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美國為了徹底壓制日本,命人研究日本性格,日本至今俯首稱臣

在和美國全面交戰過的所有敵人當中, 日本人最令人費解。 這個強大對手的行為模式和思維習慣都與眾不同, 有些戰爭中的套路在西方如同人性一樣自然而然, 卻並不適用於對付日本人。 在1944年, 美國政府委託著名女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 立即展開對日本的全面研究, 以作為對日本採取下一步行動的政策依據。 於是寫出《菊與刀》, 她在書中寫出了日本人這樣幾個特點:

在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中, 曾有一段對日本人性格特徵的經典描寫:“日本人的生性極其好鬥但又非常溫順;他們黷武卻又酷愛美麗;自負桀驁卻又文雅守禮;頑固不化卻又狡黠善變;性情溫順卻與不甘於受人擺佈;忠貞不二卻又容易叛變;勇敢卻又怯懦;保守卻又渴望新潮。

”在日本人身上, “這些矛盾都是千真萬確的, 刀與菊, 充滿不和諧的矛盾, 卻是一副畫面的兩個組成部分。

”實際上, 整個世界都對日本人迷惑不解。 不明白這個看起來不善言辭, 外表靦腆的民族何以能如此富於創造力;不明白這個動不動就九十度鞠躬的國民為何在戰場上如同地獄的修羅;不明白為什麼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如同一個人一樣高度一致。

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和發展與他的地理因素有很大關係。 日本面積狹小, 但因為是島國, 所以多山區和丘陵, 使得適用面積更顯得小, 且不適合人居住。 世界上百分之十的火山都在日本, 所以火山爆發十分頻繁。 且日本多地震, 占世界上六級以上地震的百分之二十。 又因為其四面環海, 海嘯和颱風也時常發生。

這些都造成了日本人心理上的一種不安全感和危機感, 使得他們更加團結, 集體主義觀念加強。 日本資源的匱乏使得在他們勤勞的同時, 也使得他們具有對外界的侵略性。 所以日本人不怕死的一方面原因是, 他們見慣了死亡, 見慣了災難。 但是如果他們不因自然災害死去, 便會走向十分長壽的另一個極端。

這種矛盾的存在讓他們對生命有著獨特的感受, 既可以感受美好, 也可以解剖黑暗;既懂得雋永, 也懂得朝花夕拾;既能一瞬包容, 也能永恆怨毒。 安靜與熱鬧, 陰暗與溫暖, 矛盾的島國看我們也會覺得很奇怪, 每一個人的陰暗面被統一放大就是恐怖, 正能量被彙聚就是如日出的力量一樣溫暖。 菊與刀是日本人的性格, 在及時行樂與不斷壓抑中矛盾的行走著。

強烈的種族意識與其自身的自卑感也使得他們產生矛盾心理。 而日本極為狹隘的種族意識則來自于所謂萬世血統純正的虛榮感。

所以日本意為“日出之國”, 國旗也是所謂的“太陽旗”, 認為日本是太陽神所創造, 天皇是太陽神之子。 而現在日本在各方面的成就, 也足以令他們自豪。 但是他們自身是帶有潛意識的自卑感的。 對於固有文化的自卑, 日本的文化很多來源於中國;

對於固有疆土的自卑, 生活在日本島上, 物產、自然資源不豐富;對於環境的心驚膽顫, 日本常年地震, 長期對於死亡的畏懼。 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在經濟上迅猛發展, 卻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沒有自己的準確定位。在自信與謙卑間的猶疑,是其國民性格矛盾性的又一成因。

不管是英國船堅炮利,或者是俄國的 ,還是美國的原子彈,如果日本敗在勁敵手下,他們並不會想像中那樣復仇記恨或者從此一蹶不振,而是拼命學習重新開始。但是,如果對手很弱,他們就會無情踐踏,肆意暴行,殘酷冷漠,他們的這一面,相信每個中國人都不會感覺陌生。

卻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沒有自己的準確定位。在自信與謙卑間的猶疑,是其國民性格矛盾性的又一成因。

不管是英國船堅炮利,或者是俄國的 ,還是美國的原子彈,如果日本敗在勁敵手下,他們並不會想像中那樣復仇記恨或者從此一蹶不振,而是拼命學習重新開始。但是,如果對手很弱,他們就會無情踐踏,肆意暴行,殘酷冷漠,他們的這一面,相信每個中國人都不會感覺陌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