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他是孔子盛譽的商朝忠臣,寧肯餓死也不吃周栗,最後流芳百世

小時候讀史記, 我最喜歡的人就是孤竹君的兒子, 伯夷和叔齊。 那時候, 我認為他們是真正的君子, 也不貪戀權利和富貴, 為了自己的理想和國家寧肯餓死也不吃周栗。 在某些方面很值得人去學習。 史記中這樣記載兩人的所做過的事情。

伯夷和叔齊, 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齊, 及父卒, 叔齊讓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 由此可見二人並不在乎權利和富貴。

孔夫子對兩人的評價也很不錯。 史記中的描述如下。

孔子曰:伯夷、叔齊, 不念舊惡, 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 又何怨乎?

而在伯夷列傳之中這樣寫到, 或曰: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若伯夷、叔齊, 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

從中可以看出, 司馬遷也認為伯夷和叔齊是善人者。 可以說是很高的評價了, 在中華千年歷史之中, 這兩人的事蹟算得上流芳百世, 影響了很多的人。

就連在魯迅在故事新編之中, 也提到過這兩人。 可見文脈綿延, 薪火相傳。

而我認為, 伯夷和叔齊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者, 是君子。 他們為了自己的國家和理想不吃周栗, 餓死在首陽山上, 這可不是誰都能夠做到的事情啊。 原文中關於這件事情的記載大致如下。

武王已平殷亂, 天下宗周, 而伯夷、叔齊恥之, 義不食周粟, 隱於首陽山, 采薇而食之。 及餓且死。

伯夷和叔齊能為了自己的國家而亡, 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亡。 確實可以說是求仁得仁。 所死重於泰山。 也許正因為如此, 最後他們才能流芳百世吧。

以上只是個人看法。 各位若有不同的看法, 歡迎留言討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