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三歲男孩離不開動畫片,我是如何一招制勝種下了自律自信的小萌芽

說起動畫片, 相信每位家長都是感慨萬千, 如今的孩子們, 每天被電子產品包圍, 想完全隔離是不可能的, 那麼如何讓孩子們突出重圍, 跟電子產品和平共處, 就是身為父母需要考慮的問題的了。

作者:趙欣Ella

我們的孩子, 有使用電子產品的自由, 這會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也會是他們社交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手機了, 更何況我們的孩子們呢。

那麼, 這個界限的把握就顯得尤為重要, 比如我家的情況, 在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 我們約定的是每次可以看一集, 大約5分鐘,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 3歲以後, 過度到了每天三集, 所以這個界限是隨著孩子的年齡不斷去調整的。

將規則視覺化, 讓孩子參與決定

三歲的孩子, 自我意識發展到了升級階段, 跟父母對著幹的叛逆也隨之升級, 他們需要的心理營養是掌控感, 他需要自己制定規則, 需要自己說了算,

需要自己做決定, 既然如此, 看動畫片這事, 能不能也讓孩子產生對自我的掌控感呢?

我靈機一動, 想起來用畫畫的方式, 讓孩子自己掌控看動畫片的集數。

我告訴兒子:

請你在塗鴉牆上畫圈, 一個圈代表一集, 看完一集擦掉一個圈, 你來決定每天擦掉幾個圈, 但是一周的圈是固定的, 全部擦完了, 就沒有了, 要等到下一周, 才可以再畫新的圈圈。

兒子很感興趣。

我問他, 你想一天看一集還是看兩集?答:兩集。 那一周7天一共是14個圈, 你來畫圈, 我來數數。 兒子畫好之後, 我在下面寫上週一到周日, 為了產生聯想, 我在每天上面也畫了圈。

兒子躍躍欲試, 雖然他並不完全清楚這個規則, 但是3歲的孩子, 已經開始有了數位、星期和邏輯的概念,

借機會不斷重複和輸入, 還順便做了數字啟蒙, 為娘的也是操(xin)碎(ji)了(man)心(man)。

下面這張圖就是兒子畫的, 不要給孩子局限, 孩子想怎麼畫就怎麼畫。

將掌控感還給孩子, 贏得合作

兩歲左右, 孩子進入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階段, 他開始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他需要找到一種, 我可以, 我能為自己做決定的感覺, 這樣就是我們常說的“可怕的兩歲”的叛逆行為的根源。

到了三歲左右, 這個掌控感的需要會增強, 他會進入升級版的叛逆, 對父母的任何要求進行對抗, 哪怕是自己想做的事情, 只要父母要求他去做, 他就會習慣性反抗, 他需要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感。

我們這個方法, 就是深刻瞭解到孩子的這一點心理需要, 進行了小小的設計:

首先, 給孩子一個有限選擇, 你一天看一集還是兩集, 這是孩子可以做的第一個決定。

然後, 讓孩子畫圈圈, 孩子參與到這個規則制定的過程, 並且是孩子覺得好玩的方式, 這是孩子可以做的第二個決定。

然後, 孩子可以決定一天看幾集,

每次開始看之前, 我都會問一句, 你打算看幾集, 現在孩子基本養成的習慣就是兩集或者三集, 這是孩子可以做的第三個決定。

看完一集之後擦掉一個圈, 孩子可以決定擦掉哪一個, 這是孩子可以自己做的第四個決定。

這裡有另外一個提醒, 孩子可以偶爾打破一下約定, 比如臨時想多看一集, 這是讓孩子獲得掌控感的另外一個竅門, 這是孩子可以自己做的第五個決定, 這個通常用在孩子的習慣已經養成之後, 而不是習慣養成之初。

這些讓孩子為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不但可以通過賦予孩子對自己的掌控感, 獲得內在的力量, 種下自律的種子, 還可以讓孩子通過自己做決定, 獲取自信心。

當然, 需要提醒的是, 規則是死的, 人是活的,只要我們陪伴孩子一起,通過一段時間養成了習慣,偶爾打破習慣,並不會影響大的方向。

孩子是一面鏡子,反思我們的陪伴模式

目前,這個方案已經進行了幾周,兒子的習慣已經養成的很好,有一天週末我和朋友約好了電話商量個事情,我跟兒子說好他自己看一集動畫片,我就去隔壁房間打電話了,一半的時候,我出來看兒子已經點開了第二集,我一邊打電話,一遍輕輕拍了一下他,指了一下塗鴉牆,他說,看完這一集,我點點頭,退回去,過了一會,我悄悄觀察,看到兒子自己關掉ipad,轉身在塗鴉牆上擦掉兩個圈圈,開始玩玩具,於是我深刻感受到,孩子的自律的小萌芽,就這樣悄悄誕生了。

最後,希望大家能夠看到,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鏡子,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孩子愛看電視沉迷於動畫片的果,卻忽略了孩子也許是因為缺少陪伴無事可做的因,你去留意一下沉迷於手機電視的孩子,多半是因為無聊,不知道做什麼,久而久之就深陷其中了。

任何規則的設定和執行,考驗的還是大人,一方面,我們要瞭解孩子的心理發展,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具體安排,另一方面,堅持規則則需要家長更多的耐心和堅持度。

當我們自己放下手機和電視,去跟孩子在一起玩遊戲讀書的時候,孩子在真實的生活中找到了樂趣,在跟父母的互動中找到了歸屬,也就不會再去沉迷於遊戲和電視去尋求另外的心靈歸屬了。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與君共勉。

自我介紹:趙欣Ella,3歲男孩的媽媽,座標青島,科恩親授遊戲力講師,美國正面管教講師,鼓勵諮詢師。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人是活的,只要我們陪伴孩子一起,通過一段時間養成了習慣,偶爾打破習慣,並不會影響大的方向。

孩子是一面鏡子,反思我們的陪伴模式

目前,這個方案已經進行了幾周,兒子的習慣已經養成的很好,有一天週末我和朋友約好了電話商量個事情,我跟兒子說好他自己看一集動畫片,我就去隔壁房間打電話了,一半的時候,我出來看兒子已經點開了第二集,我一邊打電話,一遍輕輕拍了一下他,指了一下塗鴉牆,他說,看完這一集,我點點頭,退回去,過了一會,我悄悄觀察,看到兒子自己關掉ipad,轉身在塗鴉牆上擦掉兩個圈圈,開始玩玩具,於是我深刻感受到,孩子的自律的小萌芽,就這樣悄悄誕生了。

最後,希望大家能夠看到,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鏡子,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孩子愛看電視沉迷於動畫片的果,卻忽略了孩子也許是因為缺少陪伴無事可做的因,你去留意一下沉迷於手機電視的孩子,多半是因為無聊,不知道做什麼,久而久之就深陷其中了。

任何規則的設定和執行,考驗的還是大人,一方面,我們要瞭解孩子的心理發展,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具體安排,另一方面,堅持規則則需要家長更多的耐心和堅持度。

當我們自己放下手機和電視,去跟孩子在一起玩遊戲讀書的時候,孩子在真實的生活中找到了樂趣,在跟父母的互動中找到了歸屬,也就不會再去沉迷於遊戲和電視去尋求另外的心靈歸屬了。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與君共勉。

自我介紹:趙欣Ella,3歲男孩的媽媽,座標青島,科恩親授遊戲力講師,美國正面管教講師,鼓勵諮詢師。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