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晉四大名樓之介休祆神樓

“祆(xiān)教很容易被人們誤讀成“妖教”或“襖教”, 它是中國隋唐時期比較流行的宗教之一, 產生於西元前6世紀的西亞地區, 稱為“瑣羅亞斯德教”, 一度成為薩珊波斯、大夏和粟特城邦的主要宗教, 在伊朗及中亞各地廣為流行。 至少在魏晉時期, 它就傳入中國, 由於崇拜火, 又稱火祆教、拜火教, 與景教(基督教聶斯脫裡派)、摩尼教(明教)並稱為“三夷教”。

與其他宗教一樣, 它有自己的教義, 有崇拜的神祇, 也興建廟宇供信徒們禮拜、奉祀神祇。 當時有許多達官貴族也加入其中, 為了管理這些宗教事物和教徒, 朝廷還設立了專門的機構和官員,

足見祆教在當時的社會影響力。 然而隨著年代的流逝, 這些宗教遺跡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能保留下來的除了墓葬以外微乎其微。

中國與波斯自古就有相互交往的傳統, 古老的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國和波斯等地交往的大門, 但隨著陸地上絲綢之路的逐漸消亡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 這些曾經顯示相互交往和具有波斯宗教風格的遺跡就隨著年代的久遠逐漸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能保留下來的很少。 尤其在中原地區的介休, 既不是絲綢之路的驛站, 又沒有做過都城, 所以能保留下來祆神樓這樣一個遺跡, 就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了。 祆神樓雖然規模不大, 卻與永濟的鸛雀樓、萬榮的飛雲樓、秋風樓並稱為“三晉四大名樓”,

也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惟一保存的一處祆教建築。

據專家考證, 祆神樓始建於北宋年間。

北宋時期的宰相文潞公是介休人, 原來祆神樓相連的就是文潞公家的祠堂。 明代馮夢龍增補的《平妖傳》對興建祆神樓的歷史有一個大致的交代。

北宋仁宗時爆發了由貝洲王則、胡永兒領導的農民起義, 宋仁宗派文潞公前去征討。 但據說王則、胡永兒頗有本事, 竟然能呼風喚雨。 這樣不僅他們的隊伍沒有被打敗, 而且還把文潞公的部隊圍得水泄不通。 眼看著就要全軍覆沒, 忽然絕處逢生, 傳說是被觀音菩薩派來的白猿給解了圍。 白猿後來又幫助文潞公屢建奇功, 徹底鎮壓了王則、胡永兒的農民起義。 文潞公為了感念白猿的恩德, 在故里專門為白猿修了祆神樓, 並與他家的祠堂毗鄰。 受到禮遇的白猿後來不僅不能感恩戴德,

而是變本加厲地騷擾百姓, 成了當地人人談虎色變的一霸。 後來當地百姓不堪其擾, 紛紛到觀音菩薩那裡去告狀, 終於制伏了白猿, 並把它的首級掛在了祆神樓的斗拱之上。

祆神樓的祆神據說和波斯“角牛形天神,獅形天神”的祆教“勝利之神”的模樣相吻合,也與祆教的教義相吻合。中國曾經在唐宋時代有祆教的傳播,後來就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被日益興盛的佛教所取代。祆神樓也在明代嘉靖年間被縣令王崇正視為異類,逐漸將裡面的塑像改為劉、關、張,把名字也改叫“三結義廟”。不過介休當地的人還是願意把這裡稱做祆神樓或者玄神樓。

祆神樓的建築很特殊,它是三層建築,樓高20多米,由抱廈、八字影壁和過街樓三部分組成。最有意思的就是這個過街樓了,我到的時候是個中午,祆神樓的工作人員正在午休,我就跟一幫老太太老頭在過街樓下拉起了家常。別看介休地方不大,但大家講起介休的典故來卻頭頭是道。最有戲劇性的典故和我們木工的鼻祖魯班有關,據說祆神樓修建以後過了些年就向下沉了一米多。不僅老百姓著急,地方官員也組織了很多次搶修,但誰也沒有好辦法能把這個塌陷問題解決。有一天,大家早晨起來的時候忽然看到祆神樓高了,底上還插著幾把斧子。按老輩子的說法是魯班爺看到大家一籌莫展主動顯靈,才幫助大家解決了這個技術難關。

祆神樓的壁畫現在已經不是北宋年間所建時祆神的內容,而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內容,不過由於年代久遠,壁畫已經看不太清楚了,只是隱約露出當年的風貌。從祆神樓望出去基本上可以看到介休的全貌,只是底下密密麻麻的住宅和建築已經擋住了不少的視線,絕對沒有了當年一覽無餘的感覺。

位於介休順城街東頭的祆神樓,被譽為山西四大名樓之一(另有鸛雀樓、秋風樓、飛雲樓)。結束新一輪維修不久的祆神樓及所在的三結義廟周邊清潔、規整,卻減少了幾分原汁原味的品貌。

