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無人戰鷹”:迎著朝陽起飛

嚴冬, 西北戈壁, 一架無人機悄然躍出天際, 倏地, 一枚導彈拖著尾焰呼嘯而出, 精准命中靶標。

無人機部隊的戰鬥力, 在一次次騰空翱翔中, 不斷躍上新臺階。

你也許從未聽說過他們, 你也許從未瞭解過他們, 正是他們托舉著中國空軍最先進的“無人戰鷹”, 無數次飛向藍天, 無數次完成巡航空中“無人區”的特殊任務。

這曾是一支車輪上的部隊。 6年前, 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團在齊魯大地誓師組建, 之後是三易駐地, 一路西行, 跨五省、戰三山、轉十地, 跨越祖國大半個版圖, 最終紮根西北邊陲, 成為改革強軍的一支勁旅。

身處邊陲一隅, 胸懷強軍壯志。 官兵們用忠誠和擔當, 譜寫了一曲慷慨激昂的強軍戰歌。

——編 者

夜已深, 西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團政治工作部主任黃曉陽洗漱後躺在床上, 取出手機翻看兒子的照片。

為了組建部隊, 從2011年底至今, 他和妻兒、父母、岳父母一直過著四地分居的生活。 肩負強軍重任、牽掛遠方家人……在團裡, 跟他情況一樣的官兵不在少數。

“我總記不清爸爸長什麼樣子, 一年只能見他一次。 ”兒子的話語, 被妻子發到了微信朋友圈裡, 也深深烙在黃曉陽的心頭。

紮根邊疆戈壁, 投入換裝新機任務, 為新時代強軍使命勠力同心——這是全團官兵內心的執著追求。

男兒西行勇爭先

2012年2月, 南國的春天早早來臨, 剛在廣東興寧安頓下來的李青嶺,

終於有機會照顧病榻上的妻子。 就在半年前, 妻子李萍被查出身患子宮腫瘤, 剛做完手術還在康復中。

誰知, 幾個月後, 李青嶺突然接到上級的電話:抽調他參加新機部隊組建任務, 馬上出發……作為原單位挑大樑的“老機務”, 李青嶺二話沒說, 踏上了北上的列車。

剛到新單位沒多久, 就隨部隊奔赴西北, 病榻上的妻子還需要照料, 確實令李青嶺揪心。 可身為該團機務處航電主任、高級工程師的他, 沒有半點猶豫, 全身心投入新一輪改革大潮。

空軍轉型建設的機遇期, 也讓該團一大隊教導員魏傳賢面臨人生“岔路口”的抉擇。

魏傳賢的家就在部隊駐地, 而當時, 他懷孕8個月的妻子正因“胎盤剝離”住院待產。

部隊一聲令下, 整建制進駐西北進行改裝前預訓……他不由分說, 把妻子託付給父母, 自己打起背包就出發。

這一別, 讓魏傳賢與家的距離越發遙遠。 跟隨部隊輾轉多地的這幾年, 他錯過了孩子的成長, 卻沒有落下過一次演習。 等到孩子會叫“爸爸”了, 他也成了妻子口中的“老邊防”。

轉隸、分居……部隊番號的變更, 對於官兵來說意味著一種取捨、一種犧牲。

有這樣一組資料:在這個團, 來自中東部省份的官兵占九成, 部隊一路西進, 最終駐防西北邊陲, 已婚官兵多數要面對兩地分居的困難。

服從命令的背後, 是官兵們一顆顆赤誠的報國心。

團政委孫鴻博回憶, 組建之初, 團常委帶領6個兵, 完成了前期準備, 兩個月後, 從各部隊抽組的人員陸續到位。

作為新機部隊的“第一茬”人, 他們在車輪上辦公、任務中改裝, 沒有教材自己編寫、沒有經驗反復摸索, 組織業務骨幹大搞學習研究, 自主制定新機規程, 邊組建邊改裝, 邊改裝邊執行任務, 接裝不足一個月便實現首飛。

西北高原, 何等苦寒?那年, 在戈壁深處改裝, 駐訓條件艱苦, 官兵們在室外洗漱, 刷個牙的工夫, 搭在晾衣繩上的毛巾就結了冰……官兵們笑言, 這是個“說再見都不敢揮手的地方”。

新時代官兵, 志存高遠。 年過半百的老飛行員牟延傑, 道出了官兵們內心深沉的思考——越向西行, 對新型裝備的研究越深;越向西行, 越發意識到發展新質作戰力量的使命擔當。

換裝強軍, 官兵們距離這一目標越來越近。

組建以來, 該團開創了新機部隊首次掛實彈飛行、首次掛實彈降落、首次實彈打靶、首次運用紅外模式打靶的“四個首次”, 為實現“起飛”就上“戰場”的目標, 一路砥礪前行, 夯實了根基。

