安全了利益才能最大化。企業內部有這個需求了,食品安全這事就好辦了。那麼企業如何做到安全呢?就是能夠控制整個鏈條。

這個還需要等待政府的推動和產業政策。新大做“優膳房”(新大推出的冷鮮肉品牌),量很小,一年才賣一千多頭豬,預計明年不到一萬頭豬,跟新大的飼養量差很遠。“優膳房”其實就是新大的一個摸索。一方面能為種豬育種提供肉質方面的資料,另一方面為探討消費者的需求和消費模式提供參考。一旦政府對食品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我們可以把它做大。

養豬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沒有形成優質優價

《豬業》:您認為目前食品安全和追溯方面存在什麼問題?

李長青: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形成優質優價。現在政府的監管是在出場時檢疫出檢疫證,我認為這還不夠完善。真正的監管,應該對養殖過程中用到的藥物、飼料進行留樣,實現全程追溯。出欄時給個特殊的證明,營造一個環境,讓優質的產品有一個好的價格。讓消費者有識別度,促進消費者多買,產品的銷售量上來了,別的企業一看有這樣的好處,自然也會去跟進。美國就是這樣引導做好食品安全的,政府每天發公告將資訊告知消費者,由消費者進行選擇,正規的優質的產品被選擇的機會多,慢慢地企業都做正規優質的產品。

對於養豬企業來說,要時刻做好準備,尤其是食品安全,雖說現在的要求並不是很嚴格,但是如果做到了,一樣可以尋得一定的溢價。比方說,我們現在跟正大、雙匯相比,一頭豬可以多賣20元,但是這個溢價是不夠的。如果沒有政府做裁判,企業說得如何天花亂墜,消費者也不一定相信。只有政府確定一個正規的模式下來,消費者才會更容易相信。即便現在國內並沒有確立這種模式,但是企業一樣要時刻準備著。作為企業,想要一夜之間將標準提高,實際上是很難的。必須做一個長期的佈局。在之前我們的一個內部會議上,我們覺得這個是我們以後可能溢價的一個地方,一個獲得紅利的地方。

《豬業》:新大豬肉的賣點主要在哪些地方?

李長青:新大豬肉的賣點,首先是不用抗生素,我們的最低標準是無抗,另外我們的“家庭農場”結合使用牧草飼喂,生產的豬肉品質優異。最近,我們正通過河南省畜牧局,與上海的屠宰企業接觸。上海屠宰企業對豬的品質要求比較高,尤其是安全方面。新大有這方面的優勢,所以由畜牧局牽頭,跟他們進行對接,把“家庭農場”生產出來的豬賣個好價錢不成問題。

《豬業》:新大的豬肉能有這個賣點,還是跟新大的種養結合有很大的關係?

李長青:就是要靠種養結合,如果不靠這個,即使技術達到了,成本會很高。所以之前說“種養結合”,利國利民,品質優,成本還低。在成本方面,目前新大的養殖成本控制在11塊多將近12每公斤。對新大來說,變動比較大的是採購成本。育肥期間,新大的造肉成本約8元,相信新大的“家庭農場”模式全面鋪開以後,造肉成本還能朝下走,豬肉的品質還能朝上走。一旦市場能實行優質優價,新大的空間會更大。

沼液沒地方消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東南沿海地區的養豬業發展

《豬業》:近年河南養殖企業做大做強,湧現不少優秀企業,您如何看待中國養殖區域的佈局趨勢,未來類似河南、東北等地會不會成為主產區?東南沿海地區養殖業還有沒存在空間?

李長青:東北有兩個缺點:一個是不是消費區,更關鍵的是如果走種養結合模式,只能種一茬。但是在河南可以種兩茬,對於豬糞、沼液的消納量比較大,因此于東北相比,河南養豬不見得沒有優勢。再有,東北養豬對於保暖隔熱的要求更高,固定投資更大一些。

至於東南沿海地區,處於限制區,環保要求很嚴格。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沼液沒地方消納,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該地區的養豬業。豬糞可以通過幹清糞工藝、發酵處理。但是還有大量的液體沒地方消納,因為南方都是水稻田,雨水一沖,就沖到環境中了,污染地表水。包括歐盟和美國在內,種養結合不只是要求達標排放,還要儘量將糞汙當肥料利用。而且肥料一定是在作物生長需要時才施進去的,按照作物的需求量排放。作物收割之後,土壤裡的氮、磷、鉀這些物質不增加,這個叫“零排放”,而不是一點都不排。從大環境來說,國家的政策是對的,類似廣東很難做到這點。

養豬行業一定要有危機感,要抓住調整的機會

《豬業》:您認為養豬企業應該如何提高競爭力?

李長青:我們的行業一定要有危機感,抓住調整的機會,創新並解決未來必須的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和政府追溯等剛性需求,企業一定要擁有核心競爭力才能在行業內生存下去。

核心競爭力就是盈利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可簡單分為三種模式,即低成本策略、品牌化策略和綜合化策略。低成本模式環保不好保證、抗生素難控制、政府難追溯、難監管。品牌化策略的重難點是抗生素的殘留及使用,而這在歐盟已禁用,還需要合理的工藝及環控設備,以保證生物的安全,做到豬不生病或少生病,這需要加大投入和增加成本,若不願投入會有風險。綜合化策略即是從戰略層面做中長期戰略規劃,用適當的成本而獲得優質的高端產品,是戰略層面的成本控制而非粗暴的低成本。

戰略性成本管控分短期戰略、中期戰略以及長期戰略。短期戰略為一年內重點加強生產成本的管控,提高生產效率。但不能漫無目的對各項成本進行管控,要提前做好各種成本策略,有一套完整的預案,根據行情走勢按預案執行。中期戰略為三年左右創新種養結合的迴圈經濟理念,資源化利用畜禽排泄物以達到環保要求、食品安全,把過去要花錢處理的排泄物變為豬場的資源產品。這些需要先投入,但長遠來說能戰略性降低成本,提高產品溢價。長期戰略先要有科學合理的工藝流程設計,其次要有生產條件可控制的生產設施設備,硬體設備要先到位,為未來的資訊化智慧管理等軟體系統預留空間。該戰略起點高,一次性投入會很大,但對於豬場這項長跑項目來說,能保證豬場更有競爭力,走得更遠更安全,同時也為豬場產品留下了巨大的溢價與品牌效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