祆神樓,當地人多稱作“玄神樓”,或是讀音所至。據說,祆神樓的始建者為宋代名臣、著名政治家文彥博。當年率軍在河北征戰的文彥博一次遇險,得天降白猿相助而勝並得朝廷嘉許重用。再後,告老回介休家鄉的他便於宗祠旁建了一座酬答“神猿”的廟宇,此為一說。

祆神樓本不是一座獨立建築,而是舊元神廟(玄神、祆神)、後改三結義廟的山門兼戲臺。下為山門、上是樂樓、後部跨街、華美壯秀的祆神樓成為一處奇特的多功能過街樓建築,以至不覺間大大奪了廟宇主體的分量。

到明萬曆年,重建了於嘉靖年被毀的廟宇,並根據抑“妖”而崇儒、道的趨勢更名為“三結義廟”。清順治年廟宇毀於一場大火,康熙、乾隆年再行重修、增建,保留至今的建築主體格局已曆三百餘載。全部以琉璃瓦覆頂的祆神樓,特別彰顯了介休琉璃藝術的光彩。

據有關專家考證,祆神樓是目前國內僅存的“祆教”建築。祆教,南北朝時期由古波斯傳入中原,又稱“拜火教”,以光明的象徵“火”為崇拜物件。此為另一說。

說到“祆”的讀音,應作“xiān”,左是“礻”,右是“天”。有些搜索網及網文甚至印刷品,將“祆”誤作“祅”或“襖”。“祅”,古同“妖”,或可與神猿有些關聯?至於“襖”,棉襖、夾襖之神,就不沾邊際了。

祆神樓的祆神據說和波斯“角牛形天神,獅形天神”的祆教“勝利之神”的模樣相吻合,也與祆教的教義相吻合。中國曾經在唐宋時代有祆教的傳播,後來就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被日益興盛的佛教所取代。祆神樓也在明代嘉靖年間被縣令王崇正視為異類,逐漸將裡面的塑像改為劉、關、張,把名字也改叫“三結義廟”。不過介休當地的人還是願意把這裡稱做祆神樓或者玄神樓。

祆神樓的建築很特殊,它是三層建築,樓高20多米,由抱廈、八字影壁和過街樓三部分組成。最有意思的就是這個過街樓了,我到的時候是個中午,祆神樓的工作人員正在午休,我就跟一幫老太太老頭在過街樓下拉起了家常。別看介休地方不大,但大家講起介休的典故來卻頭頭是道。最有戲劇性的典故和我們木工的鼻祖魯班有關,據說祆神樓修建以後過了些年就向下沉了一米多。不僅老百姓著急,地方官員也組織了很多次搶修,但誰也沒有好辦法能把這個塌陷問題解決。有一天,大家早晨起來的時候忽然看到祆神樓高了,底上還插著幾把斧子。按老輩子的說法是魯班爺看到大家一籌莫展主動顯靈,才幫助大家解決了這個技術難關。

祆神樓的壁畫現在已經不是北宋年間所建時祆神的內容,而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內容,不過由於年代久遠,壁畫已經看不太清楚了,只是隱約露出當年的風貌。從祆神樓望出去基本上可以看到介休的全貌,只是底下密密麻麻的住宅和建築已經擋住了不少的視線,絕對沒有了當年一覽無餘的感覺。

位於介休順城街東頭的祆神樓,被譽為山西四大名樓之一(另有鸛雀樓、秋風樓、飛雲樓)。結束新一輪維修不久的祆神樓及所在的三結義廟周邊清潔、規整,卻減少了幾分原汁原味的品貌。

祆神樓,當地人多稱作“玄神樓”,或是讀音所至。據說,祆神樓的始建者為宋代名臣、著名政治家文彥博。當年率軍在河北征戰的文彥博一次遇險,得天降白猿相助而勝並得朝廷嘉許重用。再後,告老回介休家鄉的他便於宗祠旁建了一座酬答“神猿”的廟宇,此為一說。

祆神樓本不是一座獨立建築,而是舊元神廟(玄神、祆神)、後改三結義廟的山門兼戲臺。下為山門、上是樂樓、後部跨街、華美壯秀的祆神樓成為一處奇特的多功能過街樓建築,以至不覺間大大奪了廟宇主體的分量。

到明萬曆年,重建了於嘉靖年被毀的廟宇,並根據抑“妖”而崇儒、道的趨勢更名為“三結義廟”。清順治年廟宇毀於一場大火,康熙、乾隆年再行重修、增建,保留至今的建築主體格局已曆三百餘載。全部以琉璃瓦覆頂的祆神樓,特別彰顯了介休琉璃藝術的光彩。

據有關專家考證,祆神樓是目前國內僅存的“祆教”建築。祆教,南北朝時期由古波斯傳入中原,又稱“拜火教”,以光明的象徵“火”為崇拜物件。此為另一說。

說到“祆”的讀音,應作“xiān”,左是“礻”,右是“天”。有些搜索網及網文甚至印刷品,將“祆”誤作“祅”或“襖”。“祅”,古同“妖”,或可與神猿有些關聯?至於“襖”,棉襖、夾襖之神,就不沾邊際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