“熱血生力軍”來接棒

在無人機部隊, 經驗豐富的飛行員常被稱為資訊鏈路的前端“操手”。 在他們身後, 隱藏著一個龐大的資料獲取分析系統。 而這, 也是新型作戰力量的真正“殺手鐧”。

地面站設備監控師胡爾根, 當時就被幸運的挑選, 站上了改革的“大棋盤”。

2012年6月, 空軍工程大學首開新機專業, 從全校遴選12名學員, 胡爾根脫穎而出, 順利入選接受培訓。 兩年後, 他和另外4名學員主動申請分配到邊疆。

由於部隊專業骨幹稀缺, 胡爾根深知肩上擔子的分量。 他就像一棵胡楊,把成長之根深深紮向腳下的大漠。

讓新機儘快形成戰鬥力,這一使命如同磁場,吸引了眾多不遠萬里而來的“築夢人”。剛從空軍航空大學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宋新說:“我曾經用‘停飛不停志’激勵自己跨專業考研,現在要用‘艱苦不失志’激勵自己紮根邊疆!”

人才強,事業興。隨著高學歷人才的逐年增多,團黨委及時開展“堅定信念,紮根邊疆”系列教育活動,給人才壓擔子、造平臺,一批業務骨幹在演訓中快速成長,嶄露頭角。

一次訓練,主戰機與地面站之間的通信鏈產生波動,指揮艙氣氛頓時緊張起來。憑藉過硬的技術功底,年輕的分隊長蔡俊峰鎮定自若,迅疾流覽監控軟體,僅十幾秒便排除了“波動”,重新捕獲信號。

“發展新型作戰力量,要靠‘熱血生力軍’來接棒!”政委孫鴻博欣慰地說,短短幾年,高學歷人才在全團各個崗位已然挑起了大樑。

是的,從技術戰術研究到裝備性能改進,從技術指標試驗到作戰體系編成,他們宛如新鮮血液,讓團隊煥發生機,為新技術研發提質增效。

建功高原邊陲,熱血成就夢想。針對新機科技含量高的實際,團裡多位博士和戰士技術骨幹,自發組成“攻關搭檔”,優勢互補、相互啟發,先後破解多個新裝備訓練難題。

一次,新機某部件發生故障,回饋圖像模糊。博士蔡佳根據飛機運轉原理,通盤考慮測控系統;四級軍士長劉旭祥依據實際操作經驗,檢查電纜及機械固定……二人商議後,迅速擬訂故障排除方案,檢查、維修一氣呵成。

組建時間雖短,但戰鬥力建設不能有短板!

身處邊陲,這批以“新生骨幹力量”為主力的戍邊人,通過理論攻關和技術研究,優化起飛準備程式,將佔用跑道時間由原來的35分鐘,縮短到現在的不到10分鐘。

積累能打勝仗的實力

深秋時節,大漠深處空中硝煙再起。飛行員朱會傑操作新機穿雲破霧、伺機佯動,發現目標、確認目標,一個漂亮的俯衝,目標被準確摧毀……

改裝新機以來,團隊一切工作堅持戰鬥力標準,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

官兵們始終認為,如果說新機首次“吸睛”,是在2014年珠海航展,那麼它的真正“驚豔”,則是在“和平使命-2014”中外聯演中。

那時,時任一大隊中隊長、飛行員張永茂等4名官兵,排除各種干擾,操作新機一路奔襲、偵察、鎖定,打出了實彈打靶“4發4中”的好成績。

這“一劍封喉”的實力,來自千錘百煉的積累。一路西行,讓這支逐漸成長起來的團隊,每前行一步,都與空軍持續推進實戰化訓練“同頻共振”。

該團組建不到半年,就接到執行演習任務的命令。有人一時不知所措,有人連聲說“想不到,還沒準備好”。

“戰爭不會等你準備好了才爆發。”團隊組建起一支骨幹力量,迎難而上。

那次任務,飛行員和機務官兵全程跟班見學,情報人員對著偵察畫面,一秒一秒判讀、一幀一幀剪輯,不僅圓滿完成偵察任務,還給工廠提出多個裝備修正意見。

打勝仗的本領,靠一招一式苦練,更靠一點一滴積累。

從南部海域到西部邊陲,從分隊參演到全團上陣,官兵在一次次實戰演練中,積累能打勝仗的底氣。

幾年前的一次海訓,由於海面起伏,移動標靶漂浮不定,加之波浪反光,螢屏反復出現“目標黑化”……新問題接踵而至,參訓官兵把訓練場當成了戰場。

飛行一次、複盤一次、研究一次,官兵們最終梳理出新機海上訓練的首套資料。

近期的一組飛行記錄顯示:連續12天飛行9個場次,每天4時50分起床,20時左右飛行結束退場……複雜地形、惡劣氣象、故障設置等課目交替進行,每天高強度的訓練,讓官兵們收穫了豐厚的果實。

訓練貼近實戰,夢想才能照進現實。部隊20餘次參加重大任務,初步具備了新機在高山、海洋、大漠等多樣化戰場環境下的作戰能力。

曾因部隊移防,多次推遲婚期的副大隊長譚崗說:“跟隨部隊追逐夢想、一路成長、收穫殊榮,唱出改革強軍路上的‘築夢之歌’,這就是我,作為一名無人機戰鬥員的最大驕傲!” 上圖:“無人戰鷹”準備起飛。 魏傳賢攝

他就像一棵胡楊,把成長之根深深紮向腳下的大漠。

讓新機儘快形成戰鬥力,這一使命如同磁場,吸引了眾多不遠萬里而來的“築夢人”。剛從空軍航空大學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宋新說:“我曾經用‘停飛不停志’激勵自己跨專業考研,現在要用‘艱苦不失志’激勵自己紮根邊疆!”

