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戰史今日1月29日:中央紅軍四渡赤水

2018-01-29 08:310

資料圖

四渡赤水戰役, 是遵義會議以後, 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進行的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著名戰役。 戰役從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開始,

到5月上旬勝利渡過金沙江為止, 歷時三個多月。 這次戰役, 紅軍實行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方針, 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 迂回穿插於敵人數十萬重兵之間, 積極尋求戰機, 有效地殲滅敵人。 從而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 粉碎了敵人妄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畫, 使中央紅軍在長征的危急關頭, 從被動走向主動, 從失敗走向勝利。

1935年1月, 中央紅軍進入遵義地區的時候, 已由出發時8萬多人減到3萬多人, 而且面臨的敵情非常嚴峻。 蔣介石調兵遣將, 糾集反動武裝幾十萬人, 從四面八方向紅軍合圍而來。 為了擺脫這種被動、危險局面, 中央軍委決定乘敵人尚未形成合圍前, 指揮紅軍由遵義地區向南前進,

準備經赤水, 從江安、瀘州間或宜賓的長江渡江, 由四川西北方面實行總反攻。 1月20日, 軍委下達了《渡江的作戰計畫》。 1月29日, 紅軍分別在土城、元厚場渡過赤水河。 蔣介石為了阻止紅軍北渡長江, 急調重兵到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區進行圍堵, 並嚴密封鎖了長江沿岸。 紅軍按原計劃渡江已不可能。 中央軍委當機立斷, 暫緩執行北渡長江的計畫, 命令部隊向雲南東北部敵人設防空虛的紮西(現威信)集結。 蔣介石仍錯誤判斷紅軍北渡長江, 命令敵軍窮追不捨。 當敵人重兵逼近紮西時, 中央軍委乘黔北敵人比較空虛, 指揮紅軍揮戈向東, 於2月18日在太平渡、二郎灘二渡赤水, 將圍堵之敵甩在後面。 紅軍為了調動和迷惑敵人, 在運動中消滅敵人,
決定在遵義、仁懷地區尋機殲敵。 蔣介石誤認為“紅軍徘徊於此地, 乃系大方向未定的表現”, 命令敵軍加速向紅軍逼近。 中央軍委立即命令紅軍乘虛佔領仁懷, 於3月16日經茅臺三渡赤水, 進入川南古藺地區。 此時蔣介石以為紅軍又要北渡長江, 又調整部署圍截。 紅軍將計就計, 以一個團偽裝主力作出北渡長江的姿態, 吸引敵人西追, 當敵人重兵奔集川南時, 紅軍主力突然折而向東, 於3月21日晚經二郎灘、九溪口、太平渡秘密、迅速, 出其不意地四渡赤水, 並于31日南渡烏江, 將敵人幾十萬大軍甩在烏江以北。 5月上旬, 紅軍在皎平渡勝利渡過金沙江。 至此, 中央紅軍跳出了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的圈子, 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