人才強,事業興。隨著高學歷人才的逐年增多,團黨委及時開展“堅定信念,紮根邊疆”系列教育活動,給人才壓擔子、造平臺,一批業務骨幹在演訓中快速成長,嶄露頭角。

一次訓練,主戰機與地面站之間的通信鏈產生波動,指揮艙氣氛頓時緊張起來。憑藉過硬的技術功底,年輕的分隊長蔡俊峰鎮定自若,迅疾流覽監控軟體,僅十幾秒便排除了“波動”,重新捕獲信號。

“發展新型作戰力量,要靠‘熱血生力軍’來接棒!”政委孫鴻博欣慰地說,短短幾年,高學歷人才在全團各個崗位已然挑起了大樑。

是的,從技術戰術研究到裝備性能改進,從技術指標試驗到作戰體系編成,他們宛如新鮮血液,讓團隊煥發生機,為新技術研發提質增效。

建功高原邊陲,熱血成就夢想。針對新機科技含量高的實際,團裡多位博士和戰士技術骨幹,自發組成“攻關搭檔”,優勢互補、相互啟發,先後破解多個新裝備訓練難題。

一次,新機某部件發生故障,回饋圖像模糊。博士蔡佳根據飛機運轉原理,通盤考慮測控系統;四級軍士長劉旭祥依據實際操作經驗,檢查電纜及機械固定……二人商議後,迅速擬訂故障排除方案,檢查、維修一氣呵成。

組建時間雖短,但戰鬥力建設不能有短板!

身處邊陲,這批以“新生骨幹力量”為主力的戍邊人,通過理論攻關和技術研究,優化起飛準備程式,將佔用跑道時間由原來的35分鐘,縮短到現在的不到10分鐘。

積累能打勝仗的實力

深秋時節,大漠深處空中硝煙再起。飛行員朱會傑操作新機穿雲破霧、伺機佯動,發現目標、確認目標,一個漂亮的俯衝,目標被準確摧毀……

改裝新機以來,團隊一切工作堅持戰鬥力標準,向能打仗、打勝仗聚焦。

官兵們始終認為,如果說新機首次“吸睛”,是在2014年珠海航展,那麼它的真正“驚豔”,則是在“和平使命-2014”中外聯演中。

那時,時任一大隊中隊長、飛行員張永茂等4名官兵,排除各種干擾,操作新機一路奔襲、偵察、鎖定,打出了實彈打靶“4發4中”的好成績。

這“一劍封喉”的實力,來自千錘百煉的積累。一路西行,讓這支逐漸成長起來的團隊,每前行一步,都與空軍持續推進實戰化訓練“同頻共振”。

該團組建不到半年,就接到執行演習任務的命令。有人一時不知所措,有人連聲說“想不到,還沒準備好”。

“戰爭不會等你準備好了才爆發。”團隊組建起一支骨幹力量,迎難而上。

那次任務,飛行員和機務官兵全程跟班見學,情報人員對著偵察畫面,一秒一秒判讀、一幀一幀剪輯,不僅圓滿完成偵察任務,還給工廠提出多個裝備修正意見。

打勝仗的本領,靠一招一式苦練,更靠一點一滴積累。

從南部海域到西部邊陲,從分隊參演到全團上陣,官兵在一次次實戰演練中,積累能打勝仗的底氣。

幾年前的一次海訓,由於海面起伏,移動標靶漂浮不定,加之波浪反光,螢屏反復出現“目標黑化”……新問題接踵而至,參訓官兵把訓練場當成了戰場。

飛行一次、複盤一次、研究一次,官兵們最終梳理出新機海上訓練的首套資料。

近期的一組飛行記錄顯示:連續12天飛行9個場次,每天4時50分起床,20時左右飛行結束退場……複雜地形、惡劣氣象、故障設置等課目交替進行,每天高強度的訓練,讓官兵們收穫了豐厚的果實。

訓練貼近實戰,夢想才能照進現實。部隊20餘次參加重大任務,初步具備了新機在高山、海洋、大漠等多樣化戰場環境下的作戰能力。

曾因部隊移防,多次推遲婚期的副大隊長譚崗說:“跟隨部隊追逐夢想、一路成長、收穫殊榮,唱出改革強軍路上的‘築夢之歌’,這就是我,作為一名無人機戰鬥員的最大驕傲!” 上圖:“無人戰鷹”準備起飛。 魏傳賢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